依照林憶蓮在樂壇的身份與地位,她自然有資格以零壓力的心態去創新,去徵服新的音樂風格,所以這樣的作品是具備藝術行為標準的,也便是值得歌迷期待的。依仗自己多年的音樂歷練、藝術敏感,再加上常石磊獨特甚至另類的引導與重塑,就造就了堪稱脫胎換骨的作品《蓋亞》。
>>>>[點.擊.試.聽] 林憶蓮新專輯《蓋亞》全碟
(文/沉默電話)優秀的唱片製作人猶如電影導演,往往是一位歌手蟄伏重生的關鍵。
如果說,林憶蓮曾經的歌手質感、音樂形態已經到達了一個堪稱經典的層次和境界,那麼這張《蓋亞》帶來的全新音樂風貌,則是在已經成熟的安全範圍內一次較為危險的嘗試。但藝術上的危險總是帶有兩面性——邁步失誤或是毀滅,但另一面則可能是新的璀璨。與對未來事業方向小心翼翼的新人不同,依照林憶蓮在樂壇的身份與地位,她自然有資格以零壓力的心態去創新,去徵服新的音樂風格,所以這樣的作品是具備藝術行為標準的,也便是值得歌迷期待的。依仗自己多年的音樂歷練、藝術敏感,再加上常石磊獨特甚至另類的引導與重塑,就造就了堪稱脫胎換骨的作品《蓋亞》。
敢於冒險,對於歌手來說絕對是值得鼓勵的事情。林憶蓮提到「我不想再安全,不想再製造安全的無味。」這樣的表白,或因她也看透了當今華語樂壇的緊迫狀態,不必說外域流行音樂的影響與刺激,單說本土模式派音樂的腐化,走傳統路線的華語唱片真的已經不能再帶來什麼進步的效用。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做一些實驗音樂,以宗教、哲學、人文為題,講述「生命起源」、「擺脫束縛」等概念,音樂上加一些另類而偏激的扭曲甚至破壞,在提高表裡境界的同時,又不脫離流行音樂的根源本質。如此藉助香港音樂濃鬱的藝術性、製作人獨到而犀銳的見解,以及最重要的一點——自身敢於放手嘗試、敢於突破已經存在的「林憶蓮」形象,那個溫婉、深情、堅強、寬容的固有而安全的傳統形象,這樣三方碰撞的作用下,《蓋亞》必然帶來前無古人的震撼。不但富有屬於流行音樂的前衛質感,實驗性探索的觸角亦可伸到更多的音樂範疇。總而言之,既然我們已經擁有一個經典而完美的林憶蓮,那麼不妨再試試這種別樣風情、猛如毒藥的新林憶蓮。
常石磊負責了整張唱片的編曲——這也使得《蓋亞》個人作品化,得以全面窺見屬於常石磊的音樂風貌。《無言歌》的質感比較典型:電子編配的基礎形式將宗教色彩融匯其中,整體氛圍迷幻卻富有規則。編曲區塊化、跳躍性強,實體節奏不張揚突出,無形律動蘊藏在合成器扭曲的聲音背後。為配合林憶蓮創作關於「拯救」主題的深刻歌詞,整首歌曲都在用極端的外在形式來表達破壞與救贖的抽象概念。有異曲同工之妙的作品還有一首《柿子》。但是,《柿子》的激進與掙扎除了在物理編曲有所表達外,在林憶蓮的聲音演出上更下了猛藥。兩段相同的主歌卻採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演唱,從鋼琴低調輔助的默然婉轉,經過一段清亮的吟唱過渡,卻轉為弦樂澎湃激昂的伶派腔調。每句尾音都做了精細的處理,整首歌曲都在隨著情緒而做出相應變動,層層遞進不留空隙,不易察覺的副歌部分在一句使力高拔的嘶吼中結束,將對「汙染」、「荼毒」等負面概念的憤然盡興宣洩。這兩首在專輯中尤為精彩,同樣的表現形式,卻從物理編曲和人聲化學兩個層面精確詮釋,令人嘆為觀止。
唱片上半部分《無言歌》、《愛笑了》、《枯榮》幾首作品的質感統一而連續,沉重的情緒轟炸直到《紅眼眶》的結束部分才稍作了一些喘息。《紅眼眶》最後一分鐘的純配樂段落仿佛暫時停止的戰火喧囂,延伸出了《也許》這首唯一帶有溫柔色彩的歌曲。在這首歌中可以找到些許從前林憶蓮的影子,唱得異常模糊輕逸,最後一段副歌中忽然清晰,宛如情緒上忽而獲得的豁達。從這首歌之後李焯雄作詞的《灰》、吳青峰詞曲的《寂寞擁擠》以及唱片同名歌曲《蓋亞》,雖都有或輕或重搖滾氛圍滲透內外,卻均不失現代樂感,比前半張被宗教色彩濃密包裹的外在形態清淡不少,也算是專輯張弛有度的體現。但到了《柿子》、《假釋》等又重新回到主氛圍,最後由一首Acoustic化、將人聲合音化為主配器的《Stay》做了完美的收尾,為《蓋亞》的概念畫了一個完整的句號。
縱觀整張唱片,情緒恰如封面般灰暗詭秘,卻又有振奮與激勵的力道。正如破壞產生的雙面功效,唱片中提及的「循環」、「扭轉」、「抵抗」、「控訴」都絕非在宣揚消極,而是在威嚴的震懾中達到促使社會心理整體前進的功效。這樣評價《蓋亞》作為一張唱片的意義,似乎有些誇張,但在這個緊繃高密的人類世界中,除了音樂還能指望什麼力量能從內心改變腐化的根結呢?若摒棄那些沉重和繁雜亦可,只作為一張全新的流行唱片,一個全新風貌的林憶蓮,也依然能使你得到關於進步與蛻變的睿智思維:如敢於破壞從前固守安全的自己,也就獲得脫胎換骨、涅槃重生的珍貴機遇。
本文來源:網易娛樂專稿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