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不少人對於動畫的認知還停留在是給兒童觀看的階段,這種想法其實非常的狹隘。早在上個世紀40年代,我們的動畫作品《鐵扇公主》就曾震驚世界。可是,本應在這個領域佔有一席之地的中國,逐漸在這方面沒落。雖然,近幾年國漫在慢慢崛起,但是,能讓世界重新認識中國動畫的作品真的是少之又少。
反觀鄰國日本,不僅誕生出非常多享譽全球的動漫大師,甚至還將動漫發展成了自己國家的一項重要產業。由此,還大大促進了旅遊業,服務業,製造業的發展。
宮崎駿作為日本動漫界的代表人物,在全世界都頗具盛名,人們常說「西方的迪士尼,東方的宮崎駿」足以顯示出他的地位。他和吉卜力工作室所創作出的眾多經典動畫,已經打破年齡,地域和文化的限制,深受全世界的喜愛。
所以,這次就講述關於宮崎駿和吉卜力的故事。
宮崎駿出生於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他的童年是在戰後的日本中度過的。不過,宮崎駿的家境比較好,他家是生產飛機零件的軍工企業。說白了,在當時,就是吃戰爭飯的,所以他不用像普通人一樣擔心溫飽問題。這樣的家庭環境讓宮崎駿對飛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所以在他擔任製作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非常多不同樣式的機體。不過,宮崎駿並不喜歡和戰爭有所關聯的家庭環境,也沒有打算繼承家業。所以,他打算另尋出路。
戰後的日本開始接收更多的外來文化,這對宮崎駿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1958年,宮崎駿還是個高中三年級的學生,這一年也正值日本舉辦第三屆亞運會,東映製作了日本歷史上的第一部彩色動畫《白蛇傳》,它深深地吸引了宮崎駿,這也成為宮崎駿選擇進入動畫行業的一個契機。
宮崎駿考入大學後,主修了政治經濟學,並加入了兒童文學研究社,這是和動畫完全不相關的兩個選擇,並且這個兒童文學研究社還只有他一個人。不過,這些都沒有打消他對動畫的熱情,進入大學後的宮崎駿開始了漫畫創作,而加入的這個兒童文學研究社成為他日後創作的基準。宮崎駿一直強調,自己的作品是為了兒童們所創作。所以在後來的採訪中,他後悔自己創作了《紅豬》這部作品,自言自己做了個愚蠢的決定,《紅豬》不應該是給兒童看的東西。
在這段歲月裡有個小的插曲,就是安保鬥爭。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宮崎駿也曾參與過。不只宮崎駿,連大友克洋,押井守都參與過,這批人後來都成為了日本著名的動畫大師。不過,宮崎駿在這段歷史中可以說是無足輕重,不值一提。但正是在這種政治背景的影響下,宮崎駿開始了對戰爭與和平的思考,並將自己的思想表達在後續的作品中。
這個安保鬥爭,簡單科普一下。日本戰敗後,和美國籤了個安保條約,美國可以在日本駐紮軍隊,美其名曰要幫助日本人鎮壓國內暴亂。而駐紮美軍在日本可以擁有一定的特權,然後日本每年付給他們昂貴的安保費。這個安保條約馬上到期,所以數百萬的日本民眾走上街頭,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安保鬥爭。結果日本首相不顧民眾反對,執意修訂續籤。
這個續籤的日本首相是誰呢,他就是安倍晉三的外公,曾經的甲級戰犯,岸信介。扯遠了,回到宮崎駿這邊。
大學畢業後的宮崎駿進入東映做畫師,在這裡他遇到了一生的夥伴-高畑勳。
高畑勳比宮崎駿大五歲,他的童年可沒有宮崎駿那麼幸運。在一次炸彈空襲中,高畑勳目睹了姐姐被炸身亡。所以《螢火蟲之墓》中燃燒彈從天而降的畫面是他親身經歷。據後來宮崎駿說,高畑勳在廢墟中走了兩天,沒有一個人願意來幫助他。所以,他的作品和宮崎駿的風格不同,高畑勳更傾向於寫實。
高畑勳是東京大學畢業,妥妥的高材生,並且他在繪畫,音樂方面也很在行。大學畢業後,高畑勳就加入了東映,並且僅僅用了幾年時間就開始擔任影片製作的監督,個人能力非常強。而他在音樂方面的能力在後續的作品中也有所體現,比如,《魔女宅急便》的音樂他就有參與製作。
宮崎駿和高畑勳
在東映的這段時間,宮崎駿和高畑勳很快相識,成為了無話不談的朋友。倆人可以說是從詩詞歌賦談到人生哲學,還制定了遠大的人生目標,並一起製作了《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大冒險》這部影片,這段時間也是兩人最親密的時光。
太田朱美
這期間還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1965年,宮崎駿結婚了。結婚對象是同為東映員工的太田朱美。這一年他24歲。
1971年,宮崎駿和高畑勳離開了東映,加入了a動畫。不過,這裡也沒有成為他們的歸宿,倆人再次跳槽。
時間很快就來到了80年代,這十年間,高宮二人並沒有製作出能讓他們名聲大震的個人作品,而且他們參與的一些動畫項目效益也不好。這時候,宮崎駿和高畑勳都已經40歲左右了。
吉卜力還沒有創立。
鈴木敏夫
直到一個人物的出現,才有了後來的傳奇,他就是鈴木敏夫。這個時期的鈴木敏夫是德間書店旗下雜誌的編輯,報導的都是一些花邊新聞,說白了就是狗仔記者。後來被上邊安排他跨界採訪動畫製作人,為漫畫雜誌做準備。這種突然的跨界,他自己也非常納悶。所以,他打算以《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大冒險》這部作品為切入點,採訪高宮二人。結果和高畑勳電話尬聊了一個多小時,高畑勳支支吾吾的不怎麼願意,宮崎駿則要求他要用大版面報導,這次的電話採訪給鈴木敏夫的印象就是高宮二人「有毛病」。但是,雜誌社的任務還是要完成,所以他又去採訪。結果,慢慢地就和宮崎駿,高畑勳混成了好朋友,甚至還幫忙為作品出謀劃策,成了他們的頭號粉絲。
也正是因為鈴木敏夫的出現,《風之谷》才能成功問世,吉卜力才能誕生。
鈴木敏夫和高宮二人成為好友之後,對宮崎駿的創作充滿了興趣,並向自己的東家德間書店介紹《風之谷》的企劃,結果慘遭被拒。這時候,正是SF系大行其道,連載漫畫深受歡迎。《風之谷》連原作漫畫都沒有就想讓別人投資製作,在那個時代想的的確是有點多。
所以,宮崎駿就開始了《風之谷》漫畫的連載,慢慢積累了人氣。終於,1984年,由德間書店出資,《風之谷》誕生了,並且票房大賣。所以,《風之谷》是一部漫改作品。不過,在電影播放時,漫畫還沒有完結。所以宮崎駿就要對漫畫劇情進行更改,以達到製作要求。
最終《風之谷》的劇情敲定為漫畫前兩卷的內容,並對部分角色進行刪減。最重要的結局部分,也經過和高畑勳他們的商議後確定了下來。
年輕的久石讓
在《風之谷》的誕生過程中,宮崎駿又遇到了生命中另一個重要的男人-久石讓。
當時,《風之谷》的音樂基本敲定,但是,宮崎駿和高畑勳就是喜歡久石讓製作的。這時候的久石讓還寂寂無聞,其他成員也拗不過這倆人。所以,最折中的辦法就是主題曲不變,其他的用久石讓的,這也奠定了宮崎駿和久石讓後續幾十年的合作。
庵野秀明
在《風之谷》製作過程中,宮崎駿還遇到了另一個讓他又愛又恨的男人,就是庵野秀明。當時,《風之谷》製作的人手不足,宮崎駿等人就登報招募新人。還是毛頭小夥的庵野秀明,自己帶著一大堆原畫就來找宮崎駿,是備受讚賞,並被聘用參與巨神兵畫面的製作。後來就有了「要麼畫巨神兵,要麼滾回去」的梗。結果,沒多久,庵野秀明就覺得做畫師沒前途,想改行作監督,正好也在宮崎駿身上學到了不少東西,就去做《EVA》去了。
宮崎駿本身很喜歡庵野秀明,把他當徒弟一樣看待,結果他甩手走人,後來又互相在作品上懟對方,關係也就逐漸惡化。結果到了製作《起風了》的時候,倆人又坐在了一起,這段後面講。
《風之谷》不僅讓宮崎駿名聲大噪,也讓久石讓一夜成名,要說成就兩人起關鍵作用的就是德間。
第二年,嘗到甜頭的德間書店再次出資,成立了以風之谷製作團隊為核心的吉卜力工作室。據德間老大的回憶,當時宮崎駿站在他面前,突然就讓他給自己給買塊地,說想建個工作室。這時候,倆人沒見過幾次,上來就買地這話直接給德間老大聽愣了。
德間康快
不過,吉卜力還是順利建成。但總裁是人家德間書店的老大-德間康快,宮崎駿在裡面只是個董事,而工作室實際上的負責人是一個叫原徹的人。雖然宮崎駿職位不高,工作室的權力也不掌握在自己手裡。但是,德間康快並沒有過多的幹涉吉卜力的創作,也沒有因為票房收入而對吉卜力進行責難。有這樣的投資者,哪個公司不幹勁滿滿,而且如果沒有他的出資也不會有吉卜力的誕生。
吉卜力正式成立,關於它名字的來源,宮崎駿在採訪中也說過。二戰時期,義大利的飛行員把自家的偵察機取名吉卜力,意思為撒哈拉沙漠的熱風。作為飛機迷的宮崎駿就把它用到了工作室的名字上。結果,吉卜力有個義大利籍的員工,宮崎駿他們才知道,自己把吉卜力的讀音發錯了。但是,已經官宣發布了,將錯就錯吧,吉卜力就一直沿用至今。
吉卜力一開始並不是招募固定畫師和員工來製作動畫電影,而是要製作的時候再招募臨時工,作品完成後就解散。收入是按照當時票房,來按比例分配。說白了,此時的吉卜力就相當於個臨時作坊。
不過,宮崎駿對這種方式並不滿意,臨時作坊既不能為工作室培養後進人才,又不能穩定作品質量。所以,後來他改變了吉卜力的工種制度,改為發放固定薪水,培養新人。
說到薪酬問題,這裡還有個小插曲,就是《風之谷》之後,宮崎駿和高畑勳來到了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並且是帶著《風之谷》的膠片。想和做出《大鬧天宮》,《哪吒鬧海》的上美廠進行交流,兩大傳奇的見面究竟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這的確是令人期待。結果,上美廠全程都在問人家員工薪酬的問題。其實,這也可以理解,畢竟那個年代,上美廠也想在商業化道路上有所突破。
好,話題轉回來。
吉卜力成立後的第二年,也就是1986年,《天空之城》誕生了。
《天空之城》是宮崎駿早在上一個東家的時候就有的想法,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天空之城》的原作,腳本,角色,監督都是宮崎駿,而它的音樂再次交給了久石讓。雖然,現在提到《天空之城》,大家都會認為它很有名,它的音樂很好聽,如果在國內的電影院上映,一定會去看。
但是,在宮崎駿的自述中,他表示自己當時就想製作一部少年英雄為了夢想而不斷拼搏的冒險故事。在那個時代背景下,他也確信這種題材對觀眾沒有吸引力,但他還是做了。雖然,當時很多人都像現在不少人一樣說自己喜歡《天空之城》,可是在院線發行的時候,上座率並不理想,也就是叫好不叫座。這個時候的宮崎駿已經45歲了,他有了想要退休的想法,而吉卜力才剛剛成立沒多久。
時隔兩年,作為吉卜力招牌的作品《龍貓》誕生了,同年還有一部吉卜力的作品,就是高畑勳的《螢火蟲之墓》。
從這兩部作品,大家也可以看出來,宮崎駿和高畑勳二人走的已經是完全不同的風格路線,宮崎駿的作品充滿天馬行空的幻想,而高畑勳則側重描繪現實生活。此時,兩人的關係也已經開始走下坡路。其實,在這兩部作品誕生之前,高宮二人之間就已經不再是最初見面時,從詩詞歌賦聊到人生哲學的那種關係了。
早在《風之谷》宮崎駿讓高畑勳擔任影片製作人的時候,倆人之間就有了對作品不同的意見。高畑勳認為宮崎駿過於追求幻想的背景設定,脫離現實。站在朋友的立場上,高畑勳是毫不吝惜的指出他影片中的問題。而宮崎駿對這個追求現實藝術的男人是又愛又恨,嘴上也是毫不留情。
宮崎駿的龍貓組
高畑勳的螢火蟲組
就這樣,倆人暗自較勁,在1988年各自負責了一部吉卜力的影片,宮崎駿的是《龍貓》,高畑勳的是《螢火蟲之墓》。但是,《龍貓》和《螢火蟲之墓》的企劃同時被德間上層給否了,幸好《螢火蟲之墓》原作的東家新潮社願意投資,兩部作品才能同時啟動。
但吉卜力的工作室無法同時進行兩部影片的製作,所以宮崎駿就帶著人出去租房子來製作。房子的問題好解決,重要的是人才的分配,高宮二人開始了吉卜力內部人才的爭奪。其中一個比較搶手的人物就是被譽為宮崎駿接班人的近藤喜文,不過,最終他加入了高畑勳組參與製作《螢火蟲之墓》。在吉卜力的其他作品中,近藤喜文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比如,在《魔女宅急便》,《歲月的童話》等作品中擔任作畫監督,自己操刀製作了《側耳傾聽》。
而高宮二人的這場較量,以龍貓成了吉卜力的logo,而高畑勳被雪藏3年收尾。原因就是《螢火蟲之墓》的工期嚴重落後,上映時,影片還是個未完成版。高畑勳拖工期在吉卜力已經見怪不怪,只要是他擔任監督的作品,大家就會達成延期的共識。這次直接上映了個未完成版,高畑勳就這樣在吉卜力沉寂了三年。
雖然現在,很多人提起這兩部作品都認為是經典名作,但是,兩者的票房在當時都不理想。
從《天空之城》,到《龍貓》,吉卜力的票房就毫無起色,一路下滑,這急壞了另一個人——鈴木敏夫。
在這樣的情況下,吉卜力接下了《魔女宅急便》。
《魔女宅急便》是小說改編的作品,不過,最初的改編劇本被宮崎駿給否了,他自己做了個改編版。所以,在電影的職員表裡,你可以看到,編劇或者腳本這行裡除了原作者還有宮崎駿的名字。而《魔女宅急便》也是一條廣告片,因為前面說的,吉卜力的票房一路下滑,這時候《魔女宅急便》的原作想要動畫化,投資商就找到了德間書店,希望能讓吉卜力來做,然後在裡面打打廣告。而這個投資商是一家運輸公司,名叫黑貓宅急便,所以《魔女宅急便》封面上的宅急便三個字加上黑貓,大家也就知道另一層含義了吧。
黑貓宅急便
以目前吉卜力的狀況,鈴木敏夫肯定願意,下面就要看宮崎駿和高畑勳的了。無論是題材還是商業投資上,都大大違背了高畑勳的意願,所以高畑勳不願意吉卜力接下這部影片。雖然宮崎駿也不大樂意,手上還有龍貓的一大堆事。但是迫於當時的情況,沒辦法,還是接了下來。結果,《魔女宅急便》比《天空之城》,《龍貓》的票房都要好。
前面我們說了,高畑勳因為《螢火蟲之墓》事件在吉卜力沉寂下來。不過,作為對手和重要夥伴的宮崎駿可不想讓高畑勳被埋沒。在他的堅持下,高畑勳終於再次被啟用,開始擔任《歲月的童話》的監督。這是既《魔女宅急便》之後,吉卜力又一部票房大賣的作品。
這個時期,吉卜力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前面提到的吉卜力工種改革在這個時期得以實現,員工有了固定的報酬。發掘高宮二人的鈴木敏夫也開始代替原來的負責人,擔任起了吉卜力的製片人。
之後的90年代這個時期,吉卜力又出品了大量的作品。像《紅豬》,《聽見濤聲》,《側耳傾聽》,《幽靈公主》等等都贏回了不錯的票房,相應的,影片投入的成本也越來越大。
幽靈公主
據鈴木敏夫的講述,在《幽靈公主》製作時,吉卜力的製作能力是一個月五分鐘。就是耗時一個月的時間只能做出五分鐘左右的成片,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都相當的大。而在《幽靈公主》快完成的時候,宮崎駿想再延長十五分鐘。結果不僅趕不上公映,在延長製作的時候,連宮崎駿自己都覺得麻煩,但是自己挖的坑,跪著也得填完。
在製作進度到達結尾時,取標題,上映又遇到大問題。《幽靈公主》這個名字,宮崎駿本身並不滿意,他給取的《阿西達卡戰記》。結果,公司瞞著他以《幽靈公主》為影片名字發布了預告。第二天,他還質問了鈴木敏夫,但是已經沒辦法更改,他也就接受了。
影片上映後,鈴木敏夫和負責人通電話
而在影片上映的時候,正好撞車《侏羅紀公園2》,還有《異形4》,所以吉卜力就要搶佔影院和排片,這個重任就落到了鈴木敏夫身上。記者出身的他聯繫東映,到處找人開會,積極宣傳。最終《幽靈公主》大受歡迎,觀眾連夜排隊購票,影院場場爆滿,票房遠超預期。
當年幽靈公主的報導
從這個時期宮崎駿開始了頻繁的引退和復出,在《紅豬》時,宮崎駿就引退過一次,那一年他51歲。後面,大家也知道,他又復出了。
《幽靈公主》之後,宮崎駿就又宣布引退。結果,沒幾年近藤喜文不幸離世,高畑勳的《我的鄰居山田君》迎來票房滑鐵盧,電腦技術的快速發展,手繪動畫費時費力,吉卜力的經營也陷入窘境。
德間康快在去世前的一年找回了宮崎駿,希望他拯救吉卜力。
而他也不負所托,在2001年推出了《千與千尋》,這時候他60歲了。
千與千尋的手稿
宮崎駿復出後,開始了《千與千尋》的製作。在吉卜力,加班趕工期越來越成為常態,這次的《千與千尋》更是讓吉卜力的每個人都進入了爆肝狀態。據統計,《千與千尋》的手稿超過了11萬張,最後吉卜力的人手實在是有限。所以,就將一部分內容外包給了韓國。
在製作期間,很多人為了趕進度,就吃住在了工作室。每到飯點,畫師們就輪流為加班的員工做飯,宮崎駿也參與其中,不過,他只會做泡麵。
音效師取材
《千與千尋》是吉卜力的又一次全力傾注,除了畫師們熬夜工作,音效師也要加班加點外出取材。觀眾從影片中聽到的千尋家的車聲,是找的同款車錄的;千尋媽媽吃雞肉的聲音,是吉卜力專門給配音演員買來炸雞才錄出來的,錄完後宮崎駿自己都忍不住吃了一塊。還有溫泉,廚房,湯屋所有場景音效,都是真實的聲音。
而每個人物的腳步聲,是音效師穿上不同的鞋子,按照影片步驟一個個錄下來的,這真的是不得不讓人佩服。
配樂當然還是久石讓的,吉卜力每部作品的音樂基本都是採用樂團水準,這次,久石讓在每個樂器上都安裝上麥克風,然後再進行混音製作,也是下足了功夫,不枉他們合作了這麼多年。不過,這時候的久石讓已經禿了。
在吉卜力的作品中,無論是人物還是場景,基本都可以找到它的原型,這也成為了如今日本動畫的一大特色,由此也誕生出了非常多的旅遊勝地。
《千與千尋》中的這個鎮子也是如此,很多人看的時候都會被這裡的景色所吸引,乾淨的街道,古樸的建築,還有充滿時代感的店鋪招牌,加上誘人的美食真的是讓人慾罷不能。相信不少人都希望能到這種地方來一番聖地巡禮,而這個鎮子的原型就在吉卜力工作室的附近(名為江戶東京建築園)。
經過工作室成員的連續爆肝,《千與千尋》於2001年7月順利上映,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300多億的票房也拯救了此時的吉卜力,而它也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
時間轉眼來到2004年,這一年《哈爾的移動城堡》誕生了,這部改編自英國兒童小說的作品,又一次讓吉卜力和宮崎駿的名字享譽全球,結果宮崎駿又引退了。
鈴木敏夫
2005年,吉卜力脫離德間書店,開始獨立出來,鈴木敏夫擔任了吉卜力的社長。這之後的十年,吉卜力又創作了《懸崖上的金魚姬》,《來自虞美人之坡》,《起風了》和《輝夜姬物語》等。
而《起風了》和《輝夜姬物語》這兩部作品是宮崎駿和高畑勳之間的又一次較量,鈴木敏夫仍擔任著影片的宣傳工作,三人為了吉卜力在各自努力。
宮崎駿和庵野秀明
在製作《起風了》的時候,宮崎駿又想起了庵野秀明。前面也說了,這倆人算是師徒又是互懟的關係,但是,他的聲線又十分適合《起風了》的主人公。所以,經鈴木敏夫搭線,這倆人又坐在了一起。
不過,《起風了》和《輝夜姬物語》的票房都不理想,宮崎駿的兒子宮崎吾朗難挑大梁,吉卜力出現了後繼無人的窘境。
所以在《起風了》和《輝夜姬物語》上映後的一年,也就是2014年,吉卜力宣布全面中斷動畫製作,未來將只進行版權管理工作,然後賣賣周邊。一個傳奇就這樣開始落下帷幕。同年的11月,宮崎駿獲得了第87屆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左)高畑勳,(中)鈴木敏夫,(右)宮崎駿
後來吉卜力就解散了動畫製作部,曾經的手繪畫師們被遣散。這時候,宮崎駿已經73歲,高畑勳78歲。
但是宮崎駿並不安分,一直執著於手繪的他開始嘗試使用CG來製作動畫短片,而這個短片將只在吉卜力的美術館播放。所以,他組織了一群年輕的CG動畫師來到吉卜力,但是CG製作沒有宮崎駿想像的那麼簡單,做出來的效果他一直不滿意。而這時候,同時期的工作室好友傳出去世的消息。
宮崎駿感受到了襲來的老年危機,常常一邊工作,一邊不停地碎碎念。
2018年,吉卜力的重要人物,高畑勳離世,吉卜力工作室為高畑勳在三鷹之森美術館召開了「告別會」。宮崎駿親自登臺為摯友做告別致辭,中途數度哽咽。宮崎駿在告別會上回憶了自己與高畑勳初次見面時的場景,兩個年輕人為了同一個夢想走在了一起,在那個時代,他們活得很純粹。
而在朝著自己夢想前進的過程中,他們透過自己的作品向人們傳達厭惡戰爭,敬畏自然的理念。
鈴木敏夫曾說,「吉卜力工作室完全只為宮崎駿與高畑勳兩人所創立,一旦兩人引退之日,就是吉卜力該畫下句點之時」。
(左)宮崎駿,(中)鈴木敏夫,(右)高畑勳
1985年,那時的吉卜力還是個小小的臨時作坊,已經四十多歲的宮崎駿,高畑勳還有鈴木敏夫聚在了一起,從三個人到三百人,從一棟樓到三棟樓,從不惑到古稀,三個中年男人創立了屬於他們的動畫王國。如今已經白髮蒼蒼的宮崎駿,喜歡站在吉卜力的樓頂看日落,喜歡獨自漫步在吉卜力門前的小路上,在這個他們夢開始的地方,孩子們常常過來,和宮崎駿握手,感謝他創作了《龍貓》還有《千與千尋》。
在很多人眼裡,吉卜力已經不僅僅只是個名字。從這裡誕生出的作品,也讓人們重新認識了動畫這種體裁,它也可以表現出成人化的東西。這樣的作品我們稱之為經典,這樣的人我們稱之為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