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後重溫《千與千尋》,才看懂「頑童」宮崎駿與他的童心主義

2020-08-28 陸興榮頻道

引言

大家好,我是陸興榮,今天的這篇文章和大家聊聊動畫作品中的童心主義。

提到動畫,人們大概第一個想到的人就是宮崎駿,他是日本繼手塚治虫之後的第二位動畫電影大師, 也是日本繼黑澤明之後的第二位聞名世界的電影導演。

宮崎駿的作品主要以長篇動畫電影為主的,其電影雖是各不相同的題材,但卻具有一定的深度,他的動畫電影是對人性進行深層思考的嚴肅作品,融入了很多社會話題,比如女性、成長、生存、自然等人文色彩,在給予觀眾快樂的同時也實現了成長,受到全世界觀眾的好評。


宮崎駿推崇童心主義, 所以我們看到他的電影多以孩童視角和經歷展開故事,其電影裡的兒童善良、堅強、純潔、真誠、勇敢,在逆境中擔負起拯救的使命,成為人與人、人與自然溝通的橋梁。

2001年上映的《千與千尋》獲得了第75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和第52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這部電影宮崎駿就多角度呈現了其童心主義價值觀,對兒童的成長和教育問題發揮積極的啟蒙教育意義。

童心主義者認為人生的最高價值應該從孩子們純真的心靈之中去尋找, 宮崎駿正是那有著一顆童心的大人, 看到了孩子們身上特有的品質能夠對現實世界產生積極的影響。

這篇文章讓我們一起重溫宮崎駿的經典動畫電影《千與千尋》, 從他那白髮蒼蒼的外表裡, 去探尋其永遠清澈的頑童之心。

01

線性敘事:平凡女孩的突變式成長與蛻變

《千與千尋》) 是日本著名動畫大師宮崎駿獻給曾經有過10歲和即將進入10歲的觀眾的一部動畫電影,這意味著它不僅僅是為兒童創作, 也是為成年人而製作。

千尋跟隨父母搬家去往一個新的小鎮,誤入一個陌生的隧道來到了神隱世界,千尋父母因抵不住美食的誘惑貪吃被神靈變成了豬,遭此變故的千尋不得不獨自面對困境拯救雙親,她在神靈世界河神、白龍、鍋爐爺爺等人的幫助下努力在油屋工作,經歷友愛、成長及修行的冒險後救回父母,一家人踏上了歸家的旅程。

1.以線性敘事的方式講述小女孩千尋的成長曆程

過去人們在關注《千與千尋》這一作品時,往往只注意其文化意義, 事實上在這部作品表象意義下蘊藏的兒童教育更能揭示故事的主題。

  • 沒有進入神秘世界前,這個年僅十歲的千尋, 鼻子塌塌、單眼皮、怯懦、嬌氣、懶惰、愛發牢騷、長得再平凡不過的普通女孩形象,是現實中年輕少女一代的典型寫照。
  • 《千與千尋》中千尋一家人從都市到郊區的搬家途中誤入一條不可思議的隧道,這裡通過極具象徵意味的意象:隧道,來表現主人公的成長軌跡。千尋正是通過隧道從人類的世界闖入神靈的世界, 最後又穿越隧道回到人類世界,所以這裡的隧道猶如母體的子宮,穿越它們,意味著主人公結束舊的生活,開啟了新的生命旅程。
  • 進入神靈世界在油屋工作的千尋,即便失去本名也依然堅定信念要營救自己的父母,她學會了忍耐、尊敬、誠實和尊重別人,使千尋這個人物形象變得更加具體和豐滿,也一點點地凸顯了她堅強、勇敢和善良的美好品質,並且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在千尋幫助他人前行的同時我們也看見她自身的成長和蛻變。

生活無形卻有力,人總是在各種苦難的磨礪慢慢地長大。開頭千尋一家人誤入神靈世界與結尾處大團圓這一對比,從前稚氣未脫的千尋任性和嬌弱,進入到令人不知所措的神靈迷宮中後,她從一個10歲的小孩子變身為找工作的小大人,在艱難中不斷接受各種磨難與教育,最終成為一個果敢堅毅、懂禮儀、有教養的孩子,不得不讓人驚嘆成長的力量。

從表面來看,《千與千尋》結尾營造的是千尋一家人大團圓氛圍,但其背後揭示的是「成長」的內涵,成長是什麼?成長是對孩童時期混沌迷濛狀態的一種突破。當人從混沌的狀態漸漸突出,進入到自我意識逐漸澄明、感覺經驗逐步清晰的狀態,世界也由原來的渾樸統一划分為主客體明朗的兩半,人生的很多奧秘在面前展開,人從而走向了成熟。這種成熟,在現實生活中,可以稱之為「青春期」。動畫《千與千尋》講述的就是這樣一種成長,即是主人公千尋遭遇偶發事件的突變式的成長過程。

2.以追問成長意義的方式揭示人生的本相

成長是快樂與痛苦並存的一段生命旅程,也是一個收穫與不斷面對離散的過程,當我們逐漸長大成人的時候,對離散的恐懼和對家園的渴望就成了每一個人不得不面對的心理現實。

動畫《千與千尋》在故事結尾, 千尋和白龍、大寶寶根據神界規則撤消了自己在湯屋的勞動合同返回人間。這裡千尋與白龍的對話又給整個電影留下了一個懸念:

白龍:「千尋照著原來的路回去就可以了,但是絕對不要回頭看。」

千尋:「那白龍呢?白龍將來怎麼辦?」

白龍:「我會跟湯婆婆商量,不再做他的弟子了。不要緊的,我已經找回我的名字了,會回到原來的世界的。」

千尋:「我們還會在那裡相逢嗎?」

白龍:「嗯,一定會!」

千尋:「一定哦!」

白龍:「一定!」

小白龍和千尋的這一段對話似乎給觀眾留下了一個充滿懸念又有無限想像的空間,但這也是一個大家都心知肚明的結果,他們不會再相遇,告一段落後的千尋的人生和小白龍的人生都是新的開始。

宮崎駿在他的動畫電影中採取兒童「離開—磨難—成長」的敘事方式啟迪當代兒童必須獨自面對和克服困難, 不要在成人安排的世界裡迷失自我, 要保持一顆純淨的充滿善和愛的心去認識世界, 擁有自我。

而一個人從嬰兒到逐漸成人,恰好是擺脫混沌走向自我、擺脫依附走向自立的過程。現實中的我們也是這樣,一個孩子長大成人伴隨著生命意識的清明,當他離開家庭的庇護,與世界開始接近時,世界向他們展示生命的真相,離散感和對離散的畏懼感會讓他們失落,社會的殘酷會讓他們痛苦,這是所有人在生命的成長中都必須面對的創傷。

《千與千尋》給我們揭示了成長的代價,同時又帶給了我們力量和勇氣,如同影片的主題曲所唱:「親愛旅人,沒有一條路無風無浪,會有孤獨會有悲傷,也會有無盡的希望。」

02

動畫角色中的童心主義

宮崎駿的動畫電影使人喜愛, 特別是其所塑造的兒童形象貼近現實生活,通常使用單一的色彩、簡單的線條, 以及複雜而不單一的性格賦予了角色鮮活的靈魂,給予觀眾快樂的同時, 實現了不同的角色類型的成長,並朝著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

1.純潔、勇敢的主人公形象與命運對抗,完成自我蛻變

宮崎駿動畫中的主角大部分都是女孩,她們可愛善良,天真純潔,同時往往也有著與命運對抗或者擔負拯救的重任,她們在哭泣中選擇振作,拋開頹唐沮喪迎面挑戰,在歷經苦難中戰勝自我,最終獲取成長的蛻變。再者,宮崎駿筆下的這些少男少女形象仿佛就在我們身邊有著這樣的朋友,不僅讓人產生親切感,還給人獲得一種審美的愉悅感。

宮崎駿把兒童看作是一個擁有完滿人性的人, 給予他們在電影中的主體地位,其在《魔女宅急便》裡的吉吉是一個隨性而灑脫的女孩,在《龍貓》裡的小梅、小月則是可愛、勇敢的女孩。在《千與千尋》裡的千尋主人公千尋憑藉心中信念,在看不到希望的黑暗中狂奔的意志與勇氣,努力工作,努力尋求回歸原本生活的機會。一位10歲的小女孩為了拯救變成豬的父母,留在這個人類禁地中幹繁重的活,而這一路上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也沒能改變她救父母的初心與對待朋友的純潔。

  • 面對被視為妖怪的無臉男千尋主動給其留門避雨,面對無臉男散落的金子無動於衷,這些是千尋兒童的天性使然,她用自己的真誠與純真淨化開始沾染世俗社會惡疾的無臉男,且幫助無臉男在錢婆婆處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使他回歸真實的自己,並將身上所有的虛榮和欲望摒棄。
  • 千尋幫助巨嬰學會說話、學會跟別人溝通,鼓勵支持他走出自己的溫室到了廣闊的世界中。她還幫助白龍解除了與湯婆婆的契約,找回了屬於自己的人生。
  • 面對變成豬的父母,千尋寧願作為一個人類痛苦活著,也不希望能像豬一樣為目的地享樂。

這個平凡普通的10歲小女孩變得勤勞勇敢,她對每個人都十分平等,甚至連「腐爛神」這樣渾身臭氣,人人都敬而遠之的角色,她都能一心一意給予幫助。這樣的千尋與一開場時她眼中的空洞和慵懶形成了對比。而這就是主人公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蛻變的後果。在陌生的環境裡,面對冷漠的人和事歷經慘痛,但千尋艱辛的磨難得到成長,在這艱辛的成長之路上武裝了自己,也幫助了他人成長。

2.有人情味的配角擁有超凡能力符合孩子認知世界裡的模樣

我們從牙牙學語開始,對世界最初認知世界的景或物都很高大。動畫《千與千尋》中有著令人眼花繚亂的長手臂的鍋爐爺爺,一開始並不看好千尋,覺得她太過瘦弱, 幹不了重活, 吃不了苦。但看到努力在鍋爐房裡搬運煤塊時的千尋,很快就轉變了態度,還對其他人說千尋是他的孫女,這裡也讓千尋對他消除了恐懼,轉而是感激。

這時鍋爐爺爺那誇張的手臂變得不那麼嚇人了,不僅能麻利靈活地加工藥材, 還可以兼顧洗浴加水的工作,似乎成了能夠勝任鍋爐房艱苦工作的標誌。

鍋爐房中的一大部分搬運煤塊的煤小鬼,為了讓千尋有工作而不被趕出去, 他們故意做出抬不起煤塊的樣子, 千尋見狀便上前幫忙, 就達到了目的。而像蛤蟆的接待者,這部分「人」舉手投足表現出的都是金錢至上的價值觀,為了私利而欺負弱小,他們有著一副與其行為舉止一樣讓人討厭的長相。

影片中的像鍋爐爺爺、煤小鬼這些擬人化形象和生動造型出現的配角,他們善良的舉動使得影片中充滿著童趣,與觀眾的潛意識得到共鳴。

孩子有著獨特理解世界的視角,他們眼中那些特別能幹的大人就像有著無所不能的三頭六臂不知疲倦地持續幹活,這符合孩子的認知世界,他們往往會把事物想像成自己能夠理解的模樣, 也有著對事物善惡特有的理解。

宮崎駿的動畫從各種感官上激起我們童年夢想的潛意識的感知,親切而自然,讓觀眾能更容易接受他所要傳導的思想,並不是生硬的說教。

3.冥頑不化的反面角色與主角針鋒相對,凸顯童心的可貴

《千與千尋》中油屋主人湯婆婆這一人物形象就是典型詭計多端的「野心家」貪得無厭。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的是,湯婆婆的魔法強大得可以置人於死地, 弱小的千尋卻能夠生存。

從故事情節看, 千尋沒有吃令人垂涎三尺而又可疑的食物,看似偶然的行為其背後是有著深刻含義的,與免費的食物相比, 她心中有著更為重要的東西。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常常教育自己的孩子千萬不能隨意和陌生人說話,更不能吃那些來路不明的食物,當這些是非善惡的標準在孩子那純真的心靈生根發芽時, 孩子們一定會嚴格遵守, 然而, 深諳道德秩序的成人卻往往會忘記對孩子說過的教導。

影片中千尋的父母抵不住誘人的食物而放棄了道德準則,任由欲望支配,失去了身體和自由變成了豬,前後兩者的對比, 可以看到千尋心中那純潔的童心才是她的護身符。

其次,湯婆婆通過魔法收回了千尋本來的名字,妄想讓她永遠成為苦工,但千尋卻始終沒有迷失自我忘記本名,而是在油屋的重重困難中不斷成長, 最終取回名字拯救了自己, 也救出了父母。這裡,不難發現,正是千尋內心中尚未泯滅的童真, 帶她走向本真的道路,回到原本的世界。

在宮崎駿的《千與千尋》中, 冥頑不化的反面人物在與主角針鋒相對的鬥爭中最終敗陣,也凸現了影片童心的可貴的主旨。

03

宮崎駿對夢想與童心的影像建構

宮崎駿曾說過:「很多父母都會無視、甚至踐踏孩子的那種單純和大氣。所以, 我想做的東西就是面向孩子們猛然棒喝『你就要被你父母吞噬掉了!』也就是從雙親那兒獨立出來。這個出發點, 到現在一直沒有改變過。」

看過宮崎駿電影的人, 大多都會被電影裡如夢似幻的場景所吸引,其動畫電影既保持了孩童的天真稚趣、活潑堅韌, 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客觀世界,帶給人們的不只是歡樂,還有對人生的思考。

1.在宮崎駿的觀念中, 孩子的眼睛最純淨,沒有殺戮和貪慾,但隨著長大會一點點變得模糊

在孩子的世界裡,一切都是纖塵不染。動畫《千與千尋》這部影片描述的就是在善惡交錯的社會裡如何憑藉最純粹的信念生存下去的故事,拿下了「2003年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等多個國際大獎。

宮崎駿的作品給我們構築的世界讓人似曾相識,是因為他對兒童本真的描寫非常豐富, 充分運用想像把呆板、一成不變的現實世界變得奇妙、美好、希望展現在人們面前,讓影片充滿了童年的符號。

  • 在入圍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提名的《哈爾的移動城堡》中, 宮崎駿把鏡頭的重點鎖定在人物身上,對衰老、死亡和愛情都作出了不俗思考, 在經歷了一系列反戰和保護自然的主題後, 宮崎駿把「勇氣和愛」表達得更為本質。
  • 在動畫《龍貓》裡,宮崎駿藉助龍貓這一角色旨,將人們置於充滿童話色彩和親情的夢幻般的童話世界裡,提醒人們: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需要真誠, 每個人的真都是與身俱來的,人保持著自然天性, 有著赤子之心, 不對利益金錢所控制, 就能得到真正的「樂」。

在宮崎駿的觀念中, 他認為孩子的眼睛最純淨, 陪伴、分享、堅守、信任這些淡淡的樸素的字眼, 只有在孩子之間才能找到,但隨著人長大會一點點變得模糊, 一些美好的品質會在人成年後一一喪失。宮崎駿為孩子們編織夢想,他表達的是一種古典和傳統的倫理觀, 單純勇敢、善良美好、純粹舒適,這也是他的電影最為可貴的地方。

2.宮崎駿為孩童們營造的另一童話奇觀, 就是飛行

宮崎駿電影中的主人公幾乎都是孩子,而飛行作為貫穿其動畫的又一大主題,這與幼年時的飛機情結有很大的關係。

比如《龍貓》中奇幻無比的多腳貓車,《魔女宅急便》中女巫琪琪的魔法掃把,《風之谷》中娜烏西卡動力強勁的自製飛行器,還有《千與千尋》中帶著小千翱翔的白龍, 這些都給人以身臨其境的飛行感受,給人天馬行空的想像的童趣,也表達了宮崎駿對自由和自然的無比嚮往。

另外,宮崎駿為孩童們營造的的飛行奇觀,也讓觀眾真真切切在這些孩子身上感受到了他筆下善以快樂、堅強、勇敢、善良的短髮孩子的典型形象,他們經歷著, 並以獨特的眼光看待這些事物,當然這也體現出宮崎駿本人對於飛行的深深迷戀。

3.在宮崎駿所營造的童話世界裡, 沒有絕對的對和錯, 也沒有絕對的正義與邪惡

宮崎駿的動畫《幽靈公主》、《風之谷》和《天空之城》中,有著多個因立場不同而導致行為相衝突的角色,但他都是以一種理想化的方式, 來達到和平的目的,從不會讓人覺得反派角色的突兀。

宮崎駿曾在《幽靈公主》中設計過這樣的道白:「即使是在憎恨和殺戮中, 仍然有些東西值得人們為之活下去。我們描繪憎恨, 是為了描寫更重要的東西。我們描繪詛咒, 是為了描寫解放後的喜悅。」在他的動畫電影裡,不管是與自己有利害衝突的統治者,還是殘酷的反派仇敵,亦或是難以共存的物種……這些宮崎駿都是從一種客觀視角出發,謳歌對生命的真愛、不惜一切地保護他人, 也是宮崎駿作品的一大主題。

宮崎駿的作品繼承了日本動畫的浪漫主義唯美傳統,用人生的感悟以及心靈深處的感情,建造一個理想的世界。「一直在尋找人與自然、與自身和內心的一種和諧。」生而為人,誰都有可能會犯錯, 人性的善與惡本就不絕對, 所有個體都有其可愛的一面,而在宮崎駿作品中我們看到的是,不管是出於什麼樣的立場犯下罪惡,這些都無關要緊,只要可以改過自新和自然相安無事、互不侵犯, 那麼便可以被原諒。這也是宮崎駿用最純淨的故事,最唯美的色彩,最童真的造型,尋回我們失去的童真與夢想,激起我們內心裡最真摯的感動。

結語

《千與千尋》講述的是一個少女充滿愛與痛苦的冒險旅程,也是烙滿所有人成長印跡的生命旅程,宮崎駿藉助千尋的故事想要表達並不僅僅是千尋一個人的成長, 而是希望以千尋的成長經歷喚醒大眾心中的一切美好的東西。他獻給孩子和成年人,那些社會問題的隱喻深刻獨特,糅合宮崎駿對現代文明的反思和人文關懷,以及對大自然汙染和人類社會的深度批判。

在宮崎駿的動畫世界裡一切都是那麼好, 好到忘記真實的現在, 仿佛找到了翅膀和希望。這就是宮崎駿用筆用心去畫下他的童話王國,樸實, 乾淨。研究宮崎駿動畫中的童心主義,他沒有一味對兒童進行善惡道德的說教, 而是從兒童的視角盡力展現了人性的豐富性, 超越了宗教的有限性, 以童心為鏡, 追求完滿的人性。

宮崎駿的電影對人性的深刻反省和對兒童世界的獨特體驗, 引領看到不一樣的世界,也在全世界範圍內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同。

相關焦點

  • 重溫《千與千尋》:19年後,我才看懂了宮崎駿的音樂世界
    說到動畫音樂咱們就不得不提,和宮崎駿合作長達25年的音樂大師久石讓,他的音樂讓人感受到簡單、純淨。 01三段旋律相同的主題音樂,用變換重複的不同手法傳達給觀眾的不一樣的情感《千與千尋》創作於 2001 年,講述了10歲小女孩千尋和父母前往新家誤入神靈世界,父母因為嘴饞難耐偷吃食物變成了兩隻豬,千尋為了拯救父母經過一系列磨難後,成功救出自己的父母回歸到了人類世界
  • 《千與千尋》:宮崎駿的伏筆,19年後我才看懂
    如今,18年過去,當我再看這部電影,才發現,這個平凡的世界,是你,也是我。故事講述了少女千尋意外來到神靈異世界後,為了救爸爸媽媽,經歷了很多磨難的故事。看起來有趣新奇的故事情節,在不同的年齡段觀看總會有不同的感悟。
  • 少年不懂宮崎駿,長大後重溫《千與千尋》,才懂人生真諦就藏於此
    重溫《千與千尋》,你又有何感想呢?他進入湯屋吃掉了青蛙後成為了物慾的載體,他想要向千尋示好,卻只會用別人(吃掉的青蛙)的思維模式給千尋變出一堆金子。幸好千尋足夠善良,才讓無臉男逐漸找回了自己。相比無臉男,我們也沒好到哪裡去。
  • 這一次,我才真正看懂宮崎駿的《千與千尋》
    《千與千尋》是我最愛的宮崎駿系列動漫之一,看過不下三遍。去年國內電影院正式引入,特地去電影院重溫了一遍。「小時候,以為千尋的世界是一場夢。長大才發現,它是我們真實走過的人生。」以前看不懂的,重新再看一遍都懂了,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 重溫《千與千尋》:18年後,我才看懂了這些人生隱喻
    最近有空又刷了一遍《千與千尋》,這是我第三次看了,每次看都會有不同的感想。《千與千尋》由日本著名動畫家宮崎駿創作,這部電影早在2001年就在日本上映,而十八年後終於在中國重映,這中間隔了十多年。她必須有一份工作,才不會變成小動物;必須做好工作,才不會受到旁人的擠兌;必須吃下這個世界的食物,才不會消失……適應這個社會的生活,才不會被淹沒;找到存在的價值,才能得到同伴的認可。
  • 重溫動漫神作《千與千尋》,解讀宮崎駿《千與千尋》的創作歷程!
    1997年8月,吉卜力工作室結束了《幽靈公主》的製作,疲憊的宮崎駿來到這座山間小屋休養。宮崎駿的發現他在小屋裡發現了像《ribbon》和《nakayoshi》這樣的少女漫畫雜誌。不過不同於上次發現《側耳傾聽》的欣喜。這回,宮崎駿對少女漫畫雜誌的現狀十分不滿:厚厚的一本書裡儘是些俗不可耐的浪漫愛情故事。
  • 重溫《千與千尋》之後才發現,原來宮崎駿才是真正的色彩大師!
    《千與千尋》再次上映,不知道你有沒有為它貢獻一張影票?周末小編約著好友再次重溫了這部經典,笑點還是爆笑,淚點依舊動容,不變的是那份童真,改變的是觀看的我們,但是今天我要講述的是除去「成長」這一故事,探索千尋背後的要告知我們的現實。
  • 《千與千尋》19年後才明白,這是一部成年人的電影
    後來長大了再去看《千與千尋》,才覺得自己小時候的想法真的很天真,隨著一遍又一遍的重溫,也對電影的一切有了全然不同的理解,也才明白它背後講述的道理,明白了千尋的經歷以及關於那個世界的人和事。在這部電影中,宮崎駿用他的想像力為我們描述了一個迷幻的故事。千尋來到了一個神奇的世界,經歷了一些神奇的事情,最後她離開了這個世界。
  • 《千與千尋》19年前不識宮崎駿片中意,再看已是影中人
    宮崎駿的作品在一個個夏天治癒了我們心靈,他的作品往往讓人一次次思考人性。&34;如今再看這部19年前的電影,才發現宮崎駿的臺詞,句句戳心。,從19年前第一次看到千尋,19年後的我們,是否還有著初心?我們跟著千尋在神秘世界裡漫遊,19年後,千尋還是千尋,我們也要尋回初心。成長是一場沒有歸途的旅程,我們也要在歷經風霜的軀殼下,永存那顆熾熱的初心。
  • 品味宮崎駿:《千與千尋》,神隱少女的故事,你看懂了嗎?
    日本動畫界有一位神級的人物,從上世紀開始至今,為世界奉獻出了諸多經典之作,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有他一席之地,這位大師就是宮崎駿。對於動漫感興趣或者是從事動漫製作的朋友,都會將宮崎駿作為自己的榜樣,因為在動漫這個行業裡,宮崎駿真的太偉大了。
  • 長大以後,我才看懂《千與千尋》
    《千與千尋》在國內正式公映了,身邊的很多人都說:終於來了,為青春補個票吧~其實距離這部電影第一次上映,已經過去了18年。18年前,很多人年紀還小,甚至未能從熒幕上看到這部電影,只是長大後通過網絡,認識了千尋、白龍、無臉男……18年裡可以無數次回味,18年後上映時這些人依舊懷抱著仿若初見的熱情,為什麼呢?
  • 宮崎駿:多年以後,有多少人真正看懂了《千與千尋》
    宮崎駿是日本著名的漫畫家,他的作品受到全世界漫迷的喜愛,他是日本漫畫殿堂級別的人物。宮崎駿的作品其實並不多,遠不如《海賊王》的作者尾田和《名偵探柯南》的作者青山,畢竟這兩位的代表作都已經連載了1000集左右。雖然作品的數量有限,但是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精品,不僅劇情精彩,而且裡面蘊含了很多人生道理,最典型的一部就是《千與千尋》。
  • 宮崎駿:多年以後,有多少人真正看懂了《千與千尋》
    宮崎駿是日本著名的漫畫家,他的作品受到全世界漫迷的喜愛,他是日本漫畫殿堂級別的人物。宮崎駿的作品其實並不多,遠不如《海賊王》的作者尾田和《名偵探柯南》的作者青山,畢竟這兩位的代表作都已經連載了1000集左右。
  • 《千與千尋》,宮崎駿的隱藏寫法,你看懂了嗎?
    《千與千尋》,宮崎駿的隱藏寫法,你看懂了嗎?《千與千尋》是宮崎駿老先生的一個十分出名的代表作,這部動漫是寫給經歷過十歲或者是即將要步入十歲的年輕孩子們,但是雖然有年齡限制,依然十分適合所有年齡段的人看。
  • 重溫《千與千尋》經典的細節,18年後才知道,揭露的是人之本性
    近日,日本動漫電影《千與千尋》在中國首次上映,距離它在日本第一次上映的時間已經過去了18年,其實這部電影我們在兒時已經看了無數遍,如今依然選擇去影院重溫,大概大家都是想在大銀幕上再次找回兒時的回憶。宮崎駿大師的作品,不僅畫面唯美,劇情緊湊,而且也會有適當的留白,這樣給觀眾帶來了無限得想像空間,所以不論我們看了多遍後都還會細想影片中得細節,讓我們後知後覺明白筆者得用意。
  • 宮崎駿10部動畫電影,從《千與千尋》到《風之谷》,你看懂了幾部
    大家好,歡迎來到我的「二次元時間」,本文,小編要和你一起盤點宮崎駿的10部動畫電影,每部作品所要講述的主題,你都看懂了嗎?1、《千與千尋》。上映時間:2001年7月20日(日本),該片將於2019年6月2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 《千與千尋》首次國內上映:18年後,我終於看懂了這部成人動畫.
    18年前,很多人年紀還小,甚至未能從熒幕上看到這部電影,只是長大後通過網絡,認識了千尋、白龍、無臉男……18年裡可以無數次回味,18年後上映時這些人依舊懷抱著仿若初見的熱情,為什麼呢?在千與千尋的上映信息裡,我看到了這樣的評論:小時候看沉迷於奇幻的美景,不可思議的想像;現在看,看得都是現實和自己的眼淚。這是宮崎駿為成年人編織的童話,他並不是告訴你:一切都很美好。他只是靜靜坐在你身邊,陪你走完一段旅程,然後目送你繼續出發。
  • 重溫《千與千尋》:意象豐富的色彩藝術,才是宮崎駿的童話世界
    2001年上映的動畫電影《千與千尋》可以說是宮崎駿色彩世界的完美劇作,其色彩設計與動畫片整體影像風格統一,色彩運用恰到好處,傳遞影片情感,影響著觀眾情緒的起伏變化。 色彩的表現力讓宮崎駿的《千與千尋》畫面變得更加美妙,給予觀眾絕美的視覺盛宴和溫馨的回憶。
  • 童年時期的我們,從來都沒有看懂過宮崎駿大師《千與千尋》的奧秘
    童年時期的我們,從來都沒有看懂過宮崎駿大師《千與千尋》的奧秘如果我們要給《千與千尋》定性的話,那它一定是一部成長類型的電影,或者是說尋求自我的電影。千與千尋其實就是同一個人,只是湯婆婆覺得拗口,所以拿走了一個字,女孩就忘記了自己曾經是誰。
  • 宮崎駿的動漫千與千尋,你有看懂無臉男的意義嗎?
    喜歡看動漫電影那些人應該都了解宮崎駿,也有很多人看過他製作的動畫電影。比如《龍貓》《天空之城》等等,這些膾炙人口的作品我就不多說了。今天我來認真介紹一下他的代表作之一《千與千尋》。在這部動畫電影之中給大家留下最深的印象莫過於那個無臉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