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動漫電影《千與千尋》在中國首次上映,距離它在日本第一次上映的時間已經過去了18年,其實這部電影我們在兒時已經看了無數遍,如今依然選擇去影院重溫,大概大家都是想在大銀幕上再次找回兒時的回憶。
宮崎駿大師的作品,不僅畫面唯美,劇情緊湊,而且也會有適當的留白,這樣給觀眾帶來了無限得想像空間,所以不論我們看了多遍後都還會細想影片中得細節,讓我們後知後覺明白筆者得用意。
其一 千尋一家開車經過路邊的石屋
《千與千尋》的場景和劇情很大程度上都參照了日本神祗文化背景,而日本的神祗文化起源於中國但與中國又有所不同,所以作為觀眾的我們會覺得房屋、街道、神靈這些元素既眼熟又陌生,路邊的小石屋即是日本神祗文化的一種,正確的叫法應該是神龕。那些廢棄的神龕七零八落的被人們丟在野草中,身上長滿了青苔,這大概象徵著被丟棄的傳統文化及信仰的缺失,這一段的寓意與白龍被填埋做起高樓的情節相呼應。
其二 影片開頭父親仿佛就如邪靈附體
按理說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父母通常應該會阻止孩子探索的欲望,而在影片中千尋的父親卻恰恰相反,進入隧道時的種種異常都未引起父親的警覺,還有心情做起來大吃一頓,而千尋的母親雖有疑惑,但還是選擇聽從丈夫,可以看出千尋的家庭中父親是家裡的一家之主,而父親不經同意就先坐下來吃東西。
這本身就不符合日本人的禮節,因此推斷出千尋父親的反常舉動是收到了湯婆婆的蠱惑。結合第一點,那些被拋棄的神靈需要人侍奉,更需要食物,食物從哪裡來勒?說明被蠱惑的不止他們一家,他們吃的這些東西很可能是其他被誘騙進來的人類,這讓人有點細思極恐。
其三 煤球精靈的小心思
千尋在鍋爐爺爺那裡工作遭到了拒絕,期間一隻煤球精靈不慎跌倒被煤塊壓住,千尋本是出於好心幫助,鍋爐爺爺讓他幫人幫到底,其它的煤球聽後,竟然全都開始對千尋碰瓷了的起來。一個個故意失手被煤塊壓住,從他們貪婪懶惰中,我們似乎看到生活中的那些愛耍小聰明的人,所以小編認為他們本就不是所謂的精靈,而是一群懶惰不愛工作的人們,被罰到這裡工作而已。在湯婆婆的世界裡,貪吃就會變成豬,不努力工作就會變成每天不停勞動的煤球精靈。
其四 錢婆婆讓大家一起編織的發圈
這個劇情在全劇終的時候似乎也沒有起到明顯的作用。然而這就是影片中最明顯的留白之處,小編在這裡猜測,正是因為這個發圈才讓千尋在豬群中找到了自己的父母。
其五 這部電影的片頭、片尾曲
片頭曲叫那個夏天,片尾曲叫永遠常在,寓意著在那個夏天千尋一家來到了新的地方,從神隱世界出來後,她在裡面的記憶也永遠常在。從前我們在看這部電影時候,有種在看恐怖片的感覺,長大後的我們再來重溫這部經典時感覺也不同,原來這個詭異的魔法世界裡蘊含著很多深刻的含義,指引我們走向正確的人生道路。
歡迎各位小夥伴在下方留言、討論,最後別忘了點讚和關注哦!本文純屬娛樂,如有侵權等,請聯繫我刪除!
本文由*阿雷影視匯*原創!圖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