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懂宮崎駿,長大後重溫《千與千尋》,才懂人生真諦就藏於此

2020-10-14 阿曉姑娘

《千與千尋》作為全球評分最高的動畫電影,它不僅創造了日本影史票房神話,更是一部同時獲得奧斯卡與金熊獎的宮崎駿經典作品。

它猶如一場成長的約定,讓無數人在大屏幕上回味自己的童年。宮崎駿動畫裡的背景總是有藍藍的天空,綠綠的草地,門前的小溪,高高的山坡,二八的自行車,老房子,都是我小時候的回憶,充滿了純與淨,讓人感覺一切都是那麼熟悉

《千與千尋》又名《神影少女》。這是一位少女隨著父母離開學校、離開朋友、離開熟悉的道路,千尋徑直走入生命的岔路深處,身體開始變得透明,一個目標吞噬另一個目標,但最後她還是乘龍御風,她還是重新看見汪洋變成了草原,她看著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的父母,大驚小怪地喜極而泣。我們陪著她繼續走下去,這一次那些離別的悽清猶在,但畢竟是暖意叢生。

我也懂了,人生就是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很難有人可以自始至終陪著走完。當陪你的人要下車時,即使不舍也該心存感激,然後揮手道別。

重溫《千與千尋》,你又有何感想呢?


01

長大了的我們,時刻都面臨著「成為豬」的誘惑,和化身為最糟糕的「無臉男」的風險。

在故事裡,千尋的父母吃了街邊「無主」的「免費」食物,從而變成了豬,變成了被宰殺的對象(雖然他們說吃完了再付錢,但這种放在路邊無人看管隨便吃的食物本身就是一個免費陷阱)。

上學時看千尋,我覺得這父母簡直太蠢了,無人看管的店鋪,豐盛的攤位,空無一人的街道。這種食物一看就是有問題啊,為什麼還能放心的大吃特吃呢?

吃太胖會被吃掉的

而無臉男,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沉迷於物慾的舔狗」。

他進入湯屋吃掉了青蛙後成為了物慾的載體,他想要向千尋示好,卻只會用別人(吃掉的青蛙)的思維模式給千尋變出一堆金子。幸好千尋足夠善良,才讓無臉男逐漸找回了自己。

相比無臉男,我們也沒好到哪裡去。

我們也踏入了湯屋,我們整天拿著別人的話語復讀,我們或許還會成為舔狗,卻很難遇到一個千尋這樣善良的人。

最終——我們

要不然成為只能在橋上佇立,無法融入社會的無面男。

要不然成為湯屋裡的那個怪物,物質享受應有盡有,卻忘了自己的初心在哪。

剩下的路你要自己走,不要回頭。

千尋遵守了忠告,穿過了黑暗的隧道,回到了光明溫暖的現實世界。

而我們,就算得到了這樣的忠告,如果沒有變成豬的父母,又真的捨得放棄這個流光溢彩的湯屋世界嗎?

知易行難,即是如此。


02

現在只想小千回頭,看一眼白龍。或者千尋不要走,留在湯屋

小時候看《千與千尋》,覺得千尋的父母真沒有禮貌,亂吃別人的東西;現在覺得也不是什麼大事,畢竟很多事情都可以靠錢解決,只是多少的問題。

小時候總擔心那隻青蛙有沒有事,現在只關心千尋;

小時候經常擔心配角有沒有事,現在只在乎主角;

千尋去見父母,說:「吃太胖會被吃掉的。」小時候覺得很正常,現在只覺得好笑。

小時候,一直覺得那個巨嬰好笑,怎麼會有這樣的人;現在看到巨嬰卻笑不出來了,社會上確實有很多巨嬰。

看到千尋和那個「胖神靈」擠電梯。小時候想的是,千尋要被擠扁了;現在想的是,千尋安全了。

小時候看到無臉男灑金子,就會幻想自己是無臉男;現在看到那一幕,就想自己是撿金子的那個。

千尋餵白龍苦丸子。小時候想的是,苦丸子要有多苦,白龍才能掙紮成這樣;現在想的是,千尋和白龍間接接吻了吧。

「是湯屋讓他變壞的。」小時候沒感覺,現在感慨萬千。

小時候以為自己長大了,會是冷酷的白龍或者溫柔的無臉男;而長大後,才發現自己是在湯屋撿金子的那群人。

小時候擔心千尋能不能把印章還回去,現在只想知道印章有多大的價值?

最後白龍讓千尋離開這裡。小時候只想千尋快點走,離開這個危險的地方;現在只想千尋回頭,再看一眼白龍。或者千尋不要走,留下來。

03

少年不懂宮崎駿,看懂已不再年少。

小時候,我擁有充裕的時間,夢想能得到一臺任天堂的遊戲機;


長大後,我買了全機種制霸,卻再難擠出兩小時玩遊戲的時間。


小時候,我坐在電視旁按時準點,每天堅持等待星空衛視播的動漫;


長大後,我把臥室裝修成了影院,卻再難靜下心來追逐那些個新番。


小時候,我在CCTV6看見一部動畫片,看得滿頭霧水但又莫名高興;


長大後,我在微博意外刷到這個視頻,不僅感慨萬千甚至淚流滿面。

這數十年都過去了,我們其實一直在變。唯獨人生的真諦仍抵得住歲月的洗滌,抵得住你、我的任何任何改變,始終藏在這裡——

油屋,究竟有何意義?

它是異世界的星級酒店,為妖與神提供娛樂和保健。

另一方面,它又跟人類社會,存在某種神秘的聯繫。

正如千尋的父親所說:

果然沒錯 這裡是以前主題公園的殘骸,90年代的時候到處都在籌備開發,後來金融泡沫破裂了 大家都破產了。

這一定也是當年所造成的,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至九十年代初期,日本的泡沫經濟尚未破裂。

彼時的日本,迎來空前的繁榮,人人都沉溺於享樂之中。

有多空前?

有多繁榮?

有多享樂?

早上,隨便走進一條街,就能看見各色美食數不勝數。

夜晚,各路神仙揣著現金,紛紛來到豪華的油屋。

吃美食、開包間、泡溫泉。

無論大廳還是套房,全都被象徵奢侈的金色瀰漫。

但請注意——

如此華美的環境,卻總有些客人低頭冥思。

他們沉默不語,精神極度萎靡,還喜歡戴面具。

小時候我以為,他們只是在享受而已。

長大後,我才真正明白——

宮崎駿是用抽象的畫筆,去描繪人們空虛又迷茫的內心。

其中最具象徵性的角色,是永遠戴著面具的:無臉男。

無臉男的身體,呈現黑色半透明狀,宛如一隻幽靈。

即使在妖神橫行的世界裡,他的形象也顯得十分怪異。

走在人群中,他要麼毫無存在感,要麼令周圍人感到不適或恐懼。

與千尋的前兩次相遇,他都沒能引起千尋的注意。

直到第三次,在一個雨夜,千尋向他給予了溫暖的關心:「站在那裡不怕淋溼嗎?」

僅一句話,無臉男就窮追不捨,徹底迷上了千尋。

僅一次關心,男人就陷入瘋狂,對少女死心塌地。

這,真的可能嗎?

《千與千尋》的故事,真的符合邏輯嗎?

我想起,那些年經常出現的「會計門」事件——

不惜犯罪,偷取公款,打賞主播,而後鋃鐺入獄。

那麼到底為何,這些「傻子」非要如此做?

利用一些新聞素材,我對犯罪嫌疑人作出了如下推理——

他們都是坐班會計,終日與冰冷的數字為伍,很少體會到人間溫情。

他們都是社會底層,月薪兩三千學歷也很低,走在街上毫無存在感。

在這個無比繁榮又極度拜金的時代,他們的生命於別人而言就像空氣。

為了擺脫孤獨,為了滿足基礎的社交需求,他們只好戴上一個面具。

這個面具,叫網際網路。

戴上網際網路的面具後——

他們不再受階級約束,不再只能徘徊於公司和狹窄的出租屋。

點下滑鼠,他們就能隨意遊逛,逛進自己喜歡的主播的家裡。

聽主播唱歌,看主播打遊戲,了解主播的日常習慣和喜怒哀樂……

主播出於真心或者表演性質的問候,也確實能減輕他們的寂寞。

久而久之,他們不再滿足於充當旁觀者,想要真正融入主播的生活。

可,他們怎樣做,才能真正融入主播的生活?

現實中,跟無臉男一樣,他們都是沒有發言權的弱者。

也因沒有發言權,所以他們漸漸少言寡語,靈魂層面也乾癟而空虛。

在極度迷茫的狀態下,他們唯一能想到取悅別人的方法,就是打錢。

「會計門」事件中,王某首次偷取公款,給主播打賞了一萬兩千元。

主播當場致謝,令王某產生了被認可的感覺,就如同戀愛般喜悅。

動畫裡,當千尋索取藥浴卻被無理拒絕時,無臉男幫千尋偷了一支。

和主播一樣,千尋當場致謝,無臉男感到前所未有的欣喜。

終於得到千尋的認可,無臉男對此染上了癮。

他又去櫃檯,偷了許多支藥浴,想送給千尋。

可千尋卻說:

「不用了,一個就夠了。」

無臉男失望又傷心,隨後黯然離去。

接下來,千尋解救了腐爛的河神,河神留下了一地黃金。

油屋的員工興高採烈,紛紛跑去撿黃金。

無臉男,似乎瞬間明白了什麼東西。

於是,他利用隱身之便(就像會計利用職業之便),偷取了無數黃金。

出來時,他被門衛攔截,可當他掏出黃金,門衛馬上又視他為親爹。

電影最後,千尋帶著坊寶寶和無臉男,啟程前往錢婆婆的家鄉。

途中的電車上,我們看到周圍旅客,都像無臉男般呈半透明狀。

他們沉默不語,精神極度萎靡,面部只有黑色的陰影。

他們,就如同油屋裡戴面具泡溫泉的客人一樣——

孤獨、疲憊、迷茫、空虛、靈魂狹小、消費主義、唯物至上。

除了金錢以外,他們不知道自己還應該去追求什麼東西。

這就是拋開物質外表,泡沫經濟時代最真實的眾生寫照。

也就是說——

小千尋之上的油屋世界,到處充斥虛幻的物慾。在這樣一個世界裡,你的眼睛很容易會被扭曲,你必須撇下欲望、迷茫和空虛,堅持不懈地前進。如此,你才能夠找回,這世上真正最重要的東西。

而,這世上真正最重要的東西,就是那個身穿白衣的千尋,就是那個願意婉拒無臉男的黃金,千裡迢迢去解救白龍的少女。就是那個未被所謂的成人世界蒙蔽,心中還保留著愛與純真的,曾經亦或現在的,你自己。

相關焦點

  • 19年後重溫《千與千尋》,才看懂「頑童」宮崎駿與他的童心主義
    童心主義者認為人生的最高價值應該從孩子們純真的心靈之中去尋找, 宮崎駿正是那有著一顆童心的大人, 看到了孩子們身上特有的品質能夠對現實世界產生積極的影響。這篇文章讓我們一起重溫宮崎駿的經典動畫電影《千與千尋》, 從他那白髮蒼蒼的外表裡, 去探尋其永遠清澈的頑童之心。
  • 《千與千尋》人物圖鑑:18年後,揭開成人世界真相
    長大才發現,它是我們真實走過的人生。」6月21日,宮崎駿導演動畫電影《千與千尋》在中國內地上映,距它在日本上映已過去18年。 少女千尋和父母誤入異世界後,經過重重努力回歸現實世界。《千與千尋》經典重映,這個奇幻故事依然不怕劇透。每次看這部電影,都能讓人獲得全新人生感悟。
  • 這一次,我才真正看懂宮崎駿的《千與千尋》
    《千與千尋》是我最愛的宮崎駿系列動漫之一,看過不下三遍。去年國內電影院正式引入,特地去電影院重溫了一遍。「小時候,以為千尋的世界是一場夢。長大才發現,它是我們真實走過的人生。」以前看不懂的,重新再看一遍都懂了,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 重溫動漫神作《千與千尋》,解讀宮崎駿《千與千尋》的創作歷程!
    宮崎駿想拍《千與千尋》的想法於是宮崎駿開始盤算著,為這些十歲左右的女孩子們拍一部電影。不過這也只是一個想法罷了。,電影上映後,他則直接放話稱《幽靈公主》將是他最後一部作品。接著有一天從大阪市騎著單車來到東京的少女學生畫家『玲』,為了想要構思關於煙囪的圖畫,便向該間澡堂老闆請求能暫時寄住於此。而東京裡暗中存在著,從過去平安時代起便在幕後控制整個東京的『石原一族』,玲之後將會與該集團接觸產生對抗。)宮崎駿老師參與了其他作品製作,沒時間製作《千與千尋》然而在1999年8月,製作開始的一年後,《畫煙囪的玲》被突然叫停。
  • 《千與千尋》:小時候覺得湯婆婆是壞人,長大後才發現她最真實
    當最近又聽到《那個夏天》我才發現,小時候沉迷《千與千尋》的時光已經過去好久了。雖然宮崎駿的作品很多,劇情精彩人物好看的也不在少數,但任何一部都沒有辦法代替千尋在我心中的的地位,想必不少人也是這樣的。《千與千尋》劇照這部2001年上映的動畫電影,是很少有的就連我的父母也能夠靜下心來,陪我一遍一遍重溫的動畫。
  • 《千與千尋》:宮崎駿的伏筆,19年後我才看懂
    有人說,「如果全世界只剩下一部電影,我希望是《千與千尋》」記得小時候,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我被千尋的勇敢和無畏打動,被異世界裡面的生活所驚奇。這部電影勾起我少年時的好奇心,又給我帶來了勇氣。如今,18年過去,當我再看這部電影,才發現,這個平凡的世界,是你,也是我。故事講述了少女千尋意外來到神靈異世界後,為了救爸爸媽媽,經歷了很多磨難的故事。看起來有趣新奇的故事情節,在不同的年齡段觀看總會有不同的感悟。
  • 重溫《千與千尋》:19年後,我才看懂了宮崎駿的音樂世界
    後在千尋的幫助下,「無臉男」逐漸平靜下來變回正常的狀態後,音樂也隨之變回簡單幹淨的旋律。比如他站在千尋的身旁,迴響著的鋼琴變奏曲《海》,千尋的友好與接納,把「無臉男」從深深的孤寂中解救了出來,此時的「無臉男」的內心已開始變得安靜與祥和…音樂也由開始由孤寂向歡快氣氛轉變。
  • 《千與千尋》「人生是一場單程旅行」
    這是《千與千尋》首次在中國大陸上映,正因為你看過了很多遍才值得在大銀幕再重溫經典。遲到《千與千尋》是由宮崎駿執導、編劇,瑠瑠美、入野自由、中村彰男、夏木真理等配音,吉卜力工作室製作的動畫電影,於2001年7月20日在日本上映。,在2019年6月21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 長大以後,我才看懂《千與千尋》
    《千與千尋》在國內正式公映了,身邊的很多人都說:終於來了,為青春補個票吧~其實距離這部電影第一次上映,已經過去了18年。18年前,很多人年紀還小,甚至未能從熒幕上看到這部電影,只是長大後通過網絡,認識了千尋、白龍、無臉男……18年裡可以無數次回味,18年後上映時這些人依舊懷抱著仿若初見的熱情,為什麼呢?
  • 重溫《千與千尋》:18年後,我才看懂了這些人生隱喻
    最近有空又刷了一遍《千與千尋》,這是我第三次看了,每次看都會有不同的感想。《千與千尋》由日本著名動畫家宮崎駿創作,這部電影早在2001年就在日本上映,而十八年後終於在中國重映,這中間隔了十多年。01當然了,裡面含著更多的人生寓意,就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值得我們慢慢品味。
  • 《千與千尋》19年後才明白,這是一部成年人的電影
    後來長大了再去看《千與千尋》,才覺得自己小時候的想法真的很天真,隨著一遍又一遍的重溫,也對電影的一切有了全然不同的理解,也才明白它背後講述的道理,明白了千尋的經歷以及關於那個世界的人和事。在這部電影中,宮崎駿用他的想像力為我們描述了一個迷幻的故事。千尋來到了一個神奇的世界,經歷了一些神奇的事情,最後她離開了這個世界。
  • 重溫《千與千尋》經典的細節,18年後才知道,揭露的是人之本性
    近日,日本動漫電影《千與千尋》在中國首次上映,距離它在日本第一次上映的時間已經過去了18年,其實這部電影我們在兒時已經看了無數遍,如今依然選擇去影院重溫,大概大家都是想在大銀幕上再次找回兒時的回憶。宮崎駿大師的作品,不僅畫面唯美,劇情緊湊,而且也會有適當的留白,這樣給觀眾帶來了無限得想像空間,所以不論我們看了多遍後都還會細想影片中得細節,讓我們後知後覺明白筆者得用意。
  • 重溫《千與千尋》之後才發現,原來宮崎駿才是真正的色彩大師!
    《千與千尋》再次上映,不知道你有沒有為它貢獻一張影票?周末小編約著好友再次重溫了這部經典,笑點還是爆笑,淚點依舊動容,不變的是那份童真,改變的是觀看的我們,但是今天我要講述的是除去「成長」這一故事,探索千尋背後的要告知我們的現實。
  • 重溫《千與千尋》:意象豐富的色彩藝術,才是宮崎駿的童話世界
    2001年上映的動畫電影《千與千尋》可以說是宮崎駿色彩世界的完美劇作,其色彩設計與動畫片整體影像風格統一,色彩運用恰到好處,傳遞影片情感,影響著觀眾情緒的起伏變化。 色彩的表現力讓宮崎駿的《千與千尋》畫面變得更加美妙,給予觀眾絕美的視覺盛宴和溫馨的回憶。
  • 小時候不懂,長大後才懂的電影「千與千尋」
    《千與千尋》劇情主要講述一個出生在家庭條件優渥的千尋,她和現在的小朋友一樣,純真、任性、嬌氣。千尋一家在搬往新家的路上,因為爸爸迷路,全家人意外來到一個神秘世界---中世紀小鎮,由於爸爸媽媽的貪婪和不守規則在最開始就變成了豬,千尋開始了獨自救父救母之路,10歲的小千一個人在這個小鎮摸爬滾打,升級打怪,蛻變和成長的故事。
  • 宮崎駿人物誌:《千與千尋》為什麼能獲獎?宮崎駿在用動畫救國!
    宮崎駿一生獲獎無數被稱為動畫大師,其創作的《千與千尋》更是獲得影視界最高榮譽「奧斯卡金像獎」也是一個改變我人生觀念的人,他筆下的《千與千尋》為什麼能提名奧斯卡?他的動畫又是怎樣影響著千千萬萬的日本年輕人?下面將為你揭秘宮崎駿的傳奇人生!
  • 宮崎駿之《千與千尋》
    眾所周知《千與千尋》是日本大師宮崎駿的佳作,這部電影主要的內容講述了:一個少女千尋因父親變成豬後為了救回父母開啟了一場人生奇妙的旅途,認識了一個異世界裡的白龍和無臉男。動漫裡的場景讓我們見識到了日本綺麗的神話故事,驚嘆宮崎駿的奇思妙想。一. 好奇貪婪的人性《千與千尋》最初的故事開始於千尋的父母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走進了另一個世界,他們聞到了香噴噴的食物就迫不及待地坐下來吃東西,站在一旁的千尋一直不停地勸他們:爸媽你們不能吃別人的東西。
  • 溫情脈脈的宮崎駿,很治癒的動畫片,《千與千尋》很溫暖貼心
    最近在大陸上映的《千與千尋》很治癒,讓人有種很溫暖貼心的感覺。原創聲明:本文由得心電影編輯得心原創,感謝分享,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抄襲,發現必究!在合適的時間,看一部合適的電影,你會收穫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涼,若是常駐,得心願奉上一篇最真實精彩的影評陪你走完這一場!
  • 長大後再看《千與千尋》 有人流淚,有人感受到愛
    長大以後,我才看懂《千與千尋》  6月21日,《千與千尋》在中國內地影院正式公映。  它是唯一一部同時斬獲奧斯卡與柏林金熊獎的動畫電影,在中國,107萬人打出豆瓣9.3分,是宮崎駿作品中評分最高的一部。
  • 宮崎駿憑藉它創造票房神話並獲得奧斯卡獎,它有何過人之處?
    受疫情的影響,今年全球的影市都不好,雖然很多國家的電影院早早就恢復了影業,但都是放映一些老片,近期日本票房:《千與千尋》連續2周蟬聯冠軍,總票房累計衝破312億,完成了逆襲登頂票房榜首。那麼《千與千尋》有何魅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