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每一部歷史都是折射了現實的「當代史」,那麼經常為我們勾勒未來的科幻片,可能就是未來現實的漸近線。
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度過了很多科幻電影中的「未來」,而我們發現,電影總會比現實更加天馬行空一些——
1997年8月29日,《終結者》中天網擁有自我意識的日子,現實中的大多數人則還沒能享受到網際網路的便利。
2001年,人類雖然已經習慣了探索太空,但不論是人工智慧,還是「冬眠」技術都沒有像《2001:太空漫遊》裡那樣成為現實。
2015年,我們仍沒有造出《回到未來》中的時光機,但已經開始有人研發飛行汽車了。
2019年,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擔心自己的工作某一天會被機器人取代,不過像《銀翼殺手》裡那樣人機傻傻分不清的情況,則有些多慮了。
當然,人類也沒有在2012年經歷世界末日。
現在,我們「安安穩穩」地走入到了2020年代。而這個年代,電影也早就為你畫了圖景。據維基百科不完全統計,至少有97部電影的時間線,涉及到2020年代。
2011年上映的《鐵甲鋼拳》,就大膽地暢想了僅僅9年後的2020年——拳擊手休·傑克曼失業了,因為法律禁止人類拳擊,各種機器人取而代之,走上了擂臺。考慮到動力骨骼發展的程度,以及拳擊也是機器試圖取代的「高危職業」之一,這個「預言」或許並不離譜。
1995年上映、由基努·裡維斯主演的《捍衛機密》則把時間線定為2021年。屆時,人類只要戴上一個「頭盔」,無需說話就可以直接利用人腦運輸資料——如今,腦電波識別技術還停留在實驗室階段,但假以時日,或許很快就會到來。
而背景也是2020年代的《她》,已經被無數人拿來「影射現實」:雖然還沒到愛上AI的地步,但有多少人已經每天沉浸在虛擬世界中不能自拔了?
電影中的2020年代,似乎並不美好。
曾經席捲中國票房的《環太平洋》和阿湯哥主演的《明日邊緣》,都將時間線設定在了這個年代。前者的2020年,地球被從海底冒出的怪獸佔領,後者的2020年,則被外星人侵佔。
在僅僅兩年半前拍攝的恐怖短片《拉卡》中,2020年,人類更成為了外星人奴役的「低等動物」,不僅要與蟑螂爭食,更是會被外星人捉來當繁衍工具。地球更是變得慘不忍睹,比如艾菲爾鐵塔,就覆滿了外星人的蛹。
2016年上映的《人類之子》的故事則發生在2027年,而這一年,因為多年低生育率,所有人類都喪失了生育能力,19年來,都沒有一個新生兒誕生,人類面臨著作為一個物種整體的死亡危機。
當然,也有電影為地球做好了打算:比如早在1965年《史前行星之旅》中就計劃,2020年人類會殖民月球,下一個殖民地是金星。當然,近年來,火星才是更炙手可熱的移民對象。在《火星救援》中,人類已經可以自給自足了。
或許是因為電影創作者們都把2020年代當成一個遙不可及的年份,從沒考慮過彼時的觀眾真的要進入那一天,所以想像力總是不設上限。事實上,有的根據科幻小說改編的電影,已經考慮到了這個問題,所以原著設定在2021年的《人類之子》,在拍攝時把背景推遲到了2027年;原著設定在2029年的《攻殼機動隊》,影視化時也把時間線延遲到了2040年。
但無論想像怎麼馳騁,也終有跟不上現實的情況。
比如賈樟柯2015年拍的《山河故人》,他幻想的2025年,就顯得過於保守了。
而現在看來,93年的黑白默片《大都會》已近乎「神還原」了百年後的世界:到處是摩天大樓,汽車、軌道、飛行器在城市森林間穿梭。但「地下世界」的工人們卻如工蜂一樣日夜操勞。資本家的兒子在體驗過工人生活後驚呼:十個小時的工時永無止境啊!——他可曾想到,百年後的996?
當然,無論2020年代會變得更好還是更糟,近未來的世界是烏託邦還是反烏託邦,不管當下和未來會不會善待我們,我們總要善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