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遊戲4年賺31億美元 這家遊戲公司做對了什麼?-精靈寶可夢,遊戲...

2020-12-08 快科技

作為看《寵物小精靈》長大的同學,在當年看到Niantic和任天堂共同推出的《精靈寶可夢Go》(Pokemon Go)這款遊戲時,一定曾經瘋狂過,當然比較可惜的是遊戲在國內鎖區沒法玩。

幾年之後,《精靈寶可夢 Go》估計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但其實,這款遊戲在去年拿下創紀錄的 8.94 億美元,四年累計入帳31億美元,並且依然沒有出現頹勢。

同時,同樣由 Niantic 和華納公司合作的《哈利·波特:巫師聯盟》遊戲,去年剛一問世,首月就進帳 1200 萬美元。

從最早專攻地理信息,再脫離 Google 用 LBS 定位打造出 Field Trip、Ingress 等實驗性質的遊戲,再到成為現在 AR 遊戲的代言人,Niantic 到底做對了什麼?

近日,GMIC 在線 2020 活動上,Niantic 前首席科學家張寒松進行了主題演講《爆款遊戲背後的法則》。

通過 GMIC,極客公園(ID:Geekpark)對話 Niantic 前首席科學家張寒松教授,為大家揭秘這家用定位系統和 AR,在遊戲界開闢出一片新天地的公司發展歷程。

地圖一炮

「如果沒有地圖應用在手機上的普及,Niantic 可能不會如此成功。」張寒松說到。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精靈寶可夢 Go》和 Niantic 的成功,與人們手機中的 GPS 定位系統密不可分。同時,地圖應用的普及,也為 LBS 遊戲的出現成為可能。而如果你追溯 Niantic Lab 的發展路線,不難看出這其實一直是一家「玩地圖」的公司。

Niantic Labs 的創始人 John Hanke 在 2001 年創建了專門做地圖信息的公司 Keyhole,後者在當時「寄居」於朋友的公司 Intrinsic Graphics 之中,而張寒松當時恰是 Intrinsic Graphics 的圖形架構師。近水樓臺,Keyhole 公司的產品使用了張寒松研發的場景圖形系統 Scene Graph System。


圖片來源:Google

後來的故事大家也知道了,2004 年穀歌公司以 3500 萬美元的價格,將 Keyhole 收入麾下。John Hanke 則帶領谷歌的 Geo 小組,將 Keyhole 的產品變成了後來為大家熟知的 Google Earth 和 Google Map。同樣是在谷歌,John 同時也負責了 Google Map 的移動化戰略,而在這個過程中,Niantic Labs 的初始團隊也有了雛形。

2010 年,John 在谷歌內部創建 Niantic Labs,希望在遊戲方面有所突破。2015 年,谷歌公司進行重組時,Niantic 順勢成為獨立公司,並從前東家谷歌以及任天堂籌得 3000 萬美元融資。2016 年,《精靈寶可夢 Go》一出現即風靡全球。

其實,在《精靈寶可夢 Go》之前,Niantic 有兩款試水遊戲,Field Trip 是根據用戶位置,彈出相附近地點的有趣信息和歷史;而《Ingress》則是藍綠兩陣營的地圖「奪旗」類遊戲,並讓用戶在地圖上標記神秘和有趣的地點,其中組隊的方式已經有了後來「寶可夢」的雛型,不過比後者更強調組隊玩法。

事不過三,Niantic 的第三款遊戲《精靈寶可夢 Go》的成功,超出了人們的想像。

IP 力量無窮大

全球數千萬用戶,年營收超 8 億美元,這個成績對於一個「新手」遊戲公司來說不可謂不成功。從遊戲性質來看,《寶可夢 Go》依然是藉助 LBS 地圖類的一個遊戲,其玩法和 Niantic 的前作《Ingress》沒有本質區別,但是用戶數量和營收差了幾個數量級。為什麼?

張寒松認為,《寶可夢 Go》的成功,更大的力量來自任天堂的《精靈寶可夢》這個 IP 本身,以及 IP 結合地圖的天然屬性。

首先,《精靈寶可夢》動漫和玩具的消費者年齡覆蓋很廣,從老到小「通殺」;其次,任天堂 IP 的魅力是全球性的,這就是為什麼《寶可夢 Go》不僅在日本,在歐美同樣收穫大量的付費用戶。

最後,《寶可夢 Go》的遊戲設置,同樣老少鹹宜,誰都能玩。「遊戲不是以技術為中心,而是以體驗為中心。」張寒松說到。

而關於任天堂和 Niantic 的合作故事,也證明了 IP 和內容統一的重要性。據說,任天堂前社長巖田聰和 John Hanke 吃飯商談合作時,後者向前者介紹 Niantic 的遊戲《Ingress》,而巖田聰拿出手機給 John,後者發現巖田聰在《Ingress》遊戲中的等級竟然比自己還高。

而巖田聰對於《Ingress》的玩法十分認同,在他看來,讓人們走出家門去「抓怪」,才是《精靈寶可夢》IP 的本質,「遊戲就該這麼玩」。

在遊戲製作上,Niantic 和任天堂也繼承了日式的「精準」,例如皮卡丘在原著中的重量是 6 公斤,高度大約為 40 公分,所以遊戲中也採用了相同的設定。Niantic 辦公室有一個實物大小的皮卡丘,每個參觀的人在用手抱起這個玩偶時都會低估這個模型的重量。

雖然在小小的手機屏幕上,不太能看出這些原型設定,但也能看出製作團隊的嚴謹和「寶可夢」體系在細節上的深度。

去年,騰訊遊戲團隊推出了一款玩法與《精靈寶可夢 Go》十分類似的手遊《一起來捉妖》,後者在火過一陣後即銷聲匿跡,或許從側面印證了張寒松的說法,即 IP 可能比技術,更能吸引玩家。

在《寶可夢 Go》成功之後,Niantic 又和華納合作推出了《哈利·波特:巫師聯盟》(Harry Potter:Wizards Unite)——又是一個強大的知名 IP。不過,這次雙方的合作是,Niantic 提供技術和平臺,而素材和運營由華納的遊戲團隊負責。

就在推出《哈利·波特》手遊之前,Niantic 推出了 Niantic Real World Platform,即一個以地圖為基礎的開發平臺。從這點來看,Niantic 要做的並不僅僅是遊戲,更是一個經過大規模實踐考驗的「遊戲引擎」。

只要使用這個平臺,不管是「精靈寶可夢」還是「哈利·波特」,其實都可以變成一款 LBS 地圖類遊戲。

AR 不是問題

當討論 Niantic 的成功的時候,有一個事實無法迴避的是,雖然《寶可夢 Go》為公司贏得了 AR 遊戲廠商的美譽,但從根本上來說,Niantic 的遊戲本質是 LBS 遊戲,而非 AR 遊戲。當然,《寶可夢 Go》也有 AR 模式,但並非大多數玩家操作的主要方式。

通常當我們說 AR,即增強現實的時候,智能設備會使用攝像頭對前面的空間進行 Mapping,以便找到一個適合的平面來「擺放」3D 模型。雖然《寶可夢 Go》和《哈利·波特:巫師聯盟》同樣都使用了 Apple 的 ARkit 和 Google 的 ARCore 來實現 AR 效果,但玩家通常使用的是 2D 模式。

對此,張寒松輕鬆的「承認」屬實,而作為 Niantic 的前首席科學家,他的任務正是探索增強現實等技術未來在遊戲領域的應用。同時,他認為,人們對 AR 增強現實的定義,可能過於狹窄。

張寒松認為,AR 的重點應該是 R,即 Reality 現實,體驗是否能夠和現實發生關係,讓用戶的感受更有趣,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其實就可以說是 AR 遊戲。就像《精靈寶可夢 Go》中,用戶在普通的街道上抓怪不亦樂乎,毫無疑問增強了他的「現實體驗」。

「如果以技術為最高優先級,而不是以用戶體驗為重,顯然不是產品為中心的思維方式。」張寒松說到。

就在採訪之前,美國知名 AR 公司 Magic Leap 剛剛曝光裁員近 1000 人,同時將公司的方向轉到了企業方向。正如微軟的 MR 產品 HoloLens,目前最大的客戶是美國陸軍。

張寒松認為,AR 發展,需要解決兩個方面問題:A 和 R,即增強和現實。增強,指的是對光子的操控,這是成像的基礎,而光學的進展是逐步的,在模擬領域沒有摩爾定律,無法一蹴而就。

另一方面,「現實」則相對靈活一些。一方麵廠商可以藉助晶片的力量,例如 HoloLens 就有微軟專門定製的 HPU(全息處理器),可以藉助摩爾定律快速升級;另一方面,可以從互動設計方面,從體驗上增強 AR 的效果,讓用戶信以為真。

「AR 要解決的不僅是展示物體,同時這個物體還要和環境完美契合。」張寒松以《精靈寶可夢 Go》舉例,如果用戶攝像頭顯示的是一個湖面,那出現的妖怪應該是水系的,「一個皮卡丘站在湖面上就不對了」。

對於行業傳聞的 Apple 公司的 AR 眼鏡產品,張寒松認為其技術水平未必能勝過微軟的 HoloLens,但可能在功能上更貼近消費者,並且與 Apple 的生態緊密結合,不會只是一個孤零零的硬體。

「如果蘋果出了一個眼鏡,只能顯示文字,大家還是會跟著他叫 AR 眼鏡的。」張寒松說到,他認為,要真正出現如普通眼鏡一樣輕薄的 AR 眼鏡,還需要 5 到 10 年時間。

- THE END -

#遊戲#精靈寶可夢

原文連結:極客公園 責任編輯:憲瑞

相關焦點

  • 一款遊戲 4 年賺 31 億美元 這家遊戲公司做對了什麼?
    作為看《寵物小精靈》長大的同學,在當年看到Niantic和任天堂共同推出的《精靈寶可夢Go》(Pokemon Go)這款遊戲時,一定曾經瘋狂過,當然比較可惜的是遊戲在國內鎖區沒法玩。幾年之後,《精靈寶可夢 Go》估計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但其實,這款遊戲在去年拿下創紀錄的 8.94 億美元,四年累計入帳31億美元,並且依然沒有出現頹勢。
  • 騰訊這款AR手遊一個月賺3億,追平《精靈寶可夢GO》
    Sensor Tower 商店情報顯示,Niantic旗下《精靈寶可夢GO》上市至今總收入已高達2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78億元),僅上個月就吸金5500萬美元。而Niantic旗下另一款AR手遊《哈利波特:巫師聯盟》也將於本周五在美國和英國首發。
  • 國外統計最賺錢52個遊戲:《精靈寶可夢》居首
    評價一款遊戲好不好,除了遊戲質量之外,賺不賺錢也是評價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指標,因為賺錢的遊戲必定玩的人多,而玩的人多又是遊戲好的證明之一。最近有網友發現英文維基上有個遊戲收入排行榜,對各大遊戲的收入進行了排名,現在一起來看看那些熟悉的遊戲到底收入有多少吧!首先是榜單中的最後一位,第52名。它是2016年面市的FPS+MOBA動作遊戲《守望先鋒》。
  • 史上最成功遊戲?賺下4000億,打破了8項吉尼斯紀錄!
    大家好我是阿茶,電視動畫《精靈寶可夢》相信大家一定耳熟能詳,寶可夢改編自同名遊戲,因翻譯叫法不同,有的地方也叫《口袋妖怪》、《寵物小精靈》、《神奇寶貝》。動畫自1997年開播,國內引進在TV電視上播放過,是很多人童年的美好動畫回憶之一。
  • 推出4年 《精靈寶可夢Go》依然是最賺錢的AR遊戲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2016年的《精靈寶可夢Go》呢?當時這款遊戲發布的時候就引起了廣大用戶的關注,甚至很多人過馬路還在沉迷該遊戲,一度讓不少人痴迷。而目前該遊戲已經推出了快4年時間,2019年的總營收為推出以來最高的一年,達到8.94億美元。
  • 任天堂公布多款精靈寶可夢遊戲 其中一款可能是Switch首款免費遊戲
    任天堂在今天舉行了《精靈寶可夢》的新作發布會,會上公布了兩款將會在年內上線的新遊戲:《精靈寶可夢:Let『s Go!皮卡丘/伊布》和《精靈寶可夢:Quest》,前者將在11月16日正式登陸Switch,而《精靈寶可夢:Quest》目前已經可以NS的eShop商店免費下載。是的,你沒看錯,這不是demo,而是真正的免費遊戲。不出意外的話,這似乎是Switch上第一款真正的免費遊戲吧?
  • 10億美元手遊俱樂部,有了AR遊戲一席之地
    根據Sensor Tower最新的統計報告,其預計2020年全球手機遊戲市場規模達754億美元,較2019年增長19.5%。根據統計圖,前六名排序最高的是《PUBG Mobile》(國區為和平精英)、《Honor of Kings》(王者榮耀)、《Pokemon Go》(精靈寶可夢GO)、《Coin Master》、《Roblox》、《Monster Srtike》,前五款入圍10億美元級別。同時,這五款遊戲都已經是風靡全球的遊戲,並非新遊戲。
  • 他們還在想方設法榨乾玩家的錢,這家公司給國內遊戲廠商上了一課
    真正有腦子、有想法的大型遊戲公司,就拿順火暖這款遊戲來說,官方等把玩家騙進來之後,再慢慢溫水煮青蛙,把玩家養成待宰的豬仔手段極其高明,總之國內很多遊戲廠商,沒有把研究遊戲怎麼做好放到第一位,卻把研究怎麼讓玩家成癮花錢放到了第一位,但國外有個遊戲,他們的賺錢重點不單單是玩家上面,許多世界級別的企業都是他們的掙錢對象,這款遊戲就是精靈寶可夢go ,為任天堂賺了約180
  • 《精靈寶可夢lets go皮卡丘/伊布》遊戲好玩嗎 遊戲體驗分享
    遊戲畫面、畫質是比所有的寶可夢遊戲都要做的好,這一點任天堂是做的非常的用心,而精靈寶可夢這部動漫已經火了20多年了,直到現在的火熱程度也是一直只高不低,小時候玩的Gameboy到現在3ds,這些寶可夢的遊戲畫質畫面都還沒有做到switch這款遊戲中那麼的好,可以來體驗一下這款遊戲,非常值得讓你遊戲一番。
  • 一款PC版的「精靈寶可夢」遊戲
    世上的遊戲千千萬,有許多好玩的遊戲由於缺乏宣傳,所以不被廣大玩家所熟知。在這裡小白每天會為大家推薦一款評價很高但是不太出名的遊戲~《Nexomon》是一款致敬口袋妖怪的角色扮演遊戲,遊戲的背景在一個遍地是精靈的世界,玩家可以在這裡成為一名精靈獵人,捕捉、進化並收集超過300多種精靈,組建最終的精靈隊伍去拯救你的朋友和這個世界!
  • 全球第一IP賺了900億美元
    在維基百科所統計的「List  of  highest-grossing  media  fran-chises」(媒體特許經營產品暢銷榜,以下簡稱「榜單」)中發現,過去的二十多年裡,精靈寶可夢各產品的版權方通過產品售賣、衍生授權等,累計獲利超過900億美元,位列各大影視動漫遊戲類IP第一位。
  • 精靈寶可夢GO的「爸爸」 Ingress遊戲或將動畫化
    12月2日,《精靈寶可夢GO》的開發公司Niantic透露,他們將為自己的第一款AR遊戲《Ingress》進行一次重大版本的更新,更新後遊戲也將改名為《Ingress Prime》。在《精靈寶可夢GO》大紅大紫之前,Niantic的《Ingress》作為AR增強現實遊戲在全球已經風靡一時。當年Google發布該作的廣告吸引了無數人的眼球,藍綠陣營對抗結合真人實景搶地盤的互動方式也非常時髦。
  • SensorTower:《精靈寶可夢Go》四年累計營收超36億美元
    7月7日消息,風靡全球的LBS AR遊戲《精靈寶可夢Go》迎來四周年紀念日,據SensorTower統計,該作已經為其開發公司Niantic獲得超36億美元規模營收,全球累計下載次數達5.76億。據了解,《精靈寶可夢Go》在這四年來不僅一直是最熱門的LBS AR遊戲(其次為史克威爾·艾尼克斯開發的《勇者鬥惡龍Walk》,累計營收超過5.4億美元),其營收增長似乎也並未因為時間推移而有所減慢。這可能要歸功於Niantic對該作持續不斷的內容和功能更新,以及每年舉辦的多場線下活動。
  • 騰訊與精靈寶可夢公司宣布合作開發新遊戲
    【環球網科技 記者 樊俊卿】上周,騰訊遊戲通過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騰訊遊戲天美工作室群將與精靈寶可夢公司(The Pokémon Company)合作研發新款遊戲。而精靈寶可夢公司官方微博轉發了這條消息,對其做了確認。
  • 《精靈寶可夢Go》開發商Niantic收購社交遊戲公司Mayhem
    1月6日,LBS AR遊戲開發商Niantic宣布收購社交遊戲公司Mayhem,具體規模暫未公開。據悉,這是Niantic收購的第七家公司,收購完成後,包括CEO Ivan Zhou在內的Mayhem大部分成員將加入Niantic團隊,共同開發支持玩家自定義的AR社交遊戲、完善線上和線下的全球玩家社區。
  • 「精靈寶可夢」遊戲之中國Go
    短時間內,精靈寶可夢在iOS和安卓APP應用商店中排到了第一位;單日僅在iTunes商店中就獲得了160萬美元的銷售額;在每日活躍用戶數量上幾乎超越了Twitter;用戶平均每日遊戲時間43分鐘,超過了他們用在WhatsApp和Instagram上的時間。任天堂股票一度飆升超過92%,躋身日本前20大市值公司。那麼,這樣的一款遊戲到底為什麼會這麼火?中國玩家會買帳嗎?小編帶你探探究竟。
  • 資料顯示1999年有一款未能發售的《精靈寶可夢》遊戲
    根據最新的爆料顯示,任天堂當初曾有一款針對Game Boy Color製作的《精靈寶可夢》遊戲計劃,但從未得見天日。《精靈寶可夢繪圖方塊》是一款益智遊戲,原定於1999年發售,但出於未知原因,一直沒有上市。繪圖方塊是一種類似數獨的益智解謎機制。
  • 精靈寶可夢GO,這款遊戲為什麼會讓國外玩家為了它連命都不要
    「精靈可夢GO」說起這款遊戲大家可能並不是特別熟悉,可是當我們說起《神奇寶貝》可能就有所印象了,沒錯精靈可夢就是00後以及90後童年經常看到的動畫片神奇寶貝的遊戲改編,但是因為翻譯問題其實我們一直叫的《神奇寶貝》其實叫做《精靈寶可夢》才對。
  • 如果只是想玩《精靈寶可夢》一款遊戲的話,建議買NSL?
    1、寶可夢鐵粉只需專心玩遊戲就好了。現在的《精靈寶可夢》也有很多體感玩法,比如NS版的《精靈寶可夢Let's Go 皮卡丘/伊布》就有很多體感互動玩法,其中在捉取寶可夢的時候,你可以拆卸主機的手柄,用手柄模擬扔球的動作來捉取寶可夢,從而增加遊戲代入感。
  • 《精靈寶可夢Go》四年累計營收超36億美元
    (VRPinea 7月8日訊)今日重點新聞:前微軟高管Peggy Johnson出任Magic Leap CEO;SensorTower:《精靈寶可夢Go》四年累計營收超36億美元;互動式VR戲劇應用《The Under》,新增莎士比亞名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