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習作,要求學生寫作品梗概。
本次的習作要求是:
1.選擇讀過的一本書寫梗概。
2.對書的內容進行概括,要求語言簡練。
3.寫好後讀給同學聽,根據反饋進行修改。
那麼怎樣才能寫好作品的梗概呢?
讓資深教師杜du帶你學習這次習作。
首先,同學們要明白什麼是梗概?
梗概是一種應用文體,它常用於電影、電視和小說等作品的簡單介紹,寫梗概,就是把書、文章或影視作品的主要內容用簡練的語言寫下來。
其實呢,梗概屬於讀書筆記的一種。
寫梗概的作用是什麼呢?
它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記住自己看過的書、文章和影視作品,還能培養分析概括能力,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這次習作是要求我們寫一本書的梗概。
語文書36頁,給出了三種情況,就是三種寫梗概所遇到的情境。
如果學校徵集最受歡迎的少兒讀物,要求高年級每位同學推薦一本最喜愛的書;
又或者班裡每周請一位同學簡要介紹一本書;
你的好夥伴看到你最近讀一本書很入迷,她很想知道你讀的這本書講了些什麼?
那你都可以用梗概的形式,用簡練的語言向他們介紹這本書。
寫一本書的梗概,需要注意點什麼呢?
首先不能改變原文和這本書的主題。
其次要抓住原文或作品的主線,保留原文的主要情節。
再有就是用簡明的語言,概括原文的思想內容,使它成為通順連貫的短文章。
杜du老師來指導:
(一)讀懂內容,把握脈絡。
理清書籍內容的基本框架,把握要點。
簡單地說,你選擇的這本書篇幅要長,特別短的篇幅不適合來寫梗概。
然後同學們可以從目錄入手進行整理。
接著梳理目錄的詳略部分,最主要就是這本書你必須讀過,通讀全書,回顧目錄,最後自己梳理好小標題,做到心中有全書結構。
比如:《魯濱遜漂流記》中的目錄,可以概括成三部分。
而中間的部分是詳寫,這部分又可以概括成:建房定居、馴養培育、救「星期五」。
(二)篩選概括、合併成段。
1、保留主幹,去掉枝葉。
2、用簡明的敘述性語言概括每個章節的內容。
說的再細一些,就是根據我們書中的節選和梗概部分進行對比學習。
同學們可以看節選中的這部分(語文書第21頁,第13自然段裡。)「比如:筆、墨水還有紙,在船長、大副、炮手和木匠保管的物品中找到了幾個包裹、三四個羅盤、幾臺數學儀器,還有日晷、望遠鏡、地圖和航海類的書籍」。
而梗概部分卻這樣寫:「在船艙裡,魯濱遜找到了很多可以用、可以吃的東西,陸續搬到岸上」。
不知道大家看了有什麼發現?梗概部分就是把這麼多物品概括成用的東西。
再比如:下面節選中的103個字,概括成短短27個字。
寫作品梗概,大家必須學會用敘述性的語言去概括主要內容。把文章中那些細節描寫,通通用一兩句話去概括。
在一本書中,有時作者用到了許多種描寫方法。非常細膩地描寫人物動作、語言、神態,又運用了許多修辭方法,比喻、擬人、設問、誇張、排比等等。
在你寫梗概的時候上面這些描寫和修辭,通通的不要,你就記住一點把它用敘述性的語言進行簡練的概括。
(三)錘鍊語言、連貫表達。
適當補充內容,自然過渡,使語意清楚連貫。
我們可以梳理文章,進行簡練的概括,可是它卻不能形成一篇通順的文章,這時就需要我們去錘鍊語言。
建議大家把梗概寫完後,進行反覆閱讀,根據文章的主題,適當的補充文章的內容,特別是過渡段,要使梗概的語言清楚連貫,過渡自然。
這時同學們可以用到關聯詞語連接短句,或者是用連詞來使句子通順。
也可以抓住時間等線索,使敘述更加連貫。
綜上所述,寫作品梗概的三步驟就是:讀懂、篩選和合併、錘鍊。
下面呢,杜du老師出示一篇範文,讓同學們更深切的感受一下梗概到底應該怎樣去寫?
範文:《木偶奇遇記》的梗概。
這就是用簡練的語言,去概括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和結果。
大家看後有什麼感受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給杜du老師。
大家留言可以是問題,可以是感謝,也可以是意見。
總之,您的評論、轉發、點讚、收藏都是對老師最大的支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