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都長安,東都洛陽」:隋朝時期的都城洛陽,到底有多繁華?

2020-12-05 歷史芷天

隋煬帝楊廣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各種史料關於隋煬帝的評價,最終都以「暴君」二字一筆帶過。但是隨著現代歷史的逐漸發展,人們對隋煬帝的看法也逐漸趨於客觀化。姑且不論隋煬帝的個人是非,筆者今天想要和大家談一下,他營建「東都洛陽」一事。

史料中關於隋煬帝「暴君」一說,其實主要源於「弒父」、爭立太子,營建東都洛陽、開發運河、修築長城,以及窮兵黷武等十惡不赦之「罪狀」。正是因為這些所謂的「罪狀」,才最終導致「天下死於役」的慘象。

但是在他死後《資治通鑑》中卻記載:「隋氏之盛,極於此矣」。正所謂千秋功過只能任憑後人評說,是利是弊,豈能一言而語?事實上筆者並不是要為隋煬帝正名。只是認為他所營建的「東都洛陽」,在隋朝、唐代乃至後世王朝中,都發揮出了重要城市職能。

「西都長安,東都洛陽」兩都皆為歷史古城

東漢著名史學家和辭賦家班固,曾用畢生精力著寫名作《兩都賦》。在《兩都賦》中所指的「兩都」,其實就是指東漢的「西都長安」和「東都洛陽」。這其實也是「西都長安,東都洛陽」出處。

從《兩都賦》中的記載可以得知,從東漢時期開始,「兩都」其實就已經成為了當時,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而且東漢時期的都城設在洛陽,就說明當時的洛陽城的地位,要明顯高於「西都長安」。

1.「東都洛陽」是華夏文明的起源

在很多歷史愛好者的心目中,都認為長安曾經作為唐朝的都城,它的地位一定要比洛陽更高。但事實上洛陽作為華夏文明的起源之地,以及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之一,自古以來就被古代祖先,定為「天下之中」

洛陽作為中國「四大古都」之一,雖然在現代社會中,已經失去了「天下之中」的重要地位。並且很多後起之秀,也就是所謂的「文化古城」,無論是聲望還是後天的文化基因,其實都要比洛陽更為聲名鵲起。

比如,有所謂的「六朝古都」以及「十三朝古都」等。但是洛陽在古代社會中,到底曾經被多少朝代定為國都已經無法統計。相信大家看到這裡都會大吃一驚,原來洛陽不僅曾是隋煬帝的心屬之地,而且也是我國很多朝代的「立國之本」。

洛陽曾經作為古代社會中的「天下之中」,公元前1046年西周時期,就曾在洛陽營建國都。直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時代「東遷洛邑」也就是洛陽。按照周平王「東遷洛邑」開始算起,這其實也是東周建立的重要標誌。

如果從夏朝開始推算洛陽其實,也曾是夏王朝立國的主要區域。比如,夏朝時期的太康、仲康、帝桀等帝王,都曾以「斟鄩」為都。而所謂的「斟鄩」的主要地域,其實就是在現代社會中的洛陽城內。

2.「九朝古都」洛陽

相信大多數人一聽到洛陽,對於「九朝古都」都會不屑一顧,因為「西都長安」曾經是「十三朝古都」。但是大家如果能熟讀中國歷史就會發現,「九朝古都」中的「九」字,其實只是一個無法統計之後的泛指,或者說是古語中無法形容多少的代名詞。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現在大家所熟知的古代歷史中,經常提到的「中國」、或者「中州、中土、中原」等詞彙,其實都源於洛陽。看到這裡或許有很多人都會恍然大悟,原來洛陽居然有如此深厚的歷史內涵。

因為單從「中原」二字的廣度上去分析,其實就可以代表整個華夏大地。所以洛陽才是名副其實的古代「都城收割機」。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東周、三國時期的魏國,代魏之後的西晉以及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等。

隋煬帝營建「東都洛陽」

1.隋煬帝「營建東京」,「過」在當代卻「利在千秋」

大業元年即公元605年,隋煬帝楊廣令宇文愷「營建東京」,當時的東京就是洛陽的別稱。雖然在「營建東京」之時,每個月要動用200萬人次,並且花費了無法計數的金錢。但是隋煬帝的做法,卻為歷史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人們常說「功在當代,利於千秋」,隋煬帝楊廣「營建東京」,雖然沒有做到「功在當代」,甚至可以說是一件勞民傷財的惡事。但歷史證明,「營建東京」確實是一件「利在千秋」的偉業。

隋朝在「營建東京」的過程中,還建造了「顯仁宮」,並且將江南的奇珍異寶,統統地運往洛陽城。實際上隋煬帝的做法,其實就是在平地造城。當洛陽城營建完畢之後,他又將舉國之內的富商遷往洛陽,這實際上是為洛陽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必要基礎。

隨後他又派人鑿通了濟渠和周圍二百裡的西苑,終於在公元606年,打造出了舉世聞名的「東都洛陽」。雖然這種「造城」的做法掏空了國庫,並且激化了社會矛盾,並最終導致隋朝二世而亡。但是這種「利於千秋」的做法,卻是應該值得後人景仰。

2.王朝「雙都」之「東都洛陽」

筆者認為,隋煬帝楊光雖然耗盡了國力與民財,但是卻為後世王朝,打造出了一個獨一無二的「東都洛陽」。他之所以會執意遷都洛陽,其實就是看中了洛陽「天下之中」的重要戰略地位。

作為「天下之中」洛陽「南對伊闕,北倚邙山,東逾廛河,洛水橫貫其間;分外郭緘、宮城、皇堀、東城、含嘉倉城、圓壁城和曜儀堀,規模宏大,布局有序。」。這種依山傍水、據險而俯視天下的重要格局,其實才是隋煬帝楊廣,營建「東都洛陽」的主要目的。

如果從這一點來看,隋煬帝也可以稱得上具有雄才偉略。雖然隋煬帝在營建「東都洛陽」之後,僅僅享用了15年的時間。但是在隋朝滅亡之後,唐朝五代、北宋等朝代,依然都在使用洛陽,並將其當做全國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中心。

筆者認為,唐朝時期的長安城,作為大唐王朝的京師要地,其實就已經可以滿足唐朝的發展。但是自高宗開始將政治、經濟、文化向洛陽傾斜,或者說將洛陽當做國都並稱之為「東都」。就足以證明洛陽在古代,封建統治者心目中的重要戰略地位。

至此「西都長安,東都洛陽」,隋煬帝楊廣雖然被冠以「暴君」之名,但是自他開始「營建東京」之時,洛陽就已經再次體現出了「國都」的重要魅力。亦或是從歷史角度去分析,可以得知洛陽從此進入了王朝「雙都」的發展歷史。

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唐朝等朝代,除了曾經以「西都長安」 作為國都之外,其實也將「東都洛陽」當成了,王朝統治的另一個王牌兼顧使用。事實上如果從都城的屬性上去分析,筆者認為「西都長安,東都洛陽」不相伯仲。

3.「東都洛陽」之歷史沿襲和發展

據考古得知,在五六十萬年之前的「舊石器時代」,洛陽這塊土地就有先民再次繁衍生息。直到公元前1600年,大禹之子夏啟建立夏朝,洛陽作為國都才算有了確切的歷史記載。當然當時的夏朝人,也只是在以洛陽為中心的地區活動。

隨著時間不斷流失以及朝代不斷更迭,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才形成了「天下之中」的局面。而洛陽也隨著名字不斷更改,而逐漸參與到了古代王朝史之中。

比如,從最開始的斟鄩、洛邑、成周、雒陽等,逐漸變更為東都、東京、中京,以及神都、京洛、洛京、西京等。但是洛陽作為「兩都」之一,即「西都長安,東都洛陽」,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文化等方面,都在逐漸向「中心」趨勢發展。並在隋煬帝「營建東京」之時,徹底得到了歷代王朝的認可。

雖然現代社會中的洛陽城,僅為河南省的一個地級市,而且也已經失去了國都的作用,但是作為一個擁有5000多年文明史,以及4000多年城市史和1500多年建都史的古城。洛陽在廣大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卻從來都未曾消失。

古代詩詞大家印象中的「東都洛陽」

唐朝詩人劉克莊,曾作《鶯梭》一詩,去形容洛陽百花爭豔之時的盛景。「擲柳遷喬太有情,交交時作弄機聲。 洛陽三月花如錦,多少工夫織得成。」三月的洛陽城內鮮花盛開,可謂百花鬥豔、競相開放,就像織成的錦繡一樣耀眼奪目。

著名的邊塞詩人王昌齡,對洛陽的感情可謂情深義重。他在《芙蓉樓送辛漸》一詩中寫道:「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雖然寫的是自己送別友人,但事實上也有濃濃的思鄉之情。

歐陽修也曾在其長詩《洛陽牡丹圖》中,對洛陽牡丹花讚不絕口。「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洛陽城內的土壤特別肥沃,但是最適合種植牡丹花。而牡丹花也是洛陽的城市名片。

其實關於洛陽牡丹花還有一個典故,據野史記載,當年一代女皇武則天,曾下詔令責天下之花「百花齊放」。但唯有長安的牡丹花不從,於是武則天龍顏大怒「乃貶其出長安,入洛陽。」於是才有了洛陽牡丹甲天下的美名。

當然這其實只是一個傳聞而已,縱然武則天是古今唯一女皇。她可以管天管地,又怎麼能管得到花開花謝呢?所以這其實只是後人牽強附會,為洛陽牡丹花杜撰了一個故事而已。但也足以見得世人對洛陽城的青睞。

結 語

雖然現在「西都長安,東都洛陽」,已經成為了久遠的歷史。但是筆者認為就算洛陽,在現代社會中的現狀並不樂觀,但是誰也不能抹殺,它在中國古代歷史中的「國都」地位,以及「天下之中」的浩瀚氣勢。

縱然滄海桑田、世事巨變,但歷史絕對不會忽視曾經的經典與輝煌。尤其是洛陽這座曾被稱為「東都」的古城,將會在新社會中繼續發揮,其獨特的作用和魅力。筆者認為洛陽的歷史韻味,會隨著時間而愈加歷久彌新!

【參考文獻】

木杉《隋唐東都洛陽城》

陳龍《白居易的詩歌創作與東都洛陽生活》

周曉薇《隋代東都洛陽城四郊地名考補——以隋代墓志銘為基本素材》

侯明忠《論隋朝營建東都洛陽的原因及意義》

相關焦點

  • 洛陽在唐朝的逆襲之路:從故隋東都被廢到與長安並駕齊驅僅數十年
    唐朝是兩都制的形成也是有一個過程,並不是一貫而終的。初唐以關中為本位,到盛唐早期開始構建兩都制的格局,至盛唐中晚期的唐高宗到唐玄宗時期,唐廷在長安、洛陽之間搖擺數十次,標誌著兩都制格局已經成熟。這種格局的形成有局勢(政治)、經濟、文化(正統觀)等多方面的影響,本文就以盛唐前期(以武則天為界)兩都制形成過程為例,探究兩京(長安、洛陽)地位的變遷史。
  • 河南洛陽是如何成為古代眾多朝代都城的?它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
    引言洛陽是我國著名的文明古城之一,這座擁有5000多年文明歷史和一千五百多年建都史的城市,位於黃河中遊,河南的西部,因為在洛河之陽而得到了河南這個名字。洛陽是我國古色古香的城市之一,也是我國建立都城最早、建立都城時間最長、建立它為都城朝代最多的城市。那麼到底為什麼洛陽總是被設置為都城呢?它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 隋朝西苑——唐朝東都苑——武則天神都苑,皇家園林的裡程碑
    隋文帝建都長安,主要是為了籠絡關隴集團勢力,到滅陳朝後,作為統一大帝國的都城,長安已經顯得偏僻。 1、新都洛陽與西苑 關中雖然有八百裡沃野,但人口密集,長安的糧食和物資需要富饒的南方來供應。
  • 光武帝劉秀為什麼把都城定在洛陽而不是西漢的舊都長安?
    中國主流社會自古以來都將光武帝劉秀建立的東漢視為西漢的正統繼承者,故有「大漢四百年天下」的說法。但讓人感到奇怪的是,漢光武帝劉秀登基後並沒有還於西漢的舊都長安,而是定都於洛陽。
  • 《長安少年行》盛唐時的長安究竟有多大?
    剛剛熱播的《長安少年行》,畫面和內容都展現了盛唐時長安城的繁華,那麼長安城到底有多大呢?根據推算,在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時期,長安城的面積超過了84平方公裡,人口超過了100萬。同時期拜佔庭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可以說是歐洲的大城市了,而同時期的長安城,大約是它的七倍。當時長安城的主幹道朱雀大街,比現在的北京長安街還要寬,換算成現在的公路車道,最寬的部分得有四十多根車道。
  • 武則天為什麼改洛陽為神都?
    "神都"是洛陽的古稱,最早有歷史記載可以追溯到《水經注》中,唐睿宗時期和武周王朝時期,但使得洛陽作為神都這個名號開始聞名並且廣泛傳播的,已經到了武則天時期。改東都洛陽為神都,取其神州大地之都的含義,並在此基礎上加尊號為"聖母神皇",至此,武則天在洛陽統治了王朝將近50年,洛陽的繁盛為唐朝巔峰期奠定了基礎。
  • 神都洛陽到底有多「神」?
    平原之外高山屏列——西有崤(xiáo)山、中條山;南有熊耳山、外方山、伏牛山;東有淇山和嵩山。北面是滾滾流過的黃河,黃河南岸並不高聳的邙山則成了一座牢靠的水壩。群山阻而不塞,山脈間四通八達的縫隙成為進出洛陽的天然通道。若在這些地方設置關隘,平時可保商旅通行無礙,戰時封關據險,就是拱衛洛陽的銅牆鐵壁。
  • 洛陽應天門,見證了隋唐最輝煌的五百年王朝歲月!
    隋朝立國之後,定都長安,到了隋煬帝楊廣時期,由於國都長安過於偏西,為了更好地控制南方,隋煬帝主持修建京杭大運河,其中在洛陽地區形成了樞紐,與此同時,隋煬帝下令修建東都洛陽。據說隋煬帝楊廣楊廣登邙山,觀伊闕,說:「這不是龍門嗎,自古為什麼不在這裡建都城?」僕射蘇威回答說:「自古非不知,只是等待陛下。」楊廣非常高興,於是討論在此建都。
  • 含嘉倉:四海承平日 天子不逐糧(大運河遺蹟在洛陽)
    它們的區別在於,回洛倉是隋朝的國家糧倉,設在洛陽城外,隋亡後不久便被廢棄;含嘉倉是唐朝的國家糧倉,建在洛陽城內,見證了盛唐的繁華,一直使用到宋朝。  在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洛陽段,這是兩處重要遺存。當年,它們曾關係著兩個王朝的興衰。  隋朝末年,回洛倉成為各方勢力爭奪的焦點,一旦失守,洛陽城中就會面臨斷糧的威脅。隋亡之後,唐王朝吸取教訓,將國家糧倉設在城內,並嚴加防衛。
  • 隋煬帝與關隴集團的暗戰,三大奇招沒有奏效,卻葬送了隋朝的國運
    對於隋煬帝,在歷史上一直飽受爭議,有人說他是具有雄才大略卻未能伸展的一代梟雄,也有人說他是好大喜功、勞財害命的一代昏君,正如一直飽受爭議的大運河,是功是過難有定論。今天我們暫且拋去這些功過,看一下隋煬帝到底做過什麼大事,使隋朝一步步走向滅亡。
  • 作為十三朝古都,你都知道「它」還有哪些別稱!
    在今陝西長安西南灃河以西,周文王伐崇侯虎後自岐遷此。《詩·大雅。文王有聲》:「既伐於崇,作邑於豐。」有靈臺,唐初遺址尚存。 鎬京和豐京一同並稱為'豐鎬兩京',是西周期間的都城,作為西周都城照用近三百年,又稱宗周。周武王即位後,由豐京遷都鎬京,《詩·大雅·文王有聲》篇有:'考卜維王,宅是鎬京'。西周末年,犬戎攻破鎬京,標誌著西周的淪亡。鎬京是中國古代最早稱京的都城。 NO.3:【長安城】這個叫法知名度最高!漢高祖五年,劉邦開始在渭河以南、秦興樂宮的基椒房殿礎上重修宮殿,定名為長樂宮。
  • 漢魏洛陽故城:黃河流域古代都城的典型代表
    規模之大在我國歷史上是空前的  考古資料證明,早在西周時,這裡已經出現了一座規模可觀的城址,至春秋晚期,周敬王四年至戰國晚期慎靚王以此為都,凡202年;如含周赧王徙至王城而東周君仍繼續控制此處在內,則為261年。此後定都於此的有東漢196年,西晉52年,北魏42年。全部合計為537年或596年。
  • 長安真的王氣已盡?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的三大原因!|百家故事
    被網友戲稱為位面之子的漢光武帝劉秀在南陽豪族和河北地方豪強武裝力量的擁護下,正式在洛陽稱帝,年號建武。隨後劉秀率領麾下雲臺二十八將開始了長達數年統一全國的戰爭,最終建立了又一個大漢盛世。但是有一個問題,在劉秀拿下了關中地區,收復了西漢舊都長安後,明明劉秀打著延續漢王朝正統的旗號,那麼為何他沒有「還於舊都」,定都長安,反而選擇在洛陽建立都城呢?
  • 踏訪漢魏洛陽故城
    文:蘇湲  漢魏洛陽故城位於洛陽東15公裡處,北依邙山,南臨洛水,是歷代定都總時間最長、規模最大且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城遺址。始建於西周時期,更始三年(25年),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於此,其後三國魏、西晉、北魏也以此為都,歷4代共330多年。北魏末年在戰亂中化為廢墟。
  • 古詩詞裡的洛陽,繁華落盡,思親懷鄉
    洛陽有著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累積1500多年的建都史,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等13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是中國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影響力最大的都城,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命名為「神都」的城市。
  • 中國現代都城有哪些 暱稱都叫啥?
    南京 | 舊都與帝都北京相比,南京作為都城的經驗更充足一些——周、秦、唐等等13個朝代都在南京建都,曾經作為中國首都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1100多年。西安 | 廢都既然說到了古都城,那必須還得講講西安,畢竟那可是盛唐時的長安呀!賈平凹曾經寫過一本頗有爭議的小說《廢都》,講的是發生在西安的故事,傳達出舊時都城的荒涼破敗之感。
  • 神都洛陽到底有多「神」?河洛文化為什麼被稱為華夏根脈?
    (ps:中國現在還沒有國花)洛陽鏟,盜墓賊發明的神器,一鏟下去就知道地底下有沒有古墓——這鏟本上不了臺面,不過好在它已經走上正道,變成了考古工作者的標配。而且不光考古,在建築、公路、農業、水利、礦山等凡是要進行地質勘探的地方,都少不了洛陽鏟。
  • 古都洛陽超全攻略,體驗古城文化
    傳說是漢明帝在洛陽西雍門外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取名「白馬寺」。「寺」字便成了中國寺院的一種泛稱。寺內保存了大量元代夾紵乾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後面還建有泰式風格的廟宇群。並且05年前溫總理訪問印度時籤署了文件,同意印度在白馬寺建造印度風格佛殿。豐富了宗教文化,又使異域建築美感同駐。值得前往。
  • 河南安陽一處上古遺蹟,歷史積澱深厚,洛陽五大都城遺址甘拜下風
    它在河南的歷史積澱相當深厚,歷史地位幾乎和東都洛陽相匹敵。在河南安陽發現的一處上古遺蹟,歷史價值相當高,洛陽的五大都城遺址在這處遺蹟面前只能是小巫見大巫。這處上古遺蹟便是殷墟。殷墟的發掘,成就了安陽古都的稱號,更加深了河南省整體的歷史積澱。安陽也因此開始為人所知,漸漸地,安陽成為了河南一處最重要的標誌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