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信息屢遭洩露 防控需求與過度索取平衡點在哪兒

2020-12-10 手機鳳凰網

確診新冠後,成都20歲女孩趙某某的個人生活被放到了幾億網民的「窺私鏡」下。引爆輿論的同時,也引發了公眾對於疫情期間個人信息保護的關注。

12月9日,成都成華區警方發布通報。12月7日23時許,王某(男,24歲)將一張內容涉及「成都疫情及趙某某身份信息、活動軌跡」的圖片在自己的微博轉發,嚴重侵犯他人隱私,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目前,王某因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相關規定已被依法予以行政處罰。

事實上,類似事件在疫情期間已經多次發生。如11月天津瞰海軒小區居民楊某確診後,楊某及家人的詳細信息、具體行程等迅速在社交媒體間流傳。

警方對類似案件的調查也並非首次。2月21日,寧波公布新增一例新冠肺炎病例。而在此之前,關於該患者及其15名親屬的詳細信息在當地微信群中傳播。據調查,系當地一輔警與村幹部在工作中獲得這些信息,並通過微信傳播,之後,當地公安局對兩人分別作出行政拘留6六日、罰款500五百元的處罰。

此前,雲南省五名醫務人員因利用工作便利,私自拍攝患者信息並散布網絡,其中四人被處行政拘留10日並罰款,一人被罰款。

流調是疫情防控的關鍵環節。但為何流調之後,病例乃至親屬信息總是無法得到妥善地的保護?患者信息的洩露也不禁讓人聯想到疫情期間的日常掃碼、填表等,似乎到處都是信息洩露的風險點。

防控需求與過度索取平衡點在哪?個人隱私與公共安全能否兼顧?大數據是否會帶來個人隱私的洩露?完整的數據保護體系如何建立?帶著這些疑問,北京商報記者採訪了四位不同領域的專家,尋找疫情期間個人信息保護之道。

斐石律師事務所管理合伙人周照峰

大數據是用來分析整體趨勢的,雖然基於個體信息,但不一定是個人信息。根據概念界定,個人信息是能夠識別到具體的人的。而只有不可追溯到某個人的信息才能用來做大數據分析,因此大數據和個人隱私其實是沒有什麼衝突的。

但為什麼我們在疫情防控中個人隱私洩露事件如此常見呢?核心問題是要合法收集和使用。收集個人信息要遵循「最小必要原則」,收集的範圍必須要控制好。比如疫情防控期間很常見的填個人行程表。那麼這個表上收集我是否為黨員、我的民族是否有必要?除了政府收集,很多單位、小區也會收集信息,但收集完之後是否有保護好這些信息的能力,這也是存疑的。權利和義務相對應,你收集了信息,就有保護好信息的義務。

除了收集和使用信息的銷毀也值得關注不管是通過小程序Aapp收集的行程信息還是填在紙上的最多6個月以後就沒用了那麼這部分信息的銷毀也應該得到重視我們需要一整套的完整流程為何收集怎麼收集如何儲存誰來使用如何銷毀反之則各個環節都是信息洩露的風險點

疫情很容易作為藉口被利用,但恰是在這種時期,更應該尊重法律,合法、合理地使用個人信息。目前,關於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內容分散在各個法裡,大量個人信息不斷地在沒有法律的基礎下流轉。《個人信息保護法》把它們集合了起來,並且在草案中對政府收集信息有了明確約束,這是一個進步。

在疫情過後我們恐怕會迎來一個大量盜用盜賣個人信息的高峰期很多時候可能沒有惡意,只是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弱。你在門口登記了身份證、手機號的本子,可能沒有賣掉,只是被隨意扔到垃圾桶裡,那麼就有被盜用的風險。恰恰是此次疫情,暴露了我國們在立法上的缺失。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劉遠舉

患者隱私洩露的事件一再發生,關鍵在於很少追究責任。其實這是很容易查得到的,這張圖或者文件誰最先發的。如果沒有懲罰機制,就意味著沒有責任,未來肯定還會再發生。其實類似個人隱私的洩露,除了侵犯患者個人權益,從更大的防疫大局來說也是有害的。個人信息保護是抗疫大局中的重要一環。只有能保護好,患者才有可能第一時間吐露具體行蹤,不然一旦隱瞞的後果是很嚴重的。

我認為,在常態化防疫階段應該少提「戰時」的概念當然防疫部門是進入「戰時」狀態,但如果一個省一個市都進入「戰時」狀態」,那麼給人的感覺就是所有其他的都可以為此犧牲。

現在去很多地方依舊要掃「健康碼」。但其實在現實中,「健康碼」很多時候已經被形式化了。比如你去商場、機場都要看,但你要是拿一個截圖其實也不會被發現。公眾自覺的同時,我認為需要明確這類碼的退出機制,需要明確一個預期。此外,現在恰恰有很多「土政策」是更需要被關注的。市級別的決策相對比較周全會考慮到公民隱私的問題但比如有些地方派出所的通知決策相對來說就沒有那麼周全容易出現個人隱私洩露的問題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

我國是數字經濟大國,數字產業比較發達,為推動數字經濟進一步的發展,近年來已經開始加大個人信息的保護力度,比如2020年出臺了多部的法律法規,旨在保護民眾個人隱私。

然而由於傳統文化以及各地習俗根深蒂固的影響,民間對個人隱私重視程度不夠,尤其是在中老年人群中。我認為,現在核心的問題是喚起人們對個人隱私的重視程度,加強信息保護,急需要普法,進一步提高社會對個人信息保護的意識。

個人信息披露與公共安全的邊界在哪裡?我認為在於披露的信息需要保護好個人身份信息,限制收集並禁止隨意披露那些可以用於識別或定位公民身份的關鍵信息。

信息採集方,要對信息保管和使用做出承諾並承擔相應的責任。信息被採集方,對於信息使用要有知情權,對於不合法的要求可有拒絕的權利。

金融科技行業專家張鯤

這件事情被拿出來討論本身,已經是一個進步了。說明大家已經意識到隱私保護是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但是核心是,只關心自己的隱私或者自己的利益,而不關心別人的隱私和利益,即隱私權利的淡薄。

類似這種防疫事件,出現過多次,源頭肯定還是防疫相關部門、醫院等機構或機關,關鍵信息關鍵部門和關鍵人物掌握即可,應該禁止流傳出去。但是,目前的法規還是總領性質的,沒有各行業的細分法條,更不用說疫情這種突發事件了。

因此,《個人信息保護法》落地以後,還需要各行業針對行業特點,制定自身行業的法律和規範,並且早期從重處罰,起到警示的作用,才能逐步培養起期大家的隱私保護意識。

北京商報 記者 陶鳳 王晨婷

相關焦點

  • 「非脫敏不公開」疫情防控與隱私保護的最佳平衡點
    前幾天,一名20歲的成都女孩感染新冠肺炎後,一則包含其真實姓名、身份證號碼、家庭住址等個人隱私,未經任何脫敏處理的信息,在網絡上被轉發擴散,對其生活方式的猜測、調侃、謾罵「撲面而來」。一個不幸感染新冠肺炎的受害者,本人及家人竟還要承受這樣的二次傷害,令人同情,也令人憤怒。而據媒體披露,自疫情發生以來,僅媒體報導的新冠肺炎患者個人信息被洩露事件就超過10起。
  • 有妖氣漫畫APP違規收集個人信息 過度索取權限 工信部要求限期整改
    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今日發布《關於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的APP通報(2020年第四批)》。通報稱,工信部近期組織第三方檢測機構對手機應用軟體進行檢查,督促存在問題的企業進行整改。截至目前,尚有101款APP未完成整改。
  • 洩露感染者個人信息被拘!「熱心」不是違法的藉口
    與此同時,某醫院醫師故意將相關流調報告轉發至微信群,導致該感染者的身份信息、聯繫電話等在網上大範圍流傳。目前,涉事醫師因侵犯他人隱私,被行政拘留五日。相關部門進行流調工作,為的是查明病毒源頭和傳播情況,公布感染者在特定時間內的行程動線,也是為了提醒相關人群注意安全。但凡事皆有度,不能突破「最小必要」原則過度公布信息,更不能打著防疫的幌子,毫無顧忌地洩露他人隱私。
  • 公共場所登記的個人信息去哪了?商家倒賣或洩露屬侵犯個人隱私權
    探訪1寫字樓紙質版個人信息已上交物業按照北京市疫情防控要求,在疫情早期,市民進出不少餐廳、商場、寫字樓大廈等公共場所,需登記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等紙質版個人信息才可進入。■ 觀點信息被洩露 取證是難題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商場、餐飲店、寫字樓收集的顧客個人信息,多為自行封存。如果出現信息洩露情況該如何處理?記者致電12345,希望了解某寫字樓紙質登記信息去向及如何防止信息洩露。
  • 工信部:「通信大數據行程卡」的使用不會洩露個人信息
    工信部:「通信大數據行程卡」的使用不會洩露個人信息 發布日期:2020-05-22         來源 : 政策法規司  3月25日15時,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新一代信息技術助力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和中小企業發展有關情況。
  • 個人信息洩露 防「內鬼」也要管「鍾馗」
    □本報記者李鳳虎前不久,圓通速遞「內鬼」洩露40萬條個人信息,引發社會對個人信息保護的關注。不管是網購、叫網約車、點外賣,還是使用APP,都需要提供個人信息。如何保護好我們的個人信息?12月8日,記者對此進行走訪調查。個人信息是怎樣洩露的?
  • 工信部通報:刷寶短視頻APP強制、頻繁、過度索取權限
    來源:中國網原標題:工信部通報:刷寶短視頻APP強制、頻繁、過度索取權限 中國網科技10月27日訊 工信部網站今日發布關於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的APP通報(2020年第五批),工信部近期組織第三方檢測機構對手機應用軟體進行檢查
  • 我的個人信息是被誰「偷走」的?酒店快遞外賣是信息洩露重災區
    記者梳理這些案件,發現近幾年被侵犯的公民個人信息數量從「倍數級」進階至「指數級」爆炸式增長,酒店、快遞公司、外賣平臺等企業成為信息洩露的重災區。洩露了啥徵信 行蹤 住宿 房產 越來越多的個人信息被洩露從信息特點看,被侵犯的公民個人信息數量從「倍數級」進階至「指數級」爆炸式增長。
  • 疫情期間洩露1萬公民個人信息,判了!
    ,還提供下載,造成了廣泛的二次傳播,致原告隱私嚴重洩露,情節惡劣。法院認為,被告行為不但會導致原告個人信息被洩露並被廣泛傳播,為其人身、財產安全帶來巨大安全隱患,還會在新冠肺炎疫情特殊時期造成社會公眾恐慌,給原告的日常生活造成負面影響,嚴重影響原告的日常人際交往和正常生活。故法院對原告要求被告在報紙和案涉微信公眾號刊登發布書面道歉文章並賠償精神損害賠償金1元的訴訟請求予以支持。
  • 調查稱八成受訪者認為個人信息被過度收集,你怎麼看?
    如今,掃二維碼點餐、下載應用程式(App)都經常被要求授予個人信息權限,網絡平臺過度收集個人信息現象比較普遍。前不久,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有效遏制和打擊過度採集個人信息現象成為關注焦點。你覺得你的信息被過度收集了嗎?
  • 過度收集個人信息問題突出 制度給違規行為戴上「緊箍咒」
    此外,徵求意見稿還規定了地圖導航、網絡約車、即時通信等38類常見類型App必要個人信息範圍。目前,我國境內App上架總量已超過350萬款,部分App違規收集個人信息、過度索權、侵害用戶權益等問題突出。儘管《網絡安全法》關於個人信息收集已規定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但這還需要配套制度進一步細化。
  • 防信息洩露,拒做「透明人」
    他猜測,出於工作要求,自己曾在多家銀行登記過個人信息,這可能是信息被洩露的重要原因。馬先生遭遇的情況並不鮮見。當下,信息倒賣種類繁多,銀行卡客戶數據洩露現象頗為嚴重。據了解,不法分子僅需5毛錢便能買到包括姓名、電話、地址、工作單位、開戶行等個人信息數據。網購信息洩露導致的電信詐騙時常發生。
  • 天津採集人臉識別信息有法可依 過度收集個人信息行為被戴「緊箍咒」
    尤其在今年1月,中國支付清算協會還制定《人臉識別線下支付行業自律公約(試行)》在採集環節與存儲環節加以要求,堅持「用戶授權、最小夠用」,明確告知用戶信息使用目的、方式和範圍,並獲得用戶授權,避免與需求無關的特徵採集等。但從行業來看,刷臉支付近兩年成為大支付機構的競爭焦點。
  • 個人信息洩露...
    疫情防控期間,為了及時追蹤相關人員軌跡、精準防控,出入社區、車站、道路卡口以及商場、超市、藥店等公共場所,掃碼登記、填寫個人信息成為常態。據公安部4月15日發布的統計數據,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國公安機關已對1522名網上傳播涉疫情公民個人信息的違法人員進行了治安處罰。
  • 洩露事件屢見不鮮 應嚴懲伸向公民個人信息的黑手
    刑法嚴懲「內鬼」  近年來,大面積的用戶個人信息洩露事件屢見不鮮,其黑手除了網絡「黑客」,還有不少源於企業的「內鬼」。  某小區物業工作人員徐某就是這樣的「內鬼」之一。此前,歐陽某為了獲得北京市某小區的業主信息,多次與該小區物業工作人員徐某接觸,商談購買事項。
  • 洩露事件屢見不鮮,如何懲伸向公民個人信息的手?
    對於普通群眾,日常生活中應增強個人信息保護意識,不要隨意填寫、分享、丟棄個人信息。刑法嚴懲「內鬼」近年來,大面積的用戶個人信息洩露事件屢見不鮮,其黑手除了網絡「黑客」,還有不少源於企業的「內鬼」。某小區物業工作人員徐某就是這樣的「內鬼」之一。
  • 洩露確診者個人信息,「發洩式」網絡暴力,檢察官:典型的侵犯隱私權
    不僅她的私人信息遭到「人肉」,而且還被許多網友編成段子搞人身攻擊。此事再度引發人們對於個人隱私保護、抵制網絡暴力等問題的廣泛關注。網絡生活已經成為人們的常態,在享受種種便捷的同時,也面臨著隱私洩露等問題的嚴峻考驗,「發洩式」網絡暴力必須全力抵制。
  • 個人身份信息等被洩露,法律咋起作用?
    今天推出《網信普法系列劇:個人身份信息等被洩露,法律咋起作用?》。長城網訊(記者 張雅品)數據化時代,大家欣喜於給生活帶來的便利,同樣擔心個人信息的洩露。平臺、機構信息洩露的事件,經常出現。11月17日,圓通速遞公司回應稱,其內部員工與不法分子勾結,致40萬條公民個人信息被洩露。儘管事件中的犯罪嫌疑人已經歸案,但這起事件又給個人信息保護敲響了警鐘!
  • 疫情期間洩露6000多名公民個人信息,膠州3人被拘留
    近日,膠州市民的微信群裡出現中心醫院出入人員名單信息,內容涉及6000餘人的姓名、住址、聯繫方式、身份證號碼等個人身份信息,造成了不良社會影響。19日,公安機關依法對葉某、姜某、張某三人給予行政拘留的處罰。
  • 又有明星信息被洩露,騰訊手機管家隱私保險箱為手機信息安全加碼
    對用戶普遍關注的個人信息洩露和騷擾電話問題,騰訊手機管家可提供隱私保護和騷擾攔截能力,保護用戶手機信息財產安全。   信息洩露防不勝防?這樣做可降低風險   某速遞公司40萬條客戶信息被「內鬼」洩露,醫院「內鬼」洩露孕婦和兒童信息出售給攝影公司,多款APP存在過度收集用戶信息情況,人臉信息5毛一份……在信息高度傳輸、共享的今天,保護用戶信息安全,已成為各界面對的重要課題。   其實,信息洩露一直是近年來各部門重點治理問題,先後點名、下架多批侵害用戶權益APP,約談、治理相關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