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時報記者 趙萌萌) 7月7日,豫章書院非法拘禁一案一審宣判。南昌市青山湖區法院認定學院創始人吳軍豹等5人構成非法拘禁罪,其中4人分別被判處了11個月到2年3個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另有1人被免予刑事處罰。
十多年前,有楊永信「殘忍的電擊療法戒網癮」,後豫章書院又有「非法拘禁戒除網癮」,網癮背後折射的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戒尺打、鞭子抽、關小黑屋
豫章書院全稱為南昌市青山湖區豫章書院修身教育專修學校,每學期在此就讀的學生維持在 50 到 100 名左右。按照學校的說法,來此就讀的孩子都是包括沉迷網路遊戲、逃學等情況問題學生。
2016年6月,當時讀初二的貝貝因迷戀網路遊戲不願上學,和家人發生矛盾,被父母送到南昌的「豫章書院」。
「剛進書院的第一天就被關了7天小黑屋」,大連男孩受害學生貝貝(化名)至今對「小黑屋」心有餘悸。「他們把我的衣服全部扒光,鞋子拿走,然後把我一個人丟在小黑屋裡。」他記得,「小黑屋」裡黑乎乎的,只有一張「發黴的竹蓆」、一個大小便用的尿盆,每天有人來打開小鐵門送飯,但很快又鎖上鐵門。
關押7天後,被放出「小黑屋」。貝貝表示,幾乎每個學生都會被關禁閉,打戒尺,犯了重大錯誤的學生會被打「龍鞭」。此後三個月,他按「教官」的要求參加勞動,經歷過戒尺和多種體罰。
三個月後,貝貝喝下了洗衣液自殺,「在那個環境下壓力太大,想出去又出不去,實在受不了。」他告訴健康時報記者,有一天他在洗衣服的時候,趁「教官」不注意,喝下了洗衣液,後來被送到醫院洗胃搶救。當月他被家人接回了大連。
在豫章書院,貝貝並不是特殊的一個,有很多和貝貝一樣遭遇的孩子。江西受害學生羅偉就是其中之一, 在豫章書院裡,羅偉遭受了包括龍鞭、扇耳光等五花八門的懲罰。受害者初悟(化名)也表示,她曾被4個男教官按在地上,抽打屁股。也被教官用戒尺打過手心,打到手掌水腫、充血發紫。
遭受到重重折磨,至今經常做噩夢
「網癮電擊療法」、「拘禁戒除網癮」讓很多家長看到了立竿見影解除網癮的效果,孩子回家後非常小心地聽父母的話,甚至下跪祈求父母的原諒,再不上網了,可是這真的就解決了孩子的心理問題了嗎?
貝貝說,回到大連後,一整年都待在家裡,沒有上學,也沒有工作,一直在進行心理康復,當初喝洗衣液自殺所帶來的消化功能後遺症也還會偶爾折磨他。
貝貝表示,自己在高三時就報考了遼寧師範大學應用心理學專業的高教自考,之所以選擇心理學專業也是跟自己那段經歷有關。「如果不是『豫章書院』,我的人生可能是另一種景致」。
「由於遭受到重重折磨,導致我至今經常做噩夢。」羅偉表示,自己被家人帶離豫章書院後,去了江西省精神衛生中心進行診斷,被確診為嚴重抑鬱症和焦慮症,心理中度異常,至今仍需要看心理醫生並服藥治療。
2014年年初,從豫章書院出來後,羅偉再也沒有走進任何學校。他在南昌的一家火鍋店打了3個月短工後,就回到了自己家的首飾店幫工,每個月父母給開2000元工資。「我的精力大部分都投入到了這個案子上,也沒法找個全職的工作」。
遊戲成癮不能靠電擊拘禁
最近幾年因為遊戲上癮而接受治療的案例越來越多,2018年首次專門針對青少年網絡安全的全國性社會調查《中國青少年網際網路使用及網絡安全情況調研報告》指出,有24%的青少年每天上網時長達到2—4小時。而有些省份的數據顯示,未成年網民因上網對身體健康、學習生活造成不良影響的甚至達到近40%。
北京回龍觀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宋崇升表示,如果確認患上了「遊戲成癮」,那麼患者應該儘快前往專業的精神專科醫院接受專業治療,不建議患者或家屬前往不專業的診所就醫,比如「殘忍的電擊治療網癮」「非法拘禁戒除網癮」等,這些都不是正規的治療方法。
宋崇升介紹,遊戲成癮屬於行為障礙的一種,需要採用綜合幹預,藥物治療主要是對症治療,心理幹預多採用認識行為療法,比如,限制其遊戲時間,建立新的行為習慣,比如運動、娛樂等,或者採用厭惡療法,比如列舉遊戲帶來的諸多損害,在遊戲的時候附加不愉快的刺激,聽一些刺耳的噪音。
那麼,作為父母,對於孩子的遊戲行為應該怎麼辦呢?首先,家長應該明白,「遊戲成癮」的孩子往往有一些共性,興趣愛好不多,除了遊戲,找不到其他舒緩壓力的方式。
宋崇升建議,家長應在孩子小的時候,正確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和釋放壓力的方法。空虛往往會讓遊戲趁虛而入,學會用積極的生活或學習內容來充實心理,比如培養特長給孩子帶來成就感,讓孩子保持適宜的鍛鍊、正常的睡眠、人際交往,有穩定的親情和健康的友誼,都對遊戲有一定屏蔽作用。另外,從小控制孩子使用網絡和電子產品的頻率。更重要的是,父母要做好自律的榜樣,如果父母一天到晚在麻將桌上或者也沉迷網絡,對孩子影響非常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