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2021-01-07 求是網

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習近平

  2018年5月4日,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 新華社記者 鞠鵬/攝

  2018年9月25日至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東北三省考察並主持召開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這是2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農墾建三江管理局七星農場萬畝大地號了解糧食生產和收穫情況。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攝

  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馬克思主義有幾門學問,但基礎的東西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他在革命戰爭年代寫下的《反對本本主義》、《實踐論》、《矛盾論》等著作,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寫下的《論十大關係》、《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著作,靈活運用了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形成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為我們黨掌握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樹立了光輝典範。

  鄧小平同志非常善於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解決實際問題。他強調,必須抓住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必須用實踐來檢驗我們的工作,堅持「三個有利於」標準;必須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摸著石頭過河」,處理好計劃和市場、先富和共富等關係。江澤民同志指出:「如果頭腦裡沒有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就不可能以正確的立場和科學的態度來認識紛繁複雜的客觀事物,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胡錦濤同志也說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理論特徵」,要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努力提高探索解決新時期基本問題的本領。

  今天,我們黨要團結帶領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更加自覺地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更好在實際工作中把握現象和本質、形式和內容、原因和結果、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現實、內因和外因、共性和個性的關係,增強辯證思維、戰略思維能力,把各項工作做得更好。

  當前,結合我國實際和時代條件,學習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要注重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學習掌握世界統一於物質、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制定政策、推動工作。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是辯證唯物主義最基本、最核心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石。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而這種物質性不是由魔術師的三兩句話所證明的,而是由哲學和自然科學的長期的和持續的發展所證明的。」遵循這一觀點,最重要的就是堅持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而不是從主觀願望出發。

  當代中國最大的客觀實際是什麼?就是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我們認識當下、規劃未來、制定政策、推進事業的客觀基點,不能脫離這個基點,否則就會犯錯誤,甚至犯顛覆性的錯誤。對這個問題,很多同志在認識上是知道的,但在遇到具體問題時,有些同志會出現「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情況,經常會冒出各種主觀主義的東西,有時甚至頭腦發熱、異想天開。有的人喜歡拍腦袋決策、拍胸脯表態,盲目鋪攤子、上項目,或者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高指標,結果只能是勞民傷財、得不償失。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甚至反覆出現這樣的問題?從思想根源來看,就是沒有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

  當然,客觀實際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變化者,乃天地之自然。」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既要看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沒有變,也要看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每個階段呈現出來的新特點。我國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了歷史性跨越,我國基本國情的內涵不斷發生變化,我們面臨的國際國內風險、面臨的難題也發生了重要變化。過去長期困擾我們的一些矛盾不存在了,但新的矛盾不斷產生,其中很多是我們沒有遇到、沒有處理過的。如果守著我們對過去中國實際的認識不動,守株待兔,刻舟求劍,我們就難以前進。我們要準確把握國際國內環境變化,辯證分析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徵,準確把握我國不同發展階段的新變化新特點,使主觀世界更好符合客觀實際,按照實際決定工作方針,這是我們必須牢牢記住的工作方法。

  還要指出,辯證唯物主義雖然強調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但並不否認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而是認為這種反作用有時是十分巨大的。我們黨強調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強調「革命理想高於天」,就是精神變物質、物質變精神的辯證法。廣大黨員、幹部理想信念堅定、幹事創業精氣神足,人民群眾精神振奮、發憤圖強,就可以創造出很多人間奇蹟。如果黨員、幹部理想動搖、宗旨淡化,人民群眾精神萎靡、貪圖安逸,那往往可以幹成的事情也幹不成。所以,我們必須毫不放鬆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設、意識形態工作,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富有時代氣息的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第二,學習掌握事物矛盾運動的基本原理,不斷強化問題意識,積極面對和化解前進中遇到的矛盾。中國人早就知道矛盾的概念,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聯繫的實質內容和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人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從根本上說就是不斷認識矛盾、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

  問題是事物矛盾的表現形式,我們強調增強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就是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客觀性,就是要善於把認識和化解矛盾作為打開工作局面的突破口。當前,我國已經進入發展關鍵期、改革攻堅期、矛盾凸顯期,我們面臨的矛盾更加複雜,既有過去長期積累而成的矛盾,也有在解決舊矛盾過程中新產生的矛盾,大量的還是隨著形勢環境變化新出現的矛盾。這些矛盾許多是這個發展階段必然出現的,是躲不開也繞不過去的。

  我們黨領導人民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如果對矛盾熟視無睹,甚至迴避、掩飾矛盾,在矛盾面前畏縮不前,坐看矛盾惡性轉化,那就會積重難返,最後勢必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質的突變。對待矛盾的正確態度,應該是直面矛盾,並運用矛盾相輔相成的特性,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推動事物發展。

  黨的十八大之後,我們強調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提出化解產能過剩,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等等,都是針對一些牽動面廣、耦合性強的深層次矛盾去的。如果我們不迎難而上、因勢利導,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這些矛盾不斷積累,就有可能進一步向不利方面轉化,最後成為幹擾因素甚至破壞性力量。

  積極面對矛盾、解決矛盾,還要注意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係。「秉綱而目自張,執本而末自從。」面對複雜形勢和繁重任務,首先要有全局觀,對各種矛盾做到心中有數,同時又要優先解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帶動其他矛盾的解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提出要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在推進這「四個全面」過程中,我們既要注重總體謀劃,又要注重牽住「牛鼻子」。比如,我們既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全面部署,又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既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頂層設計,又強調突出抓好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既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系統部署,又強調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為總目標和總抓手;既對全面從嚴治黨提出系列要求,又把黨風廉政建設作為突破口,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四風」問題,著力解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問題。在任何工作中,我們既要講兩點論,又要講重點論,沒有主次,不加區別,眉毛鬍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

  第三,學習掌握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提高駕馭複雜局面、處理複雜問題的本領。「事必有法,然後可成。」我們的事業越是向縱深發展,就越要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當前,我國社會各種利益關係十分複雜,這就要求我們善於處理局部和全局、當前和長遠、重點和非重點的關係,在權衡利弊中趨利避害、作出最為有利的戰略抉擇。我們全面深化改革,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子,而是要突出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同時,在推進改革中,我們要充分考慮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準確把握各方利益的交匯點和結合點,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學習和運用唯物辯證法,就要反對形上學的思想方法。我們的先人早就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很多典故都是批評和諷刺形上學的,如盲人摸象、鄭人買履、坐井觀天、掩耳盜鈴、揠苗助長、削足適履、畫蛇添足,等等。世界上只有形上學最省力,因為它可以瞎說一氣,不需要依據客觀實際,也不受客觀實際檢查。而堅持唯物辯證法,則要求用大氣力、下真功夫。我們一方面要加強調查研究,準確把握客觀實際,真正掌握規律;另一方面要堅持發展地而不是靜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統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聯繫地而不是單一孤立地觀察事物,妥善處理各種重大關係。任何主觀主義、形式主義、機械主義、教條主義、經驗主義的觀點都是形上學的思想方法,在實際工作中不可能有好的效果。

  第四,學習掌握認識和實踐辯證關係的原理,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實踐決定認識,是認識的源泉和動力,也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推動正確的實踐,錯誤的認識導致錯誤的實踐。我國古人關於知行合一的論述,強調的也是認識和實踐的關係。如荀子的「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西漢劉向的「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足踐之不如手辨之」;宋代陸遊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明代王夫之的「知行相資以為用」,等等。我們推進各項工作,根本的還是要靠實踐出真知。

  我們黨一貫重視理論工作,強調理論必須同實踐相統一。理論一旦脫離了實踐,就會成為僵化的教條,失去活力和生命力。實踐如果沒有正確理論的指導,也容易「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理論對規律的揭示越深刻,對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引領作用就越顯著。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高度重視理論的作用,增強理論自信和戰略定力,對經過反覆實踐和比較得出的正確理論,不能心猿意馬、猶豫不決,要堅定不移堅持。

  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要使黨和人民事業不停頓,首先理論上不能停頓。我們要根據時代變化和實踐發展,不斷深化認識,不斷總結經驗,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堅持理論指導和實踐探索辯證統一,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良性互動,在這種統一和互動中發展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1月23日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相關焦點

  • 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
    原標題: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和革命性源於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為世界社會主義指明了正確前進方向。」他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強調:「我們要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 2020,得塑造自己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了
    對此,為了今後更好地把握機會,我想到完善自己的世界觀以及方法論。世界觀是指:你處在什麼樣的位置、在用什麼樣的時間段的眼光,去看待與分析事物,它是人對事物的判斷和反應,是人們對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觀念。世界觀具有實踐性,人的世界觀是可以不斷更新、不斷完善、不斷優化的。
  • 馬哲歷史辯證唯物主義看五行生剋
    五行生剋是代表物質、能量、信息的演化形式,它是樸實的世界觀與自然科學。跟老莊樸素唯物辯證法,性同本源。——馬哲歷史辯證唯物主義看五行生剋五行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以來,特有的,人對自然客觀世界屬性的形象與歸納。屬於宏觀古代哲學範疇。這是受制於科技技術水平的結果。但有其科學性。
  • 《中國共產黨人谷文昌》|走近「谷公」谷文昌
    圖:谷文昌(資料圖片翻拍)谷文昌精神的眾多閃光點震撼人心《中國共產黨人谷文昌》以報告文學的形式,生動敘述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楷模——谷文昌的生平事跡。谷文昌在福建省東山縣,擔任縣委書記十年,改變了東山的面貌。
  • 我校終身教授王偉光領銜《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新編》重大...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康浩然)日前,由南開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21世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高等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聯合主辦的深化新時代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研究理論研討會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新編》課題啟動會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望京校區舉行。
  • 挺起共產黨人的精神脊梁
    作者: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哈爾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李慶華  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精神脊梁。《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關於挺起共產黨人的精神脊梁的論述,既回答了是什麼、為什麼的問題,又闡明了怎樣做、如何做的問題。
  • 謙虛是美德,更是一種正確世界觀
    因為謙虛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的一種具體體現。從世界觀方法論的角度來講,人是需要謙虛的,也必須謙虛。學海無涯,藝無止境,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永遠沒有終點。人生有涯知無涯。一個人不管怎樣聰明博學,他的知識與人類整體的知識相比只不過是滄海一粟。
  • 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初心的本質要求
    在中央政治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專題民主生活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強調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的同時,指出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初心的本質要求。這一創新論斷,揭示了理想信念與共產黨人初心的內在聯繫。我們要認真學習、悉心領悟,不斷深化對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認識和理解。
  • 學會用唯物辯證法分析問題——重溫毛澤東《學習和時局》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矛盾的普遍性意味著矛盾不僅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之中,還存在於人們的思維領域。我們黨就是在矛盾運動中產生、發展和前進的,如果沒有矛盾和解決矛盾的思想鬥爭,黨的生命力和戰鬥力在某種程度上就會受到削弱。在實踐中,正確思想與錯誤思想、先進思想與落後思想的矛盾是經常發生的,也是不可避免的。科學認識黨內矛盾和鬥爭問題,是維護黨的團結和統一的重要前提。
  • 唯物辯證法的基本方法論,句句箴言!
    這幾句話基本上涵蓋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原理,現在我們進一步嘗試著用最簡單的話來提煉「唯物辯證法」的基本方法論。(一)用聯繫的觀點看問題。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是唯物論的基石,這個觀點要求我們,首先要從整體的角度來分析問題。由於所有的事物,其本質都是物質性的,所以物質與物質之間存在普遍的聯繫。
  • 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需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的根本原則
    思政課改革創新中政治性與學理性的對立問題,究其根源主要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具體實踐結合不夠,在進行學理性研究中難以結合中國具體實際,彰顯理論的解釋力,導致學理性衝淡了政治性;在解釋和改造中國具體實際中學理研究不夠,不能從理論的高度和深度去剖析現實問題,導致政治性消解了學理性;割裂了兩者之間的有機聯繫,阻斷了兩者之間的共生關係。
  • 「地評線」紅辣椒網評:以強大的理論自信推動「中國夢」早日實現
    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無產階級爭取自身解放和整個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是關於無產階級鬥爭的性質、目的和解放條件的學說。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中國共產黨的奮鬥歷程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具體實踐不斷結合的過程。
  • 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性和當代價值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多次進行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主題的集體學習,先後學習了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論,當代世界馬克思主義思潮及其影響、《共產黨宣言》及其時代意義。
  • 侯猛:法學方法論閱讀書單(2020年)
    按語:「法學方法論」源於德國且主要是民法學上的概念。因此,書目首先選取的是德國和民法學的著作。但在中國,這一名詞被法理學者或借用或改造,但總體上沒有脫離德國法學的知識傳統。[德] 薩維尼、格林:《薩維尼法學方法論講義與格林筆記》,楊代雄譯,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軍事哲學新境界
    軍事哲學是認識和思考軍事領域問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關於軍事活動本質的根本看法,是對軍事領域根本規律、根本價值、根本方法的最高概括。但凡偉大的軍事理論,都以深厚的軍事哲學智慧彰顯力量。傳承發展、固本開新的軍事哲學。我們黨歷來重視從哲學高度把握軍事領域的內在本質、一般規律和辯證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