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人將自己視為「龍的傳人」。這是一種文化現象,任何文化現象都是有歷史、有來歷的,蘊含著先民們特有的思維模式與智慧結晶。那麼,「龍」這個形象究竟是何來歷?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何種象徵意味?因何機緣,「龍」成了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人成了「龍的傳人」?
飛龍在天
在中國文化中,「龍」很早就作為一種地位崇高、內涵豐富的象徵物而存在了。但是,古代文獻和文物中的龍,卻還不可能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因為那時候還沒有現在意義上的「中華民族」,「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民族國家的概念,是近代才形成的。
近代以前,中國文化中「龍」的原形,原本就是天上的龍,即夜空中的蒼龍七宿。華夏先民仰觀天文、以察時變,根據天空中日月星辰的運行判斷時令。他們將周天環繞赤道旁的星星劃分為二十八宿,作為天文坐標,二十八宿又按四方分為四組,每組七宿,稱為四象。四象當中,古人尤其關注蒼龍七宿,這不僅是因為蒼龍群星明亮璀璨,引人注目,更重要的是因為,在上古時期,蒼龍七宿的出沒運行正好跟一年四時的循環相吻合:春天的黃昏,蒼龍群星從東方的地平線上出現,蜿蜒而升,「二月二、龍抬頭」的俗諺,說的就是仲春時節龍星升起於東方地平線的情景;夏天的黃昏,蒼龍群星高高地翱翔於南方,彪炳夜空;秋天的黃昏,蒼龍群星掉頭向西,開始向地平線墜落;冬天黃昏,蒼龍群星就隱沒於北方的地平線下了。
《周易·乾卦》爻辭中對「龍」的闡發,說的就是蒼龍群星一年四時的運行情況。「初九,潛龍勿用」,冬天的龍星,潛入地面看不見,所以無用。「九二,見龍在田」,春天的龍星從東方地平線上升了起來。「九四,或躍在淵」,春夏之交,蒼龍七宿的全體都擺脫了大地的羈絆,升上夜空。「九五,飛龍在天」,夏天的龍星騰躍彪炳於南方的夜空,此時,龍星升到了一年中的最高點,故稱「飛龍」。「上九,亢龍有悔」,秋天的龍星,開始從最高點掉頭向西下降,故稱「亢龍」。「用九,群龍無首」,則是秋末冬初的龍星,此時,蒼龍群星前面的幾個星宿開始潛入西北方的地面,故稱「無首」。
真龍天子
蒼龍群星周行四野,標識四時,昭示著大自然四時輪迴的時間節律,因此,在古人的心目中,龍星就成為天道的象徵。在古代,只有帝王才有通天的權力,因此,也只有帝王才有觀察天象、頒歷授朔的權力,於是,龍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帝王權力和地位的象徵。
古代帝王為了標榜自己上應天心,每年都要在特定的日期(一般是在冬至)舉行祭天大典,即所謂郊祀。《詩·周頌·載見》、《禮記·樂記》等典籍中,都明確記載了以龍旗為天子之旗。可見早在先秦時期人們的觀念中,龍星就成為皇權的象徵了。
此後,從秦漢到明清,龍的紋樣一直被帝王所壟斷。此時的龍,高高在上,與華夏大地上的芸芸眾生無關。
龍的傳人
「龍」從真龍天子的徽章,轉變為華夏民族的象徵,這一「世俗化」的轉變發生於晚清,其背景自然是專制皇權的瓦解、現代民族國家的建立,而具體追溯起來,清朝的國旗——黃龍旗在「龍」的地位轉變過程中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國旗是民族國家的象徵,清朝把龍繪製在國旗上,表明龍已經從皇家的徽章變成了全民的圖騰。正是由於西方列強打開了中國的大門,逼迫清政府五口通商,西方戰艦和商船紛至沓來,為了辨別船隻,清朝國旗才應運而生。
龍旗一旦從天子旗號變為國家旗號,龍的象徵也就不再僅僅為皇帝一人所獨佔,而是成為每一個中國人身份的標識。清朝的黃龍旗隨著使節、商船、留學生和華僑走出國門,進入西方人的認知和想像,從此之後,在西方人眼中,中國的一切都和龍結下了難分難解的關聯。
隨著清朝的崩潰,清朝的黃龍旗也頹然委地。但是,「龍」作為民族標誌的意義卻在最廣大的民眾中留存下來,歷經此後的風雲變革,依然深入人心,產生了莫大的民族凝聚力、認同感。生於不同歲月的中國人一共有十二個生肖,但是,普天下的華夏兒女卻有一個共同的「屬相」:我們都是「龍的傳人」。
《周易·乾卦》爻辭多處言「龍」,《象傳》解釋「龍」的象徵意義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此言稱道君子,也是讚美龍。飛龍在天,龍騰虎躍,剛健進取,自強不息,正是華夏兒女自古相傳的優良品格。中華民族以龍為圖騰、以「龍的傳人」自居,可謂實至名歸,孰曰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