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崇拜與中華文明

2021-01-10 溪亭日暮說

龍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人將自己視為「龍的傳人」。這是一種文化現象,任何文化現象都是有歷史、有來歷的,蘊含著先民們特有的思維模式與智慧結晶。那麼,「龍」這個形象究竟是何來歷?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何種象徵意味?因何機緣,「龍」成了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人成了「龍的傳人」?

飛龍在天

在中國文化中,「龍」很早就作為一種地位崇高、內涵豐富的象徵物而存在了。但是,古代文獻和文物中的龍,卻還不可能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因為那時候還沒有現在意義上的「中華民族」,「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民族國家的概念,是近代才形成的。

近代以前,中國文化中「龍」的原形,原本就是天上的龍,即夜空中的蒼龍七宿。華夏先民仰觀天文、以察時變,根據天空中日月星辰的運行判斷時令。他們將周天環繞赤道旁的星星劃分為二十八宿,作為天文坐標,二十八宿又按四方分為四組,每組七宿,稱為四象。四象當中,古人尤其關注蒼龍七宿,這不僅是因為蒼龍群星明亮璀璨,引人注目,更重要的是因為,在上古時期,蒼龍七宿的出沒運行正好跟一年四時的循環相吻合:春天的黃昏,蒼龍群星從東方的地平線上出現,蜿蜒而升,「二月二、龍抬頭」的俗諺,說的就是仲春時節龍星升起於東方地平線的情景;夏天的黃昏,蒼龍群星高高地翱翔於南方,彪炳夜空;秋天的黃昏,蒼龍群星掉頭向西,開始向地平線墜落;冬天黃昏,蒼龍群星就隱沒於北方的地平線下了。

《周易·乾卦》爻辭中對「龍」的闡發,說的就是蒼龍群星一年四時的運行情況。「初九,潛龍勿用」,冬天的龍星,潛入地面看不見,所以無用。「九二,見龍在田」,春天的龍星從東方地平線上升了起來。「九四,或躍在淵」,春夏之交,蒼龍七宿的全體都擺脫了大地的羈絆,升上夜空。「九五,飛龍在天」,夏天的龍星騰躍彪炳於南方的夜空,此時,龍星升到了一年中的最高點,故稱「飛龍」。「上九,亢龍有悔」,秋天的龍星,開始從最高點掉頭向西下降,故稱「亢龍」。「用九,群龍無首」,則是秋末冬初的龍星,此時,蒼龍群星前面的幾個星宿開始潛入西北方的地面,故稱「無首」。

真龍天子

蒼龍群星周行四野,標識四時,昭示著大自然四時輪迴的時間節律,因此,在古人的心目中,龍星就成為天道的象徵。在古代,只有帝王才有通天的權力,因此,也只有帝王才有觀察天象、頒歷授朔的權力,於是,龍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帝王權力和地位的象徵。

古代帝王為了標榜自己上應天心,每年都要在特定的日期(一般是在冬至)舉行祭天大典,即所謂郊祀。《詩·周頌·載見》、《禮記·樂記》等典籍中,都明確記載了以龍旗為天子之旗。可見早在先秦時期人們的觀念中,龍星就成為皇權的象徵了。

此後,從秦漢到明清,龍的紋樣一直被帝王所壟斷。此時的龍,高高在上,與華夏大地上的芸芸眾生無關。

龍的傳人

「龍」從真龍天子的徽章,轉變為華夏民族的象徵,這一「世俗化」的轉變發生於晚清,其背景自然是專制皇權的瓦解、現代民族國家的建立,而具體追溯起來,清朝的國旗——黃龍旗在「龍」的地位轉變過程中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國旗是民族國家的象徵,清朝把龍繪製在國旗上,表明龍已經從皇家的徽章變成了全民的圖騰。正是由於西方列強打開了中國的大門,逼迫清政府五口通商,西方戰艦和商船紛至沓來,為了辨別船隻,清朝國旗才應運而生。

龍旗一旦從天子旗號變為國家旗號,龍的象徵也就不再僅僅為皇帝一人所獨佔,而是成為每一個中國人身份的標識。清朝的黃龍旗隨著使節、商船、留學生和華僑走出國門,進入西方人的認知和想像,從此之後,在西方人眼中,中國的一切都和龍結下了難分難解的關聯。

隨著清朝的崩潰,清朝的黃龍旗也頹然委地。但是,「龍」作為民族標誌的意義卻在最廣大的民眾中留存下來,歷經此後的風雲變革,依然深入人心,產生了莫大的民族凝聚力、認同感。生於不同歲月的中國人一共有十二個生肖,但是,普天下的華夏兒女卻有一個共同的「屬相」:我們都是「龍的傳人」。

《周易·乾卦》爻辭多處言「龍」,《象傳》解釋「龍」的象徵意義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此言稱道君子,也是讚美龍。飛龍在天,龍騰虎躍,剛健進取,自強不息,正是華夏兒女自古相傳的優良品格。中華民族以龍為圖騰、以「龍的傳人」自居,可謂實至名歸,孰曰不宜!

相關焦點

  • 瑪雅文明,蘇美爾文明,中華文明
    《在埃及與中華文明》胖哥已經說明了,中華文明與瑪雅蘇美爾文明有著幾乎共同的信仰。對於山頂洞原始記憶神的崇拜。所以才把神廟建成一座山的模樣,並共同程度的把神廟建在山頂之上。當時胖哥僅僅只是說的是三個文明的相似性,並沒有確鑿的證據說三個文明有什麼關聯。
  • 【中華青銅文明】國家一級文物「夔龍紋銅尊」
    【中華青銅文明】國家一級文物「夔龍紋銅尊」 2020-12-04 10: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追溯中華文明的源頭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先生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明和夏商周考古研究。1996年出任「九五」國家科技攻關重大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專家組副組長。「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核心成果《夏商周年表》公布後,他又把研究轉向更早年代的考古,成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預研究」主持人之一。
  • 東方有龍,幻化為塔,龍是中華文明的圖騰象徵
    東方有龍,幻化為塔。龍是中華文明的圖騰象徵,龍塔又坐落於黑龍江省,故得名龍塔。它是一座集旅遊觀光、餐飲娛樂、廣告傳播、無線通訊、環境氣象監測等於一體的綜合性多功能塔。景區特色項目:龍塔206米——世界較高的空中「祈福館」,福氣氤氳,宛若仙境。來到「祈福館」一定要登鵲橋!
  • 破譯24節氣:小雪、北鬥星與玉豬龍崇拜
    24節氣小雪對應《易經》乾為天卦,物象為龍,對應12地支亥,物象為豬。 乾卦是《周易》第一卦,而豬是12地支的最後一支,一頭一尾。 這樣北鬥星、龍和豬三種天上地下的天象和物種就發生了強關係,紅山文化玉豬龍很可能有這種自然崇拜的因素。
  • 維舟:中國人崇拜的龍究竟是什麼?
    在龍崇拜上,與其說中國人崇拜與神化的是「一種動物」,不如說是「一種神秘力量」。那麼「龍」的特質是什麼?如果其命名正是由於一種模糊不清的狀態和空洞沉悶的聲音,那麼不妨推斷,這最初是指向一種未分化的混沌狀態。
  • 中華魂-龍圖騰
    《易·乾》爻辭中所言的"龍",實質是對蒼龍七宿一年四時運行情況的闡發。古人觀察到蒼龍七宿這條巨龍,春季於東方抬頭,夏季於南方騰升,秋季於西方退落,冬季於北方隱沒。蒼龍七宿的出沒周期與一年周期相一致,標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周期規律。龍是上古時觀象授時的重要星象,龍圖騰源自於上古農耕文明時期的天象崇拜。
  • 是圖騰崇拜,更是太牢祭禮,最終回歸美食:羊在華夏文明中的嬗變
    回望五千年華夏文明,羊在人類的社會架構中始終有著獨特的地位,在以農耕為主的中原文明,羊固然有著重要的政治、經濟地位,而對於遊牧文明而言,羊更是其經濟架構中的主體。從早期的圖騰崇拜,到今天走入千家萬戶的美食,羊在給我們提供蛋白質的同時,也衍生了悠久燦爛的羊文化。
  • 阿城新書從造型探源中華文明
    2014年,以圖證史的《洛書河圖:文明的造型探源》出版,至今已數次加印。每次重印,都有內容及圖片的增刪,從內容整理到校訂修正,阿城均親力親為——內容龐雜、專業性強、觀點新奇、圖片繁多,旁人也著實無力代勞。今年3月,「文明的造型探源」系列的第二本《曇曜五窟》也正式出版。很久沒有小說新作出版的阿城,一直在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阿城的博學聞名已久。
  • 古希臘文明與中華文明:素未謀面,卻是似曾相識的故人
    那時候的中國正是東周的尾聲,戰國時代的白熱化階段,中華文明與古希臘文明的唯一一次邂逅的機會就此擦肩而過。希臘的古典文明時期,中國正經歷東周的禮崩樂壞。古希臘文明對西方的意義,歷史學家夏曾佑在《中國古代史》作出類比:「中國之有周人,猶泰西之有希臘。」
  • 法老崇拜基礎的背後,埃及別樣的政治文明體系格局
    這樣大規模的宗教信仰最終帶來了一種特殊的古代君主專制的崇拜和篤信,這就是古代埃及人的法老情結。古代埃及長達上千年的文明進程,終究還是要歸功於這種宗教形式化轉變的特殊崇拜。古埃及宗教發展的必然結果古埃及人篤信宗教,宗教發展的歷史向前則可以追溯到世界上大部分原始社會產生初級宗教原始崇拜的時間。
  • 龍騰中國,古代玉龍中蘊藏的龍圖騰崇拜
    龍的觀念興起於原始社會圖騰崇拜時期。自古以來,水便是農耕社會不可或缺的因素,古人認為龍有興雲布雨的功能,華夏文明崇龍敬龍的文化由此產生。 「C」形龍(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玉龍造型簡潔生動,因形似英文字母「C」,故稱「C」形龍。
  • 古人為什麼喜歡屠龍,龍究竟是神獸還是兇獸?你真的了解龍嗎?
    眾所周知,龍一直是我們中華民族崇拜的圖騰。王力宏一首《龍的傳人》,不僅唱火了大江南北,也唱出了龍這種生物在我們心目中的地位。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人、炎黃子孫,你真的了解龍這種生物嗎?龍,在辭書之祖《爾雅》中記載了龍的形象:「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說白了就是九種動物混合在一起組成的形象,就是一個九不像。古人為什麼要崇拜這麼一個奇怪的動物呢,那是因為龍有著強大的力量,是司雨之神,主管人間的節氣和降雨。
  • 大興安嶺古巖畫中的龍雛形
    省社科院副研究員莊鴻雁,經過多年實地踏查和研究,認為大興安嶺巖畫中的龍形紋,與中華龍圖騰的起源密切相關,是龍圖騰形成過程中的初始形態,它參與了中華龍圖騰漫長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並構成中華文明多元一體體系的一部分。 有關龍圖騰的起源過程,學界多引用聞一多的說法:「大概圖騰未合併之前,所謂龍者只是一種大蛇。這種蛇的名字便叫做『龍』。
  • 龍的傳人,你知道龍的起源和演變嗎?作為中國人,我們認識一下龍
    關於龍的歷史演變有幾個階段:在圖騰崇拜階段,中國遠古的某些部落把龍視為圖騰,作為自己部落的祖先和標誌。龍原為伏羲氏族的圖騰,也就是太昊部落的圖騰。太昊部落是龍圖騰崇拜最為重要的起源地之一。在神靈崇拜階段,農牧業逐漸形成,宗教信仰也得到發展,從較為單一的圖騰崇拜過渡到多神崇拜。
  • 黃帝與中華禮樂文明
    ,對整個中華禮樂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追溯黃帝至周代禮樂的創建、傳承與發展過程,對我們準確理解中華禮樂文明的性質,構建中華禮樂文明理論與實踐體系,為中國禮樂正名,推動中華禮樂文明在新時代的復興有重要意義。 陳暘《樂書》:「蓋五帝之樂,莫著於黃帝。」[]黃帝創建了中國禮樂體系,奠定了中國禮樂的思想基礎,是先王之樂的集大成者。
  • 考古專家:中華文明是古埃及文明
    但是因為那時候尚屬於人類文明的早期,發展形態還比較落後,文明形式大多是以部落形式存在,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該文物的出土自然在文物界考古界引起一片喧囂,甚至被西方學者拿來充當詆毀中華文明的武器。有部分西方考古專家認為:這個畫面其實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炎黃戰蚩尤的畫面。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涿鹿之戰」!
  • 《姜子牙》和《哪吒》,被妖魔化的中華文明
    而作為中華文明象徵的聖人們,全都成了面目可憎,維護權威的小人。在滿足了人們幻想中對自身的肯定和那點聖母心之後。這些打了雞血,無法自圓其說的口號,用藝術的創新、華麗的特效掩蓋了他們對中華文明以民為本思想的切齒痛恨和恐懼以及對西方文明個人利益至上的無限追捧與嚮往。
  • 河南挖出6000年前古墓,內藏「中華第一龍」,古代真有「龍」?
    1987年,在河南省濮陽市一個水坡處,一個工程隊正在展開一項工程,但是施工人員在挖掘的時候,卻意外發現了一處古墓,於是立馬上報給了有關部門,有關部門了解消息之後,立馬就派專家來到現場對古墓進行勘測,經過詳細的勘察,發現這座古墓不簡單,這座古墓的年代距今已經有六千多年了,據悉華夏文明五千年
  • 龍——中國人的精神信仰,我們都是龍的傳人
    龍文化源遠流長,在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就有了對龍的圖騰崇拜,到現在,只要與龍有關的成語,基本上都是正面而美好的,而在千年的歷史進程中,龍已經滲透進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儼然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澱。我們中國人常以「龍的傳人」、「龍的子孫」來形容自己,可見對「龍」的高度推崇與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