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化中,龍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上下數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澱。龍成了中國的象徵、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文化的象徵。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聯的情感。龍圖騰,是中國漢族的民族圖騰。漢族的民族圖騰是由一隻龍與一隻鳳組成,意思代表陰陽,也就是男女,由於漢族人口眾多,佔據了中國歷史發展大部分,所以延續了中國最古老的動物龍,作為自己民族的標誌。中國的龍,具有圖騰的基本特徵,它是華夏崇奉的圖騰神。
龍 (說文解字未收錄「龍」字頭,請參考「龍」字:)
『說文解字』
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從肉,飛之形,童省聲。凡龍之屬皆從龍。力鍾切〖注〗臣鉉等曰:象夗轉飛動之皃。
『說文解字注』
鱗蟲之長。能幽能朙。能細能巨。能短能長。四句一韻。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二句一韻。毛詩蓼蕭傳曰。龍、寵也。謂龍卽寵之叚借也。勺傳曰。龍、和也。長發同。謂龍為邕和之叚借字也。從肉。與能從肉同。肉飛之形。肉二字依韻會補。無此則文理不完。六書故所見唐本作從肉從飛及童省。按從飛、謂。飛省也。從及、謂。反古文及也。此篆從飛、故下文受之以飛部。童省聲。謂也。力鍾切。九部。凡龍之屬皆從龍。
龍作為中國的祥瑞神獸,和白虎、朱雀、玄武並成為四靈。在十二生肖裡,只有龍是不存在的生物。帝孔甲於壬寅年即位,專好鬼神之事,不正宮庭,不務德政,天下諸侯多叛。表雲片入奏,只當不知。眾臣諫之不聽。一日,天降二龍,一雌一雄,落在朝門之外。靈帝光和元年六月丁丑,有黑氣墮北宮溫明殿東庭中,黑如車蓋,起奮迅,身五色,有頭,體長十餘丈,形貌似龍。《張果星經》雲:"又有輔翼,則為真龍",認為有翼方是真龍。 如西周有大量身負羽翼龍紋器皿,乃至青龍在先秦紋飾中也有羽翼,一說青龍為祖龍。封建時代,龍是皇權的象徵,皇宮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但與廣為流傳的"五爪金龍為天子象徵"之說不同,古籍中記載有翼飛龍,方為天子之像。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禮記·禮運第九》中與鳳、龜、麟一起並稱"四靈"。六書故所見唐本作從肉從飛及童省。按從飛、謂。飛省也。從及、謂。反古文及也。此篆從飛、故下文受之以飛部。童省聲。謂也。力鍾切。九部。凡龍之屬皆從龍。傳說炎帝、黃帝、堯、舜和漢高祖劉邦的誕生及其形貌,都與龍有關,是龍種、龍子。龍的原始形態究竟是什麼?龍,在早期的原型其實是蛇。在《乾》卦的爻辭中,出現最多的是「龍」字。按照聞一多先生的說法,龍,指的是「東方蒼龍之星」,簡稱為龍星。爻辭所寫的龍「在田」、「在天」,指的是蒼龍之星在不同節氣中,處於天空不同的位置。所謂蒼龍之星,包括角、亢、房、心、尾諸宿,它們連綴起來才似一條龍,故命名為「蒼龍」。這一來,「群龍」又指的是什麼?難道角、亢、房、心、尾各為龍?否則何以稱「群」?但這顯然不是人們對蒼龍星的認識。若說群龍即卷龍,指蒼龍星(即角、亢、房、心、尾諸宿)捲成一團,這天象有誰見過呢?可見,以龍星釋「龍」,雖可備一說,終難免有牽強之嫌。《乾》卦中所說的龍,就是古人經常說到的神秘「動物」。古籍記載,龍頭似牛,嘴似驢,眼似蝦,角似鹿,耳似象,鱗似魚,須似人,腹似蛇,足似鳳。總之,它什麼都像,什麼都不像。不過,在龍包羅萬象的形象中,大家對它又有一致的認識,即:它的軀體本質是蟲。《說文》說:「龍,鱗蟲之長。」現在人們看到古畫或古建築中呈現的龍,它的身體無疑具有爬行動物的特徵。而先民們從事畜牧或耕作,在原野上最常遇到也最畏懼的爬蟲,就是蛇。
龍是一種神異動物,是由蝦的眼、鹿的角、牛的嘴、狗的鼻、鯰的須、獅的鬃、蛇的尾、魚的鱗、鷹的爪九種動物的器官合而為一之九不像之形象。龍的形象,其實是根據中華以前的部落們所供奉的每一個圖騰中的一部分組合而成的。
古人把龍看成神物、靈物,而且變化無常,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既能深入水底,亦能騰雲登天。關於龍的傳說,在中國古代經典著作中幾乎每一本書都有,而關於龍的傳說和神話亦不勝枚舉。經典如《易經》,便將龍作了一完整系統的論述,並賦以哲學的含義。八卦中整體用龍來說明的就是乾卦,也是《易經》的第一卦。最早論及龍的生態特徵的文字當屬《周易》。《周易》以卦為單位,全書共六十四卦。每卦有四個組成部分。即卦畫、卦名、卦辭、爻辭。易卦的結構分為三個層次,最小的單位是爻,基本單位是經卦,每卦由二個經卦,或者說由六爻組成。經卦有八個,即乾,坤、坎、離、巽、震、艮、兌。它們分別代表八種類別的自然物質,如乾代表天文之事,坤代表地理之事,卦象是比較單純的。八個經卦互相重迭構成六十四卦。經卦兩兩相重就產生了具有內部關係的複合卦象。根據八個經卦所代表事物的物理屬性,從而形成了相制相剋、相和相應的一系列矛盾,用以象徵性地概括表示自然、社會的種種現象。卦辭、爻辭,以及《彖》、《象》,即是從不同角度對這些矛盾進行解說,從而判定物象人事的兇吉。八卦圖最早出自伏羲所創的先天八卦(大概起始於七千多年前)其用陰爻和陽爻的組合來闡述天地中八種最原始的物質。後世道教將伏羲供奉為神。後天八卦出自周文王,其後天八卦只是和伏羲的先天八卦位置不同。其含義不變。八卦象徵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以推測自然和社會的變化。八種自然現象相互交和組成六十四卦。《周易·乾卦》以龍所在的環境和形態來表示兇吉利害:乾卦中的潛龍在淵、或見龍在田、或躍於淵、或飛龍在天、或群龍無首、或亢龍有悔。乾卦中的這六種卦象,都已申明是自然之象。伏羲觀察天上的「龍」也是為了定季節和年首。《周易》乾卦的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九四「或躍在淵「、九五「飛龍在天」、上九「亢龍有悔「、用九「群龍無首」,分別說明「龍」在地平線以下、剛升出地平線、在地平線上、在天空高處、過了極高處開始降低、已經降落到地平線以下。這「六龍」指的是在不同季節、時令的變化,黃昏時所看到的天象。如果以一年十二個月來對應龍的六種形態,十一月十二月,潛龍勿用 ;正月二月 ,見龍在田; 三月四月,終日乾乾; 五月六月, 或躍在淵; 七月八月,飛龍在天; 九月十月,亢龍有悔。
《韓非子?難勢》引慎子的說法:「飛龍乘雲,騰蛇遊霧。」羅願《爾雅翼》雲∶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 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 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 ,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呵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陸佃《埤雅》雲∶龍火得溼則焰 ,得水則燔,以人火逐之即息。故人之相火似之。龍,卵生思抱,雄鳴上風,雌鳴下風,因 風而化。《爾雅》的《釋魚》則謂:「媵,媵蛇。」郭璞注云:「龍類也,能興雲霧而遊其中。」《荀子·賦》:"天下幽險,恐失世英。螭龍為蝘蜓,鴟梟為鳳凰。"東漢王充《論衡》曰:"世俗畫龍之象,馬首蛇尾。"東漢班固《漢書》:"臣以為龍又無角,謂之為蛇又有足,跂跂脈脈善緣壁,是非守宮即蜥蜴。"《本草綱目·翼》雲:"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呵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通過曹操之口,概述了龍的特點:"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南宋紹興三十二年,太白湖邊發現一條龍,巨鱗長鬚,腹白背青,背上有鰭,頭上聳起高高的雙角。
楊易程、伊萬卡老師剪紙作品《中國龍》(該LOGO具有時代氣息和行業特點,LOGO底色為金黃色,上部分是立體龍形圓環, 圓環內是用剪紙刻畫的龍形,剪紙龍形組成中國地圖,圓環內共有九個龍字和五條剪紙龍。)
龍圖騰,是上古時代的原始信仰,源於天象崇拜。上古時代,人們以天象的空間變化來標示一年四季時間變化。《易·乾》爻辭中所言的"龍",實質是對蒼龍七宿一年四時運行情況的闡發。古人觀察到蒼龍七宿這條巨龍,春季於東方抬頭,夏季於南方騰升,秋季於西方退落,冬季於北方隱沒。蒼龍七宿的出沒周期與一年周期相一致,標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周期規律。龍是上古時觀象授時的重要星象,龍圖騰源自於上古農耕文明時期的天象崇拜。
楊易程、伊萬卡老師剪紙作品《中華魂-龍圖騰 》
圖騰崇拜是很多民族的特點,中華民族也不例外。中華民族是一個喜愛具象的民族,象形文字很能說明這一點,絕大部分的藝術表現也能證明。在漫長的文明進程中,我們創造了龍這樣一個神的形象,介乎抽象與具象之間,並堅持不懈地寄託著一個民族的精神。氏族社會中,人們往往相信自己的祖先是一種特定的動物、植物或其它無生命的東西,這種物種就成為氏族祖先的象徵和保護神。據古代文獻記載,中國不少氏族曾以龍為圖騰,如遠古的黃帝、炎帝的氏族,共工氏、祝融氏、堯、舜、禹的氏族。據專家考證,這些所謂的龍圖騰,實際上是與後來的龍形象相近的蛇、鱷、蜥蜴等動物。這些動物在氏族的祭祀中,不僅被賦予了神聖的意義,而在形態上也被神化。龍與虎分別隱喻陽與陰,以龍虎為主題則代表陰陽相濟;龍有翻雲覆雨之功,又常與祈雨相關聯。龍往來於蒼茫天地之間,自由隨性,與仙人為鄰、為仙人駕馭,被視為得道升仙的媒介與工具,故有黃帝駕龍升仙、蕭史弄玉乘龍跨鶴而去、洛神乘龍車等眾多典故傳說。
華夏祖先選擇了龍做圖騰,龍圖騰是中華魂的體現。在於神話傳說中,始祖伏羲就是人首龍身。 據說伏羲是龍的兒子, 所以華夏族以龍為部落的圖騰。 國人從此之後繼承了這個說法,自稱「龍的傳人」。伏羲把自己的頭像放在龍捲風「龍」的首級部位,用人首龍身做圖騰標識,龍頭老大象徵統治者的權力。上至黃帝的時代,便有黃帝乘龍升天、應龍助黃帝戰勝蚩尤的傳說;夏禹治水,傳說便有神龍以尾巴畫地成河道,疏導洪水;漢高祖劉邦,傳說便是其母夢見與赤龍交配而懷孕出生。從許多故事和傳說中看到人們常把各種美德和優秀的品質都集中到龍的身上。歷史學家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說:「黃炎夷的聯盟,是由一百個(數字不必拘泥)氏族組合而成的。屬於一百個族的人統稱為百姓(後也稱為百官、百工)。」堯舜禹也非後來意義上的帝王,而只是部落聯盟的首領。據《史記·五帝本記》,當時的部落聯盟高層就有黃炎夷各大部系的代表,如黃帝族高辛系的堯,高陽系的舜、鯀、禹;鳥夷的皋陶(「皋陶鳥喙」)、伯益;炎帝族系的共工。起於黃帝時候黃夷聯盟與炎帝族系的鬥爭仍在持續,這就是當時北方聯盟多次與炎帝後裔三苗的戰爭;黃夷內部也有新的鬥爭,最突出的是黃帝族高辛子姓部落滅鳥族有易的戰爭。這些部落與部落之間的戰爭同時又交匯著部族的大融合,而當時部落聯盟的首領則在促進民族大融合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舜就是這樣一個傑出的政治人物。舜攝政之後,立即啟用高陽氏的「八愷」、高辛氏的「八元」,對分屬兩大族群集團的十六族領導人同時委以重任,有效地化解了黃帝族內部兩大部族之間的矛盾;在與三苗的戰爭中,「舜修政偃兵,執幹戚而舞之」,推進各大部族之間的和解和團結;子姓部落滅鳥族的有易後,舜幫助鳥族,這支鳥族南渡黃河西遷之後成為以後的有戶。秦人即西遷鳥族的後裔。《史記·秦本記》說:秦祠白帝(即少昊),認伯益為先祖,舜對伯益「妻之以姚姓之玉女」(舜生姚墟,姚姓),並「賜姓嬴氏」。部落之間的相互鬥爭與相互融合是貫徹始終的。「鯀死三年不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山海經·海內經》注引《開筮》),而「鯀腹生禹」,金甲文的「禹」即像「虯」形,是一條有角的龍。《尚書·禹貢》:分天下為九州,摧毀以姓氏血緣為紐帶的社會組織形式,改行以地域為基礎的社會組織形式和新的貢賦制度,為促進華夏民族形成邁出了最關鍵的一步,從而為新的奴隸制國家奠定了基礎。圖騰是神話了的祖先,夏人崇尚龍,以龍為圖騰,當然有對死後化作「黃龍」的鯀和在治理洪水中立下了豐功偉績的虯龍禹的崇拜,但同時也是萬民的共同心聲。禹的兒子啟繼續禹的社會變革,戰勝鳥族的伯益,在甘亭大戰中擊敗西遷鳥族有戶的反抗,龍的文化集團最終戰勝鳳文化集團。夏王朝建立,表明以馬、以牛、以鳥、以蛇、以魚等各種圖騰為標誌的氏族制度解體,以龍為族徽的統一的華夏民族業已形成。神州大地上各個氏族部落鬥爭融合最終形成華夏民族的過程,同時也是作為民族標誌的「龍」圖騰的形成演變過程。二者是同步的。龍成為華夏民族的標誌是歷史的必然,不是某個個人的好惡決定的。綜合眾多氏族部落圖騰特徵形成的龍圖騰,體現的是華夏民族構成和中華文化多元化的特徵。多元化保證了華夏民族和民族文化永遠充滿活力,所以中華民族能夠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能夠創造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而奠定這種多元化的基礎就是我們民族的包容和兼容品性。中國古代的部落戰爭,不是取了一個部族消滅另一個部族的形式,而是在鬥爭中實現融合,並相互吸收各自文化的長處,最後熔鑄為一個整體。因此,華夏民族的族徽不是某個單一的動物圖騰,而是融合眾多部族圖騰特徵的複合圖騰。龍圖騰的創造充分顯示了我們先人的智慧,它成為民族團結和凝聚力的象徵,為民族全體成員所認同,更在以後四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發展豐富它的內容,浸透在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浸透在華夏兒女每一個人血液之中。歷代統治者也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才稱自己是真龍天子。
龍的形象在中國道教史中延綿千年而不絕。早期的道學家已經意識到龍來自於蛇。《黃白篇》有云:「蛇之成龍,亦與自生者無異也。」然其根源之緣由,皆自然之感致。東漢順帝時,張道陵倡導的五鬥米道,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逐小形成辦有教理、教義、教規的一種人為宗教形式。道教自形成之初,便與龍崇拜有不解之緣。先秦時代的乘龍周洲四海、乘龍升天,以及以龍溝通天人的信仰,被道教全盤繼承。道教創始人張道陵的子孫都繼承其業,均稱「天師」,並傳說與龍有緣。傳說第三代天師名魯,傳說他有十個兒子,號「張氏十龍」。另有一則傳說稱:張魯的女兒在山下洗衣,忽有白霧繞身,因此未婚而孕。她感到羞恥,便自殺身亡。死前留下遺言,務必剖屍看腹中為何物。結果,腹中有兩條雙胞胎小龍,婢女把它們放進漢水。其後的許多道教代表人物都被說成與龍有神秘的關係,如南朝時的道教代表人物陶弘景,傳說其母夢龍而生,他是一個龍種。龍在道教中最主要的作用是助道士上天入地,溝通鬼神。龍被認為是「三轎」之一。這裡所指的「三轎」,一曰龍轎,二曰虎轎,三曰鹿轎。道教的三轎主要是作為其上天入地的乘騎工具。張光直先生認為:「濮陽第45號墓的墓主是個仰韶文化社會中的原始道士或是巫師,而用蚌殼擺塑的龍、虎、鹿乃是他能召喚使用的三轎的藝術形象。」他把蚌殼龍、虎、鹿與古代原始道教上三轎相聯繫,認為二者有淵源關係。《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記載,孔子問禮於老子後謂弟子曰:「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莊子天運》中也記載孔子見老子後言:「吾乃今於是乎見龍。」故有老子猶龍之說。《酉陽雜俎·怪術》中講到:在一個名叫雲安的地主,江邊有十五裡險灘,舟楫若不靠人拉縴,無法通過。唐代道士翟乾佑念商旅之勞,結壇作法,召來群龍,共14條,均化作老人。翟天師讓它們夷平險灘,以利舟行。群龍領命而去,一夜之間,風雷震擊,十四裡險灘都變成平潭,惟獨剩一裡依舊如故。翟天師一看便知是一條龍昨日未到,於是再次登壇作法,嚴敕神吏召它前來。三日之後,方有一女子來到,原來是一條雌龍。
龍在佛教中是極富靈性之物,在佛典之中共分四類,那就是天龍、空龍、海龍、陸龍。天龍居於天界,是天界的守護神,是介於天人與畜類之間的眾生,有天的福報,也同時受有畜類的業報。佛教的護法天龍,多是這一類。空龍居於空,陸龍居於陸,海龍居於海。佛典中的龍,都能變形,隨心所欲,要變什麼,就變什麼,有的受了佛的感化,竟然變了人形來向僧團中求受比丘戒。由於龍的業報,有五時不能變形(出生時、睡眠時、行淫時、嗔恨時、死亡時),所以佛陀不許非人出家,非人的主要分子,便是龍。龍在佛陀時代是非常活躍的,多半是受了佛及佛的大弟子們的降伏而皈依了三寶,所以成了三寶的護法。龍能騰雲駕霧、興雲布雨、善於變化,有神通法力,故佛教有「八部天龍」護法神之說。
龍圖騰是華夏民族的標誌。閻朝隱《奉和登驪山應制》:龍行踏絳氣,天半語相聞。混沌疑初判,洪荒若始分。骨刻品人首龍身像(商),河南殷墟出土中國古代神話中伏羲、女媧、共工、黃帝、祝融、神農等都被描述成人面龍身或人首蛇身。這反映出上古的原始人在與自然鬥爭中,對戰勝自然,為人類造福的理想人物的崇拜。在漫長的遠古歲月中,動物圖騰形象與其它原始宗教中動物崇拜形象融和在一起,形成了原始的龍形象。「龍」脫掉「原始」二字,即由原龍紋變成真正的龍紋,約在商代。周朝以前的商朝,以鳳鳥為崇拜,西岐反朝歌后,武王為了爭取更多諸侯的支持(當時西岐的力量還很小),所以吸取了更多的圖騰進入其圖騰文化,設計了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龍圖騰。龍的出現,緣於我們民族的情感。想像力超凡的祖先們將龍總結為九似,取各家動物之長,組合成這樣一個上天入水,翻雲覆雨,能幽能明,能大能小,無所不能的「神」,其精神層面對後世影響巨大。所謂九似乃九家之長:角似鹿,頭似駝(牛),眼似蝦(兔),頸似蛇,腹似蜃,鱗似鯉(魚),爪似鷹(鳳),掌似虎,耳似牛。雖九似說法不一,但九為陽數之尊,凡天上飛禽,水中遊魚,陸地走獸,有角無足結合為一體,使龍之形象千百年來讓國人既熟又生,既親又遠,既凡又神。周人的原始宗教中,人文的色彩較為濃烈,這是因為周伐商並推翻商王朝的理由是商王朝無德害民,周人是代表天來對商進行懲罰。因周人有「德」,得以配天,奪取了天下。周人打敗商人後,不但奪取了體現商人通天權力(實際上是統治權力)的鼎器,而且在新鑄的禮器中,突出了自己的宗教觀念。商代的龍主要鑄造刻飾在青銅禮器上,線條錯落凸突,深沉雄健,再加上青銅禮器那厚重沉穩的造型,使龍有一種巨大的威懾力,折射出一種無以言表的宗教理念。在周朝的皇家青銅器上,都能找到夔龍紋。夔龍紋是傳統裝飾紋樣,常見於古鐘鼎器物上。夔紋始流行於商、西周青銅器及玉器上,商代的白陶因造型和紋飾均模仿當時的青銅器,因此也有印夔紋裝飾的。青銅作為自然界的珍貴材質,製作器物雕琢紋飾,以做祭祀天地四方和象徵王家威儀誠信的禮器,龍紋是殷商青銅禮器上的常見紋飾,殷商龍紋體態多變,造型豐富,樸拙有神 ,總有一種威嚴凌厲的氣勢和嚴肅冷峻的氛圍,讓人由然而心生恭敬。龍紋鉞是古代商朝王室專用,作為一種王權的象徵。《周易》載: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九五爻乃君位受,能居君位,則利濟天下。《說文解字》:「夔,神魅也,如龍、一足。」《韓非子》:「哀公問於孔子曰:『吾聞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於聲』。」
龍圖騰形成的原因,一種說法認為源自黃帝的釜山合符。《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在打敗炎帝和蚩尤後,巡閱四方,「合符釜山」。這次「合符」,不僅統一了各部軍令的符信,確立了政治上的結盟,還從原來各部落的圖騰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組合起來,創造了新的動物形象-龍。從此,中原大地上各個部族有了共同的龍圖騰,統一中華文明的歷史就此開啟,因而中國人都是「龍的傳人」。周代八百年的歷史,最偉大的成就是禮制的建立,繼而形成了有秩序的封建國家。這種政治倫理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石,直接影響後世三千年。中華民族各種文化的源頭,大多可以追溯到周朝,包括今天社會津津樂道的儒學及道法。龍的形象在這一時期逐漸完善,除去政治層面的需求,還有美學層面的需求。龍紋在這一時期造型愈發優美,愈發具有獸之不及的「神「性,以至孔子見老子後說:「吾乃今於是乎見龍。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雲氣而養乎於陰陽。」龍是我國偉大的圖騰,是王的信仰。當我們徜徉於九龍壁前,漫步於紫禁城中,或仁立在太和殿內時,威武神奇、神態各異的龍的形象,使人有一種栩栩如生的感覺,真像它們就要噴雲吐霧、騰空而去。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禮記·禮運第九》中與鳳、龜、麟一起並稱"四靈"。《張果星經》雲:"又有輔翼,則為真龍",認為有翼方是真龍。 如西周有大量身負羽翼龍紋器皿,乃至青龍在先秦紋飾中也有羽翼,一說應龍、青龍為祖龍。
從距今四千年前紅山文化出土的玉龍,以及商代青銅器上爬行龍紋分析,最早的「龍」字,乃象徵著蟒蛇的舌信,中間乃蛇的大口,口內毒牙清晰可辨,彎曲而下的則是蛇身。《集韻》在「龍」字下收錄了「竜」這個異體字。該字的上方和「龍」字左上方一樣,即甲骨文「辛」的隸定形式。「竜」的形義正是對雷電的徵服狀。此字形有力地證實了龍的原型是雷電。從龍字的發音上看,「lóng」正是記錄了雷的隆隆之聲。殷商時期的「龍」字,源自對蟒蛇的飼養。這一時期的「龍」,表現出的是一種枷鎖下的暴怒,更多地體現了龍的現實主義色彩,貪吃而被稱之為「饕餮」。其中的意象凝聚了更多部族和酋邦戰爭的殘暴。「龍」字從大篆向小篆的發展,體現了雄渾的氣勢與諧調的美感。這種「龍」字的右半部分軀體變得更長,甚至需要用彎折來表現;左半部的形態也更顯怪異,力求字形對稱而顯出一種穩重感。多了一些貴族氣,少了平民性,漸漸演變為秦漢帝國皇權、帝王的象徵。漢魏六朝時期的龍形,四肢細長,伸曲有力,瀟灑恣肆、飽含活力。其特徵與隸書和草書的出現相得益彰。如果用傲骨嶙峋、飄逸瀟酒來形容草書「龍」字的話,那麼隸書中的「龍」字,則具有雍容華貴、矯若流雲的風格、「龍」型到了唐宋以後,已完全成熟,出現了從貴族化、宗教化向世俗化、藝術化的發展趨勢。這一時期,楷書和行書強調的是俊雅脫俗,多了輕靈矯健,瀟灑而不恣肆,奇偉而不怪誕,給人以無窮的美感。這一時期器物上龍的造型,製作上力求精美;或飛騰於煙雲之中或遨遊于波濤之間,或穿戲於花叢之隙。明清時期的「龍」形,多了一些雕琢,日漸增多的張牙舞爪與皇權專制的殘暴相互映照。
發端於伏羲「始作八卦」的《周易》,以乾坤二卦為統領。乾卦全篇都在講「龍」,因晦澀難懂,所以眾說紛紜,然若聯繫前文直讀,便可發現從「潛龍勿用」開始,歷經「見龍在田」、「終日乾乾」、「或躍在淵」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的全盛——這些都是直接對伏羲創立的「龍」在不同時期的不同狀態的描述及規律的剖析,揭示其間「變化無常,隱現不測」的特點。通過強調事物之間的相互感應,闡述民族認同、組織起來與「大人」之間、群龍之間的辯證關係。乾卦「用九」有一句令常人費解的說法謂「見群龍無首,吉」,對照「亢龍有悔」的「盈不可久也」,對照坤卦相呼應的對應位置更進一步指出的「龍戰於野,其血玄黃」「天德不可為首也」。 推演伏羲八卦編撰《周易》的文王悟出了其中奧妙,「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推行「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羅願《爾雅翼》雲∶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 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 ,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呵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陸佃《埤雅》雲∶龍火得溼則焰 ,得水則燔,以人火逐之即息。故人之相火似之。龍,卵生思抱,雄鳴上風,雌鳴下風,因風而化。管子說:「龍生於水,被五色而遊,故神。欲小則化如蠶躅,欲大則藏於天下,欲上則凌於雲氣,欲下則入於深泉;變化無日,上下無時,謂之神。」龍的別稱比較豐富,比如:虺、虯、蟠螭、蛟、角龍、應龍、火龍、蟠龍、青龍、魚化龍、雲螭等。傳說龍生九子,子子不同。九個兒子都不成不了龍,各有各的天賦和喜好。那麼龍的九個兒子,都各有什麼樣的不同呢?它們各自又都有什麼樣的天賦呢?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往往以九來表示極多,而且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九是個虛數,又是個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龍生九子,子子不同.九子分別叫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贔屓,狴犴,負屓,螭吻。
楊易程、伊萬卡老師剪紙作品《中國龍圖騰》
周朝龍圖騰形象隨著悠悠歲月的流轉,其形象也在變化和發展,政治的興衰、朝代的更替、人世的滄桑,歷史的一流一脈都在龍的形象塑造上刻下了或深或淺的痕跡。自秦始皇號稱「祖龍」始,龍與帝王身世發生聯繫。秦漢時期龍足伸長變成腿,有鱗甲,飄逸靈動,闢邪降福。建安至魏晉(十六國時期)的龍體較細長,似虎形,身尾分明。頭角略似鹿角。羽翼分有無兩種,有翼的龍形狀仍舊為鳥翅形。南北朝至隋時,龍體細長,似虎形,身尾分明,頸和背上出現焰環。龍翼依舊分有無兩種,出現飄帶形翼,鳥翅形尚存。四肢上飄,有長的獸毛。唐宋時期,體粗壯豐滿,回復到蛇體,身尾不分,脊背至尾都有鱗,宋代時尾上則有一圈鰭。吸取了獅子形象的特點,圓而豐滿,腦後有鬣。 唐代時出現分叉鹿角,前期略似鹿角尚存。 上唇很長,頂端成尖形,下唇短而不再下卷。 龍翼已經都為飄帶形。 宋時出現四爪的足,後肢和尾常交叉盤旋。再比如曾侯乙墓出土的畫著二十八星宿和青龍、白虎的漆箱蓋。古人把天上的恆星為分「三垣」、「四象」七大星區,其中青龍就是代表太昊和東方七宿的神獸,龍是東方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這七宿的形狀又極似龍形,從他們的字義上就可以看出來,角是龍的角,亢是頸項,氐是足,房是膀、是脅,心是心臟,尾是尾,箕是尾末。經元、明、清的強化,完全成為皇室象徵,晚清外交黃龍旗則使龍進一步成為清朝的標誌。秦漢時期,龍的形象基本定型,即長角、尖耳、獸足,蛇軀。
第一個自稱「龍」的皇帝是漢高祖劉邦。劉邦乘天下大亂之機,拉起了一支隊伍。由於劉邦出身低微,所以必須想辦法提高自己的聲望。劉邦於是經過精心策劃,假稱自己是「龍」。從此以後,龍成為了中國帝王的象徵,甚至通過更加具體的龍的形象區別來判定地位關係。中原皇帝的龍袍——上面的龍都是五根腳趾,也就是我們現在常常提到的「五爪金龍」。封建時代,龍是皇權的象徵,皇宮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但與廣為流傳的"五爪金龍為天子象徵"之說不同,古籍中記載有翼飛龍,方為天子之像。現在多數專家認為龍是以蛇為主體的圖騰綜合物。晉王嘉《拾遺記·春皇庖犧》說:「昔者人皇蛇身九首,肇自開闢」——形象地描述了這種伏羲開創的九首集於一體社會的組織與各司其職的管理形式與格局,而「蛇身九首」最終抑或訛傳為後來的「龍有九似」。皇帝被說成是真龍天子,所以龍就有了三重的含義:一是通天的神獸,二是君主的化身,三是吉祥瑞獸。隋唐時期,除了一般傳統的龍形象外,又出現了一種龍首魚身的形象,學者稱其為「魚龍變紋」。《新唐書·五行志三》載:「貞元末(805 年),資江得龍丈餘,西川節度使韋皋匣而獻之,老姓縱觀。三日,為煙所燻而死」。北宋哲宗年間,朝廷開始不允許民眾隨便用龍,重臣可以,但只能是降龍,不能是升龍。題外話,在瓷界享有盛名的「雨過天青雲破處」的汝窯就生產於哲宗到徽宗二十多年間。元代開始則徹底把龍變成了皇家用制,非皇家穿龍鳳紋要判刑。元代的龍五爪二角,普遍顯得兇猛些,霸氣外露。宋代以後龍的形象更趨藝術的完善。宋人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不僅闡述了「三停九似」之法,所謂「三停九似」,即是說在畫龍時,龍首至前肢、前肢至腰、腰至尾三部分長度相等,九似即角似鹿、頭似駝、眼如兔、項似蛇、腹如蜃、鱗如魚、爪似鷹、掌似虎、身如牛。而且強調畫龍要「窮遊泳婉蜒之妙,得回蟠升降之宜」,在畫龍的鬃、鱗和肘毛時,筆畫要壯快、細緻,要看上去是從肉中生出。他還說,龍飛上天后有層雲隔阻,落入淵後又潛於水底,人不能見到,所以畫龍難以說成是形似,但也不可隨意,揮毫落筆、筋力精神應契合於唐吳道子畫鬼神的理論。代也非常重視龍,在《清史稿》中就有八十二次談到龍。雖為民間傳說,朝廷之心可見一斑,對於龍紋也相應的更嚴格了,官方規定龍為五爪、蟒為四爪,清世宗就曾下令「禁止官民人等服用五爪龍紗緞」。
龍圖騰以其起源的神秘及豐富多變的造型而極具神秘美,由與之相關的神話傳說及與佛、道相關聯而顯示出神性之美,它被賦予的豐富精神內涵及眾象兼容的外形,闖紅兼具形式美、混沌美、朦朧美、飛動美、力象美和充實美。畫龍的口訣充分說明了中國龍的形象:「一畫鹿角二蝦目、三畫狗鼻四牛嘴、五畫獅鬃六魚鱗、七畫蛇身八火炎,九畫雞腳畫龍罷」。龍的前額飽滿、寬闊,象徵著聰明智慧,長長的鹿角象徵著社稷長存,虎豹眼睛象徵著威嚴、莊重,鷹爪象徵著勇猛、頑強,牛鼻象徵富貴,魚尾象徵著靈活,腿上的火焰象徵著闢邪,獠牙象徵著神聖不可侵犯,從而使龍的形象具體、鮮活、完美、豐盈:展現出幸福、吉祥的祈福,因此也成為權利、富貴及中華民族的象徵。
聞一多先生說:龍是中華民族發祥和文化肇始的象徵,也是我的民族精神精髓的所在。龍的特徵是:蛇身、魚鱗、麒麟、鹿角、鷹爪、兔眼、牛耳、狗鼻的組合。一個一個小的部落的圖騰組成一個大的圖騰。龍圖騰的形成告訴我們:龍圖騰代表著中華民族居住在一起。隨著龍的圖騰的出現,中國人的血緣和地緣的關係被打破,不是以一姓一族來區分,而是都融合在一起了,所以我們今天都說我們是炎黃子孫,是中華民族的子孫,不再以一姓一族為根為源,這個觀念就是整個民族的觀念,整個國家的觀念。
龍圖騰早已深入人心,形成了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情。如:有些父母為孩子取名時會用龍字,寓意孩子擁有龍一般強壯的身體,並期望得到上天保佑。值得注意的是,我國人民不僅名字中用龍,更有龍姓,可見龍圖騰與他們內心思想有著高度密切的關係。有些年輕夫妻會選擇龍年生屬龍的寶寶。人們會在無意識中,深信屬龍的孩子比其他生肖的小孩機智有靈性,渴望能順利誕生龍子,雖然尚待科學證明,現實中龍年出生的嬰兒數量比其他生肖年份要多,這印證了人們對龍的偏愛。
在中國歷史上,龍圖騰標誌在原始社會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會組織標誌和象徵。它具有團結群體、密切血緣關係、維繫社會組織和互相區別的職能。龍--這是中國人的獨特文化創造、觀念創造、符號創造。中華魂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中國五千年偉大歷史的象徵,是崛起的偉大中國人們勤勞、勇敢、不屈不撓、大膽創造、誠信和諧的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從龍圖騰形象產生和演變過程中蘊涵著中國人最為重視的四大觀念,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仁者愛人的互主體觀;陰陽交合的發展觀;兼容並包的多元文化觀;追求天人關係、人際關係、陰陽矛盾關係、多元文化關係的和諧;從龍的組成來看有多種圖騰的特徵組成,無形之中體現出多個部落和諧共處甚至融合,以體現出文化的不斷擴散。以東方神秘主義的特有形式,通過複雜多變的藝術造型,體現出兼容並包的中國文化觀。
參考文獻
[1]袁珂.山海經校注[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
[2]南懷瑾.易經雜說[M].2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3]侯力丹,劉習寧,喬文黎.先秦楚地龍形玉器紋飾審美文化芻議[J].中華文化論壇,2016,(10).
[4]謝穡.從「蛇」圖騰到國家的產生[J].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5).
[5]中華龍圖騰淺說.段寶林.文化學刊.2012-05-15
[6]探秘中華龍文化之【龍的演變】https://www.sohu.com/a/212158244_682525.
[7]譚遠發,孫煒紅,周雲.生肖偏好與命運差異——為何「龍年生吉子,羊年忌生子」?[J].人口學刊,2017,(3).
[8]我國龍圖騰與民族文化心理.顏剛威.哈爾濱學院學報.2020-06-03
[9]論中國龍圖騰之美 黃松濤 江西財經大學學報 2009-03-25
(本文部分資料參考自鳳凰網,百度詞條,360網詞條,說文解字漢典及Chinese Etymology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