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FISF全球家族財富管理研究中心
◆ 法律校對:巫寧宇律師、TEP
Image by SUGSS lammer from Pixabay
1
石油「利維坦」的傳奇
標準石油公司、美國大通銀行、芝加哥大學、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911」事件中倒塌的世貿雙子塔,屹立百年的北京協和醫院……這些看似毫無關聯的存在卻指向同一個姓氏,洛克菲勒。這個迄今延續六代的巨賈之家,與美國乃至世界歷史進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1870年,老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創立標準石油公司,是為家族財富傳奇的開端。憑藉精明的管理和高效的收購兼併策略,老洛克菲勒接連或摧毀或吞併其競爭對手。直到1879年年底,標準石油控制了全美90%的煉油業,被安上「破壞市場公平與公眾利益」的罪名。
Pic by Cemil Tatari from Pinterest
1890年,美國國會以《謝爾曼反託拉斯法》介入行業對標準石油的聲討。兩年後,俄亥俄州最高法院認定標準石油為壟斷企業,違反了該州法律。最終,石油巨獸被拆分成多家「小號」,包括英國波斯石油(即今天的英國石油公司)、加州標準石油(後更名雪佛龍)、紐約標準石油(後更名美孚)、新澤西標準石油(後更名埃克森)。但拆分並沒有終結洛克菲勒家族對美國能源行業的影響。目前,僅埃克森美孚的市值已超過3600億美元,足以管窺昔日的石油帝國令人忌憚的原因。
2
財富繁衍的秘密
Image by Jo Wiggijo from Pixabay
如今,洛克菲勒家族雖然不復當年烈火烹油,但早已打破「富不過三代」的魔咒,成為家族財富長青的象徵,這當然與家族資產的傳承密不可分。洛克菲勒家族傳承財富的利器,首先是信託。家族信託設立於老洛克菲勒死前,作為頂層架構集中持有家族資產,保障家族成員生活無虞。家族財富的所有權歸於私人信託公司,控制權歸於信託委員會,經營權由家族辦公室代理,而家族成員享有最終受益權。在家族成員成年以前,家族信託保障他們的教育和生活。成年之後,家族成員可以選擇加入家族事業,為家族創造更多財富,也可以追求自己的愛好,成為單純的受益人。其次,是家族憲章,用以制定家族成員分享家族資產的規則。第三,是保險,以信託作為受益人,保險的理賠款進入家族信託,供家族成員使用。憑藉這些財富傳承工具,洛克菲勒家族以信託作為財富管理中樞,打通家族代際間財富流動、人才流通的渠道。
3
授人以魚,授人以漁
除了保障財富在家族內部延續,洛克菲勒家族通過設立慈善基金會,將財富播撒到世界各地。有別於慈善信託,基金會是一種經註冊成立的法律實體,而信託是通過籤署信託契約建立的法律關係。慈善基金會一方面可以行善,另一方面也可以為家族實現稅籌的目的。尤其在英美日韓等國家,面臨稅率極高的遺產稅和贈與稅,富豪們可以借基金會的名義避免繳納巨額稅款。美國的遺產稅法(Revenue Act)於1916年問世,而早在1904年,當時身價4000億美元的老洛克菲勒就成立了洛克菲勒家族慈善基金會。
Photo of John D. Rockefeller from Wikimedia Commons
1914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派遣考察團來到中國,對中國的教育、公共衛生、醫療等社會狀況做了全面深入的調查。考察團由美國頂尖的醫學教育專家組成。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院長威廉·韋爾奇(William Henry Welch)同在此行,他在日記中記錄了當時中國醫學院的物資如何差強人意。三次考察的結果讓老洛克菲勒決定對中國的慈善投入集中於醫療。具體如何實施?當時有兩個選擇:一是「多建醫院,服務更多中國人」;二是「在國家首府建一所集教學、臨床、科研於一體的高標準醫院」。最終,洛克菲勒基金會選擇了後者,創辦了一所既無教派歸屬、又能得到中國官方支持的醫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在當時,不僅是中國最好的醫院,也是世界最好的醫院,沒有「之一」。
北京協和醫學院新校建築落成典禮
1915年6月,洛克菲勒基金會斥巨資購下教會學校協和醫學堂和緊鄰王府井的豫親王府。1921年,醫院建築竣工,正式定名為北京協和醫學院(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開幕典禮上,洛克菲勒的兒子小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 Jr)代表基金會致詞,宣讀了父親的賀電,轉述他希望有朝一日將這所學校交給中國人接管的願望。
1921年,北京協和醫學院董事會在醫院內留影。前排穿深色西裝手執禮帽者是小洛克菲勒。
從此,在這方玉欄碧瓦圈起來的象牙塔尖,實踐了近乎是當時世界上最嚴苛的醫學教育,走出了中國近代醫學界的中堅力量。為保證生源質量,醫學院規定入學前要經過三年預科,這個要求比同時期的美國還多一年。結束預科學習後,學生並不能直接升入協和醫學院本部,而需要通過入學考試,並參考預科時的各門成績和老師的推薦語。正式入學後,學制八年,所有課程以英文講授,學費比清華高一倍,比燕京大學高三分之一。
北京協和醫學院培養了林巧稚、吳階平、諸福堂等一批優秀名醫,為日後中國醫學發展提供了種子和骨幹。
同時期,為了給協和醫學院培養預科生,洛克菲勒基金會在中國建立了包括燕京大學在內的13所大學。在嚴苛的入學要求下,最終能夠進入協和醫學院的是少數人。畢業於此的中國著名泌尿外科專家吳階平回憶說,「1933年我考入燕大醫預科,全班共有52名同學,到 1936年考協和時,卻只有15人被錄取。」
1947年畢業於協和醫學院的博士生
時至今日,協和醫學院是洛克菲勒基金會在海外單項撥款數目最大、延續時間最長的慈善援助項目。這一時期,協和醫學院樹立了亞洲醫學教育和研究的最高標準,尤其影響了日本和印度的高等醫學院。
協和醫學院的校董胡適曾將它比喻為「一所獨輪手推車式的國家裡的飛機式的學院」。回望這段歷史,協和醫學院使現代醫學在中國從高起點出發,而不是依託同時期單以治病為目的的教會醫院緩慢前進。在「量產推車」和「研製飛機」兩個方案之間,洛克菲勒基金會所做的決定,不論利弊,切實改變了一個古老國家在某些領域的歷史進程。同時也向世人證明,財富在資本繁殖以外,可以有另一種欲望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