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菲勒基金會的醫療慈善:構建20世紀遠東公共衛生的推手

2020-12-21 中國慈善家

1917年北京協和醫院落成典禮上,部分洛克菲勒人合影。根據顧問西蒙·弗萊克斯納(Simon Flexner)的說法,這將是「中國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21世紀第二個十年初暴發的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讓全球公共衛生的概念和治理的重回人們的視野。然而,早在20世紀30年代東亞,也就是世界衛生組織成立之前的年代,東亞地區內的公共衛生條件改善與傳染病疫情實時報告,便早已出現並開始發展。而在這背後,始終站立著一個身影——洛克菲勒基金會。

在洛克菲勒基金會1904年成立之前,老洛克菲勒已經有一個衛生委員會,進行鉤蟲病防治工作。1913年洛克菲勒基金會註冊之後第一個重要行動就是在基金會之下建立國際衛生部,把這一委員會合併進來。顧名思義,從一開始,洛克菲勒的意圖就是把此項工作國際化。

1948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成立,逐步接管原來洛克菲勒基金會國際衛生部所從事的工作領域;1950年,美國政府成立國家科學基金會、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其資助科研的領域和工作方式也是沿用洛克菲勒基金會的模式,甚至接過其項目。1951年,洛克菲勒基金會國際衛生部關閉,其著名的病毒研究所和人員轉到耶魯大學。

獨特的醫療慈善和國際衛生理念

洛克菲勒基金會(RF,Rockefeller Foundation)成立於1913年,旨在「促進全世界人類的福祉」。洛克菲勒家族成立之前,已經啟動了一項與此主旨相吻合的計劃,這就是成立於1909年鉤蟲病根除衛生委員會(Sanitary Commission for the Eradication of Hookworm)。此後,抗鉤蟲病的成果逐漸擴散到世界其他地區,後又發展成全球範圍內發起的抗鉤蟲病運動。

為推行洛克菲勒基金會的國際衛生理念,幾乎所有的國際衛生委員會(IHB,後來改名為國際衛生部,IHD)工作人員都開始致力於剿滅鉤蟲病的事業——波多黎各和聖多明各的約翰·格蘭特(John Grant),中美洲和巴西的路易斯·哈克特(Lewis Hackett),錫蘭,印度和澳大利亞的維克多·海絲(Victor Heiser)以及澳大利亞的威爾伯·索耶(Wilbur Sawyer)。這些人當中,約翰·格蘭特後來到中國,維克多·海絲去了菲律賓,二人成為了促進東亞地區洛克菲勒基金會醫療慈善事業的關鍵人物。維克多·海絲促使遠東熱帶醫學會(FEATM ,The Far Eastern Association of Tropical Medicine)在洛克菲勒基金會對東亞地區衛生貢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約翰·格蘭特則致力於通過將國聯衛生組織醫療總監盧茲維克·拉吉曼(Ludwik Rajchman)引入中國,促進實現該地區公共衛生條件的現代化。

中國是洛克菲勒基金會實踐其醫療慈善和國際衛生概念的主要對象。基金會成立一個月後,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CMB ,China Medical Board)便即刻歸入國際健康部(International Health Board),負責監督在中國的項目,並很快成為資助東亞地區各項衛生項目的中心。

早期的北京協和醫學院嬰兒護理室。

除了約翰·格蘭特在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方面不可或缺的角色,以及他對中國公共衛生體系現代化的慷慨貢獻外,維克多·海絲在將遠東熱帶醫學會改造成為東亞地區醫療信息交流的殖民醫學平臺方面,也起到了同樣重要的作用。他還同時擔任菲律賓衛生局局長(1905-1914)。此外,海絲後來於1915年成為洛克菲勒基金會國際健康部東方分布主席(Director for the East of the Foundation’s International Health Board),並可通過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財政支持和遠東熱帶醫學會的技術援助為該地區的各種衛生項目帶來更大影響。海絲曾經說過,「遠東地區沒有一個組織......能夠按照我們的計劃進行實施有效的工作措施,達到我們的預期......」

資助國聯衛生組織東亞工作

國際聯盟衛生組織(LNHO,League of Nations Health Organization)是意圖成為一個全球性組織的。但是,威斯特伐利亞原則不僅削弱了它的能力,還對僅有的兩個主權國家——中國和日本的東亞地區帶來了障礙。為避免疫情從東方傳播到西方,國聯衛生組織曾提出改進遠東流行病疫情控制系統的建議,並特別在該地區建立疫情監測情報系統(epidemic intelligence system)。

1925年,國聯衛生組織東洋分局在新加坡成立。該組織內部設立了該地區各國的諮詢委員會,其部分財政來源為衛生組織的資金,部分由洛克菲勒基金會提供,另有部分由該地區各國的自願捐助。

從一開始,洛克菲勒基金會對國聯衛生組織的支持,就並非僅限於對他們在東亞工作的支持,還包括其對在西方工作的支持。同時,流行病對歐洲和美洲也是潛在的威脅。美國顯然無法僥倖逃避其危險,必須對危機加以防範。因此,新加坡東洋分局諮詢委員會成立以後,便受到了國聯衛生組織和洛克菲勒基金會的共同資助,並得到了不少該地區範圍內的地方性捐助。

二戰爆發以後,洛克菲勒基金會已經開始對國聯衛生組織在東亞地區的工作進行財政支持。通過這樣的做法,美國國際衛生理念便能通過洛克菲勒基金會自身的內部衛生項目引入該地區。

為了與維克多·海絲所領導的國際衛生部進行協調,國聯衛生組織最終採納了洛克菲勒基金會的模式,「在[美國援助]生效期間解散了國聯衛生組織的遠東項目」。當時,除了「改善農村(rural uplift)」或「農村福利」等術語在國聯衛生組織成員之間傳播之外,洛克菲勒基金會的多學科中國項目(1935)也放棄了其預先設定的目標來與之對接。

紐約洛克菲勒基金會的醫療救助機構仍堅持「即便只有60%的效率,也不求全照搬100%的西方醫療模式」的支持。人們的注意力被吸引到大眾教育運動(Mass Education Movement)策劃於河北省定縣這個示範中心的那個頗顯拙劣而脆弱的試驗上。洛克菲勒基金會改善農村衛生條件的項目雄心勃勃,旨在展示美國有關現代公共衛生基礎設施的想法。

第二次世界大戰幾乎將國聯衛生組織、遠東熱帶醫學會的架構毀於一旦。只有美國單方面的支持才能在戰時維持下去。在20世紀40年代後半期,西方強國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脫穎而出,並重拾決心,希望保留至少絕大部分的殖民地財產。

有關建立一個新的國際衛生組織的提議,後來1947年中國和巴西有關成立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提議,實際上並非憑空而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國聯衛生組織、遠東熱帶醫學會和洛克菲勒基金會所做工作與成果,均留有一些遺存。

從阿肯色州和密西西比州的試點項目開始,洛克菲勒基金會在拉美、歐洲、亞洲等地建立了25個研究中心。

二戰後私人慈善漸由國家取代

為了延續二戰以前的醫療慈善事業,包括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洛克菲勒基金會和美國醫學協會在內的美國民間組織,在新的國際組織的早期構建過程中,提供了民間慈善資源。

最初,美國民間醫療資源對東亞公共衛生重建的參與,與過往一樣,是以仁愛為出發點的。然而,東亞局勢迅速惡化,共產主義盟國在1945年至1950年間顯得勢不可擋。美國對中國國民黨信心的喪失,使得前敵對國日本在重建美國在東亞的影響力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1951年標誌著東亞地區國際衛生框架建立過程中的許多重要節點。例如,朝鮮半島爆發戰爭,駐日盟軍總司令部撤出東京,以及其中最重要的,即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區域辦事處(WHO-WPRO)在菲律賓馬尼拉成立。中國曾經提議主辦1948年西太平洋區域辦事處第一屆世界衛生大會,但遭到拒絕。

在馬尼拉設立西太平洋區域辦事處的決定,實際是1950年,由方博士(Dr. I.C. Fang)領導的香港臨時區域辦事處提出,並得到第三屆世界衛生大會批准的。世界衛生組織執行委員會於1951年6月1日正式確立了遴選程序。故而,菲律賓政府和世界衛生組織籤署了在馬尼拉設立區域辦事處的東道國協議。

1951年8月15日,該區域辦事處正式由香港轉移到馬尼拉,最初被安置在市中市(Intramuros)港區檢疫局。那裡正是維克多·海絲(Victor Heiser)博士在菲律賓建立了第一個港口檢疫站的位置。西太平洋區域辦事處(WPRO)選址的確定,恰巧揭示了兩次世界大戰間,國聯衛生組織、遠東熱帶醫學會和洛克菲勒基金會之間的聯繫。

韓戰推動美國與原敵對國日本以及老朋友臺灣結盟。1951年的「共同安全法」( MSA ,The Mutual Security Act )是美國對東亞提供援助的法律基礎。共同安全局(Mutual Security Agency)曾向許多東亞國家撥款以提供援助。為了履行該法令的使命,像共同安全局這類機構的建立,是基於「通過軍事援助和經濟復甦增強美國盟友實力有利於美國的長期安全」的理念。

由於東亞的緊張局勢,隨著美國作為全球超級大國的崛起,以國家為單位的國際機構的擴張,深刻地改變了國家間關係。繼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成立,1950年成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1951年成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後,這種轉變趨勢愈發明顯。

這三個組織都被特許發揮研究、工程建設和基礎設施開發等方面的作用,這些也是洛克菲勒基金會早先所最經常承擔的工作。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東亞地區醫療援助中私人慈善所扮演的資金來源的角色,於20世紀50年代完全由國家所取代。

洛克菲勒基金會將公共衛生教育視為主要關注領域之一,並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建立建立了第一所公共衛生學院。

隨著二戰結束之後時間的推移,由於美國政府自身的外交政策的擴張與國際發展機構的日益壯大,各國對包括國際衛生事業建設在內的美國基金會的國際工作產生著日益深刻的影響。

美國以外地區的發展,增強了權力平衡與影響力由私人基金會向外的流動:非殖民化,以前由歐洲控制的東亞「新國家」的權力日益增強 ,以及以國家為單位的國際機構日益突出的地位。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在20世紀五十年代的新框架,洛克菲勒基金會在支持全球性瘧疾根除運動中所起的作用,實則屬於美國國際衛生外交實踐的一部分。

相關焦點

  •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做慈善的真正緣由是什麼?是虛偽還是真善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商場上是一個傳奇,同時,在慈善上也有所付出,在這裡我們且討論他對於中國的慈善事業。01有利可圖19世紀末,清政府的大門被西方野蠻人士用堅船利炮所打開,一時間,幾乎所有的西方資本主義都想來瓜分這片富饒的東方土地。
  • 趙冠軍:美國富豪在20世紀初集中設立私人基金會的背景簡析
    一百多年前,成立不久的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在北京捐建了協和醫院。據說落成時,小洛克菲勒參加開幕儀式,胡適去看了說:「中國一百年以來都沒有這麼莊嚴的儀式」,言下之意甚至超過了皇帝登基以及慈禧大喪。除了捐建醫院、燕京大學等,洛克菲勒家族還是中美建交和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推手。
  • 【名利場】洛克菲勒的「中國夢」 |智庫
    除了保障財富在家族內部延續,洛克菲勒家族通過設立慈善基金會,將財富播撒到世界各地。有別於慈善信託,基金會是一種經註冊成立的法律實體,而信託是通過籤署信託契約建立的法律關係。
  • 「萬惡的資本主義大資本家」,洛克菲勒家族,在中國做了些什麼?
    「萬惡的資本主義大資本家」,洛克菲勒家族,在中國做了些什麼?2017年3月20日早晨,美國著名銀行家、慈善家大衛洛克菲勒在紐約家中離世,享年101歲。大衛洛克菲勒北京協和醫院發文紀念:「洛克菲勒家族最大一個海外慈善項目就是在20世紀初的中國建立北京協和醫學院,播下一顆西方醫學教育的種子。
  • 870萬買一塊地,1美元賣出被嘲笑,後來眾人感嘆:不愧是洛克菲勒
    提到美國就必須提到洛克菲勒家族,洛克菲勒財團在美國六大財團中排名第一。有美國歷史學家說:「歷史上曾經有過甘迺迪家族、亞當斯家族、布希家族,然而論及影響世界的寬度和廣度再也找不到一個家族可以超越洛克菲勒。」
  • 洛克菲勒:缺少人脈,該接觸什麼樣的人?別讓人脈只用來介紹生意
    老約翰·洛克菲勒白手起家,靠石油打天下,創立標準石油公司,壟斷美國90%的煉油業。獨生子小約翰·洛克菲勒繼承家族掌門人。因為父親賺的錢太多,所以小洛克菲勒這一生的工作就是幫老爹捐錢。中國受益良多,接受的資金僅次於美國。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成立中國醫學委員會。
  • 頂級富豪們的追求:家庭教育、收藏藝術品、做慈善事業!
    2、慈善基金會美國富豪喜歡做慈善,很大原因是來自於美國稅法501(c)(3)條款,其規定基金會用於公益慈善的金額可以抵消一部分捐贈者的所得稅。除第三代兄弟成員的捐贈之外,他們的父親小約翰·洛克菲勒亦曾分別於1951年和1961年(遺贈)為基金會的原始永續保本基金提供了數目可觀的捐贈。基金會現有保本基金約為11.6億美元。父親的遺贈,使得這筆錢可以用於公益,同時免繳遺產稅。而2017年大衛去世後,其收藏藝術品盡數拍賣和遺產一併捐入洛克菲勒慈善基金會。
  • 卓如基金會榮登「2018中國慈善榜」基金會榜單
    每年慈善排行榜單是對上一年度中國慈善捐贈情況的一次全面總結,旨在揭示中國公益基金會的發展現狀,為公益基金會創建品牌建構路徑,為公眾關注和參與公益慈善項目提供依據。在本屆「2018中國慈善榜」基金會榜單中,廣東省卓如醫療慈善救助基金會(以下簡稱「卓如基金會」)排名第16名。
  • 習近平: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 為維護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原標題: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 為維護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 為維護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習近平 2018年1月,我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列舉了8個方面16個風險,其中特別講到「像非典那樣的重大傳染性疾病,也要時刻保持警惕
  • 廣東省人民醫院設醫療慈善基金
    原標題:廣東省人民醫院設醫療慈善基金(特約記者張藍溪 通訊員郝黎 馬萍)近日,廣東省人民醫院醫療慈善基金成立儀式在廣州舉行。據悉,廣東省人民醫院與廣東省一心公益基金會合作成立廣東省人民醫院醫療慈善基金,基金將在貧困患者醫療援助、支持器官移植等高難度技術發展、開展公共救護培訓及義診、志願者培訓、災害事件醫療救援等方面發揮支撐作用。不限病種、不限年齡,經過醫務社工審核的貧困患者均可獲得幫扶。
  • Reagan雷根基金會將助力慈善事業的發展
    根據慈善援助基金會每年編制的《世界捐助指數》顯示,慈善市場規模每年預計高達7000多億美元。全球約有四分之三的居民至少幫助過一個陌生人,約有三分之二的居民已經向多個慈善基金會捐款。其中,個人捐贈者是最活躍的捐贈群體,以個人名義的捐贈約佔總捐贈的80%,並且眾籌項目也在迅速發展。
  • 界面新聞發布2020年度透明慈善公益基金會榜單,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
    50家基金會2019年度用於慈善活動支出的總額為129億元,同比上升19%。可以看出本年度善款募集和慈善活動的支出增幅一致,齊頭並進。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在2020年度透明慈善公益基金會榜單上以99分獨佔鰲頭。2019年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的捐款收入和慈善活動支出均達到7.4億元,較去年分別上漲28%、35%。
  • 專訪福特基金會項目官員谷青:疫情推動公益慈善行業破圈,行業組織...
    疫情爆發後,作為社會救助重要組成部分的公益慈善組織做了哪些貢獻?海外基金會在全球抗疫工作中表現如何?海內外基金會在危機應對方面有何異同點?疫情給公益慈善行業帶來哪些反思?公益行業前景如何?帶著這些問題,《華夏時報》記者來到福特基金會北京代表處,專訪了福特基金會項目官員谷青。
  • 界面新聞發布2020年度透明慈善公益基金會榜單
    透明度是慈善基金會獲得公眾支持和理解的一個重要指標。該榜單旨在揭示中國慈善公益基金會的透明現狀,為慈善公益基金會透明提供路徑,同時為公眾捐款提供參考。縱觀整個榜單,50家上榜基金會2019年捐款收入總額達到136億元,較去年增加19%。50家基金會2019年度用於慈善活動支出的總額為129億元,同比上升19%。
  •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長女:財富繼承了幾代人,家族的錢所剩不多了
    一、「石油大王」的家族 每一個影響力非凡的家族,其建立過程亦是傳奇的,了解了洛克菲勒家族的歷史,更能夠明白這一點。 作為美國史上最富裕的家族之一,洛克菲勒始於19世紀中後期。
  • 甘南州召開河仁慈善基金會助力甘肅健康扶貧項目啟動會
    為全面推進B肝血清調查及結核病篩查工作,12月11日,河仁慈善基金會助力甘肅健康扶貧項目啟動會議在州政府召開。會議由州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主任楊小青主持,州政府副秘書長方廣文出席會議並講話。實施健康扶貧工程是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戰略部署,是解決貧困人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重要舉措,此次河仁基金會資助的B肝血清調查項目及結核病篩查項目,旨在降低B肝發病率和控制結核病。各相關縣市和部門一定要高度重視,全面落實。二要強化責任目標。
  • 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常務副院長梁萬年:公共衛生體系要...
    同時,疾控和公共衛生系統的人,不僅僅要做群體的防控,更應該群體的防控和個體化防控有機結合,以下為發言實錄主持人:接下來我們進入構建現代公共衛生體系,這是一個兼顧當下與未來的環節,一方面隨著國內本土病例的重新湧現,包括疫情又重新牽動人心,這個環節我們有防控疫情的資深人士,也有對疫苗研究的專家,相信他們會對我們今後的生活和工作做出判斷和指引。
  • 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做健康扶貧的踐行者
    一直以來,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形成健康扶貧的強大合力,改善貧困地區醫療衛生水平和農村貧困人口看病就醫困境,助力健康中國建設,正是人口基金會實施健康扶貧工程的初衷和使命。大病救助平臺:連結資源,合力扶貧2016年6月,國家衛生計生委、財政部等聯合發布《關於實施健康扶貧工程的指導意見》,為健康扶貧定標定位、指出方向。
  • 構建高校公益人才培養體系第四屆華師大紫江公益慈善教育論壇舉辦
    近日,第四屆華東師範大學紫江公益慈善教育論壇舉行。本屆論壇以「融合與創新:構建高校卓越公益人才培養體系」為主題,介紹華東師範大學公益慈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邀請了校內外嘉賓參會,共同討論卓越公益人才的培養模式。
  • 洛克菲勒的成功經驗
    在20世紀的絕大部分時期,「洛克菲勒」就是「美國財富和權力」的同義詞。美國實業家,慈善家,是十九世紀第一個億萬富翁,被人稱為「石油大王」。富不過三代似乎是鐵一樣的定律,然而洛克菲勒家族從發跡至今已經綿延了六代。 01.選擇石油行業 成功需要一個長長的坡道,這樣可以把雪球越滾越大。在很早的時候洛克菲勒就選定了石油行業,並且一直深耕。不斷的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