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軍工系統網站刊登了回顧白楊-M飛彈研發歷程和技術特點的文章,透露很多未曾曝光的研製細節,以此紀念白楊-M飛彈服役20周年。白楊-M是俄羅斯第一型本土設計和組裝、投入戰鬥值班的新型固體戰略飛彈,對於俄陸基戰略飛彈力量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關於試驗,白楊-M飛彈的試驗和測試地點在普列謝茨克靶場,飛彈設備系統的試驗臺試驗和檢測共進行過150次,以前的試驗都在工廠和設計局嚴格控制下進行,而白楊-M飛彈的試驗是軍方和設計人員在場情況下直接在發射井內進行。俄戰略飛彈部隊總司令稱,這種試驗方式直接節省了2年的研發時間,並在1994年為飛彈部隊節省了210億盧布的財務支出。從初始設計到首次試射,該飛彈系統的整個建造花費了1428億盧布(1994年幣值)。
白楊-M具有更長的使用壽命。地下井部署的白楊-M三級固體飛彈出廠時就裝在發射筒內。運輸時飛彈與發射筒為一個整體,裝備時也直接一同裝入地下井。此項技術可以保證白楊-M飛彈在不需要工廠維護的情況下使用壽命至少達到15年。而此前的白楊固體飛彈的使用壽命僅為10年。
關於發射準備時間,通常俄羅斯液體飛彈的發射準備時間為幾十分鐘,以前的機動型戰略飛彈系統約幾分鐘。根據開源數據,美國МХ飛彈接到「發射」命令後30秒起飛,白楊-M飛彈的起飛時間要比美國的早幾秒鐘。雖然這幾秒鐘時間不長,但是足以體現俄具備相當高的作戰準備程度,以及該飛彈系統在技術和設計領域取得了突破,並且性能更加優良,也為其未來現代化改進與完善奠定了基礎。
關於動力系統,白楊-M的多項先進技術特性均與第一級發動機有關。其研製是在南方設計局開展的。此後,烏克蘭獨立並將研製項目移交給俄羅斯熱工研究所。後者引入大量新技術,如考慮飛彈使用複合材料和合金,研製可控旋轉噴管和輔助發動機等。聯盟科研生產聯合體的兩位院士為該飛彈研發了固體推進劑裝藥的原始配方和技術,使飛彈推力增加了1.5倍。此外,首都自動化和儀器儀表科研生產聯合體的院士弗拉基米爾·拉比金帶領團隊研發了新型飛行控制系統和全新的瞄準系統(此前在基輔「兵工廠」生產)。
文中還透露了較準確的白楊-M技戰術指標。飛彈和戰鬥部的總長度為22.7m(不含戰鬥部飛彈長度為21.5m);彈徑1.95m(白楊飛彈為1.80m);起飛重量47.2t(白楊為45.1t)。投擲重量1.2t(白楊1t);射程大於10000km,彈頭威力550ktTNT當量。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國防科技要聞」(ID:CDSTIC)
來源 | 軍工系統網站
圖片 | 網際網路
作者 | 夏薇 北京航天長徵科技信息研究所
編輯 | 劉偉雪
註:原文來源網絡,文中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相關建議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