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牙創始人董榮傑(左)、鬥魚創始人陳少傑(右)
一山不容二虎。鬥魚CEO陳少傑和虎牙CEO董榮傑,能在虎牙鬥魚合併,成為新公司聯席CEO後,打破這一悖論嗎?
來源 | 極點商業
作者 | 楊銘
編輯 |劉珊珊
「新公司將實施Co-CEO制度,兩家公司在人員架構上保持不變,並將保持各自的品牌和業務獨立運營。」這是合併同類型公司後對外公告中經常出現的一句話。
但一山不容二虎。最終結果,要麼一方最終離去,要麼兩者雙雙出局,大部分企業的「聯合CEO」制度終究會被首席CEO取代。
這是聯席CEO制度的悖論。鬥魚CEO陳少傑和虎牙CEO董榮傑,能在虎牙鬥魚合併,成為新公司聯席CEO後,打破這一悖論嗎?
從業界目前普遍觀點來看,這幾乎沒可能。「根據以往第一第二合併的案例來看,最後還是得有一個人留下,一個人走,或者兩個人都離開。」經緯中國副總裁莊明浩就如此明確表示。
「不光是中外企業過往眾多經驗和案例,表明採用聯合CEO公司,其模式都未能太長久,只是一個過渡存在,包括SAP、甲骨文都在此前廢棄了聯席CEO制度。而且,原本就存在矛盾的兩人,在新公司成立並未得到徹底解決。」10月13日,有著多年經驗的VC投行人士張博(化名)同樣如此判斷。
張博所在投行,這些年也投了不少網際網路企業,並有過促成業內企業合併經驗。他的感受是:「聯席CEO們不但要有能夠在圓桌上拍案而起的精神,更要有討論完之後不管是共識還是衝突,離開會議室後只有一個聲音的覺悟。」
這是聯席CEO管理模式有效的前提。不過,這恰恰是各位聯席CEO們最大難題:都有著光輝創業歷史,以及圈內外赫赫名聲,權利豈能與他人分享?
01控制權之爭,最狼性的不一定笑到最後
王興(右)成了新美大的勝利者
2015年10月初,大眾點評和美團合併塵埃落定,兩家曾在團購領域將戰爭進行到白熱化的對手站到了一個陣營,兩家公司合併後將成立一家新公司,採取聯席CEO制,王興和張濤出任聯席CEO。
和鬥魚虎牙合併一樣,美團和大眾點評的合併,彼時兩家公司在人員架構上保持不變。但事與願違,架構調整和人事變動比想像來的更快——僅1個月後,聯席CEO制度就正式宣告結束,張濤退出管理一線,大眾點評原推廣事業群負責人李璟、首席服務官王雨等一眾老臣也被清退出局,其變革之快速曾讓市場驚愕。張濤,也因此被稱為「最短命的聯席CEO」。
此後張濤轉戰投資領域,漸漸消失於江湖中。王興則獨自率領彼時不過150億美元的「新美大」狂飆突進,即便在2018年「新美大」成功赴港上市,敲鐘現場,媒體也沒有捕捉到張濤的身影。
和新美大一樣,滴滴合併快的、58同城合併趕集網,都採用了一樣方式,但結局都相同——雙CEO模式維繫最長的姚勁波和楊浩湧,兩人維繫58趕集聯席CEO的頭銜有7個月,最終以楊浩湧退出,分拆做瓜子二手車為結束。
雖然姚勁波和楊浩湧共用CEO頭銜有7個月,不過,姚勁波此後卻明確表示「中國聯席CEO模式行不通」。退出的楊浩湧,在後來的部分演講中,真實情緒也最終被捕捉到:「如果有任何一個機會把對手消滅,雙方都不會砍了自己一半的身體,去跟對方做合併」、「不希望合併再發生,即使是並別人也不願意。」
「誰出局的關鍵,往往取決於投資人的意志。」張博表示,這是雙方一個成績、執行力、格局的綜合較量,從投資人角度而言,往往願意選擇殺伐果斷的領導者。
新美大就是如此。一位曾接近美團高層的人士如此表示,王興作為團購大戰的屍骨坑裡爬出來的人,敵人無數,狼性自不必說。但張濤和王興相比,卻是一個精明柔和的上海男人,有著患得患失、優柔寡斷的弱點,雖然經營大眾點評多年格局卻始終無法做大,「張濤是個好人,但不一定是領導者,投資者選擇王興自然情理之中。」
不過,性格也不完全決定命運。楊浩湧能把分拆的瓜子二手車做成今天規模,也經歷了無數「血戰」。根據《財經》報導,投資者老虎基金意識到難以說服楊浩湧答應合併之後,採取了最極端的做法——直接把自己持有的趕集股份賣給了58同城。同時,說服其他趕集投資人一起將股票出售給58。
坐了聯席CEO位置7個月的楊浩湧
激怒姚勁波和投資人的,還有楊浩湧答應合併後的舉動——根據媒體報導,籤約前一個周末,楊浩湧拿到了一紙香港法院對合併的禁令。在合併談判最後關頭,提出要讓談判的參與方多支付4億美元,要求得到滿足後,他才向法院申請撤銷禁令。當時所有人都看向姚勁波,所有人都以為交易黃了。
最終,趕集投資人從整次交易的收益裡出了4億美元的一大部分。事後,姚勁波在一個公開論壇回憶,「我當時手上有一個酒杯,差點就扔出去了。」
如此「狼性」將軍,楊浩湧不出局,誰出?
02「雙傑」勝出關鍵在騰訊?
在投資人意志決定一切下,有投行人士就稱,陳少傑和董榮傑,誰能在虎牙鬥魚合併後的新公司中笑到最後,很大程度將由騰訊決定。
從性格來說,鬥魚創始人陳少傑無疑更有狼性。「平地摳餅,對面拿賊」,這屬於一種混江湖的能力——根據財經評論專家水皮的說法,這八個字,是陳少傑在社交平臺上的籤名。
在直播裡,陳少傑曾表示自己是高中文憑,上一年大學就輟學了。退學後進入一家遊戲公司,一年時間掌握了原始碼。之後要求漲薪,老闆沒答應,就和同事「攜碼潛逃」。開始創業後,無論是研發「掌門人」遊戲對戰平臺,以及後來的鬥魚TV,其操作方式,都堪稱「粗暴和瘋狂」。
相比之下,從歡聚時代出來的董榮傑,少了一些江湖性格,虎牙的運營,相比鬥魚「慢且穩」,卻抓住了赴美上市的機會,成了「遊戲直播第一股」。
「從直播江湖未來格局發展來看,已經過了野蠻擴張階段,帶領虎牙翻盤鬥魚的董榮傑,可能更適合掌權合併後的新公司。」上述投行人士表示,根據他的了解,在騰訊和雙方談判過程中,和以董榮傑為核心的虎牙管理層溝通度更好,其在出讓控股權一事上沒有那麼倔強。
更大程度上,在於虎牙所表現出來的成長性,虎牙也優於鬥魚——公開財報數據顯示,2019年Q1到2020年Q2的6個季度,虎牙營收、ARPPU值、始終高於鬥魚。而且,月活用戶、用戶數據也超過了鬥魚。
圖源:網絡
或許,是嗅到了某些味道,今年8月開始,包括何森、杜佳、伊博、張磊等在內的鬥魚高層們,已選擇陸續退出。不過,也有消息表示,鬥魚決策團隊一直在努力爭取,甚至提出了關掉鬥魚平臺的條件來爭取主動權。
總體來看,由於騰訊對於誰掌控新公司還沒有明確表態,且陳少傑、董榮傑都雙雙大幅減持了股份,加上陳少傑在鬥魚根基也相當牢固。或許,陳少傑和董榮傑誰最終出局,甚至是否雙雙出局,一切都還未定數——在坊間,同樣有傳言,董榮傑將重回歡聚時代。
一位市場人士說,聯席CEO制度,在國內難以找到更多成功案例,其實和採取這種模式的前提,大多時候是來自兩家公司合併有關。
「1+1等於2,甚至大於2的前提,是高層管理團隊成員之間是否能真正協同效應,真正整合到一起,能在走出會議室激烈討論之後,傳達一致信息。」張博也說。
問題是,發生在中國之間的合併案,大多是行業前幾名之間,在經歷了殘酷競爭之後的無奈選擇。無論是滴滴快的、美團大眾點評,還是鬥魚虎牙,合併前從創始人到公司具體運營,雙方之間的恩怨、鬥爭可謂「罄竹難書」,加上合併之後的利益糾葛,絕非一個「合併」就能完全解決。
「對外發聲一致性比較容易,內部利益的平衡,以及與董事會、投資者的關係,才是最大難題。」一位投行人士說,理念不合、利益糾紛,導致分道揚鑣的不在少數,最後基本都以「一人是CEO,其他人是聯合創始人退出」為結局。
031加1大於2的前提實在太難
高盛是聯席CEO模式開創者
這種局面,其實已經背離了當初聯合CEO模式推出的初衷。
聯席CEO特殊管理模式最早出現在1976年。彼時高盛高級合伙人萊文去世,公司管理委員會決定由約翰·文伯格和約翰·懷特黑特兩人共同作為高盛的繼承者,兩人合作將高盛帶入了世界頂級投資銀行的行列。
有了高盛的成功案例後,黑莓、摩託羅拉、SAP(思愛普)、花旗集團、KKR、甲骨文、韓國三星、臺塑集團、臺積電等大公司均紛紛效仿聯席CEO治理模式。甚至包括華為的輪值CEO模式,其實也殊途同歸。
對這些世界巨頭而言,採用聯席CEO方式,是一些對綜合性集團化的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業態變得複雜之後,需要負責不同業務的多位決策者,來進行一些共同決策,讓決策效率變高——簡單來說,這些聯席CEO,其實都是職業經理人,而非公司創始人。
「對大企業而言,採用聯席CEO制可在一定程度上統籌各專業業務,使得專業分工和職能定位更加明確清晰。」在張博看來,這在組織形式上形成了集體領導決策的機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為個人決策失誤,導致公司面臨巨大風險,有助於強化企業風險管控的能力。
因此,這和國內大多在合併案時,才採取聯席CEO的根本原因已完全不同。
國內企業近年來也有類似國外巨頭聯席CEO的模式。今年1月,巨人首位85後高管吳萌,與原巨人網絡總裁劉偉共同出任聯席CEO。吳萌全面負責公司業務,劉偉負責公司投資、集團公共職能等業務——顯然,巨人網絡的真正掌權者,只可能是史玉柱,吳萌與劉偉只能算一個職業經理人。
最為知名的是中國平安,其聯席CEO制度於2018年確立,李源祥、陳心穎、謝永林三位聯席CEO與各職能執行官採取「集體決策、分工負責、矩陣管理」的模式。
不過,無論採取聯席CEO的原因、前提是什麼,絕大部分時候,都未能發揮預料中的作用,甚至成為「替罪羊」。2012年1月,黑莓RIM聯席CEO吉姆·巴利斯和麥克·拉澤瑞雙雙辭職,COO史瑞森·赫尼斯成為黑莓新掌舵人,終結了聯席CEO制度。2017年10月,三位分別掌控三星電子三大重要部門的聯席CEO,全部被換人,據稱是為獄中的李在鎔鋪路,一時輿論譁然。
就連高盛,後來也遭遇了失敗。在高盛上市前夕的1999年,當時聯手入主高盛的,是喬恩·科爾辛和漢克鮑爾森,作為當時高盛最大「搖錢樹」固收部門負責人的科爾辛,卻沒能和經手投行業務部門的鮑爾森成為「1加1大於2」好拍檔,決策實權都在前者手上。
中國平安也是如此。2019年11月底,李源祥辭去平安聯席CEO職位,跳槽到友邦保險擔任CEO。這讓平安三駕馬車缺了一駕,時隔半年後,平安才把姚波提上來補缺。但震蕩至今卻未平息:到現在為止,平安內部高層變動多達二十餘次,涉及集團總部、金融壹帳通、陸金所、平安好醫生、平安產險等多個集團公司。
中國平安因為聯席CEO也經歷了震蕩
為何出現這個情況?來自斯坦福商學院組織行為學研究表明,聯席CEO結構會「引起衝突,導致團隊的負面表現」,並且導致各位CEO之間互相產生「敵對心態」。甚至,聯席CEO們都不會明確誰負責什麼,讓公司內部不同陣營內的總監、經理、員工們也相互不合作。這就會在團隊中造成混亂,在聯席CEO之間引發衝突。
看來,原因還是那些原因。「不管是幾個人坐在領軍位置上,權利如何分配,如何合理分工與協作,但有些問題沒辦法迴避:是不是能開誠布公,有一致的遠景和默契。」張博說,他看到過一個研究,要將在先前並無合作,甚至矛盾的團隊成員放在一起,至少要6-9個月後,才有可能完成從相互了解,再到相互欣賞,進而到相互協作的內心過程。
問題是,董榮傑與陳少傑,能共存到哪一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