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海洋是各國爭奪的焦點,就拿太平洋地區來說,美國與日本都想要得到更多資源,但日本海軍自知海上實力不如美國海軍,於是他們制定了八八艦隊計劃,既動用國力建造大量大型戰艦,用更兇猛的火炮來對抗美軍。
照片中為長門號戰列艦,八八計劃中打造出來的第一艘戰列艦,二戰期間進行了一次現代化改裝,滿載排水量3.9萬噸,八門四聯裝410mm主炮,46門副炮,3架艦載機,而且裝甲防護方面也進行了增強,整體提升非常明顯。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軍有大批戰列艦被美軍擊沉,長門號因為正在升級而躲過一劫,不過它的好運也到此為止了,1945年日本投降後,長門好被美國海軍繳獲。以美國的工業實力來說,他們其實並不看重長門號,因此把它丟在港口裡封存了好幾個月,直到1946年7月,長門號被美軍開到了太平洋比基尼群島。
這裡是美國進行核爆實驗的地方,美軍之所以要把長門號開到這裡,主要還是想測試一下核爆對戰列艦的破壞能力。
美軍一共進行了兩次測試,一次空中核爆,一次水下核爆。兩枚原子彈並沒有直接命中長門號,因為美軍需要考慮命中率問題,如果是真正的實戰,轟炸機越是靠近敵方戰列艦,受到的炮火幹擾也會越多,很難準確命中戰列艦,所以美軍選擇在戰列艦上空、水下進行範圍引爆。
值得一提的是,長門號的表現相當堅挺,第一次空中核爆雖然摧毀了戰列艦的上層建築,但內部結構並未受到太多影響,可見當年增強裝甲之後,長門號的防護力有多強。
第二次核爆在水下進行,艦身大規模進水,雖說日本當年資源不足,但這些傾注國力打造的戰列艦,確實都有著相當強大的性能,長門號在海面上堅持了五天,才最終沉沒在比基尼群島附近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