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受益於美國十年的經濟增長和移動網際網路的興起,美國走出了一波超長的牛市行情。其中有些公司表現非常亮眼。
根據篩選,在2010年至2019年間美股股價上漲超過10倍並且2019年底市值大於10億美元的公司有81家。而其中有14家都是信息技術行業,也就是科技行業。
來源:招商證券(600999,股吧)
要弄清楚為何科技股中湧現出眾多大牛股,得先回顧一下過去十年信息技術行業所發生的天翻地覆的變革。
硬體、軟體、雲計算和數位化革命
首先在硬體方面,智慧型手機的飛速發展帶動上網用戶數量快速增長,移動端取代PC端成為人們上網的主要方式,移動網際網路迎來流量爆發。截至2016年年底,全球網際網路滲透率已達46.1%,相比於十年前提高了28.5%。換句話說,全球接近一半的人口已經邁入網際網路的世界。
這與3G和4G技術覆蓋率的提高和技術成本的相對下降密不可分。同時,全球日均上網時間整體提高,其中,PC端的上網時間自2013年起開始呈負增長趨勢,而移動端的日均上網時間逐年上升,增幅提高明顯。
目前,全球用戶在移動端的平均上網時長可達2小時以上,約為PC端的3倍之多。
來源:招商證券
其次軟體方面,2007年6月,蘋果作業系統OS登上歷史舞臺,從此智慧型手機開始走進觸控時代。iPhone OS的設計將行動電話、可觸摸寬屏、網頁瀏覽、手機遊戲和地圖等功能完美地融為一體。
2007年11月,敏銳的谷歌組建開放手機聯盟併合作開發了安卓系統,這個聯盟由三星、華為、LG等手機廠商,高通、英偉達等晶片公司,以及中國移動、T-Mobile等電信運營商共30多家技術和無線應用的領軍企業組成。
良好的用戶體驗和開放性的設計使安卓系統也很快打入了智慧型手機市場。
智能作業系統的普及給手機軟體提供了廣闊的運行平臺,手機軟體業迅速崛起。隨著安卓和蘋果系統佔據市場主導地位,對應的運用程序商店也陸續推出。
全球手機APP營收(包含應用內廣告收入和應用下載收入)在2014-2018年增速維持在30%以上,至2018年已達3652億美元。數量方面,2017年,手機應用下載平臺的應用數量已超570萬個,相比2010年增長130.25%。
第三是雲計算,早在2006年亞馬遜、Google和IBM相繼提出了雲計算的概念。也是這一年,亞馬遜AWS公開發布S3存儲服務、SQS消息隊列及EC2虛擬機服務,正式宣告了雲計算的到來。此後,谷歌、微軟、IBM、Oracle相繼推出自己的雲平臺,雲計算開始興起。
來源:招商證券
2010年,全球雲計算市場規模僅683億美元,伴隨技術發展和大批量公司的湧入,至2018年,全球雲計算市場規模上漲至3058億美元,九年內的漲幅達420%。
雲計算的快速發展,使幾乎壟斷IT行業的微軟和英特爾受到強烈衝擊,網際網路市場對作業系統的依賴開始向伺服器端進行轉移。
第四是傳統行業也向數位化滲透,近十年我們能看到電子商務崛起,傳統製造業的供應鏈改革,政府、金融等多個領域的數位化,流媒體取代DVD,傳統行業數位化需求也帶動了一批信息技術硬軟體公司的崛起。
40倍的流媒體巨頭奈飛,12.7倍的亞馬遜
來源:招商證券
在美股市場2009年至2019年這十年裡,14家十年漲幅超過十倍的科技股中,漲幅最高的要數奈飛,漲幅高達40.1倍。
科技大牛股中除了流媒體領域的巨頭奈飛,硬體方面,智慧型手機的崛起帶動從半導體設計到智能終端供應商多家公司崛起,如手機晶片領域的博通、英偉達、凌雲,移動儲存領域的SIMO,全球OLED領導者環宇顯示,網絡安全領域的飛塔股份。
軟體方面,如遊戲領域的Take-two、約會軟體領域的IAC;雲計算領域,亞馬遜旗下AWS是目前全球市佔率最高的雲平臺,憑藉雲計算業務發展,亞馬遜股價十年增長12.7倍;
工業4.0以及傳統領域數位化需求,也催生一批牛股誕生,如精密光子元件供應商Novanta、工業自動化公司康耐視、保險市場IT供應商Sapiens國際、政府軟體系統公司泰勒科技。
牛股孕育於未來十年科技革命方向
過去十年美股誕生這些科技牛股,給眼光獨到的投資者和投資機構帶來了豐厚回報。
過去十年科技行業經歷了3G和4G的移動數位化浪潮,也經歷了雲計算的大爆發,數據傳輸速度的提升伴隨著摩爾定律的演繹,帶來硬體和軟體需求的同步提升和場景化應用的爆發。那麼捕捉接下來的科技牛股,投資者需要關注哪些要點呢?
來源:招商證券
而當前我們我們正處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爆發進程中,這一輪的5G通信技術革新下的智聯網革命將實現萬物數據化、萬物互聯化,利用人工智慧處理上述過程產生的海量數據(603138,股吧),並形成智能化的應用場景和應用模式,替代部分人力工作,並大幅改進生產效率和生活質量。
其次具有核心技術與產品以及高研發開支是優秀科技公司的共同基因。如英偉達自上市以來單季研發費用率均值超過20%,當投資者在好的賽道中挑選優秀公司時,要尤其關注公司的核心技術與產品,注重公司的研發支出與研發能力。
追溯這些科技牛股的成長史,還很多都離不開收購兼併,甚至很多公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收購兼併史。如全球領先的半導體設計公司巨頭博通,在成長曆程中就不斷收購優質業務技術,拓展自身業務邊界。收併購為公司帶來新的核心技術、產品或者打開新市場、帶來新客戶,有意義的合併將為科技公司注入新的成長基因。
? 免責聲明:
以上內容不代表華盛的立場,不構成華盛相關的任何投資建議。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根據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相關的風險因素,並於需要時諮詢專業人士意見。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美股情報局。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張洋 HN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