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白起,很多人便會心有餘悸。他既是戰爭的奇才,也是嗜血的屠夫。梁啓超曾考證:戰國時期戰場上死亡的將士達到200萬,但是其中有100萬人的死亡就和白起有關,這還不包括白起率領的秦國士兵的死亡人數。
可見白起在戰國時期的影響多麼恐怖。歷史著名的紙上談兵者趙括,就是敗在了白起之下,被白起坑殺了40萬趙軍。「殺神」、「戰神」都是白起的名號。正是在白起的盛名之下,很多人便自認他為祖先。
這種對於祖宗的構建行為,是中古時期極為普遍和盛行的現象。當時的小宗族默認大宗族為親,並默認歷史上成名顯赫的先人為祖先,但其中大多不實。這使得中古時期家譜的修訂混亂不堪,嚴重影響了歷史的研究。
就算是偉大的詩人白居易,也不能免俗。他就曾自稱為戰神白起的後人,但是李商隱卻說白居易連白起的姓氏都搞錯了,根本就不是白起的後人。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唐玄宗對白起的推崇與白居易父母墓志銘的杜撰
唐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唐玄宗設置武廟,祭祀歷朝歷代的名將,「殺神」白起赫然在列,這出乎了很多唐朝文人的意料。正是因為唐玄宗對白起的推崇,使得詩人白居易在為他的父母親寫墓志銘的時候,詳細地敘述了白居易家族的列祖列宗。
其中有許多的不實筆墨,完全是為了彰顯門風而杜撰附會的。例如白居易便把白起追溯為了先祖。白居易在其父母的墓志銘上說,白氏家族的姓氏來源於楚國的王室。楚平王時期,太子逃亡到了鄭國,但是不幸身死異國他鄉。
其子勝在伍子胥的帶領下,逃亡至了吳國,後來開始歸附於楚國,便被封為白公了。當時的王公貴族多以封地封名為自己的姓氏,以彰顯榮耀。於是勝在被封為白公後,遂姓起了白。後來白公勝死在了楚國的政變之中,其子逃亡至秦國,遂成為了白起的祖先。
白起在秦國的對外徵伐戰爭中有功,後人為追念白起,立寺廟在鹹陽。秦始皇即位以後,感念白起對於秦朝開疆拓土的大恩大德,於是冊封他的兒子白仲於太原,白氏一支便在太原紮下根來,後來逐漸發展壯大,成為了名門望族。
白居易在墓志銘上關於白公勝的記載大抵是正確的。《史記》確有相關記載,但白居易的筆墨其中也不乏不實之處。《史記》中記載了白公勝確實死在了楚國,但是並沒有關於其後代的記載。
而白公勝的後代逃到秦國一事很有可能是白居易杜撰的。最早對於白居易構建自己家譜表示懷疑的,是白居易的忘年摯友李商隱。白居易生於大曆七年(公元772年),李商隱生於元和七年(公元812年),二人相差整整四十歲,但是二人因為才情而結交,並沒有因為年齡的差距而影響到二人的朋友關係。
李商隱在白居易墓志銘上的隱筆
白居易死後,其子白景受認為李商隱頗具才情,並且還與父親交好。於是白景受便找到了李商隱,希望他能為白居易撰寫墓志銘。白居易之殞也使得李商隱心痛不已,他也想對白居易表達追思之情,於是便答應了白景受的請求。
李商隱在白居易的墓志銘上,對慕思念之情溢於言表。除此之外,李商隱對白居易的生平也都如實地記載了,對於白居易最出色的詩文才情,李商隱在肯定了其貢獻和成就之餘,也做出了客觀的評價。
但是對於白居易的先祖,李商隱卻只是一筆帶過:「公之世先,用談說聞」。可見李商隱對於白居易家族的沿襲情況,是持有懷疑態度的。即便李商隱高度地敬仰著白居易,他也保持住了這份冷靜。
白居易確實冒認白起為祖先,因為白起根本不姓白
也難怪李商隱不相信,因為自魏晉南北朝以來,譜牒和名位冒認之事實在屢見不鮮。而白居易的始祖在歷史上確實無從考證,而他卻冒認白起為祖先,實在與唐朝的冒認構建譜系始祖的風尚極為類似。
白居易從歷史上尋找蛛絲馬跡,牽強附會地把白公勝和白起串聯在一起,這一做法無非是為了使得自己的門面更加顯赫一點。不僅李商隱如此,《唐書》的編纂也認為白起為白居易祖先一事不實,故對白居易祖上的著墨頗少。並且李商隱指出,白起實際上並不姓白,白起是秦朝的王族之人,本姓是與秦始皇同姓,白起實則姓嬴。
戰國時期,秦武公繼位之後,為了把權力集中在自己的手中,便開始誅殺大臣,然後進行了一系列徵服戰爭。北方的少數民族都被秦武公給吞併了,這一些列做法雖然加劇了政權的動蕩,但是也擴大了秦國的實力和領土。
不幸的是,秦武公英年早逝。秦武公逝世之後,便把王位傳給了其弟贏嘉,也就是秦德公。由於秦武公後人的年紀實在太小了,再加上國家才剛剛穩步,因此沒有貿然把王位傳給他的兒子白。
後來秦德公封秦武公的兒子白於平陽,就這樣嬴白的後人就在此地以白為姓氏。白起就是嬴白的後人。而《戰國策》中白起被稱之為公孫起,並不是由於他姓公孫,而是因為春秋戰國時期,公孫乃是對王公貴族後代的尊稱。
中古譜系的構建與冒認
中古時期,人們在家譜的書寫中,構建情況極為嚴重。現如今出土的墓志銘本可以作為一種史料價值高於史書的考古發現,但是由於家譜的杜撰,使得考古學家不再相信墓志銘上的所記所載了。
中古時期經常出現小家族冒認大家族,大家族冒認古代聖賢。由於這種既多且雜的冒認行為,使得中古時期的歷史研究尤為混亂。不只是白居易有此行為,隋朝楊氏冒認弘農楊氏,清河博陵二崔互相攀附等等。上至皇家貴族,下至普通士人,冒認之風極為盛行。然而歷史終究會在一代代的研究者手中剝開真相,歷史也終將會實實在在地呈現在人們面前。
文/史海觀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