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是一位優秀的政治軍事家,與廉頗、王翦、李牧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之首,作為戰功輝煌的將軍,身份顯赫的大將,他徵戰沙場30餘年,六國軍隊只要聽見他的名號就會嚇得望風而逃,他被稱為「戰神」,為秦國的統一大業立下了不朽之功。但他卻最終含恨引劍自殺,結束了不平凡的一生,他為何自殺?「成也應侯,敗也應侯」,這句話表明了他自盡的原因。
長平之戰是白起的眾多戰績中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戰爭,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使秦國大一統之路前進不少,也讓白起名聲大噪。如果不是應侯範雎的反間計,使得趙括頂替廉頗成為趙國主帥,可能白起的輝煌難由長平之戰塑造,這就是「成也應侯」。
長平之戰後,白起想乘勝追擊滅掉趙國,他帶兵圍攻邯鄲,一路勢如破竹,直逼趙國國都,韓國和趙國惶恐不已,於是派人重金賄賂秦相應侯範雎,說服他如果趙國滅亡,秦國成為霸主,白起作為大功臣一定會被封為三公,到時候範雎會被白起壓制。秦國戰勝,儘管百姓都會變成秦國子民,但總共也沒有多少人,不如讓趙國和韓國割地求和,這樣不但不費一兵一卒,還能讓白起無法立功,這樣一來,範雎的地位就有了保障,簡直兩全其美。
範雎心動,就向秦王建議,認為秦兵疲憊,急需休養,請求允許兩國割地求和,昭王被說服,採納了範雎的建議,因此,白起在衝鋒前陣接到了退兵的命令,從此和範雎心生嫌隙。
之後趙國並沒有投降割地,而是奮起反抗,但是白起病倒了,昭王只好派王陵進攻邯鄲,結果損失慘重,昭王立刻下令讓白起再次領兵出徵,白起認為此次難再成功,奉勸昭王,邯鄲難攻,軍隊經過長平之戰損失慘重,國庫空虛,戰鬥力不足,並不是攻打趙國的最佳時機,如果趙國聯合諸侯,秦國就難有勝算。但是昭王執意攻打趙國,白起稱病推辭,王齙帶兵圍攻邯鄲,果然戰敗。
昭王氣急攻心,命令白起必須出兵,但白起不從,昭王認為他有意刁難,再加上範雎讒言,昭王大怒之下革去了白起的官職,將他貶為了普通士兵,命令他遷出鹹陽。因為病體不便,白起沒有立刻啟程。
在這期間,秦軍節節敗退,情勢危急,秦王更是怒不可遏,強令範雎必須立刻動身,白起只好帶病啟程。範雎進言,說白起遲遲不動身,是因為毫不服從昭王,昭王對他更加怨恨,便派人賜劍命他自盡,一代「戰神」就此隕落。
長平之戰,範雎的反間計使得白起有機可乘,獲得勝利,從此榮譽加身,名聲大起。但也是範雎的讒言,使昭王對他多加猜忌,信任不再,他的自殺出於範雎之手,這正是「成也應侯,敗也應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