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知道怎樣才能表達我的感激之情,沒有你們派出所民警的幫助,流落他鄉的我有生之年可能再也無法回到家鄉了……」
9月27日,天水甘谷縣新興鎮謝家莊村60多歲的老人包培倫和親人一起來到甘谷縣公安局姚莊派出所,眼泛淚花地握著民警的手連連致謝,並送上一面錦旗,感謝民警幫他實現了時隔26年的團圓夢。
外出打拼
多年難回家
1994年的一天,山東省菏澤市曹縣古營集鎮申樓村34歲的包培倫抱著外出打拼的念頭,一路來到我市甘谷縣務工,背井離鄉的他出門在外,語言不通,又不識字,與親屬、故鄉一別就是26年。
今年7月20日上午11時,甘谷縣公安局姚莊派出所社區民警王愛強、張阿姣兩人到新興鎮謝家莊村開展「一標三實」門牌上牆工作信息走訪核實工作。途經謝家村碾子巷15號一處破舊房屋時,民警張阿嬌發現平時緊鎖的大門今天卻沒有上鎖,就在兩人討論此房子是否為閒置房屋時,院子裡傳來喃喃自語的聲音,王愛強、張阿嬌於是敲門進院,發現院子裡有一位衣衫破爛的瘦弱老者正在收拾撿來的垃圾。
兩位民警隨後詢問老人的基本信息、是否為房主等情況,對方操著一口外地口音,雖然講了很多,但很多情況無法核實,只能判斷老人堅持自己就是房主。
「我當時聯繫謝家莊村村支書,經村支書證實,老人姓包,系山東籍人,房院是他自己花錢買的。」民警王愛強告訴記者,溝通中老人情緒一直比較激動,似乎有很多的辛酸,時不時就會紅了眼眶哭出聲音。
最後,在村書記的轉述下,民警得知老人全名叫包培倫,26年前務工來到甘谷,因不慎丟失了身份證,無法買車票回家。
當時包培倫也向村委反映了情況,但由於不識字,不會說普通話,加之當時通訊條件有限,陰差陽錯,蹉跎近三十年之久,至今仍孑然一身,再也未能見到家人,也未能回到故鄉。
幾番波折
終於找到家
看著包培倫老人傷心的眼淚,民警們決定一定要盡力幫老人找到家人,一家人團聚。
回到所裡後,兩人將包培倫老人的情況立即做了匯報,姚莊派出所緊急召開了一次為包培倫老人尋親的會議,要求舉全所之力、集全所之智幫助老人回家。
7月21日,民警們再次來到包培倫家中進一步了解情況,老人從家中一木箱內拿出了一堆找人代筆寄給家裡的信件,看著因地址錯誤被一封一封退回的信件,再看看包培倫老人滄桑的面容,民警心裡異常沉重。但老人除了提供的被退回的信件,再無任何線索。
在走訪謝家莊村支書和周圍鄰居後,民警得知包培倫老人至今單身,多年前從村民手中買房寄身,平時以拾荒為生,由於語言不通幾乎和村裡人沒有任何交流。隨後,姚莊派出所安排戶籍民警對老人進行人像對比,但由於老人當時申領的身份證是第一代身份證,系統無法辨別。
當天,派出所民警又從老人殘缺的信件地址著手,一字一句反覆和老人對口音口型,並從網際網路上查詢所有山東的市、縣名稱進行核對,經過3個多小時的核對,初步確定了其家庭地址為山東省曹縣古營集鎮申樓行政村。
在無法取得其家人的聯繫方式後,民警撥通山東省菏澤市曹縣公安局110接警中心電話,與曹縣公安局進行了溝通,最終與菏澤市申樓村村支書取得聯繫,村支書說本村沒有聽說走失人員的情況。
雙節前夕
親人終相聚
在反覆與曹縣公安局和村支書的溝通中,包培倫老人一直默默垂淚。突然,在思索許久後,老人說出自己侄子的名字可能叫包愛軍。申樓村村支書經過查詢後表示,他們村確實有包愛軍這個人,不過包愛軍已經去世,他有個兒子叫包春來。民警了解後,立即與包春來取得了聯繫,並最終核實確定了包春來就是包培倫的侄孫子。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15天的多方奔走和溝通聯繫,離家26年的包培倫終於找到了自己的老家。在短暫的溝通後,電話兩端的親人哭成了淚人。
9月26日下午,老人的侄孫子包春來和其妹夫包大海兩人專程從山東乘車來到甘谷,在甘谷縣公安局姚莊派出所民警的引領下,到新興鎮謝家莊村與失散26年之久的包培倫老人團聚。親人抱在一起痛哭流涕,在場的村民和民警都紅了眼眶。第二天,包培倫老人領著包春來、包大海將一面錦旗送到姚莊派出所表示感謝。
點擊播放 GIF 0.0M
幾經輾轉,在甘谷縣公安民警的幫助下,這位花甲老人終於如願找到了親人,圓了期盼多年的團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