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234字,閱讀約需2分鐘
導語:在很多城市當中都會存在這樣一群人,他們過著分餐露宿、食不果腹的生活,哪怕是在經濟高速發達的沿海地區,流浪漢的身影也不會完全消失。他們分散在城市的狹小角落裡,每天的生活得相當艱苦,在這群人當中,也有很多人本來是有家人的,但由於精神或大腦方面的阻礙,導致他們忘記了回家的路,這才留在原地成為了流浪人。
近日,在愛心人員的幫助下,已經93歲的張大爺終於找到了家人,並且在親人的陪同下回到家鄉生活,在比之前他已經在外流浪26年,對家長的一切都已經感到陌生。
老人年事已高
據相關人員描述,張大爺是一年前出現在新塘鎮的,他留著長長的白鬍子,經常拉著一輛破爛小車,上面放著衣服和生活用品。新塘鎮"讓愛回家"服務隊的徐隊長,在了解到老人的情況以後,考慮到老人的年紀比較大了,多次地向老人提出請求,希望幫助他找到家人,但每次都被老人給回絕了。
看到老人如此堅持,志願者們也只能先維持現狀,經常給老人送日常用品,天氣變冷的時候會送去被子和厚衣服。在一年多的相處之下,老人和志願者也熟悉起來,於是把自己的名字和家鄉地址告訴了志願者。隨後老人的弟弟和侄子從清遠老家趕到新塘,來接這位失散多年的親人。
兄弟見面後卻氣氛尷尬
兄弟倆見面之後,場面也一時間有些尷尬,離家多年的張大爺,在面對弟弟的時候依然很沉默。為了確定張大爺的身份,弟弟也詢問了很多問題,在被問到母親家在哪裡時,張大爺支支吾吾地打不上來,這讓弟弟有些驚訝,他認為就算過了幾十年,但對於母親和家鄉的記憶也不該這麼少啊。
在志願者的安慰下,弟弟開始回憶其他的細節,他突然想到哥哥在小時候曾經受過傷,左邊眼角還留下了明顯的傷痕,在觀察張大爺的眼角後,發現那裡確實有疤痕。在弟弟的詢問和敘述下,張大爺也漸漸地回憶起從前的事情,他想起來了侄子的小名,也想起來自己年輕時候的工作。
經過幾個小時的確認,兄弟倆也終於認清楚對方,張大爺的眼眶中也滿是熱淚,對志願者們再三感謝,臨走之前還把自己收廢品攢的一千元拿出來,說要請志願者們吃飯,不過志願者們並沒有同意,第二天在弟弟的陪同下,張大爺坐上了回家的列車,去感受久違的家鄉景象。
平塘縣一家敬老院內,也發生了同樣溫馨的一幕,在外流浪25年的陳某,終於和自己的哥哥姐姐團聚。平塘縣公安局民警最開始發現陳某的時候,他正在街邊進行乞討,民警只好暫時將其放在救助站。
據民警回憶,當時陳某身上的衣服十分破舊,也不跟被人說話,看到陌生人上前還會用隨手的東西保護自己,警惕性比較強。在進入福利院之後,他漸漸地放下警惕,在紙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和親友信息。有了這些線索之後,警方很快聯繫到了陳某的親人,一別幾十年,再次見到兒子的陳母,在鏡頭下也是泣不成聲,對警方在線感謝後,一行人踏上了回家的路。
結語:城市中的流浪漢時常會見到,有些人是因為自身原因,不求上進、破碗破摔才淪落至此,而有些人確實需要大家施以援手的,他們不是自甘墮落而選擇流浪,而是因為家庭、心理、精神等原因忘記了很多事情,在其他人的幫助下,這些流浪人也能回到家鄉,回到愛自己的親人身邊。
部分消息來源:陝西法制網
編輯/責編:劉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