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位於山東省的西部,冀、魯、豫三省交界之處,黃河與京杭大運河在此交匯。明清時期藉助京杭大運河漕運之利,聊城成為沿岸九大商都之一,繁榮昌盛達400年之久,被盛譽為「江北一都會」。市區環抱的東昌湖是中國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東昌古城就被包裹在東昌湖之中。古代名著《水滸》、《金瓶梅》、《老殘遊記》等對古聊城和東昌湖均有描述。
東昌古城原來的樣子
東昌古城也叫聊城古城,外地人把它統稱為山東聊城古城。坐落在聊城市區內東昌湖中的東昌古城,是建於北宋時期的一座城垣。古城呈正方形,總面積約100萬平方米。初建時為土城,明代的時候,東昌平山衛指揮僉事陳鏞改築為磚城——內牆用三合土夯築,外牆用磚石砌壘。古城設城門4座,外設甕城,上築門樓。有趣的是,古城南、東、西甕城為「扭頭門」,南門東向似「鳳頭」,東、西門南向似「鳳翅」,北門北向似「鳳尾」,因此此東昌古城也有「鳳凰城」之稱。
東昌古城城牆周長近4公裡,牆高11.7米,頂寬6.7米,基厚11.7米。東、西、南、北四座城門樓皆重簷歇山,四角飛翹,並各有其名「春熙」、「清遠」、「正德」、「宣武」。到明萬曆七年(公元1579年),城牆上又建垛口2700餘個、敵樓27座。東、西、南、北4座城門樓也被更名為「寅賓」、「納日」、「南燻」、鎖鑰」。各個城門均有水門、吊橋,古城高大堅固,易守難攻。
1994年,憑藉東昌古城保存較好的古建築和歷史街區,聊城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東昌古城「鳳凰涅槃」以後的樣子
進入21世紀,平遙和麗江古城的「枯木逢春」式大翻身,刺激了一大批歷史文化名城的神經,大家開始審時度勢、摩拳擦掌,請來專家、組成團隊,準備大幹一場——聊城的古城「鳳凰涅槃」計劃也在這種情況下開始了。但在保護規劃中,當政者認為保得太多、新建太少,不符合城市快速發展的要求。在情懷和現實中他們算了筆帳——老建築修修補補,既費工、費時、費錢,又不能快速創收。如果拆了老房建新房,一手GDP一手房地產,經濟回報豈不是會更快、更高!
終於,2009年4月東昌古城跑步進入改造大拆大建的快速路——古城歷史文化街區全部推倒,民居幾乎全部拆遷。而所謂的修舊如舊,就是重新建造一些傳統的三合院、四合院。原來的府衙、衛倉、戲臺、書院等也都是這樣拆掉後又被重新建起來的。新的就是新的,即使再怎麼做舊還是難以掩蓋其淺白——對於本地人來說,這些新建築只有大型節假日有表演時才用得上,平時就是擺設;而對於外地遊客來說,這樣的仿古建築各地方都有,沒有必要專門去聊城看。
光嶽樓得以獨善其身
位於東昌古城中央的光嶽樓在此次拆建中得以「獨善其身」,保存下來。光嶽樓又稱"餘木樓"、"鼓樓"、"東昌樓",始建於明代,與鸛雀樓、黃鶴樓、嶽陽樓、太白樓、滕王閣、蓬萊閣、鎮江樓、甲秀樓、大觀樓共同組成中國十大名樓。
明代考功員外郎李贊到聊城,見此樓高壯極目,天下少見。怎奈百餘年來卻寂寂無名,便與當時東昌府太守金天錫商定,給這座樓起了個名字——「光嶽樓」,取意「近魯有光於岱嶽」。該樓是一座由宋、元向明、清過渡的極具代表性的建築,在形式上它承襲宋、元樓閣遺制,結構上繼承了唐、宋時代的傳統風格,同時與明初其它建築也有若干相似之處,開「官式」建築先河,是我國現存明代樓閣中較大的一座,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1988年「光嶽樓」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享有"雖黃鶴、嶽陽亦當望拜"之譽。
在修舊建新的規劃保護中,有些網友曾戲說:聊城老城始建於宋代,卻卒於2009年——古城內僅存的幾座真正老建築,已不足以支撐東昌古城的一個「古」字。古城新建後,並沒有達到當初設想的遊人如織、熙熙攘攘的局面,更多的是一片死寂。 「拆真名城、建假古董」,甚至「成片歷史街區被拆掉,統一建仿古建築,一個設計圖紙,一個時間建出來的」,好聽的叫「仿古」,不好聽就叫「贗品」。
歷經變化的東昌古城——如今,你在那裡還好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