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李娜 聊城報導
東昌毛筆,山東聊城最具代表性非遺項目之一,同時也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說起東昌毛筆的歷史,最早製作於元朝,由浙江湖北經運河傳承至聊城。
明代中葉至清道光年間為聊城東昌毛筆製作業的興隆時期,從業者千餘人,產品多銷往山西、河北、河南及本省各地。清末始衰,但仍有作坊30餘家,較大的作坊有餘子尚、玉山堂、老文友、魁允堂、恆順堂等,各作坊工匠多者100餘人,少者30人,年產200餘品種、300餘萬支。
1995年,東昌毛筆被評為全國同類產品第一名。2012年12月東昌毛筆製作技藝被列入山東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說起東昌毛筆製作工序,可以用繁雜、專業、精細來形容了。據介紹,一支小小的毛筆需要經過幾十道製作工藝,而且每道缺一不可。從肉毛到成筆,要經過齊材質、切材質、梳毛、溼理、剔鋒、修頭、刻管等大小七十二道工序,非常講究,對筆尖有圓、健、尖、齊四點要求,少一點便是次品。
其中制筆最常用的材質是羊毫、狼毫和獾毫,隨著選料的不斷發展,現在也研發增加了雞毫和胎毛等。由於工序複雜,使用工具就有幾十種,包括毛刀、梳子、快刀、笨刀、刻板、帖子板、附筆板、縶子、梳瓦、挖刀等。手工制筆還有一個特有的習慣動作,就是盤腿而坐,這樣有助於身體平衡,一坐幾個小時是家常便飯。
一般來說,制筆分為幹活和水盆兩部分。簡單來講,幹活就是清理筆頭毛,將筆桿挖空,筆頭塞進筆桿,用松香將筆頭粘緊於杆內,最後在筆桿上刻出筆類和店名。水盆則包括將筆毛按長短分類,將毛尖順整齊,再將毛筆大小尺寸截毛等。
孫金龍是東昌毛筆第26代傳承人,他16歲開始學習手工製作毛筆技藝。2009年,中國著名民俗學家、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烏丙安先生曾到訪,在看到孫金龍的毛筆製作流程後給予高度評價:孫金龍掌握的七十二道工序,是他所見過的國內手工毛筆製作人中,最為完整者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和不少老手藝一樣,東昌毛筆也曾瀕臨消失和斷代,一方面,傳統手工業受當前大規模機械化生產衝擊比較嚴重,另一方面,由於其製作難度太大,越來越不受年輕人青睞。不過,孫金龍的兩位女兒孫惠霞、孫惠民倒是對父親的行當有很強的興致,並且現在兩個女兒也已經是市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
「父親的匠人精神一直深深影響著我們,在我們眼裡,父親做的不僅僅是一支支毛筆,到像是一件件藝術作品,是祖宗留下來的文化瑰寶。這樣的技藝,不應該失傳,應該不斷地發揚光大。」孫金龍的女兒孫惠霞說。
孫惠霞告訴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因父親制筆需要,雙手常年需在水盆中浸泡,幾年前,父親開始出現風溼骨痛。因此,孫惠霞姐妹倆接過了父親的衣缽,開始致力於東昌毛筆製作和傳承工作。「我們希望讓更多的人看到傳統文化的魅力,現在東昌毛筆在鼓樓樓東大街有一間傳習所,歡迎喜歡毛筆製作工藝的朋友前來學習,我很樂意免費講解、傳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