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唐山」得名,「唐山」,在唐山市路北區境內,現名大城山。
路南區:以處京哈鐵路南得名。
路北區:以處京哈鐵路北得名。
古冶區:由「古代千金冶鐵之地」演化而來。關於古冶還有一個傳說:很久之前,山東一古姓老漢攜妻兒躲避連年旱災,落腳此地。古老漢身懷打鐵技藝又樂善好施,因而在村民中獲得了很高的威望,稱其為「古爺」。古爺死後,後人為紀念他,將他居住而後形成的村子成為古冶。
豐潤區:「豐潤」之名始於遼金,相傳,因此地「負山帶水,湧地成泉,疏流導河,隨取而定」而得名。又有「縣產鹽場,故名豐潤」之說是(見《豐潤縣誌》)。又據《今縣釋名》:「按屯政考,夾史家河五十餘裡,皆可屯之區。又自水道沽關黑巖子墩,至諸家營處,東西百餘裡,南北百八十裡,皆瀕海,平曠可耕,故以豐潤名縣。」
豐南區:以在豐潤縣之南而得名。
開平區:明朝永樂元年(1403)設開平中屯衛,永樂二年建開平鎮,開平由此得名。開平自古為商賈重鎮,素有「填不滿的開平城」之說,被譽為「京東四大名鎮」之首。
遵化市:據陳鐵卿《河北省縣名考原》:五代梁時屬燕,後入後唐置縣。因新附,故以遵化名。
遷安市:金大定七年(1167年)改安喜縣為遷安縣(因居民多由定州安喜遷至得名),取自「遷自安喜」之意。
灤縣:據《明一統志》卷5永平府《建置沿革》:灤州「因灤河而名」。今灤縣又因灤州為名。
灤南縣:以在灤縣之南而得名。
樂亭縣:《水經·濡水注》:「濡水又逕故城南,分為二水,北水枝出,世謂之小濡水也。東逕樂安亭北,東南入海。」樂亭縣因古樂安亭為名。
遷西縣:以在遷安縣之西而得名。
玉田縣:玉田之名源於「陽伯雍無終山種玉」的故事。
曹妃甸:《灤縣誌(卷二地理河流)》記載:「曹妃甸在海中,距北岸四十裡,上有曹妃殿,故名。」
海港區:因秦皇島港得名
山海關區:以駐地山海關為名
北戴河區:以境內北戴河更今名
昌黎縣:據考漢之交黎縣,東漢改為昌黎縣,三國魏置昌黎部
撫寧區:唐武德二年(619年)始設撫寧縣,取「撫我黎庶,寧我子婦」之意而得名
盧龍縣:《大明一統名勝志·直隸名勝志》卷3:「《元和志》雲,盧龍鎮有山如龍形,黑色,縣以此名。鎮在縣西一百九裡。」
青龍滿族自治縣:因境內青龍河而得名
叢臺區:以境內叢臺得名。
邯山區:以境內邯山街得名。
復興區:以境內復興路得名。
峰峰礦區:以處峰峰周圍而名。
武安市:《史記·秦本記》:昭襄王二十九年,「白起為武安君」,蘇秦、白起、李牧均見封於武安,名曰武安君。張守節《正義》稱:「言能撫養軍士,戰必克,得百姓安集,故號武安。」
邯鄲縣:「邯鄲」之名始見於《春秋·穀梁傳》(前546年)。
臨漳縣:西晉建興二年(314年)為避愍帝諱,改鄴縣為臨漳縣,因其北臨漳水,故名。
成安縣:秦末趙王歇封除餘為成安君,因有成安名。明嘉靖《廣平府志》卷1《封域志》:「成,善也,平也;安,止也,定也,若邑之可稔而安居也。」
大名縣:據《左傳·閔公元年》載:卜偃曰:「萬,盈數也;魏,大名也。」大名之得名以此。
涉縣:〈元和郡縣誌〉卷15潞州涉縣:「因涉河水為名。」
磁縣:因縣西有磁山,故名。
肥鄉縣:以戰國趙相肥義封此而得名。
永年縣:《大明一統名勝志·直隸名勝志》卷10:「《寰宇記》雲,邯山在郡(廣平府)城西,紫山之一峰也。志云:此即古之邯山,周圍俱石,形勢高峻,蟠踞廣闊,上有聰明神廟,一名聰明山。在城西六十裡之石碑社。社口有村曰石碑村。其上為兔山。又十裡為紅山,踞紫山北山,山形延袤,回峰環澗,其下有屯曰豐稔屯。縣名永年取此。」
邱縣:清《嘉慶重修一統志》卷184臨清州《山川》載:平丘山在邱縣治東。《爾雅》小陵曰邱,縣因以名。清雍正三年為避孔丘之諱更名為邱縣。
雞澤縣:《春秋·襄公三年》:「同盟於雞澤。」古雞澤在今永年縣東南(永年舊城西南10裡)。據《寰宇通志》卷5廣平府雞澤縣:「取界內雞澤為名。」因春秋之時其地人民多養雞鴨,且當時為水窪之地,遂名雞澤。
館陶縣:《元和郡縣誌》卷16魏州館陶縣:「陶丘在縣西北七裡。《爾雅》曰:再成為陶丘。趙時置館於其側,因為縣名。」
魏縣:水經·淇水注》:「魏縣故城,應劭曰:魏武侯之別都也。城內有武侯臺,王莽之魏城亭也。」縣以戰國時曾為魏國別都而得名。
曲周縣: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封酈商為曲周候,曲周之名始有記載。因位於古曲梁之邊陲,故名。
廣平縣:廣平是以地處平原而得名。金置廣平縣,遙取漢廣平縣為名。
橋東區:因位居京廣鐵路地道橋東得名。
橋西區:因在京廣鐵路地道橋西而得名。
南宮市:《史記·仲尼弟子傳》亦載:「南宮括字子容」,司馬貞《索隱》稱:「蓋居南宮因姓焉。」舊之南宮縣及今之南宮市因南宮為名。
沙河市: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沙河縣,以境內沙河得名。
邢臺縣: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邢州升信德府。二年龍岡縣改名邢臺縣,始有邢臺之名。
臨城縣:《元和郡縣誌》卷17趙州臨城縣:「以縣西南十裡有古臨城。因改名焉。」
內丘縣:原名中丘,隋開皇元年(581年)因避文帝父楊忠名諱,改名內丘。
柏鄉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析分高邑為高邑、柏鄉二縣,柏鄉縣因築城於鄗南柏林關故名。
隆堯縣:1947年由隆平、堯山二縣合併,設置隆堯縣,縣治在原隆平縣城,取兩縣首字為名。
南和縣:《太平寰宇記》卷59邢州南和縣:「《水經注》雲,北有和城縣,故此縣雲南。」
任縣:據《左傳》記載:公元前543年,鄭羽頡奔晉,晉平公授以「任大夫」,「任地」始有文字記載。《左傳·襄公三十年》:「羽頡出奔晉,為任大夫。」即此。
寧晉縣:唐天寶元年(742年)改癭陶縣為寧晉縣。
巨鹿縣:《漢書·地理志》巨鹿郡巨鹿縣:「禹貢大陸澤在北。」秦始置巨鹿縣,為巨鹿郡治。故城在今平鄉縣西南。縣以大陸澤為名。
新河縣:宋皇祐四年(1052年)升南宮縣之新河鎮為新河縣(故城在縣西21公裡處之埝城附近。因漳河幾經更迭,俗稱「新河」,新河鎮即以瀕臨新河而得名)。
廣宗縣:東漢章帝置縣,取「以廣先帝基業」之意,名廣宗縣。
平鄉縣:《漢書·王子侯表》:神爵四年《前58年)封平千頃王子為「平鄉侯」,即此。
威縣:據明嘉靖《廣平府地》卷1《封域志》:「井陘者山之阨塞也,斥漳者河之津要也,屏蔽天邑,防禦暴客,此其所以用威也。」舊以威州、今之威縣得名以此。
清河縣:西漢高祖四年(前203年)置清河郡,因以郡臨清水故號清河。
臨西縣:因處臨清之西故名。
新市區:1961年置新市區,以轄境為新建市區得名,2015年撤銷。
蓮池區:保定市內此區域有蓮花池而得名。
競秀區:取自此區域競秀公園而得名。
涿州市:《長安客話》卷5「古涿水」條載:「涿故以涿水名。涿水合範水東北入海,州在範水之陽,故又名範陽。境內有獨鹿山,土人呼獨為濁,復訛濁為涿,謂即古涿鹿山,因謂涿州為涿鹿,誤也。」
高碑店市:曾名高密店。昔有「燕南趙北」4字高碑,故改名高碑店
安國市:《漢書·王陵傳》載:「陵卒從漢王定天下。以善雍齒,雍齒,高祖之仇。陵又本無從漢之意,以故後封陵,為安國侯。」取「安定國家」之意
滿城區:《元和郡縣誌》卷18易州滿城縣:「以縣北故滿城為名。」
清苑區:據《太平寰於記》卷68保州清苑縣:「因縣界清苑河為名。」
易縣:《元和郡縣誌》卷18易州:「以州南十三裡易水為名。」
徐水區:據《河北通志·縣沿革表》:「縣內有徐河,因以為縣名。」
淶源縣:據《地學雜誌》1914年第3號載《擬改各省重複縣名呈文並批》:「該縣有淶山,淶水(按,即今拒馬河)之源出焉。縣南半裡,又有淶源泉。」故名
淶水縣:《元和郡縣誌》卷18易州淶水縣:「近淶水(今拒馬河)為名。」
定興縣:金大定六年(1166年)析易縣、淶水、容城三縣連境地區設定興縣。
順平縣:國務院1993年5月20日批准將完縣改名為順平縣。
唐縣:據《漢書·地理志》註:「應劭曰:故堯國也。唐水在西。張晏曰:堯為唐侯,國於此。」縣以唐堯取名。
望都縣:據《漢書·地理志》註:張晏曰:堯山在北,堯母慶都山在南,登堯山見都山,故以為名。
高陽縣:《史記·五帝本紀》《索隱》曰:「宋忠雲,顓頊名高陽,有天下號也。張晏曰,高陽者所興地名也。」另一說,據《漢書·地理志》註:「應劭曰:在高河之陽」,故名。
安新縣:取安州與新安鎮為名。
雄縣:《讀史方輿紀要》卷12保定府雄縣:大雄山「縣治西南二裡,高峙數十丈,峰頂廣夷,一名望山,以其標領群岫,為眾望也。其左翼為小雄山,奇峰牙列,石罅甘泉出焉。五代周置雄州,蓋因山為名。」
容城縣:《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載:「容城攜侯徐盧」為中元三年(前147年)十二月封,「以匈奴王降侯」。容城之名始此。
阜平縣:據陳鐵卿《河北省縣名考原》:「縣北四裡舊有村名阜平臺。蓋縣境多山,此地適當平坦,遂有此名。縣名蓋本諸此。」
曲陽縣:曲陽因古時建城於恆山彎曲之陽而得名《見水經注》。
蠡縣:因蠡州為名。
博野縣:據《太平寰宇記》卷68寧邊軍博野縣:「以地居博水之野,故名。」
橋東區:因在清河橋東得名。
橋西區:因在清河橋西得名。
下花園區:〈遼史〉記載,下花園因為蕭太后遼聖宗耶律緒隆時期建上、中、下三個花園而得名。
宣化區:唐代為武州,明代為宣府鎮。清朝改為宣化府。
張北縣:以在張家口北而得名。
康保縣:據《察哈爾蒙旗暨各縣概況》:康保「因附近有唐保泊,故名」。
沽源縣:1915年獨石縣改為沽源縣,因沽水源於縣南九龍泉而得名。
尚義縣:尚義,寓崇尚禮義廉恥之意,取「尚義」二字為縣名。
蔚縣:《郡縣釋名》山西卷下蔚州:「後周始置蔚州,郡名蔚蘿,今縣名因蔚州得名。
陽原縣:據《地學雜誌》1914年第6號《擬改各省重複縣名呈文並批》:「該縣在漢時為陽原縣地」,故仍名陽原。
懷安縣: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年),取「朝廷施行仁政,百姓懷恩而安」之意,置懷安縣。
萬全縣:據河北省地名辦公室編《河北政區沿革志》說:據傳因這裡「地勢險要,屯兵甚多,防備周全,萬無一失」而得名。設縣時取萬全衛為名。
懷來縣:後周太祖改懷戎縣為懷來縣。「懷戎」和「懷來」均有安撫北方少數民族,使之臣服、照順之意。
涿鹿縣:張守節《正義》:「涿鹿,山名。……涿鹿故城在山下,即黃帝所都之邑於山下平地。」涿鹿因涿鹿山而得名。
赤城縣:《讀史方輿紀要》卷18萬全都司龍門衛龍門守御千戶所載:赤城堡「其地有古赤城,相傳蚩尤所居」。又說:赤城山「堡東五裡,山石多赤。志云:古赤城在北山,坐據高險,最得形勝,蓋即此山矣」。縣因赤城山而得名。
崇禮縣:崇禮縣取「崇尚禮義」之意。
宣化縣:宣化縣取「宣揚教化」之意。
赤城縣:城東二裡多山石,色多呈赤,清晨日光照映石上,紅光漫城,故名赤城。
雙橋區:1958年並為虹橋、翠橋2區。1980年又並為雙橋區,雙橋由此得名。
雙灤區:以轄區雙塔山、灤河兩鎮首字名區。
鷹手營子礦區:以駐地鷹手營子得名。
承德縣: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改熱河廳為承德州。自此承德之名沿用至今。
興隆縣:據陳鐵卿《河北省縣名考原》:「境內有興隆山,山下有興隆山鎮,縣治其處,因名。」
平泉縣:《熱河新志》第7章《熱河的地方志》稱:平泉縣「因縣城的街內有水泉叫平泉,並於冬日嚴寒不凍,所以本縣的名稱叫平泉。」
灤平縣: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喀喇河屯廳為灤平縣,因喀喇河屯瀕臨灤河,又有嚮往「太平」「安寧」之意,故名。灤平縣,因縣城瀕灤河之濱,故名。
隆化縣:清宣統二年(1910年)由承德縣析置,以駐地而得名。
豐寧滿族自治縣: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廳建縣,取「豐蕪康寧」之意,定名豐寧。
寬城滿族自治縣:《明史·地理志》載:寬河守御千戶所「東南有寬河,一名豹河(今作瀑河),下流經遷安縣西北,又東合於灤河」。寬城以寬河為名。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熱河新志》說:「本縣的區域是昔日的清朝皇帝狩獵的場所。北方人俗呼打獵為打圍,故名此地為圍場。」
運河區:以境內南運河為名。
新華區:以境內新華路為名。
泊頭市:《明史·地理志》載:交河縣東有泊頭鎮巡檢司。故有泊頭鎮之名。今市因泊頭鎮為名。
任丘市: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巡海使中郎將任丘築城以防海口,遂以其名為地名,因任邱故城為名,今作任丘。
黃驊市:1945年9月,為紀念抗戰時期犧牲的黃驊烈士將新青縣易名為黃驊縣。
河間市:《水經注》、《禹貢》所載,原系九河流域之間自然區域的泛稱。據《漢書·地理志》註:「應劭曰:在兩河之間。」故名。《漢書補註》引何焯曰:「兩河謂滹沱河、滹沱別河。」河間縣因河間郡為名。
滄縣:因滄州為名。
青縣:《宣和遺事》:「大觀元年,黃河清。詔曰:『國家承百五十年三有河清之應,而乾寧軍河清逾八百裡,凡七晝夜,上天眷祐,敢不欽承,其以乾州為清州。』」明初降州為縣,不久河決,故改清為青,稱為青縣。
東光縣:西漢漢高祖四年(前203年),因此地原為東陽侯之封地,取「東陽」之義,始置東光縣。
海興縣:因地處渤海之濱,漁、鹽業頗盛,故名。
鹽山縣:據《太平寰宇記》卷65滄州鹽山縣:「以東南八十裡鹽山為名。」
肅寧縣:宋會要輯稿·方域八》:「瀛州肅寧城,雍熙中置,名平虜橋寨。淳化二年改平虜城。景德二年改今名。」
南皮縣:春秋時期為齊國之域,齊桓公救燕北伐山戎至此,為繕修皮革而築城。時章武有北皮亭,故稱這裡為南皮。
吳橋縣:因縣城南門外吳川上有橋,故名。
獻縣:漢景帝二年(前155年),封其子劉德為河間王,劉德卒,諡「河間郡王」,故有以後「獻州」、「獻縣」之稱。
孟村回族自治縣:明永樂二年(1404年),回民孟氏應詔遷此定居,以姓氏命名孟村。以縣治所在地孟村為名。
安次區:西漢置安次縣,區名因古縣名。以其字義釋為:「安」,安定、平安,「次」處所、駐留,取「地方安定,人民安居」之意。
廣陽區:廣陽,因地處廣闊的燕山之南而得名,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霸州市:《日下舊聞考》卷119京畿霸州引《郡縣釋名》稱:「(霸)州以霸水為名。」另一說:五代後周959年於益津關(今霸州市區)置霸州,以霸為名,乃取威烈之義,以示武功。
三河市:以洳河、鮑邱河、洵河三水流經縣境而得名。
香河縣:因城東裡許,有一條小河俗名長溝,溝中多栽芰荷,夏秋之間,其香馥鬱,沁人心脾,故稱之為香河,香河縣由此而得名。
文安縣:西漢高帝時置文安縣,取「崇尚文禮,治國安邦」之寓意,日下舊聞考》卷122京畿文安縣引《郡縣釋名》稱:「文安,潭名。潭在縣北一十五裡。」
固安縣:據《太平寰宇記》卷70涿州固安縣:「隋開皇九年自今易州淶水縣移固安縣於此,屬幽州。取漢固安縣以為名。」其含義以字義釋為:「固」者,穩固也,「安」者,平安、安全也,取「江山穩固、人民平安」之意。
大城縣:西漢置東平舒縣,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改名大城縣。
永清縣:據《長安客話》卷5「古益昌」條:永清縣「取邊境永清之義」。唐天寶元年(742年),又更名永清縣,因境內桑乾河(今永定河)水流湍急,渾濁多沙,時常為患,幽州節度使張守珪上請取沙漠永清(即永絕水患)之意為名。
大廠回族自治縣:燕王朱棣曾在此地設過牧場,當時稱為大場。嘉靖初年,海氏先祖海南悉從河北滄州遷此定居,後逐漸發展成村,仍沿用「大場」之名。後改稱大廠。
桃城區:西漢時為桃縣地,史稱桃城,故名。
冀州市:冀州當以冀國為名。今冀縣又襲冀州之名。
深州市: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始於安平縣置深州,以城西故深池為名。
棗強縣:據《元和郡縣誌》卷17冀州棗強縣:「其地棗木強盛,故曰棗強。」
武邑縣:據《路史》卷29《國名紀》:武「《世本》云:夏武羅國,冀都之武邑」。武邑縣或因古為武羅國而得名。
武強縣:《畿輔通志》卷66《山川》引《縣誌》說:「武強山一名弓形山,晉名縣取此。」(武強山今無考)。
饒陽縣:漢高帝(劉邦)始置饒陽縣,因地處饒河北岸而得名。
故城縣:元至元元年(1264年),於漳南縣治舊地置故城縣。
安平縣:《史記·趙世家》:惠文王四年(前295年)「公子成為相,號安平郡」,即此。
景縣:明初省蓨縣入州,民國初改州為縣,故景縣襲景州之名。
阜城縣: 因境內地勢高,多土崗、沙丘,為求物阜民豐而得名。
辛集古稱廉官店。明朝時與毗鄰的彭家莊、李家莊、王家莊三個自然村合併為一個村子,名為新集,取新集合成村之意。1453年,此時仍有「彭家莊」之名,說明尚未合為「新集」。及到清康熙十年(1671)修纂的《束鹿縣誌》上,已有「新集」之名。至乾隆二十七年(1762),《束鹿縣誌》已改「新」為「辛」,稱為辛集。
定州市
《長安客話》卷18定州:「以安定天下為名。」古名盧奴,據《水經寇水注》載:「寇水南有盧奴故城,管仲築,城內有水,淵而不流,水色正黑。或云:黑水曰盧,不流曰奴,故城籍水以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