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化議論文,就是在議論文的框架裡,融入散文的筆法,使議論文採化、情感化。
與規範議論文相比,它有如下特點:
一是筆法自由活潑,可以藉助散文的聯想手法,引入更為豐富的生活內容;
二是語言有文採,多採用比喻、引用、排比等修辭手法擴展語言張力;
三是融入情感,使語言優美,議論有溫度。
散文化議論文,首先是議論文,因此,它應該具備論點、論據、論證三個要素,切不可敘事太多,議論太少,本末倒置,最終寫成不倫不類的文章。
此類議論文行文整體上追求語言的文採化,議論的情感化,較能體現考生的文字功力。
(2019高考上海卷作文題:尋找「中國味」)
踏雪尋梅
◎上海考生
一聲,芬芳四溢;二聲,沁人心脾;三聲,零落成泥。
三聲彈奏,一點泛音,一曲《梅花三弄》,勾出一季白雪紛飛,描出一枝傲骨寒霜。點點靈動,聲聲溫婉,萬千心靈必能為之一震,我想,那大概是一種共鳴吧。我們從民間拾起那幾近湮沒在歲月長河中的國樂,嘗試著從《陽關三疊》《高山流水》中找尋那一抹「中國味」,尋找那與生俱來埋藏在靈魂深處的東西。那是民族,是文化,亦是生命,是一株被風雪淹埋的寒梅,是滿眼雲煙後的那一束微弱的光。
踏雪尋梅,或許能夠撥雲見日。我們緣何會去尋找那心中的「中國味」?
我想,這應當是源於一種失落。我們希望找到一種民族之味,找到一種文化自信之感。在全球化主導的今天,歐美、日韓文化逐漸佔據了所謂文化事業的主流地位。我們感受到了一種缺失,我們渴望找到、捍衛屬於自己的民族特色。於是,從《經典詠流傳》到《國家寶藏》,我們看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探尋,從傳唱詩歌的鄉村教師,到堅持古法製取顏料的仇慶年老先生,我們將他們稱為匠人,給予他們最崇高的敬意。我們開始努力,並一直努力著,為的是讓中華民族再次以自信、美好的精神面貌,屹立在這「東方日出之地」。
我想,這也應當是源於一種博觀。我們希望找到一種文化之味。許淵衝先生用自己大部分的精力,筆耕不輟,將我國大量的詩詞等文學作品譯成外文出版。我們敬佩於他的毅力與決心,更認同於他對文化交流所做出的卓越貢獻。我們在對外開放中看到了不同文化的絢麗多彩,我們對這光輝燦爛的世界文化之林有著難以丈量的熱愛與憧憬。博觀之後,我們懂得,我們不可能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自以為是地閉門造車,更不能對自己的民族傳統文化全盤否定,肆意揮霍。「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自不必說。文化在交流中產生,文化在交流中進步。我們想要海納百川,就應當用我們靈魂深處的東西,去回饋世界。
我想,這還應當是源於一種感悟。我們希望找到一種生命之味,它是一種使命感,也是一種歸屬感。「中國味」埋藏在靈魂深處,卻又正是「中國味」造就了中國人的靈魂,它時時提醒著每一個中國人應有的使命。因為這使命,鄧世昌選擇了撞船沉海;因為這使命,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聲色俱厲、義正詞嚴;因為這使命,中華民族這頭沉睡的雄獅終於甦醒了。
沈從文在給張兆和的信中如是說:「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我想「中國味」亦是如此。我們攜著這心底的生命之味,即使走遍千山萬水,依然經不起一曲秦腔的盪氣迴腸,或半句曲笛的婉轉悠揚。生活在東南亞的潮州人,他們始終稱自己為潮州人,並為金漆木雕大神龕的修護,籌措大量的資金。而那下飛機後輕吻故鄉熱土的人啊,是否也在探尋著自己心底的中國味道?「中國味」是生命之味,寄寓了我們對故鄉的無比懷念之情,也正是這「中國味」,給我們帶來了歸屬感和幸福感。
我們熱愛梅,只因為它自信而不張揚,芳香而不霸道,即使零落,也「化作春泥更護花」。我們尋找「中國味」,找那民族之味、文化之味、生命之味,是因為這「中國味」帶給我們的,是失落之後重拾的自信,是博觀之後學會的認同,更是感悟之後,體味到的使命和歸屬。
踏雪尋梅,終有所得。
運用點擊
文章文筆優美,感情充沛,又不失議論色彩。考生運用靈動的語言,營造一種美好的氛圍,字裡行間洋溢著對「中國味」的崇敬與讚美,感情真摯而充沛;同時圍繞著主題,以反問作引,用三句簡約、精準的「我想,……」來展開論述,這三個分論點的內容總體上是遞進的語意關係,層層深入地分析說理,有力地佐證與凸顯中心論點。文章形散神不散,考生始終明確自己的寫作任務,用詩意化的語言舉例、分析,用理性的思維立意、布局。
思路圖解
開頭(第1—2段):引論
尋找「中國味」,是尋找民族之味,為了找到失落的文化自信。
尋找「中國味」,是尋找文化之味,所以要加強文化交流。
尋找「中國味」,是尋找生命之味,它能夠帶給我們使命感和歸屬感。
正文(第3—7段):本論
詩意開篇,形象手法,初步解釋「中國味」的內涵。
結尾(第8—9段):結論
總結全文,全面揭示「中國味」的內涵。
以上內容選自瘋狂作文特輯《高中議論文一本通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