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是一檔深受廣大年輕觀眾喜愛的辯論類節目。在學生觀看了一期《奇葩說》的節目(知識是否可以共享)後,我為學生出了這樣的題目進行思考——
思考題:事實上,奇葩說每一位辯手的辯論稿,都是一篇典型的議論文。請結合高考作文的評分標準和一分鐘閃電的閱卷方式,你從奇葩說辯手的發言中學到了哪些議論文的寫作心得,請舉例分析。
以下為高考作文評分標準——
高考作文考試的要求分為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
1.基礎等級:(1)符合題意;(2)符合文體要求;(3)感情真摯,思想健康;(4)內容充實,中心明確;(5)語言通順,結構完整;(6)標點正確,不寫錯別字,每一個錯別字扣1分,重複的不計。
2.發展等級:
(1)深刻: 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內在的因果關係,觀點具有啟發作用。
(2)豐富: 材料豐富,論據充實,形象豐滿,意境深遠。
(3)有文採: 詞語貼切,句式靈活,善於運用修辭手法,文句有表現力。
(4)有創新: 見解新穎,材料新鮮,構思新巧,推理想像有獨到之處,有個性色彩。
看了部分同學提交的作業,主要問題是多羅列現象,概括性不夠,結論不夠鮮明,規律性和可操作性都不強。我在這裡試圖歸結一二。今天,我們先來分析「界定概念」。
一、界定概念——破題要深
(一)擁有破題意識
百度詞條上說:「破題泛指文章的開頭。唐宋時應舉詩賦和經義的起首處,須用幾句話說破題目要義,叫破題。」說白了,破題其實相當於下定義。作者要時時刻刻想著題目,對題目裡的每一個字都細嚼慢咽,深刻理解,準確無誤地明了其所指(也包括其引申義、言外之義),甚至連標點符號都可能暗藏玄機。
辯論高手之間的對決往往就在於破題(下定義)的功力,即對辯題的解讀能力。思維淺的人往往淺就淺在了這一點上,而高手往往能由表及裡、由現象到本質,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內容,立意上自然就高人一籌了。這對應的就是高考作文評分標準中的「深刻」。
拿「知識共享」這一期來說。面對「知識」這一概念,有多少同學有界定這一概念的意識呢?至少在我的班級作業中,我沒有發現。但奇葩說辯手立論的基石恰恰就在這個概念的界定上。正反雙方都一直在試圖界定資訊、知識、能力、智識、真理之間的區別,這讓討論變得越來越深入。
詹青雲說,能力是從獲取知識的過程中來,如果省略了過程,則知識無意義,共享只會帶給你「知識」,卻拿走了你的「智識」。她和陳銘在開槓環節也在「知識」的定義上產生了分歧——知識是驗證為真的東西,還是相信為真的東西。對「知識」這一核心概念的不同解讀會產生不同立場。同學們也可以思考這個問題:知識到底是已經驗證為真的東西,還是相信為真的東西?
我個人傾向,知識是「相信為真」的東西。想一想歷史上的知識,是不是隨著科技的進步有被證偽的?比如地心說、日心說,比如輕重物體誰下落快。地心說在當時的年代就是人們信奉的「知識」,重物體下落快在亞里斯多德生活的年代就是「知識」,它們並未被「驗證為真」,而是被「相信為真」。
完全可以想像,我們今天課本中的某個知識有可能在幾十年、十幾年甚至幾年之後被改寫,而今天我們把它奉為圭臬,當作「知識」,因為我們相信它就是真理,但或許只是因為目前的條件還沒有對它進行「證偽」的能力。而這一點正是詹青雲立論的一大基石,「知識進步的時代,是人可以否定知識的時代」,而「知識共享」意味著人人被動地接收了知識,而既然叫做「知識」,就是相信為真,那麼後果就是知識永遠不會進步,因為我們相信它是真的,就永遠不可能出現質疑、反對的聲音。所以高曉松對詹青雲的奇襲我不敢苟同。
詹青雲說:「如果我們在那個年代就把他們腦海中的知識同步給所有人,我們每個人都是古典油畫的專家,我們這個世界永遠也不會擁抱莫奈和梵谷。」
高曉松奇襲說:「你把辯題改了,改成了分享真理的晶片,而我們的辯題是分享知識的晶片。當莫奈腦海中出現了自己家水塘的樣子,他就立刻把它分享給了我們所有人。法蘭西院士的老爺爺就是因為沒有看到莫奈腦中的想法,所以才會反對莫奈。」
可惜詹青雲沒有說話的機會了,我在這裡幫她說一句:莫奈在成為莫奈之前,如果他的腦中分享到了法蘭西院士的古典繪畫理念,那麼他就永遠都不會成為莫奈了。
(二)看奇葩說優秀辯手如何破題
從根本上說,高曉松和詹青雲的分歧還是在「知識」的定義上。詹青雲在「知識」這一關鍵詞上大做文章,她的發言中多次出現「知識」「資訊」「訊息」「能力」「智識」這樣的字眼,試圖進行概念的釐清:
知識不同於資訊,它是我們相信為真的東西。換言之,這塊晶片是由別人替你去決定什麼是真理。
我們今天不是鎖在一個知識鎖在廟堂裡的時代,我們活在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
而陳銘也在開篇就區分了三個概念:
信息、知識、智慧是三碼事:這裡有一瓶水,它現在7度,是外部的一個客觀事實,這是信息;水在零度的時候會結冰,是對外部客觀規律的歸納總結,這是知識;在未來的時間當中我在什麼時候,把什麼味道的水冰成什麼味道的冰棒賣給誰,這是智慧,它是對知識的處理、運用。
這其實正是正反方立場衝突的一個基點——反對知識共享,是因為知識即真理,共享了真理,就再也不會有否定的聲音,知識就會停滯不前;支持知識共享,是因為知識同真理、智慧、能力是兩碼事,共享了知識,大腦還在,智慧還在,反思力和判斷力還在,人類不會停滯不前。
陳銘後面最精彩的論述就是基於此的:
知識共享並不會抹殺多樣性,因為知識並不會影響到我們的選擇(智慧)。舉個例子:世界上最頂尖的肺科專家有抽菸的,也有不抽菸的。他們的知識相似,但選擇不同。有人認為健康在我的爽之上,不抽;可有人說,我為了快樂,寧願付出一點點生命的代價,這是價值選擇。所以,一樣的知識,你也能看到各異的人性,因為每個人心中的價值排序不會受到共享的影響而改變。
對比雙方一辯的發言,高下立判。一辯包括部分二辯停留在「小市民」和「學生腔」的層面,雙方的三辯提到了珠穆朗瑪峰的高度。二者放到一起比的話,三辯對一辯簡直就是降維打擊,我認為,一個重要原因是破題破得好,破得深。
(三)對於議論文的啟發
回到我們的高考作文上,這句話也同樣適用。比如2018年上海高考作文:生活中,人們不僅關注自身的需要,也時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體現自己的價值。這種「被需要」的心態普遍存在,對此你有怎樣的認識?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
網上流傳一篇下水作文,從題目中就可以看出作者破題的功力——你早已被需要,你缺的是「被需要感」,一字之差,意味就完全不同。給同學們留個思考題,說說「被需要」和「被需要感」的差別。
破題環節在我看來最見功力,題破好,議論就會紮實,就會深刻,發展等級的分數就不會低,你就相當於給其他作文來了一個降維打擊。畢竟對於議論文而言,思想才是它的靈魂,而對話題核心概念的界定可以說是思想的基石。
二、如何更好地破題——聯想比較
破題如何能破得好,文章如何能寫得深刻,那就要運用一種高級的思維方式——比較。
(一)什麼是比較
之所以使用「比較」這個概念,而不用「對比」,源於劉明義老師在上次調研作文講評時的說法:「對比要否定一方,突出一方,比較是需要雙方都肯定,但如何肯定,是分析的難點,也是關鍵。」簡單說,對比往往要爭個你死我活,捧一個踩一個;比較則不必,其目的只是確立一個參照物,認清彼此。比如,張三長得黑,李四長得白,這可能是「對比」;而張三喜歡唐詩,李四喜歡宋詞,這或許就是「比較」。廣義來說,「比較」包含「對比」,下文是從廣義的角度使用「比較」這一詞語的。
俗話說:有比較才有鑑別。比較是認識事物本質的科學方法:評論某種客觀事物,有時很難作出確切的判斷,有了彼物的參照,我們才能更好地認識此物,甚至認識自我都要在與他人的比較中才能完成。在比較中可以看出此事物與彼事物之間性質、特點、功用、價值等諸方面的相同或相異。這樣人們就可以對事物做出判斷、評價。只有參照「白」我們才能更深入地理解「黑」;參照了「信息」「資訊」「能力」「智識」這些臨近概念,我們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什麼是「知識」,「知識共享」意味著什麼。
(二)奇葩說中的比較思維
關於「知識共享」,薛教授的觀點讓人耳目一新。除了其經濟學的專業背景之外,還在於他在破題時聚焦在了「共享」這一詞語上,找到了另一個可對比的參照物——「壟斷」,由「壟斷」談到「專利」,進而提出只有保證知識的壟斷,才能保障知識的不斷進步,從而從反面論證了自身觀點——知識共享只會讓知識停滯不前:
知識是怎樣產生的。一些知識首先是私有的知識、商業秘密、專利、沒人知道的方程式,若干年後他慢慢變成公有的知識,放在公共的領域,為大家所用。總得有這個過程,因為保障了這個過程,我們才能保障知識不斷地進步。
不僅破題立論環節需要比較思維的加持,具體的論述過程也同樣需要它。陳銘在提出第三個分論點(「知識背景不同,我們可以看到不一樣的世界。知識共享可以讓我們看到一個又一個五彩斑斕的平行世界,你值得擁有。」)時用到了比較的思維:
知識背景知識框架的不同,我們看到的是不一樣的世界。現場100位觀眾,在馬老師眼裡是觀眾,因為他是主持人;在羅振宇眼裡是「用戶」,大家在使用一款叫做「奇葩說」的網際網路產品;在高曉松眼裡,也許是「聽眾」,因為他是詩人,是歌者;在蛋總眼裡,可能是100個笑話。知識共享後,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又一個平行的、五彩斑斕的世界,你們不想看看嗎?美不美呢?
陳銘比較了現場觀眾在不同嘉賓眼中的稱謂,「觀眾」「用戶」「聽眾」「笑話」的區分比較使其觀點通俗、清晰地傳達給了觀眾。
(三)如何比較?
寫到這裡,一些同學可能會說:「破題要深,要用比較思維,我完全認同,可是如何做呢?」確實,這需要功底,但我們可以從上面的例子中窺知一二法門。
第一,比較臨近詞。這裡的臨近詞既包括近義詞,也包括相關詞(有邏輯關聯的詞)。「資訊」「信息」是「知識」的近義詞,「能力」「智慧」是相關詞(知識是能力和智慧的基礎)。
第二,對比反義詞。比如薛教授的「共享」與「壟斷」「專利」。
當我們把和話題相近或相反的一組詞放在一起審視時,或許就會有不一樣的發現。平時同學們不妨自己隨機找一個關鍵詞,做一做這樣的小練習。比如「原諒」「該」這兩個詞,你會分別聯想到哪些臨近詞?《奇葩說》第四季有一期辯題是「遇到危險,伴侶手刀逃跑,該原諒TA嗎」,選擇反方的蔡康永在「該」和「原諒」一詞上的破題堪稱經典。他首先在自己的立論中區分了「該不該」「想不想」「能不能」三個臨近概念:
對方一直指控我們「不原諒」是「恨」。其實不是,我今天的「不原諒」是沒有辦法,而不是「不願意」,非不為也,是不能也……在座的各位如果投下「該原諒」這三個字,你就給了有這種遭遇的人一個壓力——他原諒不了,可是他被你說「我該」,所以我只好假裝說「我原諒了,我放下了」,可是我做不到……我今天站在這個立場上,不是我認為「放下」是壞事,只是因為「原諒」是騙不了人的。
當馬東說「誰敢說自己有一個一輩子都不會原諒的人,到最後還不是都放下了,原諒了」之後,蔡康永又精準地捕捉到了馬東的漏洞,引入「算了」這一臨近概念:
那不叫「原諒」,那叫「算了」,不是我不記恨,不是我不在意,不是我全然忘記,是每當心裡隱隱作痛難以忍受時我只能告訴自己「算了」。
這種精彩的破題拆題,幾乎在《奇葩說》的每一期都有呈現。
回到議論文寫作,高中階段我們會學到一篇很具有示範意義的雜文,那就是魯迅的《拿來主義》,「拿來」「閉關」「送來」「送去」「拋來」「拋給」,一系列臨近的、相反的概念被作者一一比較分析,讓人茅塞頓開。
寫在最後:
今天重點跟大家分享了我們要學習《奇葩說》的概念界定(破題),以及如何利用比較思維進行破題。希望對大家的思考問題的角度以及議論文寫作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