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不同於唐詩,唐詩較為嚴肅,工整的對仗,或抒情或言志,都像一個不苟言笑的君子。宋詞在格式上的變化讓詞多了幾分柔情,多了幾分俏皮。既可表達溫柔繾綣和纏綿悱惻,也能訴說心中的鬱悶和不得志,還可以吐納豪情壯志凌雲。眾多詞人中,柳永、李清照是婉約詞的代表,蘇軾、辛棄疾則是豪放詞的代表,但是作為鋼鐵直男的辛棄疾也不是沒有寫過柔情的詞,在他的筆下鐵血與柔情交相呼應,有時候,柔情中也夾雜著愛國情。
比如他最著名的那一首《元夕》,「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既有對人生的感悟,也有含情脈脈的暖意。畢竟英雄也有柔情時,更可況像辛棄疾這樣的男兒,在他的筆下也有過幽怨和感傷,他曾經看著滿目的花朵和青山,寫下了一首充滿哀怨的詞:
《昭君怨》南宋.辛棄疾
人面不如花面。花到開時重見。獨倚小闌幹。許多山。
落葉西風時候。人共青山都瘦。說道夢陽臺。幾曾來。
乍一看這樣詞怎會出自辛棄疾之手呢?這分明應該是柳永、李清照的詞啊!但是這就是曾經寫過「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的辛棄疾所作。其實仔細讀來這首詞仍舊帶著些許金戈鐵馬之氣。第一句,辛棄疾借用了唐代詩人崔護的故事和名句「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但是辛棄疾畢竟是一個鋼鐵直男,直來直去,直接說「人面不如花面」。
不過這可不僅僅是對於花的感慨,也不僅僅是為了抒情,而是想要表達一種思考,因為下一句寫:「花到開時重見」。花可重開,青春可重來,人一旦蒼老,就不可能再年輕啊。這是一種感慨生命無常,時間易逝的喟嘆啊!
於是,詞人只好獨倚小闌幹,望著遠處的重山,無限的悽清和落寞。「許多山」說明了眼前景的重重阻擋,讓我們想起了「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只是這裡沒有了那種無所畏懼的豪情,只有一種落寞。
下片的情感越發傷感,又到深秋,西風吹落葉,自己不就像這落葉嗎?已經老矣,那鐵馬冰河,吹角連營的日子,已不復到來,也無望到來了!辛棄疾曾經寫過「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自己和青山是同樣的,而如今「人共青山都瘦」,看那眼前青山,草木凋零,垂垂老矣的神態和我一般。
最後一句「說道夢陽臺,幾曾來」,「陽臺」用的是楚先王與巫山神女歡會交合的典故,指的是男歡女愛的場所。但是這裡可以理解為曾經的戰場,如今只能在夢裡重現了,現實卻無法再回來了。
這首詞有些哀婉,有些幽怨,最重要的是它是辛棄疾為數不多的柔情婉約之作。當秋風吹落一片片葉時,正是最銷魂的時候。人生活得久了,思緒就多了,有時候現實中不能再見的人和事,能在夢中重逢也是一種幸福。只是,有的人和事逐漸遠去了,甚至在夢裡都見不到了。人生如夢世事漫隨流水,思而不得,令人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