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製成功世界首臺Ka頻段交會對接微波雷達 西安科研力量為此次交會...

2020-12-12 西部網

在距離地球38萬公裡外的月球軌道,兩個飛行器進行交會對接,是嫦娥五號探測器探月任務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該系統工程複雜程度高、技術難度非常大。航天五院西安分院交會對接微波雷達研製團隊是嫦娥五號探測器這項系統工程隊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承擔了月球軌道交會對接關鍵技術——交會對接微波雷達的預研攻關任務。

不簡單

「豪配」與多專業的技術協作

從嫦娥五號探測器的角度來說,交會對接微波雷達僅僅是一臺單獨的產品,但是這臺產品涵蓋了包括四代Ka頻段接收機等在內的近10臺複雜單機產品。這套系統級的雷達產品涵蓋了測距、測速、測角、通信四項功能。可以說交會對接微波雷達是一臺「豪配」級的單機。

據西安分院該雷達研製負責人鍾興旺表示,導航研製團隊發揮了星間精密測量技術領域優勢,在測量通信體制設計方面取得關鍵技術突破。由於測距和測角的精度比較高,天線研製團隊充分發揮精確測量的優勢,為天線的標定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並且根據雷達工作的環境開展了月塵環境的試驗。團隊將伺服控制和信號處理功能整合設計在一起,大大地提高了產品的集成化程度,充分體現了合作共贏的團隊精神。

不容易

實現100公裡到0.2米通信

要在38萬公裡外的月球軌道實現交會對接,就要充分考慮該雷達工作的月球軌道環境,為確保產品本身萬無一失,西安分院在地面進行了充分的試驗驗證。

按照任務要求,交會對接微波雷達需要在100公裡到0.2米的範圍內實現對接通信,項目組為此設計了微波雷達近距離無線對接通信暗室試驗。

交會對接微波雷達作為一種高精度的測量設備,在交付使用前,要經過精確的校準才可以保證其測量精度。在微波暗室環境下,藉助更高精度的輔助設備對微波雷達的測距、測角系統誤差進行精確的標定和校準是整個交會對接微波雷達系統研製過程中非常重要且具有挑戰性的一個環節。

為了使校準後的雷達測角精度滿足任務要求,需要藉助一個更高精度的測量儀器將雷達的系統誤差精確標定出來。為此,西安分院研製團隊在多次標定方案優化的基礎上,經過反覆的場地和坐標系轉換參數標定實測,最終找到了一套效果優良、效率極高的組合標定手段和一套細緻可行的標定流程。

不畏難

10年堅守 勇於創新

從2010年開始方案論證到2020年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並實現交會對接,西安分院嫦娥五號交會對接微波雷達研製經歷了10年的時間。該團隊研製的交會對接微波雷達是國際上第一臺Ka頻段交會對接微波雷達。

如今,嫦娥五號交會對接微波雷達已經成功完成了交會對接任務。作為嫦娥五號任務中的重要環節,交會對接微波雷達為我國探月三期工程中的返回發揮重要的作用,而西安分院交會對接微波雷達研製團隊也以十年的堅守,以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為嫦娥五號探測器的交會對接貢獻重要力量。

記者 關穎

編輯:王瑜

相關焦點

  • 首次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成功 38萬公裡外「穿針引線」顯神技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簡稱「西安分院」)為嫦娥五號探測器研製的交會對接微波雷達是上升器和軌道器之間進行交會對接的關鍵設備。在距離地球38萬公裡外,「身高」約2米、「腰圍」約9米的軌道器要與「身高」約1米、「腰圍」約3米大的上升器實現交會對接,無異於在太空中進行「穿針引線」。要成功地實現「穿針引線」,瞄「針眼」的過程就異常重要。
  • 交會對接!樣品轉移!嫦娥五號是怎樣完成這次「深情擁抱」的?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北京時間12月6日5時42分,嫦娥五號上升器成功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並於6時12分將樣品容器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這是我國首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軌道器逐漸接近上升器。
  • 凌晨牽手成功,這場「太空之吻」西安又立功
    這是我國首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航天五院西安分院為嫦娥五號探測器研製的交會對接微波雷達是上升器和軌道器之間進行交會對接的關鍵設備。在距離地球38萬公裡外,「身高」約2米、「腰圍」約9米的軌道器要與「身高」約1米、「腰圍」約3米大的上升器實現交會對接,無異於在太空中進行「穿針引線」。要成功地實現「穿針引線」,瞄「針眼」的過程就異常重要。
  • 追蹤丨嫦娥五號探測器對接組合體成功分離
    「對接助手」可靠給力此次,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25所研製的嫦娥五號交會對接微波雷達,作為中遠距離測量的「助手」,成功引導完成了嫦娥五號的交會對接任務。微波雷達是一組成對產品,由雷達主機和應答機組成,分別安裝在嫦娥五號的軌道器和上升器上。
  • 微波雷達助力嫦娥五號軌道器和上升器「太空牽手」
    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研製的嫦娥五號交會對接微波雷達,作為探測器在月球軌道中遠距離測量的唯一手段,成功引導探測器實現首次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該對接技術是嫦娥五號任務中「四大關鍵技術」之一。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5所交會對接微波雷達總工程師孫武介紹,此前的載人航天工程任務中,我國太空飛行器在近地軌道進行過多次交會對接,都應用了航天科工的微波雷達,五戰五捷的表現足以證明我國已經成功掌握交會對接技術。但不同的是,這次是在距離38萬公裡之外的月球軌道,難度更大。
  • 嫦娥五號「繞、落、回」背後的科技力量
    12月19日,嫦娥五號從月球挖的「土」正式移交了相關科研單位,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樣品儲存和研究工作拉開序幕。回顧此次嫦娥五號月球挖「土」,自11月24日,嫦娥五號發射入軌,經歷了地月轉移、近月制動、在軌分離、平穩落月、鑽表取樣、月面起飛、交接對接及樣品轉移、環月等待、月地轉移、再入回收等階段。各環節順利進行,離不開航天科研人員的科技保障。
  • 「嫦娥五號」開啟月球採樣之旅 西安硬科技貢獻「最強大腦」
    據五院西安分院專家介紹,相比嫦娥三號、嫦娥四號任務,西安分院不僅對嫦娥五號這個「五妹」配備的微波測距測速敏感器、測控天線、數傳子系統進行了升級,還新研製了交會對接微波雷達,幫助「五妹」的軌道器和上升器實現交會對接。為她實現「繞、落、回」全程護航。
  • 月球上空,一「吻」成功;新箭首發,順利升空!
    ▲ 軌道器與上升器正在交會對接(示意圖)交會對接微波雷達總工程師孫武介紹,此前的載人航天工程任務中,我國太空飛行器在近地軌道進行過多次交會對接,都應用了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5所研製的微波雷達,五戰五捷的表現足以證明,我國已經成功掌握交會對接技術。但不同的是,這次是在距離38萬公裡之外的月球軌道,難度更大。
  • 「西安製造」飛天探海 看星辰大海裡的西安科技
    從創建以來,航天六院研製生產了上千臺液體火箭發動機,參加了我國幾乎全部的火箭發射,也因為百分之百的成功率而被稱為「金牌動力」。  2020年,6月23日,北鬥三號「收官星」成功發射,完成全球組網。航天六院提供的千餘臺發動機在二十年間布下了漫天北鬥星辰。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火箭成功將「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
  • 人類首次月球無人交會對接,嫦娥五號技術反超阿波羅飛船
    5時42分,嫦娥五號上升器成功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並將樣品容器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這是人類首次實現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這也意味著中國深空探索技術在全球處於領先水平。當初美國能夠在月球完成無人交會對接,靠的是人工操作,為了可以讓探測器可以精準對接,地面人員還要做好前期工作,實時精密定軌,確定最符合跟蹤觀測數據的軌道,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所屬的佳木斯深空站、喀什深空站、三亞測控站,利用我國陸基站「大三角」的優勢,實施了三向測量,確保了上升器軌道的高精度確定,在此期間,上升器姿態變化頻繁、信息傳遞關係複雜,目標切換時間十分緊湊,所以挑戰難度非常大
  • 嫦娥五號完成我國首次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月球大禮包將以第二宇宙...
    北京時間12月6日5時42分,嫦娥五號上升器成功與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並於6時12分將月球樣品容器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首次實現我國月球軌道交會對接 。嫦娥五號採用的對接方式與我們所熟悉的載人航天採用的對接方式有很大的區別。
  • 嫦娥五號探測器完成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和在軌樣品轉移
    央廣網文昌12月6日消息(記者張棉棉)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嫦娥五號探測器11月24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後,約飛行四天半時間到達月球軌道,加上變軌、降落、採樣、上升,然後再變軌返回,月面起飛後的高難度動作就是在距離地球38萬公裡的月球軌道進行無人交會對接
  • 我國首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 嫦娥五號將擇機返回地球
    人民日報北京12月6日電 (記者馮華、餘建斌)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北京時間12月6日5時42分,嫦娥五號上升器成功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並於6時12分將樣品容器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這是我國首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 12時35分,嫦娥五號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與上升器成功分離,進入環月等待階段,準備擇機返回地球。
  • 香港科技助力「嫦娥五號」成功
    「嫦娥五號」已創造和實現了5個「中國第一」:一是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二是地外天體的起飛,三是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四是攜帶樣品高速地球再入,五是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隨著「嫦娥五號」探月任務收官,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戰略目標順利完成,中國人深空探索的腳步會邁得更大、更遠。 「嫦娥五號」上升器從月面起飛就是「中國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