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好奇、探索一直是科技發展的動力,夜晚仰望天空,凝視遠方光點,在星海裡遨遊,感受宇宙的廣袤無垠,感受渺小,排除學習工作的煩躁。
電影《星際探索》,我很喜歡。
電影開篇,目光聚焦,故事氛圍緩緩展開。仔細聽,烘託高空中的背景音縈繞耳畔。
這種剛開頭,製片LOGO播放時就和故事內容結合起來的不多。
上次看是《終結者 黑暗命運》,不僅聲音融合,圖像也經過處理。
但其實很有意思,剛開始的音樂是最後返回地球時的:
一段十幾秒的場景,和結尾首尾呼應,沒有任何旁白。
就像我們的人生,某些稍縱即逝的東西,等到某個時刻,連成一串時,才恍然大悟。
剛開始的劇情扣人心弦,國際空間天線站發生電湧。緊接著世界各地發生電湧事件,死亡成千上萬人。
後來政府發現,本次電湧事件和之前去海王星最後失聯的 利馬項目有關。 而驅使我們主角去前往的另一個原因就是,這個項目的負責人是主人公的父親。
之後就是尋找主角父親,終止海王星附近飛船發射電湧,的一系列經歷。
劇情先劇透這麼多,我們來看看其中我比較感興趣的部分。
劉慈欣說「好的科幻作品,要像新聞報導一樣真實」《2001太空漫遊》如此,《星際探索》也如此。
真正讓我感覺電影表達出「新聞紀實般的科幻」的源於電影中的很多細節。
輕薄科技感的手機。
降臨火星時使用的回收降落姿態。
讓我不禁想到最近大火的美國 spaceX 火箭回收
最令我震撼的月球激戰場景。
ps (本圖字幕應翻譯為:有多輛敵方月球車在追擊)
畫面很震撼,細節處處寫實,很享受這樣的畫面。
科幻小說中,人物只是配角,為劇情服務。
科幻電影中,人物表現張力,改變劇情的發展。
電影中主角父親偏執,為了自己目的可以犧牲一切。有些殘酷,又很現實。
科技的進步除了探索、好奇心,還需要漫漫綿長歲月的伏案研究、計算、等待。
那些推動人類前進的,在仰望星空之後,為了目的需要下決心捨棄很多東西。
主角負有責任感。是那種 「我認為應該去做,全世界反對,我也要偷偷做成,但不是為了證明什麼,責任驅使。」 的人,是社會需要的英雄。
主角最後對他父親說:他只看到那裡沒有什麼,卻錯過了眼前的東西。
他看到了比以往都更加清晰的世界,很美、很壯觀,充滿驚奇。但在壯麗的外表下,什麼也沒有,沒有愛和恨,沒有光明和黑暗,他只看到那裡沒有什麼,卻錯過了眼前的東西。
——《星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