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下午2時,發布情況通報,10月13日早7時左右,該校化工學院一名研究生被發現在實驗室身亡。經公安部門初步調查,排除他殺,具體情況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隨後,也報導了此次事件。
原微博:
網友評論
近年來,有關博士自殺的事件屢屢發生,基本都和科研壓力大或者學業路途坎坷無法畢業有關。每次看到這樣的新聞,同樣身在科研圈的我們都痛心不已。
為什麼經常有懷揣科研夢想的研究生選擇結束年輕的生命?怎樣才能避免類似悲劇的重演?導師和學生的關係應該如何處理?每一次,在這樣的新聞過後,這才是值得我們思索的問題。
科研人的壓力有多大?
在機器之心的一項調研裡,67% 的研究生說他們在過去一年裡至少有一次感到絕望;54% 的人情緒低落,無法正常工作。對於許多人來說,讀研究生並不是一種樂趣或個人的充實。
博士期間「心跳」波動圖,
第二年到第三年是心態最接近「崩潰」的時間
Nature曾發過一篇文表明,比利時Flanders的一些PhD學生發現,他們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是受過高等教育學生的兩倍以上。這群博士生中有三分之一目前已經出現心理問題,或者有患上心理疾病的風險。對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博士生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約四分之三的博士生承受著「高於平均水平」的壓力。
當我們壓力過大時,一定要注意找到一些適當的方法來疏解自己的壓力:
1. 不是超強度的有氧運動(外出散步,瑜伽,慢跑或適度運動)。
絕對有助於情緒的穩定和擁有「工作/生活是值得」的感覺,即使這樣做的代價是犧牲研究/求職等的時間,但可以提高研究/求職效率,最後事半功倍的結果其實是一樣的。
2. 與朋友和家人保持聯繫(但與那些溫和地支持你而不是專橫命令你的人保持聯繫)。試著不要總想著要一個人呆著。
3. 做一個有意識的努力,每晚睡足夠的時間(熬夜做實驗、寫論文以及回覆審稿意見最好偶爾為之)。
4. 如果你能負擔得起的話,可以找找心理醫生。
5. 找到一些(或幾件)獨立於學術界的工作(哪怕是寫寫網文)。
6. 旅行。
希望可以少看到這種令人心痛的消息,大家要照顧好自己。
本文綜合整理自:科研菌、高分子科學前沿、微博「紅燒土豆葉」、微算雲平臺、四川在線等。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公眾號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號轉載使用,須保留本公眾號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請與我們接洽。版權屬於原作者。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