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們為什麼要行善?從中醫來分析,因為善行有助於我們的身心健康。一方面,善德能養我們的陽氣;另一方面,行善最快樂。
一、天地福善佑善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植根於中國的本土思想。我們的先祖早就認識到,善合於天道。
比如,如《尚書》有言:「為善,天降之百祥;為惡,天降之百殃」、「天道福善禍淫」,最被人熟知的是《周易》中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在往聖先賢看來,善惡與福禍之間是一種明確的對應關係。正如《旬子》所言:「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積善而不息,則通於神明,參於天地矣」。
對於善惡之報,《周易》講的非常清楚:「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從以上論述中,我的體會就是:善是天地之大德,天地福善佑善。只要心善、語善、思善、行善,則能合乎天地之大德,那麼,天地必能讓我們更順意,更健康,更幸福。總結而言,即是善有善報。
二、天性本善,所以人本健康
儒家以人為本,只有人才具有主體能動性,才能自覺地覺解潛在的本體之善,才能繼本源之善。正如《周易》所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作為本體的道具有潛在的善性,普遍內在於天地萬物之中。人能繼之則善,人若不繼則不善,處處以人為本。
從中醫來分析,一方面,元氣是天地中最原初的物質,「夫物始於元氣」,元氣化生天、地、人三才,再生化出萬物。人為萬物之首,人有欲望,生出善惡。善念則致和諧,而惡念則致敗亂。
另一方面,天人合一,最終還是歸結在人身上。人能健康,源於天地之道;人能行善,源於天命。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天性本善,所以人生之初本來健康,因為善是正能量,善是天地之道,而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賦予人最初的,當然是健康。
人以德為本。《大學》明言:「德者,本也」。因為厚德載物,我們的健康、財富、幸福、事業、家庭等等全部源於德行。天地之大德是善的,如果我們能順應天地之德而行善,那麼,我們的身體就應該是健康的,心理就應該是幸福的。
由此說,只要加強道德修養,行善以積德,那麼,便是順應天道。只要德性內存,便能趨吉避兇。
三、善有善報,善讓人健康
佛家最重因果,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什麼樣的因,就會生出什麼樣的果。
比如,不重視養生,這是因;罹患疾病,這是果。今時媒體大力宣傳定期體檢,目的是早發現,早治療。我卻認為,我們應該更多地宣傳養生,而不是體檢。養生是在因上預防,體檢是在果上預防。不重養生,卻重體檢,根本就是本末倒置。
每個人的行為——即自造的業——將決定自己的福報。這個福報,不僅指事業、家庭、財富等,也包括健康。換句話說,不行善,這是因;失去健康,這是果。因為「業力自召」,正如《成寶論》有云:「善業得樂報,不善業得苦報」,這與儒家的善惡報應觀是一樣的。
《太上感應篇》有言:「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因果,如影隨形」。心為本,為因;健康為標,為果。追求健康,應該從存好心開始。好心生起,不但外境變好,健康亦能恢復。
在「福禍自召」這一點上,中醫與儒、佛諸家都是共通的,都體現了一種自我承擔的價值觀。
中醫認為,善即是陽氣,是正能量。善是一團天地之間的和氣,善能溫暖他人,亦能溫暖自己。
人之初,性本善。善是人的本心。「善」可安心和心,心安則臟腑皆安,心和臟腑皆和。行善既可養生亦能愈病。行善之人,其心胸開闊且自得其樂,雖然影邪而不懼,因為其身正。這樣就會使臟腑和諧,營衛平衡,周身氣機皆能正常升降出入,自然病邪難侵。
四、如何得善?
我們養生,我們追求健康,就要心善、思善、語善、行善,從善如流,如此方是正道。
人有六種器官,包括眼、耳、鼻、舌、身、意,通過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接觸而產生苦樂的感受,有了苦樂的感受便產生了追求快樂,逃避痛苦的執著,從而造出善惡業因。善惡業因即是導致疾病的源頭。怎麼辦?
我的觀點是,一方面,遠離怨恨惱怒煩五毒,好好修心養心正心,使心正,則不受諸外境影響;另一方面,學習《內經》的觀點,恬淡虛無,精神內守,這樣才能使內心安和,而能使五臟六腑皆歸於平衡。
如何才能找到「善」呢?
一則,前賢有謂:「親善人,讀善書,講善端,薰陶漸染,惟善是資;存善念,言善言,行善行,動靜食息,惟善是依。始也勉強,久則自然。」這樣的教誨合乎天地之道,是真正得德之言,值得我此生無條件地遵從。
二則,心存善念,行善助人
孟子說:「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愛,即是善念。愛的力量非常大,不但能得到人生的順利,更可以讓自己更健康。
三則,為善最樂
善是天地的正能量,善屬於陽的光輝的一面,是開發性的。相反,惡屬於陰性的,是收縮的、緊張的,會使人起恐懼感、痛苦感。如果我們能專心行善,幫助他人,做好事,那麼,陽機發動,陽氣充盛,生機就旺,我們的心境自然就會快樂起來。
心為本,身為標,心善則身和,人就會健康起來。
善心生陽,邪念生陰。智慧為陽,一念善心起,智慧由此而生。
如果我們每天都能做一件真正的善事,自己內心有講不出來的舒服,那麼每天覺也睡得特別地好。這樣累積下去,自性的光明就出來了。若能這樣,不修行也是真修行。
我的理解是,人的生命包括形與神兩個部分。形體上的養生,包括「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這些都能讓形體健康起來。另外,還需要精神層次的養生,善行是方法之一。善心、善念、善語、善行都是善,都能提升我們的精神境界。
五、止於至善
南懷謹在《唯識與中觀》中說:一個人做善人,極力作善事,善行到了。儒家《大學》「止於至善」的人,他念頭也清了,所以「為善最樂」。做善事到了極點,不要修定,念頭清了……所以善法是非常可貴的哦。
善與喜相應,行善則喜。喜的東西是陽性的,是讓人身心舒暢的的。比如,我們哪天做了一件好事,不只是精神上會感到非常愉快,身體都會舒服出來。
善行不論大小。大善固然好,小善也要行。我的理解是,我們要以善德來養生和養性。養生,求的是健康;養性,求的是提升精神境界。
作為中醫人,我們不但學習中醫,我們更是努力修養身心,我們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在這個境界上,人性與天性合二為一。如何達到這個境界呢?我的理解是,天地以德為本,而善為德之本。善的境界即是「天人合一」!
所以,「止於至善」,這不但能讓我們找回健康,更能讓我們達到人生的至高境界。(董洪濤)#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