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行善?從「善」論養生

2021-01-09 善生活養有道

俗話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們為什麼要行善?從中醫來分析,因為善行有助於我們的身心健康。一方面,善德能養我們的陽氣;另一方面,行善最快樂。

一、天地福善佑善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植根於中國的本土思想。我們的先祖早就認識到,善合於天道。

比如,如《尚書》有言:「為善,天降之百祥;為惡,天降之百殃」、「天道福善禍淫」,最被人熟知的是《周易》中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在往聖先賢看來,善惡與福禍之間是一種明確的對應關係。正如《旬子》所言:「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積善而不息,則通於神明,參於天地矣」。

對於善惡之報,《周易》講的非常清楚:「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從以上論述中,我的體會就是:善是天地之大德,天地福善佑善。只要心善、語善、思善、行善,則能合乎天地之大德,那麼,天地必能讓我們更順意,更健康,更幸福。總結而言,即是善有善報。

二、天性本善,所以人本健康

儒家以人為本,只有人才具有主體能動性,才能自覺地覺解潛在的本體之善,才能繼本源之善。正如《周易》所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作為本體的道具有潛在的善性,普遍內在於天地萬物之中。人能繼之則善,人若不繼則不善,處處以人為本。

從中醫來分析,一方面,元氣是天地中最原初的物質,「夫物始於元氣」,元氣化生天、地、人三才,再生化出萬物。人為萬物之首,人有欲望,生出善惡。善念則致和諧,而惡念則致敗亂。

另一方面,天人合一,最終還是歸結在人身上。人能健康,源於天地之道;人能行善,源於天命。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天性本善,所以人生之初本來健康,因為善是正能量,善是天地之道,而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賦予人最初的,當然是健康。

人以德為本。《大學》明言:「德者,本也」。因為厚德載物,我們的健康、財富、幸福、事業、家庭等等全部源於德行。天地之大德是善的,如果我們能順應天地之德而行善,那麼,我們的身體就應該是健康的,心理就應該是幸福的。

由此說,只要加強道德修養,行善以積德,那麼,便是順應天道。只要德性內存,便能趨吉避兇。

三、善有善報,善讓人健康

佛家最重因果,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什麼樣的因,就會生出什麼樣的果。

比如,不重視養生,這是因;罹患疾病,這是果。今時媒體大力宣傳定期體檢,目的是早發現,早治療。我卻認為,我們應該更多地宣傳養生,而不是體檢。養生是在因上預防,體檢是在果上預防。不重養生,卻重體檢,根本就是本末倒置。

每個人的行為——即自造的業——將決定自己的福報。這個福報,不僅指事業、家庭、財富等,也包括健康。換句話說,不行善,這是因;失去健康,這是果。因為「業力自召」,正如《成寶論》有云:「善業得樂報,不善業得苦報」,這與儒家的善惡報應觀是一樣的。

《太上感應篇》有言:「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因果,如影隨形」。心為本,為因;健康為標,為果。追求健康,應該從存好心開始。好心生起,不但外境變好,健康亦能恢復。

在「福禍自召」這一點上,中醫與儒、佛諸家都是共通的,都體現了一種自我承擔的價值觀。

中醫認為,善即是陽氣,是正能量。善是一團天地之間的和氣,善能溫暖他人,亦能溫暖自己。

人之初,性本善。善是人的本心。「善」可安心和心,心安則臟腑皆安,心和臟腑皆和。行善既可養生亦能愈病。行善之人,其心胸開闊且自得其樂,雖然影邪而不懼,因為其身正。這樣就會使臟腑和諧,營衛平衡,周身氣機皆能正常升降出入,自然病邪難侵。

四、如何得善?

我們養生,我們追求健康,就要心善、思善、語善、行善,從善如流,如此方是正道。

人有六種器官,包括眼、耳、鼻、舌、身、意,通過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接觸而產生苦樂的感受,有了苦樂的感受便產生了追求快樂,逃避痛苦的執著,從而造出善惡業因。善惡業因即是導致疾病的源頭。怎麼辦?

我的觀點是,一方面,遠離怨恨惱怒煩五毒,好好修心養心正心,使心正,則不受諸外境影響;另一方面,學習《內經》的觀點,恬淡虛無,精神內守,這樣才能使內心安和,而能使五臟六腑皆歸於平衡。

如何才能找到「善」呢?

一則,前賢有謂:「親善人,讀善書,講善端,薰陶漸染,惟善是資;存善念,言善言,行善行,動靜食息,惟善是依。始也勉強,久則自然。」這樣的教誨合乎天地之道,是真正得德之言,值得我此生無條件地遵從。

二則,心存善念,行善助人

孟子說:「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愛,即是善念。愛的力量非常大,不但能得到人生的順利,更可以讓自己更健康。

三則,為善最樂

善是天地的正能量,善屬於陽的光輝的一面,是開發性的。相反,惡屬於陰性的,是收縮的、緊張的,會使人起恐懼感、痛苦感。如果我們能專心行善,幫助他人,做好事,那麼,陽機發動,陽氣充盛,生機就旺,我們的心境自然就會快樂起來。

心為本,身為標,心善則身和,人就會健康起來。

善心生陽,邪念生陰。智慧為陽,一念善心起,智慧由此而生。

如果我們每天都能做一件真正的善事,自己內心有講不出來的舒服,那麼每天覺也睡得特別地好。這樣累積下去,自性的光明就出來了。若能這樣,不修行也是真修行。

我的理解是,人的生命包括形與神兩個部分。形體上的養生,包括「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這些都能讓形體健康起來。另外,還需要精神層次的養生,善行是方法之一。善心、善念、善語、善行都是善,都能提升我們的精神境界。

五、止於至善

南懷謹在《唯識與中觀》中說:一個人做善人,極力作善事,善行到了。儒家《大學》「止於至善」的人,他念頭也清了,所以「為善最樂」。做善事到了極點,不要修定,念頭清了……所以善法是非常可貴的哦。

善與喜相應,行善則喜。喜的東西是陽性的,是讓人身心舒暢的的。比如,我們哪天做了一件好事,不只是精神上會感到非常愉快,身體都會舒服出來。

善行不論大小。大善固然好,小善也要行。我的理解是,我們要以善德來養生和養性。養生,求的是健康;養性,求的是提升精神境界。

作為中醫人,我們不但學習中醫,我們更是努力修養身心,我們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在這個境界上,人性與天性合二為一。如何達到這個境界呢?我的理解是,天地以德為本,而善為德之本。善的境界即是「天人合一」!

所以,「止於至善」,這不但能讓我們找回健康,更能讓我們達到人生的至高境界。(董洪濤)#養生#

相關焦點

  • 聖經中記載的行善是指什麼?
    善有兩種善,一種是神的善,一種是人的善。行神的善得永生,行人的善積德,因人常說,行善積德。佛教行善稱功得無量。其實基督徒行神的善就包括行所有的善,所以,當悔改信福音得永生。有人就說了!永生,是屬天的生命,你問的問題,我們只有說,抱歉了!但他們的道德觀是好的,是世人所效法的,且受到了世人稱讚,而不是來問他得不得永生的問題。你這樣問明顯是在試探神,試探我們啊!你說是不是?行善積德是佛教與世人都知道的真理,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
  • 修十善法,需要堅持做到三時行善
    如果要行十善業道,應該做到要三時行善。所謂三時行善,就是指三種時間行善。清晨到中午這段時間行善,名叫上時。吃一頓飯所需花費的時間,名叫中時。行走一百步的時間名為下時。上時行善,大約花費的時間為半天左右,對於末法時期的修行來講,或許難度比較大,不過意志堅定的學佛修行人,仍然能夠奉行。
  • 聊齋《雷曹》:行善之人最美,無心之善回報最大
    我們中國乃禮儀之邦,大家從小就被教育要與人為善、要積德行善。江南易林要說明的是:不管動機如何,行善總是好的,但積德行善也有高低之分,無心之善果報最大。江南易林中學時讀東周列國志的時候,對一個故事印象很深。晉文公重[chóng]耳流亡到楚國,楚成王厚待了重耳。
  • 佛教:做好行善8法,福德滿滿!
    以是種善因必得善果,善果即是福德,外現為各種福報。故而行善,是積累福德的大法。然而行善也有大學問,必須了知其中因由理數,才能善之有效,而集聚無量福德。《了凡四訓》的作者袁了凡居士,篤信佛教,根據佛理寫就《了凡四訓》一書。《了凡四訓》本為家書,是了凡居士留給子孫,以作家範的。因其言簡意賅,說理深刻,對世人有大利益,故而數百年來廣為流傳於民間。
  • 給達爾文進化論出難題:善是進化的動力嗎?
    這無形中製造了一個尖銳的矛盾:我們求生存還是求善果?人性該趨善還是該趨惡?不可無視這個矛盾的存在,因為它已經撕裂了我們的生活。善惡之別,正邪之分將人性空間變成了戰場,人性之戰在每個人的意識空間和心靈空間裡展開,善惡的取捨涉及生活的根本立場,因此人性的存在非常複雜又非常矛盾,生存邏輯和人的情感需要成為對立的關係,也就是要活還是要愛,成了人的艱難選擇。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關於善和惡的定義,止惡即為行善
    善惡的體性,本來是沒有固定的,本性是空的,就是看我們究竟是要做好?還是做壞?象我們的手掌一樣---猶如反掌,你要做善的,就是善,你要作惡,就是惡。本章就是專門闡釋這個道理。「佛言」:佛告訴我們。告訴我們什麼呢?「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這裡,我們應該先把「眾生」的意思弄明白。什麼叫「眾生」?
  • 佛說:一切皆有因果,請及時行善
    行善積德,從來就不是一句空話。有些人總覺得,為什麼我做了那麼多的好事,還沒有改變我現在的命運,那是因為你欠下的那些業障,還不足以抵消你做下的那些善事。2.只有當你做到足夠多的善事,能抵消你前世今生欠下的業障和障礙之後,你的人生,才會慢慢的有所改變,有所轉化。
  • 《了凡四訓》:行善真的可以改命?做多少善事才會見效?
    《了凡四訓》:行善真的可以改命?做多少善事才會見效?為什麼要行善王陽明有句話很有名,叫做: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意思是說,人的真心是無所謂善惡的,也沒有對錯,它只是明了真如,但是,有真心就有妄心,人能常駐真心,就是得道成佛了。可惜,人在世間生活,根本不可能達到這樣的境界。
  • 命根養生才是內經養生的核心,中醫卻沒有,莫要接受道教方法
    本節說一下命根的養生。命根養生與五臟六腑養生是不一樣的。先說什麼是命根。 關於人體命門的問題,就是指的天地命根的養生,也就是無形水火與有形水火的養生。那為什麼叫做命根呢?所以命根養生,就是養無形水火與有形水火,也就是養精神與養形體。中醫側重形體養生,一堆藥物吃過來吃過去,忽略無形水火。道教喜好辟穀,斷絕外物攝入,則無形水火最終缺少水谷而消失。中醫與道教的方法都是違背內經的「命根養生」要求的。(文字版補充:很明顯精神保全者則是長生命根,不保全者就算短命命根。
  • 子貢贖人與子路受牛,我為什麼不支持海底撈道歉?
    初看之下,覺得很奇怪,說好的「施恩不圖報、行善不留名」呢?為什么子貢「無償贖人」卻做錯了,子路「有償救人」卻做對了?來聽聽孔子的解釋:子貢仗義疏財,無償贖人,表面上看是好事。但無形中提高了道德標準,把贖人的行為提高到大多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導致很多人不會再贖人。
  • 每日默想丨悄悄行善,喜樂更大
    為什麼不在她不知道的情況下把它鏟乾淨了呢?」 我在那長走道上鏟了15分鐘的雪,她從來不知道是誰為她做了這件事情。但20年過去了,每當想起這事,我都引以為快。今天很多人感到空虛無聊,把時間精力用在玩遊戲,追劇,看球賽等吃喝玩樂上,通過這些雖然也能得到喜樂,但這些帶來的喜樂是短暫的,人很快又會變得空虛。
  • 「格言」常以深心至誠,恭敬於物,慎勿詐善,以悅於人
    啟予國學《修身格言365》 336【格言】常以深心至誠,恭敬於物,慎勿詐善,以悅於人。——《至言總養生篇》【譯文】常用真實誠摯的心恭敬地對待人事,千萬不要用發心不真的行善取悅他人。【解讀】古代儒家認為至誠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
  • 道家智慧:積德無需人見,行善自有天知!
    二、行善自有天知德,很多人以為是修養,其實是智慧。善,很多人認為是品格,其實是高明。積德無需人見,冥冥自有天定;行善自有天知,天地間因果循環不爽。《周易》云: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既然天道對我們一視同仁,做不做得成一個大寫的人,就全靠我們自己,你的選擇決定著你內心質地的高下,你人生格局的寬窄。這其中的關鍵,就是善之一字。千裡之行始於足下,九層之臺始於累土,行不行善、積不積德,最終將造成人的天壤之別,有人眾星捧月,有人萬劫不復。
  • 人性的善與惡在心中往往只是在一念之間,因為普遍存在於人的內心
    導語:「善」與「惡」,從古到今都一直在探討著。如孟子的「性本善」論,荀子的「性本惡」論等等。其實「善」與「惡」也可以從哲學的角度找到答案,如「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而「性本善」與「性本惡」也是矛盾統一體的表現。
  • 跟著大目犍連尊者去天上看看人間行善所得回報有多大
    今天,讓我們跟隨大目犍連尊者一起,去天宮遊一遊,或許您就會對行善必得善報,升起足夠信心,而將行善持之以恆了。」有一天,大目犍連尊者對其弟弟說:「走!我帶你去天上看看吧!」我們在等大目犍連尊者的弟弟,他慷慨布施,救助貧窮的人,由於他在人間所做的善事,命終之後,就會到我們這裡做天王。我們都是將來要服侍他的人。」原來,大目犍連尊者的弟弟,和我們現在很多人一樣,開始的時候並不懂得布施、行善,並且還很慳吝,即便是家中寶庫堆積如山,也還是想要更多。
  • 一生行善卻沒好下場?真相原來是這樣
    而且放出風來:都說我家不好,說我家姓惡,我家老人為什麼去世在冬天,身上乾乾淨淨,老天就是對我家好。「好先生」的兒子聽說後更是心中不平:我家老人行了一輩子的善,臨走也沒落個乾淨身,還不如人家時時處處行惡的好。越想越傷心,怨老天不公。兒孫們一商量:從此以後行惡不修好。
  • 怎麼樣養生才能真正提升精氣神?如何養生讓身體更健康?
    這些方法對於養生收效如何暫且不說,這裡面涉及的因素太多。養生效果反饋體現在哪裡呢? 就是人的精、氣、神,那麼就到了今天的話題——如何提升精氣神如何提升精氣神,我們必須了解什麼是精氣神,中醫上的精氣神是獨立的概念,跟我們平時生活認知是有區別的。
  • 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
    身為基督徒,不諱言地,當我們面對他人無禮的謾罵和難堪的羞辱,多多少少也曾有過以惡報惡、以牙還牙的念頭,但每當我們即將失去理智,欲靠著血氣回敬對方時,心裡總會出現一個聲音:「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羅十二21)。因為,我們如果和那苦待我們的人一樣,那我們便同等於惡者,又如何自稱是神的兒女呢?
  • 個人觀點:道教講的「承負」論,可能比「因果」更全面一些
    《太平經》云:「凡人之行,或有力行善,反常得惡,或有力行惡,反則善,因自言為賢者非也。力行善反則惡者,是承負先人之過,流災前後積來害此人也。其行惡反-善者,是先人深有積畜大功,來流及此人也」。從中可以看出善惡之報的一部分是由前人的行為決定的。
  • 金剛經二十四:唯有淨心行善,方能得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兩品的內容其實緊密關聯,所謂的無法可得,並不是真正的沒有法門要說,不然世尊辛辛苦苦說法四十九年又在做什麼呢?我們之前也說過了,無法可說,其實指的是最究竟的法門,也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譯過來是無上正等正覺。那麼什麼才是「淨心行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