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予國學《修身格言365》 336
【格言】
常以深心至誠,恭敬於物,慎勿詐善,以悅於人。
——《至言總養生篇》
【譯文】
常用真實誠摯的心恭敬地對待人事,千萬不要用發心不真的行善取悅他人。
【解讀】
古代儒家認為至誠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禮記·中庸》:「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朱熹集註:「至誠之道,非至聖不能知;至聖之德,非至誠不能為。」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說的就是如果能夠以極其誠懇的心並且永久地保持下去,則天地都可感動,金石這類堅硬的東西都可打開。
《大學》中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稱為儒家「八目」,可見儒家認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在于格物,格物就要恭敬於物,以內心深處所發之誠意,恭敬地對待人和事。當我們帶著真誠而無私的心去幫助別人的時候,會給別人帶來極大的觸動,太多的的感動,也會成為一種美好的精神力量,有可能會改變人對生命的認知。
《菜根譚》中說:「君子而詐善,無異小人之肆惡;君子而改節,不若小人之自新。」翻譯成白話就是:品德高尚又有見識的人假裝為善,就與恣意作惡的小人一般無二;品德高尚又有見識的人改節易操,還不如一個痛改前非的小人。所以人千萬不要用發心不真的行善取悅他人。做事的出發點,不再是為了自身的長進,而是為了做給別人看的,只是為得到別人的讚揚,這一切就變得本末倒置了。
作者:啟予弟子丁波天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