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是農曆臘月二十三,這一天是北方的小年,也是蒙古族一年一度的傳統祭火節日。為此,蒙古大營舉辦了盛大的祭火祭灶儀式。
在蒙古族祭火儀式上,全國蒙商會執行秘書長、資深媒體人宋和平宣布祭火儀式開始,主祭師誦讀《祭火詞》後,來賓把酒、奶食品等祭獻物放進燃燒的火灶裡,祈求火神賜福,保佑國泰民安,保佑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幸福安康。來賓和身著盛裝的蒙古族群眾圍著火灶將奶食品等祭品敬獻給火神。隨後,來賓們圍著火神跳起了安代舞。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宋和平說,蒙古族傳統祭火儀式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儀式慶豐收、祝興旺、促團圓、保幸福。大家通過跳安代舞、聚餐等方式迎接春節的到來,也表達全家團圓、健康快樂之情,朋友們特別是情侶們相約祭火,祝福祖國興旺發達,祝福家庭幸福美滿,相約朋友常聚常見常樂。
祭火儀式結束後,蒙古大營為來賓準備了豐盛的晚宴,並表演了豐富多彩的蒙古族文藝節目。劉海龍總經理做了熱情洋溢歡迎辭(徐楓)
【相關連結】臘月二十三蒙古族祭火由來
蒙古人認為火是家族興旺發達的象徵,也是聖潔乾淨的象徵,它不僅給一家人帶來光明和溫暖,還用它永恆的熱情溫暖著人間。因此,對蒙古人來說灶與佛龕一樣是極其神聖的。蒙古人崇拜火,視火為生命與興旺的象徵。他們敬火為神,在草原上,火神是諸神中最受尊敬的神。過去蒙古人吃飯前首先要用奶酒敬火;現在則要在每年臘月二十三舉行祭火活動。
蒙古民族,認為火是純潔的象徵和神靈的化身,灶火是民族、部落和家庭的保護神,可賜予人們幸福和財富,也是人丁興旺、傳宗接代的源泉。古代蒙古族薩滿教巫師認為火與火神可以驅逐各種妖魔與邪惡,醫治疾病,施恩惠於人類。由此也可以說蒙古民族的祭火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一種遺俗。
祭火神活動將鮮明的民族特色融入到源遠流長的蒙古族文明中,為其發展注入了活力,體現著人與大自然和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精神,展示著整個民族的人文精神。人們通過祭火也保佑長生天和這片土地風調雨順、生活幸福,國家的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