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大營舉辦蒙古族傳統祭火儀式喜迎小年

2020-12-21 北方經濟網

本網訊 1月17日是農曆臘月二十三,中國北方傳統的小年,也是蒙古族一年一度的傳統祭火節日。當日晚上,蒙古大營舉行了蒙古族傳統祭火儀式,吸引了眾多的攝影家及食客參加,共同感受蒙古族傳統文化和習俗。

祭火儀式上,全國蒙商會執行秘書長、資深媒體人宋和平宣布祭火儀式開始,主祭師誦讀《祭火詞》後,在蒙古大營總經理劉海龍的引領下,來賓們把酒、奶食品等祭獻物放進燃燒的火灶裡,祈求火神賜福,保佑國泰民安,保佑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幸福安康。來賓和身著盛裝的蒙古族群眾圍著火灶將奶食品等祭品敬獻給火神。伴隨著優美動聽的音樂,來賓們圍著火神跳起了安代舞。

宋和平說,蒙古族傳統祭火儀式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儀式慶豐收、祝興旺、促團圓、保幸福。大家通過跳安代舞、聚餐等方式迎接春節的到來,也表達全家團圓、健康快樂之情,朋友們特別是情侶們相約祭火,祝福祖國興旺發達,祝福家庭幸福美滿,相約朋友常聚常見常樂。

祭火儀式結束後,蒙古大營為來賓準備了豐盛的晚宴,並表演了豐富多彩的蒙古族文藝節目歡度小年。

相關焦點

  • 蒙古大營臘月二十三祭火儀式盛大舉辦
    1月17日是農曆臘月二十三,這一天是北方的小年,也是蒙古族一年一度的傳統祭火節日。為此,蒙古大營舉辦了盛大的祭火祭灶儀式。在蒙古族祭火儀式上,全國蒙商會執行秘書長、資深媒體人宋和平宣布祭火儀式開始,主祭師誦讀《祭火詞》後,來賓把酒、奶食品等祭獻物放進燃燒的火灶裡,祈求火神賜福,保佑國泰民安,保佑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幸福安康。來賓和身著盛裝的蒙古族群眾圍著火灶將奶食品等祭品敬獻給火神。隨後,來賓們圍著火神跳起了安代舞。
  • 蒙古族傳統祭火儀式:是冬季的一場盛宴,匯聚國內外的關注者
    1月17日, 就在離火山群不遠的在察哈爾右翼後旗,以「聖火寄深情 冰雪迎新春「為主題的烏蘭察布四季國際攝影大展」冬季採風創作活動」拉開了帷幕。服飾禮儀、祭火儀式,冰雪運動,點燃了烏蘭察布草原人民迎接新春的熱情,也點燃了來自四面八方攝影人拍攝蒙古草原風情、冰雪運動攝影的創作激情。
  • 【網絡述年】察哈爾右翼後旗蒙古族第八屆傳統祭火儀式精彩剪影
    【網絡述年】察哈爾右翼後旗蒙古族第八屆傳統祭火儀式精彩剪影 2020-01-19 20: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內蒙古舉辦祭火儀式 傳承蒙古族祭火文化祈禱新年幸福安康
    (新春走基層)內蒙古舉辦祭火儀式 傳承蒙古族祭火文化祈禱新年幸福安康  【解說】1月17日,農曆臘月二十三是蒙古族傳統祭火日。當日,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舉辦了集體祭火活動,現場數千人身著蒙古袍共同參與。  【同期】當地牧民 寶音德力格爾  我是第一次參加旗裡的集體祭火活動,沒有想到辦得這麼好。
  • 【「火」了察右後旗】火山、祭火、熱情似火……
    他們流連於烏蘭哈達火山地質公園的美景,聆聽蒙古族傳統宮廷音樂《阿斯爾》悠遠空靈的天籟之聲,感受蒙古族傳統祭火禮儀帶來的震撼,讓世界了解烏蘭察布,讓烏蘭察布走向世界。「小年」,這一天是蒙古族傳統的祭火日,祭灶(火)是蒙古族最古老的祭祀活動之一。
  • 北京蒙古大營誠邀天下客
    在這裡,遊客可以盡情欣賞蒙元宮廷式藝術表演,傾聽原生態組合的長調、呼麥、馬頭琴、好來寶說唱藝術,還能參與專業歌手現場點播、演唱,體驗濃濃的蒙古族風情與文化。據悉,「蒙古大營」落地生根北京7年賓客盈門,僅2019年就接待遊客逾20萬人次,其中大型旅遊團體及外賓佔1/5。北京蒙古大營系內蒙古巴彥淖爾人敖其爾創辦。
  • 中國·鄂託克前旗第四屆聖火文化節暨冰雪那達慕之盛大祭火儀式...
    1月29日,中國·鄂託克前旗第四屆聖火文化節暨冰雪那達慕之盛大祭火儀式在聖火文化公園如期舉辦。來自內蒙古、新疆、甘肅、青海、錫林郭勒盟、興安盟、阿拉善盟等地的幾萬人齊聚聖火文化公園,祈福草原風調雨順,人民安居樂業,各項事業繁榮昌盛。祭火,是蒙古族的一種古老傳統習俗。
  • 蒙兀室韋蒙古大營在哪裡 好玩嗎?
    呼倫貝爾有很多蒙古大營,而當您來到室韋的時候會發現在室韋鎮的附近有一幢非常具有蒙古特色的大門,當地人稱之為蒙兀室韋蒙古大營,那麼蒙兀室韋蒙古大營在哪裡 好玩嗎?一定是很多人想了解的吧,其實蒙兀室韋蒙古大營其實是近年來新建的,小編剛好在其剛開業的時候去遊覽過,裡面的建築擺放設施以及文化設施都非常具有蒙古特色,如果您想要體驗蒙古族的文化,去這裡就沒錯了。
  • 呼倫貝爾額爾古納河的老鷹嘴,蒙古大營逛一逛
    從老鷹嘴回來的路上,一望無際的麥田,沒想到呼倫貝爾大草原除了草場,還有那麼多的麥田。前往蒙古大營,天氣有點陰暗,要下雨的前奏。蒙古大營的圍牆也很有特色,看著天空馬上就要下雨了,穿著短袖感覺很冷,得套外套。蒙古大營的大門氣派不?大營裡好多漂亮的蒙古包,潔白的外牆在綠色的大草原上格外顯眼。
  • 蒙古族的宗教信仰
    他主持傳統儀式,代氏族成員求兒、求女、求五穀豐登、人畜兩旺,為氏族成員治病等。在早期,則參與解決部落的重大疑難問題,直至決定首領的繼承,戰爭與和平等。成吉思汗就曾設置「別乞」(教長),專門管理薩滿事務。
  • 「雨花視角」蒙古族傳統「安代」儀式的指號分析
    蒙古族傳統「安代」儀式歷史悠久,驅魔治病,整個儀式充滿了指號意蘊。藉助於皮爾士的指號理論,從象似、標指、象徵三個維度分析儀式文本,蒙古族傳統「安代」儀式隱喻性敘事中的文化動力躍然紙上。指號的意義與指號形式之間呈現出一個巨大的理解和解釋空間,我們可以從儀式指號的隱喻性敘事中發現其文化動力。本文通過皮爾士指號學路徑,從象似、標指、象徵三個維度,闡釋和解讀蒙古族傳統安代儀式中關鍵指號的多層內涵,從而揭示傳統安代儀式複雜的指號體系及其背後的深層結構。
  • 霓裳|阿拉善蒙古族傳統服飾
    蒙古族傳統服飾也稱為蒙古袍,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款式和顏色上有所差異。阿拉善蒙古族傳統服飾分為和碩特服飾、喀爾喀服飾、土爾扈特服飾和蒙古族穆斯林服飾,各部落服飾各具特色,蘊涵著不同的文化背景。
  • 蒙古族的茶文化
    7.可敦茶可敦茶,譯為皇后茶,其歷史悠久,是蒙古族傳統奶茶種類之一。生活在蒙古高原的蒙古族人飲用營養豐富的可敦茶暖身養生。傳統蒙醫學食療法結合按摩手掌多汗穴位和飲用可敦茶促使人體出汗排毒、補氣養血。傳統的可敦茶須由家中女主人用清澈的泉水或者井水熬煮,加入新鮮的牛奶、黃油、風乾牛肉、大羊股骨肉熬製,並伴有攪揚九十九次、默念吉祥祝詞的風俗習慣。營養豐富、熬煮程序複雜的可敦茶代表著宮廷般尊貴的生活,故此被稱為皇后茶。8.餃子茶蒙古族飲茶習俗中的茶不單指茶水,手把肉、奶製品、蒙古果子等茶食完全能夠代替飯食。
  • 蒙古族頭飾的秘密:是蒙古族女人的一生,也是唯一的「娘家人」
    只有在出嫁的前一天,在隆重的婚禮上,才特邀德高望重的兩位長者為「分發父母」,舉行莊嚴的分發儀式,儀式上將姑娘時的一條髮辮散開,順著兩鬃梳成兩根辮子,然後在辮子上系戴由新郎送來的華麗貴重的首飾。蒙古族女人在30歲之前出嫁都要戴全套頭飾。過了30歲以後就要把留眉珠這部分取下來;過了40歲,還要把穗子部分取下來。但有幾樣東西是永遠也不用取下的,如額飾、後簾就是一輩子都要佩戴的。
  • 蒙古族民俗:蒙古族古男兒三藝吉尼斯紀錄,你了解嗎?
    烏珠穆沁搏克是蒙古族競技體育的精髓,是柔韌與剛強、力量與技巧結合的競技,烏珠穆沁搏克具有深遠的歷史價值,凝聚了烏珠穆沁人的智慧和力量,蒙古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能騎善射、體魄強壯的民族,搏克作為訓練勇士體魄的手段,一直是蒙古民族酷愛的傳統體育項目。
  • 蒙古族服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史前時期
    另外,從蒙古民族服飾的款式看,褒衣博帶,即能體現人體的曲線美,又能體現蒙古牧人寬厚大度、粗獷坦蕩的性格。蒙古民族服飾,是蒙古民族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從上古到蒙古汗國,從元、明、清到現在,隨著歷史的發展,歷代蒙古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並不斷吸收兄弟民族服飾之精華,逐步完善和豐富自己傳統服飾的服飾種類、款式風格、面料色彩、縫製工藝,創造了許多精美絕倫的服飾,為中華民族的服飾文化增添了燦爛的光輝。蒙古袍有著800多年歷史,是蒙古族的傳統服飾。
  • 布仁巴雅爾和他的蒙古包
    新華社呼和浩特7月29日電 題:枕著草原 望著星空——布仁巴雅爾和他的蒙古包  新華社記者 王靖傳統包、星空包、落地窗觀景包……放眼望去,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蒙古包,夢幻般在呼倫貝爾大草原深處鋪展開來。這是布仁巴雅爾的蒙古包生產基地。
  • 蒙古族傳統樂器——四胡
    四胡,最早稱為「提琴」,蒙古語中讀音為「侯勒」、「胡兀爾」(huur),屬於胡琴中的一種,因為有四根琴弦而得名,為蒙古族極具代表性的獨奏樂器。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四胡源於中國北方奚部的奚琴。13世紀後再蒙古地區流傳。
  •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個傳統習俗的來歷是什麼
    這個「過大年」的習慣說法一方面,有表達「春節」這個中華民族大家庭共同的傳統節日的「隆重」程度的含義。也反映了春節在人們心中的節日位置。那就是,春節這個節日是一個「大」節日!所以,過春節也叫「過大年」!就「大年」的說法和稱呼,還有一層意思,那就是和「小年」的相對性提法兒。有「小年」,當然就一定有「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