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果蠅處見微知著——記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2021-01-11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北京10月2日電 從果蠅處見微知著——記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新華社記者彭茜 李驥志

  一隻小小的果蠅體內,竟有揭示人類生物鐘機制的基因密碼。

  三位「40」後美國科學家歷時幾十年,從果蠅處見微知著,發現了其中的奧秘。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2日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傑弗裡·霍爾、麥可·羅斯巴什和麥可·揚,以表彰他們在研究生物鐘運行的分子機制方面的成就。

  科學家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開始了生物鐘相關基因的研究。但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出生於1940年代的這三位美國科學家才從果蠅中分離出一種能夠控制晝夜節律的基因,由此逐步揭示了生物鐘的奧秘。

  羅斯巴什:「你是在開玩笑嗎」

  73歲的麥可·羅斯巴什的生物鐘在凌晨五點零九分被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打亂了。

  「一般來說,固定電話在那個時候響起,多半是因為有人死了,」他告訴美聯社記者。在睡夢中驚醒,得知自己摘得諾獎後,他先是沉默了一陣子,然後說:「你是在開玩笑嗎?」

  瑞典中央通訊社援引羅斯巴什的話說,他接到電話後穿著睡衣和妻子坐在沙發上,「大腦一片空白,還沒顧得上告訴同事們,甚至還沒來得及喝上一杯咖啡。」

  等他終於反應過來時,他說:「我特別高興,為這個領域感到高興,為果蠅感到高興。對學校來說這也是很棒的事情。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他看來,這樣一項基礎研究發現能夠引起關注令人欣慰。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羅斯巴什稱自己與一同獲獎的霍爾既是好友,也是非常長久的完美合作夥伴。

  羅斯巴什出生於美國堪薩斯城,1970年從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隨後3年在英國愛丁堡大學做博士後。自1974年起,他一直任職於美國布蘭代斯大學。1982年,他開始了針對生物鐘的相關研究。

  霍爾:「這些有趣的小生物」

  72歲的傑弗裡·霍爾在談及自己的研究生涯時,除了要感謝自己在求學階段的列位導師,還要特別感謝果蠅。

  「它們其實是非常複雜的生物體,其構造精密而有趣,」傑弗裡此前接受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採訪時說,他坦言隨著研究的深入,他「愛上了果蠅」。

  霍爾1945年出生於美國紐約。他的父親曾是美聯社記者,不過霍爾沒有子承父業,而是在一位果蠅遺傳學家的引導下踏上了基礎生物學研究之路。

  他於1971年從美國華盛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71年至1973年在加州理工學院做博士後,1974年加入布蘭代斯大學。

  2002年起,他開始在緬因大學任教。那時他住在一處荒無人煙的地方,每天騎著哈雷摩託車去上班,他說這除了能往返160多公裡體驗荒野,還能在集中精力駕車時暫時拋掉實驗室的煩惱。

  揚:「達爾文的啟示」

  68歲的麥可·揚回憶,他曾經每天都要和同事們安排一批果蠅模擬體驗從紐約到舊金山的時差。

  他的實驗室中有兩臺冰箱大小的培養箱,一臺貼著「紐約」字樣,另一臺貼著「舊金山」。培養箱裡的燈早上六點開,模擬日出,晚上六點關,模擬日落。這些需要「倒時差」的果蠅幫助他揭示人體生物鐘的秘密。

  揚1949年出生於美國邁阿密,儘管他的父母僅高中畢業,並無科研背景,但卻一直支持他對科學的興趣。他們為揚買了天文望遠鏡,並包容了他的化學實驗設施對地板的「毀滅性打擊」。

  「我十二、三歲的時候,父母給我買了一本講達爾文進化論的書,當中有關於生物鐘如何控制花兒開放和鳥兒、昆蟲遷徙的描述,並提到這一機制還是個謎,」揚在獲得2013年邵逸夫生命科學及醫學獎時回憶道。自家後院裡一株白天閉合、晚上綻放的花朵更讓他決心探索其中的奧秘。

  1975年,揚從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75年至1977年,在史丹福大學做博士後研究。1978年起,他任職於美國洛克菲勒大學。1983年,揚的研究小組在洛克菲勒大學進行了一項試驗,觀察由於基因突變而作息紊亂的果蠅。

  經過連續四個晝夜的觀察記錄,用掉了6米多厚的圖表紙後,揚終於確信,他們將調控生物鐘的基因成功轉移到了本已生物鐘混亂的果蠅體內,使它們恢復了規律作息。這次實驗一發不可收拾,在接下來的30多年裡,揚在這一領域的研究中越鑽越深。

相關焦點

  • 三名美國科學家分享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新華社斯德哥爾摩10月2日電(記者李驥志 付一鳴)瑞典卡羅琳醫學院2日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三名美國科學家傑弗裡·霍爾、麥可·羅斯巴什和麥可·揚,以表彰他們在研究生物鐘運行的分子機制方面的成就。
  •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三位美國科學家分享這一殊榮
    央廣網北京10月3日消息(記者邢斯嘉 李行健 見習記者苗霖)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北京時間昨天傍晚,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三位美國科學家分享這一殊榮。兩年前,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亞洲第一位獲得這個獎項的女科學家,也讓這個獎項被更多中國人所了解。屠呦呦是因為發現了治療瘧疾的藥物青蒿素而得獎。今年,這三位科學家又是因為什麼得獎呢?為了搞明白這個問題,昨晚,央廣記者多方求教,用了近四個小時,力求給大家做靠譜兒的翻譯。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免疫學家艾利森和本庶佑獲獎
    癌症每年奪去數百萬人的生命,是人類最大的健康挑戰之一,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人類和癌症抗爭的裡程碑。在2018年醫學獎獲得者的發現之前,癌症臨床發展的進展長期以來沒有重大突破。「免疫檢查點療法」已經徹底改變了癌症治療方法,並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看待癌症如何管理的方式。
  • 一文讀懂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本世紀尚無人能單獨獲獎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於瑞典時間10月5日11時30分(北京時間17:30)公布。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由諾貝爾基金會管理,該獎項每年頒發一次,用於表彰在生理學或醫學領域作出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與同年設立的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和平獎相比,獲獎人數是最多的。21年距離上一次獲獎者獨享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已經過去了整整21年,那還是1999年,本世紀還無人能單獨獲獎。而在已頒發的110次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中,有39人單獨獲獎,33人和一位同仁獲獎,38次出現三人同時獲獎。
  •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他們發現了C肝病毒!
    由此,2020年「諾獎周」正式開跑。作為最具權威的醫學獎項之一,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研究成果,深刻影響著社會發展,也一次次見證了人類對各類疾病的不懈戰鬥,對生命奧秘的不息探索。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今年的諾獎意義何在?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因發現C型肝炎病毒而獲獎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近日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哈維·阿爾特、查爾斯·賴斯以及英國科學家麥可·霍頓,以表彰他們在發現C型肝炎病毒方面所做出的貢獻
  • 關注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身體「時鐘」攜帶的秘密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傑弗裡·霍爾、麥可·羅斯巴什和麥可·楊,以表彰他們發現了生物體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  基因突變帶來作息異常  「這項成果回答了生物體最基本的問題,實至名歸。」  徐瓔2003年在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科學部門從事研究工作。「當時我們在研究一種『早睡早起』的基因。當地有個家族的人習慣在3時~4時起床,18時~19時睡覺。研究團隊發現,這一家族管理睡眠行為的PER2基因發生了突變。如果把這種突變基因轉給小鼠,小鼠同樣會早睡早起。」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花落「C肝病毒」發現者
    有外媒分析,諾貝爾和平獎或將成為「新冠和平獎」,及獎項會頒給在抗擊疫情上有突出成就的組織或個人。關於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你知道嗎?圖片來自nobelprize.org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是根據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五個諾貝爾獎之一(和平,化學,物理,生理學或醫學,文學),該獎旨在表彰在生理學或醫學領域作出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1]。
  • 三位科學家獲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們是誰?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頒發給發現C肝病毒的三位科學家。當地時間10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總秘書長託馬斯·佩爾曼宣布,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和Charles M.
  • 科普:生命時鐘的振蕩器——解讀2017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果
    獲得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三位科學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生命時鐘怎樣「滴答」走動。  含羞草葉子在黑暗中仍按晝夜規律開閉,向日葵在太陽尚未升起時已經朝向東方,人在亮如白晝的辦公室裡待到半夜照樣犯困——生物的自然節律並不依賴於外界條件刺激,而是由某種內在機制掌控。鐘錶的核心元件是振蕩器,比如鐘擺、機械振子或石英電路,它們產生穩定的周期性振動。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深度解讀!
    北京時間10月5日下午17:30,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Harvey J. Alter、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的Michael Houghton和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Charles M. Rice因發現了C肝病毒而獲得此獎。
  •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為何頒給這3人
    當地時間10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獎委員會總秘書長託馬斯·佩爾曼宣布,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哈維·阿爾特(Harvey J. Alter)、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和查爾斯·M·賴斯(Charles M.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了三位科學家,他們鑑定出一種新型病毒,即C型肝炎病毒,從而在與血源性肝炎的鬥爭中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近日揭曉,獲獎者是三位在發現C型肝炎病毒的過程中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附過去5年得主名單
    北京時間10月5日下午5點34分許,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美國和英國科學家Harvey J.Alter、Michael Houghton、Charles M Rice獲獎,以表彰他們「發現C型肝炎病毒。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回顧
    諾貝爾獎(瑞典語:Nobel priset;英語:Nobel Prize)根據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包括五個獎項: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和文學獎,旨在表彰在這五個領域「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以及瑞典中央銀行1968年設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用於表彰在經濟學領域傑出貢獻的人。
  • 生物節律研究,揭開人類生物鐘的秘密——解讀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
    新華網上海12月10日電 今日,由上海市科協主辦,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新華網「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及上海科協大講壇管理辦公室共同承辦的「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科普報告會」在滬舉辦。本次活動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楊雄裡主持。
  • 釋新聞|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生物鐘的分子研究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傑弗理·霍爾(Jeffrey C Hall)、麥可·羅斯巴希(Michael Rosbash)、麥可·楊(Michael W Young)。三位科學家的獲獎理由是:因發現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 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張佳欣 龍雲 科技日報記者 房琳琳 據諾貝爾獎官網最新消息,北京時間10月5日17時30分,諾貝爾委員會秘書長託馬斯·佩爾曼在斯德哥爾摩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宣布,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哈維·J·阿爾特(Harvey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為Harvey J. Alter, Michael...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為Harvey J. Alter, Michael Houghton和Charles M. Rice。
  •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深度解讀!
    2018年10月1日 訊 /生物谷BIOON/ --北京時間10月1日下午17:30,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來自德克薩斯大學的研究者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Allison)教授和日本京都大學的本庶佑(Tasu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