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CoV-2或通過鼻子進入大腦|《自然-神經科學》論文

2020-12-18 騰訊網

《自然-神經科學》發表的一項屍檢研究Olfactory transmucosal SARS-CoV-2 invasion as a port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entry in individuals with COVID-19顯示,SARS-CoV-2或能通過鼻子進入人類大腦。這一發現或有助於解釋在COVID-19感染者身上觀察到的一些神經症狀,並有望為感染的診斷和預防措施提供借鑑。

SARS-CoV-2不僅累及呼吸道,還累及中樞神經系統(CNS),導致感染者出現類似喪失嗅覺、味覺、頭痛、疲勞、噁心等神經症狀。雖然最新研究已經在腦部和腦脊液內發現了病毒RNA,但病毒如何進入以及如何在腦內分布的問題仍不清楚。

德國柏林夏裡特大學醫學院的Frank Heppner和同事研究了33名(22名男性和11名女性)死於COVID-19的感染者的大腦和鼻咽(喉的上半部分,與鼻腔相連),這裡可能是病毒最先感染和複製的位置。這些感染者去世時中位年齡為71.6歲,從出現COVID-19症狀到死亡的中位數間隔為31天。作者在大腦和鼻咽中發現了SARS-CoV-2的RNA和蛋白,還在鼻咽中檢測到了完整的病毒顆粒。其中,嗅黏膜發現的病毒RNA水平最高。他們指出,疾病病程與檢測到的病毒含量呈負相關性,說明病程越短的感染者,其體內發現的SARS-CoV-2的RNA水平越高。

作者還在嗅黏膜的特定細胞類型中發現了SARS-CoV-2刺突蛋白,這些蛋白會利用內皮和神經組織的鄰近來進入大腦。作者在一些感染者表達神經元標誌物的細胞內發現了SARS-CoV-2刺突蛋白——說明嗅感覺神經元可能受到了感染;接收嗅覺和味覺信號的腦區中也發現了SARS-CoV-2刺突蛋白。神經系統其他區域也發現了SARS-CoV-2,包括延髓——大腦主要的呼吸和心血管控制中心。

仍需開展包含各種樣本的COVID-19屍檢研究,來確定介導該病毒進入大腦的確切機制,並尋找其他可能的入侵路徑。

在新冠死者的口咽和鼻咽以及中樞神經系統區域中檢測SARS-CoV-2。

Nature

相關焦點

  • 首次看清,新冠病毒如何入侵人類大腦!今日《自然》子刊展示高清圖像
    今日,《自然》子刊Nature Neuroscience發表了一項研究結果,科研人員通過屍檢發現,新冠病毒有可能從鼻子進入大腦,順沿著神經細胞傳播。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也首次獲得了完整的新冠病毒顆粒在鼻咽內部的電子顯微鏡圖像。
  • Cell:新研究繪製出SARS-CoV-2的高解析度基因圖譜,並指出這種病毒...
    在與COVID-19大流行的鬥爭中,世界似乎迷失了方向,無法發現這種冠狀病毒(SARS-Cov-2)的組成。作為一種RNA病毒,SARS-Cov-2進入宿主細胞並複製它的基因組RNA(gRNA),並產生許多較小的稱為「亞基因組RNA(subgenomic RNA)」的RNA。這些亞基因組RNA用於合成SARS-Cov-2所需的各種蛋白(刺突蛋白和包膜蛋白等)。
  • Science:新研究揭示融合前後的SARS-CoV-2刺突蛋白呈現出不同的形狀
    2020年7月22日訊/生物谷BIOON/---SARS-CoV-2表面的棒狀刺突蛋白在這次COVID-19大流行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種刺突蛋白通過ACE2受體與人體細胞結合,然後急劇改變形狀,發生摺疊刀類似的彎折,從而將細胞膜與冠狀病毒的外膜融合,這就打開了冠狀病毒感染的大門。
  • 多篇文章揭示SARS-CoV-2刺突蛋白的弱點
    該抗體未能中和SARS-CoV-2,這表明它對這種新型冠狀病毒的結合力不強。畢竟它是一種較老的武器,並不是專門針對SARS-CoV-2靶標。這篇Science論文的作者寫道,他們認為這種抗體可能仍能在體內對這種新型冠狀病毒有效,但還需要更多的實驗來證明。英國肯特大學病毒學家Jeremy Rossman(未參與這項研究),這是一項有趣的研究工作。
  • SARS-CoV-2的S1蛋白穿過小鼠的血腦屏障
    SARS-CoV-2的S1蛋白穿過小鼠的血腦屏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8 21:37:21 美國西雅圖大學William A.
  • 2020年度「中國神經科學重大進展」獲獎名單「附成果介紹」
    為了推動神經科學領域的創新發展,充分展示和宣傳神經科學領域的重大科研成果,經中國神經科學學會七屆二次常務理事會一致通過,開展2020年度「中國神經科學重大進展」推薦工作。022020年2月27日凌晨,《自然》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兩個保守的表觀遺傳調控因子妨礙健康衰老》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 未來,大腦掃描背包將神經科學帶入現實世界
    參與這項工作的威爾·康奈爾醫學大學(Weill Cornell Medicine)的神經生物學家Timothy Spellman表示,這項技術是可攜式神經科學設備的「一個非常棒的展示」。他說,這種背包及其廣泛的工具套件可以拓寬神經科學研究領域,以研究人體運動時的大腦。
  • 神經科學打開了人工智慧的黑盒子
    馬格德堡大學人工智慧實驗室的Sebastian Stober將運用認知神經科學的方法來分析人工神經網絡,從而更好地理解它們的工作方式。 「認知神經科學啟發可解釋人工智慧技術研究項目」(簡稱CogXAI)將為期三年,將從德國聯邦教育和研究部獲得100多萬歐元的資助。
  • 特別關注|SARS-CoV-2 RNA會整合到宿主基因組中?
    >」的研究論文,似乎提供了SARS-CoV-2可能通過逆轉錄並整合到人類基因組的證據,該論文尚未通過同行評議。研究人員首先分析了資料庫中SARS-CoV-2感染細胞的RNA-seq數據,在包括肺、心臟、大腦、胃組織來源的細胞和類器官,以及直接來源於COVID-19患者的支氣管肺泡灌洗液樣本中,發現了宿主與病毒轉錄本嵌合的證據,且豐度與病毒RNA水平顯著正相關。
  • 北京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研究成果入選2020年度「中國神經科學...
    為了推動神經科學領域的創新發展,充分展示和宣傳神經科學領域的重大科研成果,中國神經科學學會於2020年度首次開展「中國神經科學重大進展」推薦工作。該研究通過重建人腦同時注意多個特徵時的神經表徵,首次揭示了注意在特徵空間的「節律性探照燈」加工模式。論文題目為 「Competing rhythmic neural representations of orientations during concurrent attention to multiple orientation features」。
  • 認知神經科學:人類行為研究新進展
    神經科學從生物學視角出發,試圖解釋神經迴路如何活動進而執行當前行為;認知科學則從心理學視角出發,探討行為產生的內部認知加工過程是什麼;這些過程如何通過計算機加以實現,則是人工智慧關心的問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從基因定位到光遺傳學迴路控制,從電生理機制到多模態的解剖和功能性結構,研究大腦活動的手段和工具日漸精益。但僅依靠對大腦和神經的研究尚不足以解釋人類行為,如同研究羽毛無法解釋鳥類如何飛行一般。
  • 《自然》:你得過的感冒,可能會改變新冠感染的嚴重程度
    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發表了一篇關於新冠的重要論文:研究人員們指出過去得過的感冒(common cold),可能會影響新冠疾病(COVID-19)的嚴重程度。由於目前全球疫情依舊居高不下,普通感冒又是如此常見,這篇論文一經發表,迅速在海外社交媒體上刷屏。
  • 中科院神經所最新研究成果:大腦通過統計推理表徵「自我」
    9月3日,《美國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了題為《獼猴對自我身體表徵的統計推理》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王立平研究組完成,博士後方文為該論文第一作者。
  • 研究表明新冠對人體傷害十分巨大,進入人體大腦造成認知障礙
    與之前的許多病毒一樣,SARS-CoV-2病毒對大腦來說是個壞消息。在2020年12月16日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這種通常被描繪為病毒紅色臂的刺突蛋白可以穿越小鼠的血腦屏障。這有力地表明,SARS-CoV-2(COVID-19的病因)可以進入大腦。
  • 20年來,神經科學有何進展?
    今年,《自然綜述-神經科學》創刊20周年。藉此契機,期刊邀請了近幾年在此發表過文章的18位作者,談了談二十年來在各自研究領域,神經科學所獲得的發展。 以上幾種技術上的進步同樣被應用在興起的社會神經科學領域。通過對多個動物行為、生理,及神經元活動的同步記錄或操控,我們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自然環境中動物社會行為的神經學機制。
  • Cell論文詳解在SARS-CoV-2感染和細胞因子休克症候群中,TNF-α和...
    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11月18日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ynergism of TNF-α and IFN-γ triggers inflammatory cell death, tissue damage, and mortality in SARS-CoV-2 infection and cytokine shock syndromes」。
  • 神經科學50年|NeuroHub
    同時,正在發展的單細胞轉錄組學/蛋白組學技術將揭示不同種生物間腦細胞的多樣性[1][2]。結合自動化高通量技術和創新視覺電生理技術[3][4],神經科學將開始探索不同的細胞群是如何實現發育過程和生理功能上的不同。如此我們將不僅能鑑定不同類型細胞在正常和病態大腦中的作用,還能發現將人和其它哺乳動物區別開的細胞機理。
  • CMU、MIT三篇論文詳解機器和大腦範疇下NLP...
    隨著研究的深入,一些學者開始探討機器中的自然語言處理和大腦中的自然語言處理是否存在著一些聯繫,進而延伸至神經科學與 BERT 等 NLP 預訓練方法的交叉點。本文選取 CMU Wehbe 研究小組(2 篇)和 MIT Roger P. Levy 教授組(1 篇)的三篇文章,對這一主題進行了詳細的解析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