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蘭陵王與中國臉譜文化」研討會在景縣召開,我應邀參加,非常高興。景縣作為蘭陵王高肅的故鄉、中國董子文化之鄉、董仲舒故裡,打響蘭陵王的文化品牌,發掘中國臉譜文化遺產,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具有重要意義。來到景縣,說臉譜,憶高肅,心潮澎湃。
美顏名將
▲位於磁縣的蘭陵王墓及其雕像。
高肅(541—573),字長恭,又名孝瓘,是東魏權臣高歡(北齊追諡神武帝)之孫,文襄帝高澄第四子。渤海蓨縣(今景縣)人,封蘭陵王。《北齊書·高長恭傳》:河清三年(564年)「突厥入晉陽,長恭盡力擊之。芒山之敗,長恭為中軍,率五百騎再入周軍,遂至金墉之下,被圍甚急,城上人弗識,長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於是大捷。武士共歌謠之,為《蘭陵王入陣曲》是也。歷司州牧、青瀛二州,頗受財貨。後為太尉,與段韶討柏谷,又攻定陽。韶病,長恭總其眾。前後以戰功別封巨鹿、長樂、樂平、高陽等郡公」。
▲蘭陵王墓碑。
高肅在北齊歷史上,在渤海高氏家族中,是近乎完美的一代美顏名將,不僅是百戰百勝的常勝將軍,而且是勤政愛民的忠義肱股之臣。
《北齊書·高長恭傳》說:「長恭貌柔心壯,音容兼美。為將躬勤細事,每得甘美,雖一瓜數果,必與將士共之。」高肅可謂是北齊王朝皎潔無瑕的白玉,是才貌兼備的第一美男和智勇雙全的無敵將帥。
因為蘭陵王深受將士們和百姓愛戴,所以《蘭陵王入陣曲》早在隋唐就成為中華樂舞的經典,蘭陵王也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美顏名將,甚至與潘安等人名列古代四大美男之一。
面具留名
中國面具歷史非常悠久,而河北是中國面具的發祥地。1985年在易縣北福地六七千年前的文化遺址上發現了大量完整的史前面具,為研究原始宗教或巫術提供了重要資料。四川三星堆的各種金屬面具則展示了中國面具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儺戲是面具和原始臉譜藝術的古老載體,在西藏、青海、福建、山東、河北武安和內丘等地具有廣泛的傳承,而蘭陵王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面具將軍。
▲河北易縣北福地遺址出土的古老的陶質面具。
《舊唐書·音樂志》說:「代面出於北齊。北齊蘭陵王長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對敵。嘗擊周師金墉城下,勇冠三軍,齊人壯之,為此舞以效其指揮擊刺之容,謂之《蘭陵王入陣曲》。」這就是名垂千古的《蘭陵王入陣曲》之來歷。
▲河北易縣北福地遺址出土的古老的陶質面具。
《隋唐嘉話》中說高肅「白類美婦人」。由於唐代河北史學家李百藥編纂《北齊書》時,只寫到「長恭免胄示之面」,因此,蘭陵王「戴面具入陣」,是傳說還是史實,學界存在爭議,但蘭陵王戴面具入陣的形象,早在唐代就成為廣泛認知。唐代是中國戲劇藝術發展的重要節點,唐玄宗李隆基被後世奉為梨園祖師,對推動唐代戲劇與臉譜藝術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推動了唐代戲劇史研究。唐代專門記述教坊制度和逸聞的著作《教坊記》,由崔令欽編纂,其中記述:「代面(又稱大面)戲起源北齊」「蘭陵王長恭,性膽勇而貌婦人,自嫌不足威敵,乃刻木為假面,臨陣著之」。
唐人段安節為補《教坊記》所著的《樂府雜錄》記載:蘭陵王「以其顏貌無畏,每入陣即著面具,後乃百戰百勝」。這就成為後世《蘭陵王入陣曲》戴面具出徵的形象定格,也為後世戲劇用臉譜塑造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礎。元代從中書省(今京津冀)肇興的元雜劇藝術,深受蘭陵王文化影響和河北傳統藝術的滋養;而徽班沿著大運河進京及其發展的過程,則是促進臉譜文化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川劇變臉、各類地方戲對臉譜藝術的豐富,成就了中國臉譜絢麗多彩的百花藝園。加上中國皮影、木偶劇等劇種的人物臉譜,中國臉譜可謂洋洋大觀,甚至對東亞及東南亞戲劇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而蘭陵王高肅以及關於其人其美的傳說和演義,都與中國的面具、臉譜文化有著密切關係,是中國臉譜文化的重要內涵。
悲命忠良
蘭陵王美顏而仁善,與其出身有關。其母出身卑微,在史書中甚至連姓氏也沒留下。《北齊書》中載:「蘭陵王長恭不得母氏姓。」在講究血統門第的時代,蘭陵王貴為帝胄,「莫名」的身份給他帶來了巨大壓力。史書說他「貌柔心壯,音容兼美」「才武而面美」「白類美婦人」。後人猜想,其DNA也許來自他出身卑微的母親。如果不是母親容貌美麗異常,豈能引來貴為帝胄的父親的垂幸?
他所處的時代和家族,不允許他柔弱。史載,蘭陵王「有膽勇,善戰鬥」「勇冠三軍,百戰百勝」。他短暫的一生參加了無數次戰役。
河清三年(564年)十一月,北周聯合突厥舉兵20萬攻齊,圍洛陽,又分兵攻晉陽(今太原)。晉陽是北齊軍事重鎮,皇帝每年一半時間住晉陽。武成皇帝高湛親率大軍從鄴都「倍道兼行赴救」。《北齊書》記載:時為并州刺史的蘭陵王「盡力擊之」。戰爭結果是,「大破之,敵前鋒盡殪,無復孑遺,自餘通宵奔遁」。
晉陽反擊戰後,皇帝詔令段韶、斛律光、蘭陵王為帥,領精騎解洛陽之圍。其中段韶率200騎為左軍,斛律光領300騎為右軍,蘭陵王統500騎為中軍。兩位老將拱衛蘭陵王,除他皇室王侯身份外,與其在軍中的聲望和實力有關。
蘭陵王的北齊鐵騎日夜兼馳,五天抵洛陽。芒山為洛陽北面一道天然屏障,北齊騎兵搶佔山坡,居高臨下,「結陣以待之」。
北周軍人多勢眾,「上山逆戰」,蘭陵王借地勢大肆砍殺。北齊軍兩翼精銳從陣後掩殺,北周軍陣腳大亂,「投墜溪谷而死者甚眾」。蘭陵王率500精騎殺入敵陣,銳不可當,直奔金墉城(洛陽附近屯兵城)下。守城的北齊將士不知從天而降的部隊是何方神聖,蘭陵王一把摘下頭盔,「仰面示之」,北齊軍士一看,竟是人見人愛的美將軍蘭陵王,於是士氣大振,開始反擊。城上箭矢如雨,吶喊如雷,城下鐵騎橫衝,北周軍慌作一團,人踩馬踏,「盡棄營幕,從邙山至谷水三十裡中,軍資器物彌滿川澤」。
「邙山大捷」,以北齊軍全面勝利而告終。蘭陵王一戰成名,晉升為尚書令,從此走上北齊政治舞臺。後來他又和元老宿將段韶攻定陽,憑赫赫軍功,升太尉、大司馬、太保等要職。
《北齊書》還記載了他「平民化」的動人細節。一次上朝,「僕從盡散,唯有一人,長恭獨還」,事後蘭陵王竟「無所譴罰」。可見他為人非常寬厚。在那個不把人當人、動輒砍頭殺人的瘋狂朝代,蘭陵王的寬厚仁和放射出溫暖的人性光輝,不僅在當時得到朝野愛戴,也得到後世史家的高度評價。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功高蓋主,禍必降之。蘭陵王出生在一個瘋狂變態的帝王家族。北齊二十多年間,共出了六代皇帝,叔侄間相互殘殺,一個比一個短命,一個比一個瘋狂。儘管蘭陵王容貌柔美、軍功顯赫,一生小心翼翼,可依然無法改變悲劇命運。
北齊後主高緯即位後,陸令萱離間高氏親情,高緯荒淫無度,殘殺親人。武平四年(573年)五月,高緯中了陸令萱殺盡高氏忠良的陰謀,派人送一杯毒酒給蘭陵王。蘭陵王悲憤至極,對愛妃鄭氏說:「我忠以事上,何辜於天,而遭鴆也!」鄭妃勸他說:「何不求見天顏?」萬念俱灰的蘭陵王,留下一句「天顏何由可見」,將鴆酒一飲而盡,毅然離世,年僅30歲,死前燒掉所有債券,死後安葬在都城鄴以西。蘭陵王遇害,預示著北齊行將終結。4年後,失去軍事支柱的北齊王朝被北周皇帝宇文邕滅掉,高氏子孫慘遭屠戮。
結語
景縣發掘蘭陵王與臉譜文化,計劃創建蘭陵王與臉譜文化園和中國臉譜藝術館,把本土的文化IP打造成文化旅遊產業IP,帶動景縣旅遊產業發展和形象提升,對於促進經濟生活發展和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梁勇 文/供圖 刊於《燕趙都市報》2020年4月20日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