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第十場在搶答題中考到了一個詞牌——蘭陵王。原題如下:
請根據以下線索,猜一個詞牌名
A詞牌源於一位歷史人物B史載此人「白皙而美風姿」C此人驍勇善戰,常戴假面對敵D周邦彥用此詞牌填詞「柳陰直,煙裡絲絲弄碧」
中國詩詞大會提供的這些線索,肯定指向了「蘭陵王」,這個沒有問題,但關於蘭陵王其人和「蘭陵王」詞牌的一些細節,卻很有意思,下面簡單地說一下。
01北齊帥哥蘭陵王帶假面不一定是因為帥蘭陵王確有其人,指北齊的高長恭。高長恭,又名高肅、高孝瓘,他是北齊後主高緯的從弟,北齊書稱他為「蘭陵武王」。
詩詞大會中所說「史載此人『白皙而美風姿』」,其中的「史」,出自宋代葉廷珪的《海錄碎事》:「北齊蘭陵王體身白皙,而美風姿,乃著假面以對敵,數立奇功。」
蘭陵王是帥哥,這個沒有異議。《北齊書》上說他「貌柔心壯,音容兼美」, 《蘭陵忠武王碑》上說他「風調開爽,器彩韶澈」,《舊唐書·音樂志》上說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話》上說他 「白類美婦人」,這都可以說明他真的是長相英俊。
但是不是像唐以後文獻上所講的,因長得帥「乃」不得不帶上假面的,這個有不同的說法。
首先,《北齊書》上沒有這樣說。
對高長恭人生最光輝的一場戰役「芒山之戰」中,有這樣的記載:「芒山之敗,長恭為中軍,率五百騎再入周軍,遂至金墉之下,被圍甚急,城上人弗識,長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於是大捷。」
高長恭為解金墉城(今洛陽附近)之圍,率五百騎衝至城下,城上的北齊守軍不知是敵是友,所以高長恭摘下戰盔讓守軍看了看臉,這才確認。
注意,《北齊書》上的記載是「免胄」,而非「免假面」。
那麼為什麼帶著頭盔就認不清呢?
有學者考證那個時代軍中流行帶鐵面,也就是在戰盔之外,面部也用鐵面掩住,以作防護。
如果這種說法確切的話,蘭陵王因貌美不能震懾敵人只好帶上假面的說法只能是一個美麗的傳說了。
——當然,詩詞大會上的線索「此人驍勇善戰,常戴假面對敵」也並沒有和蘭陵王貌美聯繫在一起。
02「蘭陵王」詞牌與《蘭陵王入陣曲》並非一個概念「蘭陵王」詞牌源自蘭陵王高長恭不錯,但詞牌同北齊及唐《蘭陵王》曲並非一回事,有學者考證詞牌的首創者為周邦彥。
《北齊書》上講芒山大捷後,「武士共歌謠之,為《蘭陵王入陣曲》是也」。 當然曲調與歌詞都不可考。
到了唐代,出現了《蘭陵王》曲。唐《代國長公主碑文》載:「岐王年五歲,為衛王,弄《蘭陵王》」。岐王即李隆範(後改名李範),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杜甫詩「岐王宅裡尋常見」裡的也是他。李隆範五歲時在他的皇帝奶奶武則天的宴會上就表演了《蘭陵王》,當時唐玄宗六歲,也表演了節目。文中一個「弄」字,表明應該是載歌載舞的。
有學者言,宋之後再不見《蘭陵王》歌舞戲的記載。據考證,現今存在的《蘭陵王》是由北宋周邦彥所創製的,當時他正在掌管音樂的官署大晟府任職。
詩詞大會上最後一項表述為:周邦彥用此詞牌填詞「柳陰直,煙裡絲絲弄碧」。裡面並未提到首創,這是一種慎重,這無可非議。
「柳陰直」這首詞原詞如下:
《蘭陵王 柳》周邦彥柳陰直,煙裡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閒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悽惻,恨堆積。漸別浦縈迴,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沈思前事,似夢裡,淚暗滴。
這首詞當年非常流行。宋代 《樵隱筆錄》有如下記錄:「紹興初,都下盛行周清真詠柳《蘭陵王慢》,西樓南瓦皆歌之,謂之《渭城三疊》」。
整首詞內容以柳寫傷別之情,情緒哀婉,但據記載「至末段,聲尤激越」,這可能是周邦彥為此詞牌命名為「蘭陵王」的原因吧,但估計與蘭陵王時代的《蘭陵王入陣曲》相比,應該是少了些壯懷的。
幾年前有電視劇《蘭陵王》,裡面好多歌曲很棒,可惜沒有火到現在。其中有一首叫《命運》,當年聽著還可以——
能不能蒙上眼睛 就可以不傷心能不能脫下面具 還可以很狠心如果不是遇見你 我不可能相信生命有一種一定 一定要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