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0部「國家珍貴古籍」重慶開展 到底有多「貴」?
本文轉自【新華網】;新華網重慶12月15日電(陶玉蓮)15日,「冊府千華——重慶市藏國家珍貴古籍特展」在重慶圖書館開幕,分批次展示150部珍貴古籍原書,旨在揭示這些古籍的珍貴价值之所在。這些珍貴古籍如何保存?它們究竟有多「貴」?
-
...明朝的「導遊指南」……重慶圖書館這場古籍特展「名堂」有點多
12月15日上午,由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主辦,重慶圖書館(重慶市古籍保護中心)承辦的「冊府千華——重慶市藏國家珍貴古籍特展」在重慶圖書館正式開幕和市民見面。全市古籍「家底」:超63萬冊
-
「春秋三傳」是哪三傳?知道一個算及格,兩個算優秀,三個很無敵
這些精神都源於先秦時期,先秦古籍正是這些精神的實物載體。說起先秦古籍,所留下來的已經為數不多了,經過秦始皇焚書坑儒般的毀損和後世朝代更迭戰亂不斷,我們能聽到的就是那幾本書了,如《詩經》《禮》《荀子》等。有一本書相信大多數人都聽過,這本書就是《春秋》,但是大多數人不知道春秋還分為三傳,即「春秋三傳」。那麼「春秋三傳」到底指的是哪三傳呢?
-
建陽宋書《文選》臺北展出 被奉「鎮館之寶」
剛走進古籍庫房,一陣夾雜著淡淡清甜味的芳香撲鼻而來。圖書館特藏組主任俞小明向記者介紹說,這是臺灣本土紅檜木的香味。紅檜木生長於阿里山,是臺灣最富特色的樹種,質地很硬,防腐防蟲,還特別透氣,讓古籍始終保持「呼吸」的暢快,是珍藏古籍的書櫃絕佳原材。她說,由於臺灣紅檜木已被列為禁伐樹種,館內這一排排的大書架本身就是稀世珍品。
-
新書丨《安徽師範大學圖書館藏古籍善本目錄》
尤其在抗戰時期,省立安徽大學校長李順卿等諸位學者冒著生命危險,輾轉多地,將學校圖書館的古籍文獻從安慶裝船,由沙市遠大源記運輸公司運至湖北沙市,然後將一部分圖書運至湖南安化藍田,交由國立師範學院代管,大部分圖書轉交重慶國立編譯館,當時轉移保存的中文線裝圖書共42箱3938函。1946年10月國立安徽大學重新建校,當時兼任圖書館主任的熊毓文受命趕赴重慶,要求國立編譯館歸還所借圖書雜誌。
-
我省18部「傳世寶書」入選《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截至今年11月,全省98家古籍公藏單位的古籍普查工作基本完成,收集數據共10萬餘條,也就是說,有10萬餘部古籍「上了戶口」。「1912年以後印刷出版的書籍不能算是古籍。古籍還分為善本、孤本、珍本的標準,申報入庫還要優中選優。」張繼梅告訴記者,此次學校申報時選擇了20部古籍,最終只有3部成功入選。
-
江西省圖書館迎建館100周年 展出《宋應星四種》存世孤本等古籍
當日同期開展了「冊府千華——江西省藏國家珍貴古籍特展」。 劉佔昆 攝江西省圖書館創辦於1920年,一百年來,六遷館址、三建館舍,新館位於贛江之濱,建築面積9.6萬平方米。江西省圖書館現有館藏文獻402萬冊(件),數字資源251TB,是江西省規模最大、藏書最多、體系最完備的綜合性公共圖書館。
-
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公布
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評審是古籍保護工作的重要內容。記者了解到,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的申報和評審工作於2018年5月啟動,經過全國申報、匯總整理、專家評審、現場考察、網站公示、文化和旅遊部推薦、國務院審核批准等環節,最終評選出國家珍貴古籍752部,命名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23個。
-
有的古籍是孤本,為什麼就不能多抄錄一本呢?
所謂古籍孤本,意思是說,該書在歷史上是有記錄可查的(即上了古時的圖書目錄或者影響很大、廣為流傳),並且,現存的該書的古籍刻本只剩下了一本。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你現在依據古籍孤本,抄寫或者複印多少本,都叫做現代製作的副本,與所謂孤本,沒有一毛錢的關係。
-
它始建於明朝,取名自《易經注》,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
然而在寧波這塊人傑地靈的寶地上,卻有一家亞洲最古老的圖書館,與此同時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而這便是天一閣。天一閣始建於明朝,由明朝嘉靖年間。由兵部右侍郎範欽著手設計搭建,並藏書於其中。天一閣的藏書與其他私人藏書館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天一閣的主人「範欽」更注重今人的著作。尤其對於明朝的書籍、遊記、實錄等頗為偏愛。
-
金石書畫、古籍古墨名作集中展出 帶今人徜徉傳統文人精神世界
28日正在此間展出,在展現傳統文人趣味的同時,帶今人探尋他們的日常生活與精神世界。 孝慈舊藏的情郵傳奇 (明)吳炳撰 明粲花齋刻本 王 展覽主辦方供圖 「與古為徒」中國古代金石書畫及古籍名墨特展展出的展品中既有周密、高士奇等題跋宋拓《蘭亭序》、天祿琳琅著錄宋刻本《戰國策》、明崇禎趙宧光子趙均小宛堂刻本
-
現存最早王安石文集再現三卷孤本,背面是南宋官員的信札公文
宋龍舒郡本《王文公文集》原刻本傳世僅存兩部,中國藏有72卷於上海博物館,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藏有70卷——兩者如若合併除去重卷,則可得一部《王文公文集》完書。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古籍研究所研究員劉成國,曾著有《王安石年譜長編》,據他研究,「龍舒本《王文公文集》是現存最早的王安石文集,完整保存了宋版的原貌」。
-
春秋三傳(文學篇)
春秋三傳「春秋」就是歷史的意思。在商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兩季,後來才增加冬夏而成四季。所以人們就用「春秋」指一年。歷史是一年一年記載的,所以,「春秋」 就被引申為歷史。《春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史書。古時帝王身邊設有史官,分左史、右史。右史記帝王言論,如《尚書》。左史記帝王行動,大事記在「策」裡,小事則記在「簡」裡。(春秋,就是根據這些簡、策編成的魯國編年史(魯隱公元年~魯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七二二年~公元前四八一年)。
-
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公布——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
日前,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752部)》和《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23個)》,介紹當前我國古籍保護工作的新成果、新發現。發現了一批珍貴典籍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涵蓋我國不同民族、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載體形態、不同裝幀形式的重要古籍,體現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和多元化的特點。
-
傳承之道:深圳博物館藏史部古籍善本(上)
《傳承之道:深圳博物館藏史部古籍善本(上)》是深圳博物館編寫的繼經部類善本之後的史部類善本圖錄(上冊),大體涵蓋正史類、編年類和紀事本末類史書的古籍善本。收入了館藏古籍史部善本七十五部。序本書是繼經部古籍善本圖錄之後,深圳博物館編寫的第二本古籍善本圖錄,大體涵蓋館藏紀傳類、編年類和紀事本末類的史部古籍。史部古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之一,記載的是中國歷史的延續過程,歷史的延續主要體現在文字記載、口述傳說和實物遺存。
-
入選《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南圖新添的「國寶」有何過人之處?
唐代的手寫佛經、現存最早刻本的北宋「新華字典」……這些古籍經過歲月的洗禮,雖然已經殘破泛黃,但它們的珍貴价值卻已流傳千年。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了《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752部)》,南京圖書館107部入選,據記者了解,江蘇共有9家單位127部古籍榜上有名,佔全國總量的16.9%,成為全國入選數量之首。
-
《左傳》作為我國第一部編年史,作者究竟是誰呢?今天終於知道了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與《呂氏春秋》、《晏子春秋》一樣,是我國第一部編年史。晉代杜預作《春秋經集解》,始把它與《春秋》合成一書,稱為《春秋左氏傳》。這部書是我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籍,但它的作者是誰?自唐代以來就一直眾說紛紜,異見送出,今天終於知道了。
-
重慶掌故 | 歷史上最早的人類是「重慶人」?
舊石器時代早期 :巫山人重慶巫山縣出現的中國最早的人類——巫山人。「巫山人」化石是中國境內迄今發現最早的人類化石,這一發現揭示了人類發展的進程,填補了中國早期人類化石的空白,對於研究人類的起源和三峽河谷的發育史,具有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
-
日本醫聖竟是漢靈帝後人,他挽救了大量中國古籍
東漢氏的後裔丹波氏成為日本的醫學世家,與日本佛寺一起,保留了大量在中國已經失傳的中國古籍,不但對日本,對中國文化也是大功臣。在這六百年幾經更迭的歲月裡,中國與日本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從六朝隋唐開始,中醫古籍源源不斷流入日本。
-
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春秋公羊傳說人類社會分三大形態,而亂世居多
解讀《春秋》的書目也很有名:《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號稱「春秋三傳」(解讀《春秋》,另有鄒氏、夾氏二家比較有名,但早漢朝已經失傳)。厚重歷史左丘明的《左傳》,知名程度不必說,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敘事詳盡、形象生動,採用了古散文題材,十分有利於閱讀。三傳當中,唯有《左傳》作者左丘明與孔子亦師亦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