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實中的自己比鏡子中醜30%?|心理學揭示不上鏡的真相

2020-12-22 才華有限奮青

很多人在照鏡子的時候可能都會有一種感覺,就是感覺鏡子中的自己,會比照相的時候好看一些,然後就會有人覺得自己變醜了很多,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很多人提出真人永遠比鏡子中的自己丑百分之30的樣子,然後就會有很多人奇怪,難道我們的大腦都自帶濾鏡不成?

其實這種現象是心理學上常說的,凍臉效應可以解釋為什麼不上鏡的現象,靜態的臉比動態的臉吸引力更低。

有點時候我們在照鏡子的時候,不會一直處於靜止狀態,而是在不斷的變動姿勢和角度,在神情上面也會不斷的變化,比如挑眉、微笑等,相比之下靜態下面,我們會變得更加的生動,也因此會散發出魅力,看起來自然也就比靜態好看血多。

而且不上鏡的人雖然沒有鏡子裡看到的那麼美,但一定也不會照片中醜,其實是介於鏡子和照片之間的樣子。也因此想要了解一個人的全部魅力,光是看照片還遠遠不夠,應該直接去了解本人。

如果你想要靠魅力去吸引一個人,那就應該與她面對面的交談,而不是通過照片,因為本人一定會比照片更加的生動。

還有一個理論叫做光效效應,也就是說每個人在照鏡子的時候,總會情不自禁的去將自己美化,覺得鏡子中的自己挺好看的

其實鏡像裡面的自己和相機中的自己是沒有區別的,不同光線狀態下人臉也會變得不同,很多人在光線不好的的情況下,拍照也不好看,但是在照鏡子的時候,大腦又會幫我們補光,而喜歡你的人,就會覺得你哪裡都好看,所以大腦也會下意思的去選擇更美的自己

還有一種左臉效應,也就是說左臉是由大腦控制情緒的部分控制,因此左臉比右臉更具有代表性,而且仔細想想,有時候我們自己拍照也會習慣性的露出左臉。

所以,當我們在照鏡子的時候,一般也是看左臉更多,這樣子的話我們就自動忽略了大部分人五官不對稱的問題,而且側臉的角度也會讓我們的鼻子看起來更高,所以這樣看起來我們會更好看一些。

所以說照相也不一定真實的反應一個人的顏值,如果真的想要看看自己到底是怎樣的,或者對方是怎樣的還是需要一起面對面的拍照才能知道。

如果是一對小情侶,當你發現彼此照片並不好看的時候,那也不用驚訝,因為這只是靜止時候的你們,現實的裡面可能你們並沒有想像的那麼醜。

小可愛,就喜歡照鏡子,每次照鏡子都覺得自己像個小仙女一樣,於是總是喜歡在鏡子面前折騰自己。

但是有一天她覺得自己並不好,因此每次拍照自己都非常的不上相,這讓小可愛一直覺得自己其實不夠漂亮,但實際上小可愛是非常好看的,只是因為上面這些理論裡說的一,靜止的就是沒有動態的好看。

就像很多明星,在媒體記者拍照片出來的時候,都覺得不好看,然後被各種鍵盤俠指責說顏值是假冒,但是當有粉絲在私下偶遇愛豆時,卻會發出各種經驗的聲音,因為愛豆本人比照片好看太多。

因為像照片也是很多男女明星的煩惱,狗仔隊拍你的時候一般不會為你加上美顏或者怎麼樣,於是在狗仔隊手裡的照片,普遍是自己很醜的樣子,所以就會有很多明星出錢給他們,希望她們將自己批的好看一些。

然後就是我們大部分人都不用自卑,因為自卑才最讓一個人氣質受損的根本,如果你自信一些,不熬夜,生活作息還規律,其實你一樣也會很美麗。

很多人不是不好看,也不是顏值不夠怎樣的,歸根到底,可能是因為自己不會打扮自己,且自己對自己不自信。

如果你發現自己比鏡子中的自己丑,千萬不要驚慌,因為那只是一種假象,真正的你其實還是可以的。拍照的時候也要將臉上的表情變得靈動一點,切不可死板的拍照,不然就會變得很死板,一點都不上相。

總結:外在的美還不能是真正的美,很多人都太過注重自己的外在了,而忽略了美麗的本質,我們在優化外在美的時候,也千萬不要忘了補充一下自己的內在,要內外兼修,才能做到真正的美。

那麼對於美與醜你有什麼看法呢?還有就是讀了這篇文章是不是會有所了解了呢?

相關焦點

  • 心理學角度分析,照鏡子時,其實本人比鏡子中的自己丑30%!
    心理學角度分析,照鏡子時,其實本人比鏡子中的自己丑30%!不知道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自己在照鏡子的時候,總是感覺自己五官長相非常好,各個角度都非常完美,但等到照完相之後,就發現其實自己長得非常「醜」,感覺自己的五官全是缺陷,這到底是什麼情況呢?
  • 你比鏡子中的自己至少醜30%,那鏡子裡的人是誰
    筆者-小文無論你是不是愛美人士,都一定會有照鏡子的習慣,鏡子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工具,它可以幫助我們整理儀容,以一副更好的姿態去面對外界。但有些人可能已經察覺到了,自己在照鏡子時明明樣子看上去還不錯,但為什麼自拍的照片卻特別難看呢?難道是我們大腦自帶美顏功能,美化了自己嗎?科學家經過分析後發現,一個人在照鏡子時,自己的真實樣貌至少比鏡子裡的人要醜百分之三十以上,這種奇特的現象和心理學離不開關係。
  • 「你至少比鏡子中的自己丑30%!」專家為何這麼說?
    專家:你至少比鏡子中的自己丑30%!萬物皆有兩面性,任何事物都不可從單一面來決定,需要多方面考慮加以評判,所得出的結論才是最真實有效的。生活中存在太多不可思議的定律,比如「曼德拉效應」、「多重鏡面效應」等,它們如同現實與虛幻的劊子手,總是給人意想不到的結果。
  • 鏡子裡的人真的是你嗎?心理學表明:你比鏡中的自己至少醜30%
    筆者-小文鏡子是我們整理儀容的一個好幫手,自古代起,人們就有用鏡子的習慣,只不過由於古代鏡子的材質不同,古代人用的都是銅鏡為主,因此鏡子裡的自己看起來會比較模糊。而在現代生活中,人們無論走到哪裡都能看見鏡子,照鏡子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但每當我們照鏡子時,都會感到疑惑,為什麼鏡中的自己好像比現實要好看呢?這難道是錯覺嗎?首先,鏡子的構造會影響人們對自己的評價,比如說當我們照哈哈鏡時,會覺得鏡子中的自己非常扭曲,而橫向的鏡面會讓一個人看起來比較胖。
  • 研究顯示:你在別人眼中的樣子,至少比鏡子中的自己丑30%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如鮑邁斯特在《社會心理學中的自我》裡寫道:「對於人而言,人自己才是最有價值的話題。而且在大多情況下,如何審視自己才是一個有趣的問題。」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庫利是社會互動論的代表人物,他的重要觀點便是「鏡中我」,顧名思義,便是以他人為鏡子,來審視自己的形象。所以這種「鏡中」效應是怎樣的呢?鏡中你與鏡頭下的你在智慧型手機普遍的今天,很多人都愛上自拍。那麼鏡頭中的你和「鏡中」的你,哪個更接近真實呢?
  • 你在別人眼中的樣子,至少比鏡子中醜30%,這是為何?
    鏡中的自己和現實的自己之間的差異大多數人生活在美顏的世界裡,認為自己無比的漂亮,無比的美麗,在美顏的世界裡找到了大部分生活中沒有的自信,但是一旦離開美顏便是無法直視原相機中的自己。由於美顏的過度支撐下,大部分普通人是無法接受在原相機下連毛孔都暴露得很清晰的事實,一旦關閉美顏會感覺自己極其醜陋,但照鏡子時看到的樣子卻會比原相機裡要好看一些,這到底什麼原因呢?據心理學一家研究表明,你在別人眼中的樣子,至少比鏡子中醜30%,這是為何呢?
  • 照片裡的自己為什麼要比鏡子裡的自己丑
    都會覺得「今天怎麼又美了呢」但是當你滿心歡喜的打開手機前置的那一刻心態突然就崩了為什麼自己這麼醜了??那麼照片裡的自己為什麼要比鏡子裡的自己丑呢?的既視感導致照片裡的自己和鏡子裡的自己有誤差研究表明「凍臉效應」也會導致誤差的意思是視覺上動態的人像比靜態的更好看因為人處在一個動態的狀態
  • 為什麼鏡子裡的你那麼好看,拍照卻那麼醜?
    可是,我們平時在鏡子裡看到的自己,明明比這照片要好看一萬倍。這究竟是為什麼?我們的真實顏值又到底是怎樣?別急,看下去你就知道了。,並建立了這一偏好,再看到照片中的自己,也就是別人眼中的我們,就會覺得不習慣,甚至有一點厭惡。
  • 心理學解析:鏡子裡的自己明明很好看,可照片裡卻醜得千奇百怪?
    但對於很多人來說,相比起鏡頭,鏡子似乎對自己要友好得多。照鏡子時,常常會覺得,自己長得,嗯……好像還不錯,仔細看還是有點好看的,再仔細點看,簡直可以直接登上春晚舞臺。可是一拍照,OMG,怎麼這麼醜?撇去一些翻白眼、嘴歪、光線太暗等隨機捕捉的問題,一些看上去表情端正,光線正常的照片,也常常讓自己感覺,怎麼就沒鏡子裡的自己辣麼好看呢?
  • 為什麼你的臉不上鏡?別錯怪臉「土氣」,學這5點讓你掌控好顏值
    不上鏡真的是個大問題。平時看著還行,可一看鏡頭就尷尬、上鏡醜十倍。為什麼現實生活中長相普通的女性,隔著屏幕就美若天仙?而有很多現實中好看的女性,在鏡頭前就黯然失色了呢?這兩者歸根起來,是上鏡與不上鏡的問題,但是「不上鏡≠本人醜≠沒有方法解決」,比如胡杏兒就是典型的不上鏡,從她的照片中感覺不到多大的美,但是從她的動圖中,卻突然有「美若天仙」的感覺,見過她的人也說本人比照片好看多了。
  • 鏡子裡好看的你和照片裡醜到爆的你是一個人嗎?
    朋友圈的你總是P之又P鏡子裡的你卻只需要稍微打扮就很漂亮在鏡子裡看到的自己,總是比照片好看一萬倍。這究竟是為什麼?是鏡子騙了我們還是照片騙了我們?別急,看下去你就知道了。看得多了,也就更喜歡鏡子裡的自己了。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其實叫做「重複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我們會單純因為熟悉某個事物而產生好感。
  • 原相機前置、原相機後置、鏡子、手機黑屏,哪個才是真實的你?
    為什麼經常有人誇我好看,有那麼多異性喜歡我?為什麼別人手機裡的我拍出來這麼醜?為什麼鏡子裡的我這麼好看?我是醜的還是好看的?等等近幾年也有一個流行的說法是: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照鏡子比照相好看30%。心理學因素有一個名詞叫「凍臉效應」,所謂的凍臉效應說白了就是動態下的人物會比靜態的更好看。拿奧黛麗赫本舉個例子,看下面的動圖:你的注意力是不是被她小鹿般的靈動大眼和眉毛給吸引了?
  • 那些你不知道的心理學冷知識
    心理學是針對於人類的行為、思維、感情所研究出的一門學術,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些心理學方面的冷知識。1、人在飢餓狀態下更容易花錢。研究人員發現人在飢餓時會分泌一種「飢餓激素」,這種激素不僅會提高我們對食物的注意力,也會對整個大腦產生影響,讓我們在購買其他商品時也變得更加大方,如果你是一名導購員,看到這篇文章之後,記得每次見顧客以後問一句「您吃飽了嗎」2、想像中的你比現實中的你美30%。
  • 心理學中的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的運用
    人們都很容易受到外界各種信息的暗示,從而導致自我知覺出現偏差,總是認為一種十分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就十分準確地揭示並概括了自己的真實特點。 這就是心理學效應—「巴納姆效應」。
  • 一男子堅持30天,每天問鏡子「我是誰」,實驗結果悲劇了!
    其中有一項實驗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關注,甚至讓人懷疑人生,這是一項心理學實驗。有一位心理學家作出一項實驗,可以觀測到一個人的內心在想些什麼,實驗內容很簡單,大家每天都要照鏡子,如果每照一次鏡子都對鏡子中的自己說「你是誰」,30天後會有什麼變化呢?一男子堅持30天,每天問鏡子「我是誰」,實驗結果悲劇了!
  • 為什麼鏡子裡的你比照片好看?哪一個才是真實的你呢?
    愛美是人的天性,有時候在照鏡子的時候發現自己的樣子,明明看起來還不錯,可是拿起相機一拍,怎麼那麼醜?大家是不是都有這樣的經驗呢?想要知道自己長什麼樣子,目前唯有的方法就是照鏡子,要不然就是拍照。但是大家應該都會發現鏡子裡的樣子總會比照片裡的樣子好看一些,而照片裡的樣子總是感覺有些不像自己,說難聽點,就是有些醜了。但是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照片裡的醜樣才是真實的自己,鏡子裡的都是美化和虛假的。真的是這樣嗎?其實這也未必。今天就來聊聊,為什麼鏡子裡的你和照片裡的你長得不一樣?那麼到底哪個才是你最真實的樣子呢?
  • 豆瓣評分9.2,《沉默的真相》中,有哪些心理學真相
    原創 KY KnowYourself 收錄於話題#KY趣味心理速遞37個作者 / Letty編輯 / Celia這幾天,我每天都在追《沉默的真相》。不得不說,這部劇真的是太好哭了……侯貴平因為舉報強姦女學生的「村霸」而被冤死;江陽不惜用自己的死為侯貴平翻案;刑警隊長朱偉搭上自己的前途和名聲,也要翻出當年的幕後黑手……幾乎每一集都讓我哭到爆。看劇的時候我也在想,社會心理學多項著名實驗都在揭示人對於強權的「服從」,以及由此造成的道德缺位。
  • 為什麼照鏡子比照相好看,到底哪個才是真的
    歡迎大家來到不朽課堂,我是不朽,今天我們聊聊現代社會最大的未解之謎,鏡子中和照片中哪個才是真正的你,今天出門的時候看了看鏡子,發現自己挺好看的,我到底是鏡子裡的我,還是照片裡的?你是否遇到過給自己或者別人拍照的時候,拍完發現怎麼和平時不一樣,而是很醜?經常看文章說,照鏡子的時候比照相要好看30%,還是說我們照鏡子的時候會自動腦補給自己看。
  • 每天對著鏡子問10遍「你是誰?」堅持30天後,日本小夥崩潰了
    格式塔 「格式塔崩潰實驗」來自于格式塔心理學,又叫完形心理學,英語考試中的完形填空,便出自於此。日本小夥 在他吃方便麵的過程中,工作人員也發現了異樣,因為他不光吃方便麵,而且連盒都吃了,完全不受控制。
  • 分手心理學解讀:《愛的釐米》徐秀蘭為什麼會誤解丈夫整整30年?
    劇情中最有感觸的是徐清風的母親徐秀蘭,30年前誤解丈夫出軌,離婚後一個人堅難地把兒子培養成人。誰曾想她這30多年的怨恨竟然只是一場誤會,很多時候情感之間的傷害是無形的,也是刻骨銘心的。01怨恨是蒙住真相的面紗電視劇《愛的釐米》中,30年後當徐秀蘭的丈夫和她解釋清楚當年一切的誤會後,徐秀蘭有一段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