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冷凍團隊王健君:破解生物「冷凍—復活」的神奇密碼

2020-12-22 騰訊網

破解生物「冷凍-復活」的神奇密碼

在各類科幻作品中,「冷凍—復活」的設定是一個很常見的橋段,如在著名的漫威系列電影中,美國隊長這一角色的人物設定,就是在二戰時期被冷凍於冰川之中,直到70年之後再次被人發現,從而解凍復活。那麼,這種神奇技術真的存在嗎?近日,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仿生控冰冷凍保存材料團隊負責人王健君研究員接受專訪,詳細介紹了生物材料凍存的機制原理,以及該團隊在卵母細胞凍存等方面取得的研究進展。

器官移植催生生物材料凍存研究

在仿生冷凍團隊實驗室內,專用的冷凍冰箱、生物液氮罐、程控降溫儀等設備陳放其間,王健君研究員小心地從液氮罐中取出了冷凍在其中的疫苗樣本。通過該團隊掌握的低溫冷凍技術,可以使疫苗在低溫下保存更長時間,並且解凍後仍然具有活性。

「器官移植技術催生了對生物材料冷凍保存技術的研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已經出現器官移植技術,但是直到2017年,所有器官衰竭需要進行移植的人當中,只有不到2%可以完成手術,一個重要原因涉及到器官是否能長時間保存的問題。」王健君介紹,理論研究發現器官在零下140℃以下可以實現長期保存,然而現有技術下,器官通常只能保存在4℃左右的環境,最長保存20多個小時。

對於器官移植來說,從供體到受體,存在匹配、檢測、運輸、移植等多個環節,20多個小時實際非常緊張。一方面如果檢測不匹配,器官短時間內無法找到新的合適受體,將會被廢棄;另一方面,即使短時間內移植成功,但是由於檢測不充分,排異等不良反應的風險也大大增加。

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採用了一種幹細胞療法,將幹細胞植入危重病人體內,用以修復被損害的細胞組織。王健君介紹說,這種療法要大面積推廣應用,也必須有凍存技術支持,從製備到注射之前,要實現大量凍存。

雖然有著重要的應用領域,然而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將一個活體低溫冰凍之後,會變成僵硬的凍塊,解凍之後會失去活性。這是由於不受控制的冰晶在形成和生長過程中,會對細胞造成損傷。那麼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傳統方法是加一些特殊的『鹽』,比如說有一種分子叫二甲基亞碸,它跟水結合的能力強,可以跟冰競爭水,減少細胞內冰晶的形成,從而有效地保護細胞。」不過,王健君表示,這種方法存在兩個明顯弊端,一是在零下140多度的低溫下想達到效果,需要添加的分子濃度高達50%-60%,很難找到符合條件的材料;二是向細胞中添加如此多的物質,也會一定程度破壞細胞原有的結構,而如二甲基亞碸有一定的毒性。

向自然界尋求「凍而不僵」的秘密

既要能使細胞長時間安全冷凍,又要能恢復活性,似乎進入了一個死胡同。這時候,研究團隊將目光投向了自然界。

在自然界,如北極、南極,有很多生物在低溫下可以正常生存。「2013年12月,我們在新疆沙漠找到一種甲蟲,在零下30多度的低溫下,把它從雪裡拿出來放在我手上,幾分鐘後這隻蟲子就開始動起來了。」王健君舉例道,還有阿拉斯加的一種樹蛙,在零下30度、甚至零下50度都活得很好。不同地區、不同低溫下,都發現了類似的神奇現象。

自然界生物凍而復生的「密碼」,正是生物體內「抗凍蛋白」和「冰晶核蛋白」的相互作用,它們可以控制冰晶的形成和演變,使生物體免受冰凍傷害。

如果說過去加「鹽」阻止結冰的傳統方法,是治水時採取「堵」的策略,那麼通過抗凍蛋白對冰晶的生長進行控制,則是「疏」的策略,這為研發凍存材料摒棄二甲基亞碸等有毒試劑提供了思路。

實際上,早在上個世紀,控冰蛋白就已被人發現,但是關於它究竟如何控制冰核形成的機制仍不明朗。「沙漠甲蟲體中存在的高活性抗凍蛋白和冰晶核蛋白兩類控冰蛋白,表面的化學性質都是差不多的,唯一的區別就是尺寸不一樣,但是對冰核形成的效果完全不同。」王健君稱,學術界另一個爭論,在於高活性抗凍蛋白究竟是親水還是親冰。

針對這兩個關鍵問題,研究團隊開展了一系列深入研究。他們以氧化石墨烯材料為「尺子」,在納米級別控制材料的尺寸,研究了尺寸納米材料對冰晶成核的影響,首次在實驗探測到臨界冰核的尺寸。另一方面,經過六七年的持續研究,他們發現抗凍蛋白兩個面具有不同的性質,一面親水,另一面親冰,從而刷新了學界對這一問題的認識。

「抗凍蛋白可以在水和冰之間形成一堵均勻的牆,每一個蛋白都起到了控冰作用。如果人工去合成這種控冰材料的話,就能讓每個材料分子都能發揮作用。這是研發控冰凍存試劑的目標,因為畢竟要把它用到人體內,希望這類外來物質越少越好。」

新型凍存材料顯著提升卵母細胞存活率

釐清了冰的成核以及生長機制,仿生凍存團隊開展了後續眾多應用研究。「我們在松山湖開展的工作方向之一,就是輔助生殖治療技術中不可或缺的生殖細胞凍存試劑的研發。社會上對於凍卵還存在一定爭議,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凍卵的安全性問題。」王健君表示。

過去人們已經實現對多種動物細胞和組織的冷凍保存,如血細胞、精子、胚胎、皮膚、幹細胞、胰腺組織等。但是,卵母細胞的數量少、體積大,在低溫保存過程中易受到冷凍損傷而失去繁殖功能,因此,卵母細胞的凍存研究始終是國際生殖輔助技術的難點與熱點。

「卵母細胞尺寸大約150微米,頭髮絲的1.5倍左右,個頭大、含水多,很難凍存。之前我國的凍存液要從美國、日本購買,但是這些傳統的凍存液含有二甲基亞碸分子,會對細胞帶來損傷。」

項目團隊以小鼠卵母細胞或胚胎為研究對象,採用篩選出的冷凍保存材料配方方案進行凍存實驗,評測卵母細胞或胚胎凍存後的復甦率,以及復甦2小時後的存活率等指標。初步研究結果表明,團隊創製的仿生控冰冷凍保存材料一方面二甲基亞碸含量為零,大大降低了材料毒性;另一方面,卵母細胞存活率等各項指標與國外知名企業同類產品相比,均具有顯著提高。

打造從研發到產業轉化的成熟平臺

「我們研究出的這套卵母細胞凍存試劑,是全世界唯一的。做材料研究的人,總會希望研製的材料實現真正的應用。」王健君表示,圍繞卵母細胞凍存,團隊已經申請了23個專利,國際專利4項,初步建立起了領先行業的技術門檻和競爭優勢。

目前,該團隊正依託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加快進行產業轉化,搭建起產品中試生產線,希望能於年底得到中試樣品,進一步向市場推廣。

仿生控冰冷凍保存材料團隊目前有8名成員,在創新樣板工廠18支隊伍中並不算大,不過,王健君對於團隊發展有著長遠打算。「我希望我們團隊不僅僅是做卵母細胞凍存這一件事,而是打通從研究到轉化的鏈條,形成一個平臺體系。未來有更多的研究項目,有意義的發明,都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實現產業轉化。」

對於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為團隊工作開展提供的支持,王健君十分認可:「這個平臺對知識的尊重度非常高,給我們的研究很高的自由度,有一個寬鬆的發展空間,讓我們能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團隊每個人都能放手去做,而不必在一些細節上消耗精力。」

除了卵母細胞凍存試劑向產業化快速推進外,研究團隊還將目光投向了技術難度更大的器官凍存,「我給自己5年左右時間,實現簡單組織的成功凍存,比如眼角膜、卵巢組織凍存等。如果能進一步與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合作,實現心肺等器官的成功凍存,將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

【採寫】陳啟亮

【攝影】孫俊傑

【視頻】孫俊傑 陳啟亮

【作者】 陳啟亮;孫俊傑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相關焦點

  • 從木乃伊到冷凍大腦:人類冷凍復活簡史
    其中包括使用液態氮環境降低人體新陳代謝反應速率,通過甘油或乙二醇減少動物組織在冷凍中的損傷,以及各種細胞、動物組織的冷凍與解凍復活實驗。在書中,他整理了大量醫學、生物學者對人體冷凍的研究,系統性闡述了冷凍復活的可能性。在這本薄薄的書裡,他甚至用大量的篇幅研究了人體冷凍復活可能產生的社會、經濟、法律和倫理問題。
  • 倉鼠冷凍2小時後成功復活!人體冷凍是不是科幻,能解凍復活嗎?
    與貝德福德一樣的,冷藏自己的遺體以待未來的樂觀態度,也就是等待覆活,如今暫時也沒有更多關於這個冷凍實驗室的問題,所以詹姆士.貝德福德能否復活,其實還是一個比較大的疑問。所以如果針對人也實現這樣的過程,那麼很可能會瞬間將細胞的「活力」完全給消滅掉,就算是最終解凍了,也無法實現我們所謂的「復活」,而是輕輕一觸碰,冷凍人估計就成為冰碴了。所以這兩個技術難關已經將人類的冷冬技術給「卡住」了。超低溫冷凍人將來真的有望復活嗎?從現有的技術情況來看,人類已經成功在動物身上得到了短暫的復活。
  • 世界第一冷凍人,原計劃2017年「復活永生」,如今成功了嗎?
    冷凍數十年後再復活,從而讓人類達到永生?這聽起來宛如科幻電影中場景,居然真實在人間上演。傾情擔任男主的人名叫貝德福德,是個有錢又任性的大富豪。不過,貝德福德的永生之路走得並不順利。原計劃2017年復活的他,至今還躺在液氮裡,繼續做著「冷凍人」。
  • 中國「冷凍人」復活倒計時50年?起底國內首家人體冷凍中心
    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中,令人遺憾的是,尚未有一位冷凍者獲得復活。4. 每個器官需要冷凍保存不同的技術,但是一旦找到了保存所有器官的解決方案,能夠使整個人體從冰凍狀態中恢復過來的前景將很高。5. 冷凍人最核心的技術難題並不是表面冷凍,而是細胞解凍。「冷凍術」真要實現突破,關鍵是要有內行的門道,先能夠讓器官「復活」。
  • 我國首位冷凍人,預計2065年復活,這項計劃即將成真?
    遺體冷凍對於瀕死之人的心理慰藉大於實際意義,雖然生物科技在不斷提升,45年後復活的可能性很低。1967年美國有了第一例冷凍人,約定50年後復活,至今已過了冷凍期限也還沒復活。
  • 「人體冷凍技術」距離我們越來越近,冷凍自己真的可以復活嗎?
    中國第一位「冷凍人」,2015年曾任《三體》編審的女作家杜虹接受了美國Alcor的冷凍方案,冷凍了自己的大腦,共花費75萬,將自己凍起來,等一段時間後解凍復活。這種「時間穿越術」是如何實現的呢?這要從冷凍原理開始說起。
  • 冷凍後的魚體竟然能「復活」?
    一條條活蹦亂跳的魚經過冷凍後,可以像磚塊一樣疊起來,運送到目的地後,將魚放入水中解凍,魚竟然又可以遊動了!    「魚體冷凍『復活』技術」是浙江海洋大學冷鏈物流研究所師生共同研發的低溫速凍技術。
  • 美國富豪53年前被冷凍,本該在2017年復活,現狀怎樣了?
    冰凍技術初次出現進入現代社會後,他們為了延續自己的生命不擇手段,要知道現在醫學成就了人類,破解了古代人眾多難以破解的疾病,一些富豪害怕疾病的到來,於是在53年前出現了第1批冷凍人,本應該在2017年就復活的富豪們,他們如今結果怎樣呢?
  • 冷凍人復活計劃已有300人參與,但為什麼至今沒有一例復活?
    根據外媒報導,科學家成功復活了兩隻在永久凍土層中冰凍4.2萬年的線蟲。我們知道,永久凍土層中溫度非常低,微生物在低溫環境下很難生存,因此生物被分解的速度會減慢,甚至自身的新陳代謝速度也會減慢,因此在永久凍土層中,人們能發現來自1萬年前的猛獁象遺骸,以及4.2萬年前的線蟲。
  • 我國首例女冷凍人展文蓮,計劃50年後「復活」,如今現狀如何?
    但是現代科技不斷發展,生物技術也是為我們解開了很多之前的困惑。長生之術或許並非是遙不可及,這不在科學界被稱為生命之冰的人體冷凍技術就號稱是一項可以真正使人類距離長生之術只有一步之遙的技術。所謂人體冷凍,就是在人自然死亡之後將身體用特殊方式放在零下196度的液態氧中然後在未來的某個時間段等待醫療科技達到一定發展水平知識,再從液態氧中將冰凍的人復活。從而這個人也就可以重新開啟人生。
  • 世界上第一位冷凍人復活了嗎?
    答案:沒有復活,而且復活概率非常低。世界上第一位冷凍人名叫「貝德福德」,在1967年死於胃癌,他在死亡後立刻被進行了人體冷凍手術。所以要先將血液從體內抽出,然後注入一種化學防護劑保護身體,最後就是將身體逐漸冷凍到零下196℃的液氮內進行保存。世界上第一位冷凍人貝德福德,目前被保存於美國的阿爾科公司,這家公司是全球最著名的人體冷凍機構,這裡進行的人體冷凍術分為兩種,全身冷凍和頭部冷凍。
  • 人體冷凍技術突破,科學家成功「復活」4.2萬年前的蠕蟲
    地球是生命的搖籃,作為地球上存活時間最長的生物,人類不斷探索著生命之謎。儘管人類是地球上最高級的、具有最高智慧的生物,但人類的生命是有限的,因此對生命的探索特別重視對壽命延長的研究。一個是通過改變我們的基因來延長壽命,另一個是通過冷凍技術來變相延長壽命。冰凍技術雖然可以變相地延長生命,但受凍的人並不知道世事的變遷和歷史的發展,而只是簡單地保存冰凍物。科學家在永凍層中復活蠕蟲坐擁42000年凍土的西伯利亞地區,嚴寒的氣候限制了生活,包括蟲子在內的各種生物都生活在那裡。
  • 世界上首個冷凍人,已被冷凍53年,如今成功復活了嗎?
    人類為了實現永生不擇手段,1967年美國的物理學家為了讓自己實現永生,不惜讓自己冷凍53年,當年人體冷凍技術才剛剛開始,目的就是為了將人類冷凍後,未來順利解凍,這間接實現穿越,其實就是起死回生理念,當然冷凍前的你不一定要死亡,這似乎正在間接實現生命停頓,當年這位被冷凍的物理學家如今怎麼樣了
  • 史上第一位冷凍人,約定冷凍50年後解凍「復活」,但現實很殘酷!
    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雖然人類還沒有打破壽命桎梏的手段,但可以選擇按下「暫停」鍵——人體冷凍技術。1967年1月12日,美國加州大學73歲的心理學教授詹姆斯·海勒姆·貝德福德(James Hiram Bedford)成為了世界首位冷凍人,約定50年後解凍「復活」。
  • 他把美國首富冷凍50年,依據卻來自科幻書,冷凍人能「復活」嗎?
    那位作為「世界第一例冷凍人」的美國首富至今仍沒有被解凍,他已經在液氮儲存罐中被保存了53年之久,而實際上他當初和羅伯特約定的冷凍期限是50年。本該十分精明的美國首富看似被羅伯特「擺了一道」,難道他真的是被羅伯特欺騙了?他在今後到底有沒有可能真正被解凍復活呢?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還得從「冷凍人之父」為何會產生冷凍人體的想法說起。"冷凍人"想法來自科幻小說?
  • 從科學角度分析,被冷凍的人還能再復活嗎?
    幾百萬年以後,人類不幸滅絕了,但詹姆斯的遺體還在,被外星文明發現,它們用科學技術將詹姆斯的頭顱移植到了一個機械身體中,復活了詹姆斯。原本只是一次充滿想像,看似荒誕的創作,讀者科學家羅伯特·埃廷格卻當真了,並用已有的科學知識列舉了大量冷凍後成功復甦的案例,證明小說中的人體冷凍技術是有可能的。
  • 中國首例冷凍人,全身冷凍在-196℃液氮中,真能死而復生?
    在電視劇中經常可以看到各種的冷凍人,在幾十年後可以重新復活,那現實中也有冷凍人嗎?在中國就出現了首例冷凍人,她就是展文蓮,在2017年5月8號凌晨宣布死亡,享年49歲。在經過家人同意的情況下,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的工作人員在他被宣布死亡之後,立即對她進行了人體冷凍手術。
  • 屍體冷凍50年後重生?起底國內首家人體冷凍中心
    除了像其他三家機構一樣為志願「冷凍人」提供冷凍懸架,即將屍體保存在極低溫度下等待「復活」外,它的研究範圍更廣,並且「具有徹底改變器官移植、重新安裝身體器官和其他醫學療法的潛力」。據稱,山東銀豐生命科學研究院已經有10具遺體被冷凍在它們巨大的容器裡。這家媒體甚至有些樂觀地認為:「中國沒有宗教障礙——這阻礙了西方對「復活」的接受——中國可以很快趕上並在人體冷凍領域領先。」
  • 作家冷凍遺體復活,你讓道長怎麼活?
    中國青年網北京9月18日電 《三體》熱還未褪去,今天,其編審之一,已經去世的女作家杜虹,死後冷凍遺體等待「復活」的消息再度引起人們對「永生」和「不死」的關注。那麼,這一技術真的可行嗎,真的只是沉睡50年,然後直接復活這麼簡單嗎?   冷凍遺體等待有朝一日起死回生,這是異想天開嗎?   冷凍界到底是怎樣一個存在?
  • 中國首例女性冷凍人,已經冷凍了2年,如今她成功解凍復活了嗎?
    而如今冷凍人體的這種情況在我們國內也出現了。她的冷凍工作就由山東齊魯醫院以及銀豐研究所共同協作完成!,現在距離展文蓮被冷凍已經過去了兩年時間了,那麼她現在的情況如何呢?實際上我們都知道,現在人類的醫學水平還沒有發展到足以能夠將一個冷凍了幾年甚至幾十年的人完全解凍復活的水平,所以現在的展文蓮和那一位美國的冷凍富豪一樣,仍舊是保存在液氮罐裡面繼續冷凍著,而且有不少的人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