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學者談疫情:我希望國家成立專家團來闢謠—新聞—科學網

2020-12-25 科學網

 

從確定冠狀病毒到確定病毒人傳人需要多長時間?何時確認人傳人?為何沒有及時公布?

圍繞著「甩鍋大戰」的幾大迷思,至今未能解開。「保守」成了目前地方政府和CDC給出的最可能的解釋。

2月2日,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預防獸醫系終身教授王秋紅和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醫學院教授蘇立山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卻表達了一種完全不同的理念:傳染病防治絕不能保守,從一開始就要當作人傳人來看待。

「我看到武漢市長的發言非常有中國特色,也理解CDC主要決策都要向上請示。希望這次之後能有所改革。」蘇立山說。

《中國科學報》:從您的關注點來說,這次疫情應對有哪些不足和值得反思的地方?

▲ 蘇立山:

這次疫情吸引了全球的關注和支持,我每天都要看相關新聞和論文。可以說確實暴露了一些值得改進的地方。

比如中國疾控中心(CDC)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那篇有爭議的文章,是一個很好的流行病學研究,我花了很多時間來看。

數據顯示12月8日~12月18日之間的7個病例只有2個與華南海鮮市場相關,其他5個都無關。1月1日關閉了海鮮市場,但此時,47個病例中只有26個相關,將近一半都不相關。

1月1日~11日,191個病例中只有19個相關,為什麼當時宣傳大部分去過海鮮市場?

這個說法有點誤導,由此做出「沒有人傳人」、「有限人傳人」的判斷是錯誤的,導致公眾沒有重視疫情。

《中國科學報》:但是CDC說明這篇文章是回顧性分析,數據是基於截至1月23日上報的確診病例做出的。

▲ 蘇立山:

所以CDC應該第一時間得到相關信息,指導決策。

《中國科學報》:從現在公開的信息來看,很多科研機構在1月2日左右就確定了是冠狀病毒。現在爭論的焦點在於何時確定人傳人。

從您專業的角度來說,從確定冠狀病毒到確定人傳人需要多長時間?

▲ 蘇立山:

我是病毒學家,病毒既然能從外界進入人體,明顯是可傳播的,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應該首先認定為可傳播;如果要說它不可傳播,需要確鑿的證據。

我認為首先就認定病毒不可傳播是不可理喻的。

冠狀病毒是跟SARS接近的病毒,我們在SARS上吃過大虧,確認病毒信息之後,應儘早隔離,因為沒有特效藥,只能隔離。

如果是我,會立刻通知所有人提高到最高警惕。但是做這種決策比較複雜,尤其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要考慮各種因素。

▲ 王秋紅:

CDC一開始說「未發現明顯人傳人」,這句話應該說沒有完全錯。

但是我作為搞預防的人,就覺得這個話說得不對,很不負責任。

對於傳染病控制來講,最開始不管是什麼情況,都不能說沒有人傳人。

可能是因為樣本不夠沒有發現人傳人,但是冠狀病毒是RNA病毒,完全可能變成人傳人,而且根據SARS的經驗就是人傳人。

所以這句話不應該是句號,應該是逗號,後面應該繼續為老百姓解釋會發生什麼。

目前看到的是從1月10號以後,陸續公布了醫務人員被傳染的例子。也就是說,10號以後確定人傳人。

但是我要強調的是,傳染病不能等到確定才預防,即使剛開始沒確認,也要當作人傳人來看待。

《中國科學報》:如何能快速做出這種決策呢?

▲ 王秋紅:

知道發生不明原因肺炎之後,我第一時間知道是冠狀病毒引起的,不是中國官方消息,而是1月8號《華爾街日報》的報導。

緊接著中國科學家上報了基因序列,確實是冠狀病毒。雖然都是病毒,但是差別很大,研究愛滋病和流感病毒的人不一定了解冠狀病毒。

而我這次沒有看到冠狀病毒的大專家出現,他們的缺席令人費解。

《中國科學報》:湖北省科技廳1月21日啟動了「2019新型肺炎應急科技攻關研究項目」,由武漢病毒所研究員石正麗擔任應急攻關專家組組長。

▲ 王秋紅:

石正麗確實是冠狀病毒的專家,但是她早一點進入決策可能更好。

如果這樣的疫情發生在美國,記者招待會會有衛生部、國立衛生研究院、疾控中心,再加上呼吸道傳染病的專業人士一起參加。

這些人一起判斷,做出正確決策的概率會大一些。因為是共同的決定,即使錯了也是集體的鍋。

《中國科學報》:但是中國CDC沒有美國CDC那麼大的權力

▲ 蘇立山:

是的,美國CDC有很大資源和決策權,衛生部長和總統也主要聽CDC的建議。中國CDC從人力、資源規模和決策權都不能比肩。

中國CDC公開信息顯示是2100人;美國CDC是一個龐大的機構,有1.5萬人,每年約120億美元運作經費,從組織架構上看,囊括了病毒學、流行病學、傳染病學等各個學科的專家,既有科研、又有臨床、也有防疫,而且都是一線專家,他們同時得到信息,做出可以發表的結論,這是最大的區別。

疫情防治不能存在僥倖心理,一定要第一時間共享信息,由各個學科的內行專家來做決定,和領導共同發布,不應該倒過來。

專家在了解情況後,如果和上面的決策有矛盾,最低標準是不說假話。

做新發流行病學這麼重要,還是希望有關責高任重的人有膽量說出應該說的話,為後人立一面鏡子。

《中國科學報》:武漢這次疫情處理確實存在很多遺憾,您認為還有哪些值得總結的經驗?

▲ 王秋紅:

我特別希望國家成立一個專家團來闢謠。

自從疫情發生以來出現了很多謠言,一種是說病毒是科院武漢病毒所製造出來的,一種是說是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Ralph Baric實驗室洩露的,Baric實驗室曾用SARS病毒感染小鼠進行實驗。

現在基因序列已經發布,從這個序列分析,沒有人工製造的位點,不可能是從實驗室洩露的,完全是自然界的病毒。

武漢封城也不完美,沒有提前分診,公眾由於恐慌,輕重急症一起湧向醫院,跟銀行擠兌一樣,導致醫院接待不了。

另外,對疾病的預防應該發動全體民眾。尤其應該重視一線的聲音,最早發出警報的8名最前線醫生的話應該被聽到。

在整個疾病預防過程中,每個人都可以做出貢獻。

美國已經宣布從2月2日起14天內去過中國境內的非美國人不得入境。美國現在有8例感染者,其中7個與武漢直接有關,另外一個是密切接觸者。

做出這個決定主要是同德國報告無症狀感染者有關,所以提高了警報等級。根據事態發展及時調整政策和對策,這點也值得我們學習。

《中國科學報》:那麼此次新冠病毒疫情應對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

▲ 蘇立山:

首先要給第一線的醫護人員點讚。他們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做了非常好的工作,感動了全國人民。

我想怎麼強調他們的貢獻都不為過,向他們致以最大的敬意和支持。

以SARS的經驗來看,在第一次高峰之後,到3、4月又暴發一次,這次也許也要做好長期抗戰的準備。

第二,中國老百姓對這次疾病控制積極響應,在政府號召之下統一行動,這是很難想像發生在其他國家的。這兩件事放在全世界都很難得。

第三,從科學的角度來說,中國科學家對疾病的科學研究值得稱讚,做出了非常漂亮的工作。

同上次的SARS疫情相比,這十多年中國科研進展極快,有目共睹。

這次在這麼短的時間裡測出了基因序列,跟世界共享,我的同事、冠狀病毒專家Ralph Baric也認為中國科學家速度非常快,表現非常好。

▲ 王秋紅:

我的老師、美國科學院院士Linda Saif是研究動物冠狀病毒的專家,她也認為中國科研人員反應非常迅速,使得世界其他國家都能開發診斷試劑,中國科學家貢獻很大。

我是學醫出身,很多同學都是臨床醫生,去年底發生了多起傷醫事件,我們非常痛心,我的同學們甚至希望不要再被塑造成白衣天使,他們也是普通人,向他們致敬。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全國財經類高校課程思政聯盟成立—新聞—科學網
    財經類高校課程思政聯盟成立揭牌儀式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徐青森、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狄濤、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黨委書記蔣慶哲、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校長夏文斌共同為「財經類高校課程思政聯盟」成立揭牌。 徐青森在致辭中表示,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期待參加本次會議的專家學者,通過對財經類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思路和特點把脈獻策,全面推動我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提質提速。
  • 東方論壇在滬舉行—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院士趙國屏以及來自國內外40餘名從事「全健康」領域研究的專家和學者,共同參加了本次論壇。 防範化解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風險,事關國家安全和發展,事關社會政治大局穩定。本次論壇圍繞著全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頻發、嚴重威脅社會經濟發展、引發全球性重大公共危機這一主題,分析回溯我國公共衛生體系的挑戰與機遇,研究探討如何應用「全健康」理念、通過多層面、全方位的實踐與合作,共建「全健康」全球網絡來攻克當前全人類面臨的危機。
  • 美國多位專家學者反思疫情應對問題
    美國多位專家學者反思疫情應對問題 2020-08-15 21:56:00   來源:央視網
  • 100餘名海內外學者線上線下「相聚」麗水探討
    在最近閉幕的第五屆國際移民與海外華人麗水論壇開幕式上,100餘名海內外專家學者通過線上線下「相聚」,探討「後疫情時代華僑華人的生存與發展」主題。  麗水是浙江省的著名僑鄉,有超過40萬華僑華人分布於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研究華人華僑及服務華僑要素資源回流工程,2010年麗水學院專門成立了華僑學院。
  • 比利時學者張維宏:歐洲國家應盡一切力量維持醫療系統運轉
    【解說】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不斷加深,歐洲疫情防控形勢尤為嚴峻。近日,中新社記者在北京視頻連線了比利時根特大學醫學健康學院教授張維宏,請她解析目前包括比利時在內的歐洲國家的疫情形勢。給我剛才說的,特別是醫護人員的孩子。老人因為是危險(易感)人群,是堅決避免小孩給老人帶。  【解說】面對疫情,比利時華人社團也積極行動起來。張維宏透露,早在1月23日,比利時華人專業人士協會就成立了一個由在比公共衛生、病毒學、影像學和中醫藥等領域的華人專家、學者組成的工作小組,負責收集各類信息,及時發布給當地僑胞。
  • 中國學者獲評天文期刊最佳審稿人—新聞—科學網
    《天文和天體物理學研究》是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和中國天文學會主辦的學術期刊,發表領域內高水平原創性的研究成果,旨在反映我國及整個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天文學的進展。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
  • 紐約旅遊業受疫情打擊 華人導遊籌劃特色團求生存
    來源:中國僑網中國僑網9月21日電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每年能吸引幾千萬遊客的美國紐約市,今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旅遊業遭到毀滅性的打擊。隨著疫情好轉,紐約市導遊協會推新項目引導旅遊業復甦。華人導遊也開拓思路,籌劃特色團以求生。紐約市導遊協會(The Guides' Association of NYC)主席艾瑪(Emma Guest-Consales)表示,從3月開始,紐約市大多旅遊業者失去工作,該協會對執照導遊進行調查後的統計顯示,從3月7日至5月初,全市取消的旅遊團數量超過5700個,導遊損失的總收入超過281萬元。
  • 學者談新冠︱張生:面對疫情,我們歷史學人能做些什麼?
    【編者按】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封城、隔離、口罩……每個人的生活都被其深深改變。面對這一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我們應當如何看待?澎湃新聞·思想中心特別策劃「學者談新冠」系列稿件,訪談歷史學、社會學等學科的學者,從不同視角切入,分享他們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看法。
  • 眾志成城 抗擊疫情——中國科技館科普講師團專家學者在行動
    為凝聚人心,鼓舞士氣,傳遞正能量,傳播中國科技館科普講師團專家學者的故事,團結引領廣大觀眾齊心協力戰勝疫情,「中科館大講堂」邀請專家學者圍繞「眾志成城,抗擊疫情——中國科技館科普講師團專家學者在行動」主題,闡釋如何應對疫情,保護自己和家人;暢談對此次「新冠肺炎」的看法及感悟;謳歌抗疫英雄迎難而上、衝鋒在前、守望相助、善戰攻堅的高尚情操和優秀品格。
  • 實時闢謠 新浪新聞app「疫情謠言榜」接入咪咕閱讀
    疫情暴發以來,諸如「山東濟寧解散所有微信群」、「孝感一新冠肺炎病人挖洞逃出醫院」等謠言的滋生和傳播,不僅挑撥著人們本就緊張的神經,更擾亂了抗擊疫情的公共秩序。抗疫形勢嚴峻,而謠言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打擊網絡謠言、獲取實時權威信息,成當下網民的熱切需求。
  • 81歲醫學專家韓湘君成為「大體老師」—新聞—科學網
    無言授道 大愛無疆
  • 10個國家組成專家團已抵達中國,調查新冠病毒起源
    美國現在是疫情最嚴重的國家,截止至1月16號,美國累計病例高達2400萬,死亡人數超過40萬,再加上美國國會的暴亂,無形之中傳播了新冠病毒。 所以控制疫情的擴散仍舊是一個任重道遠的事情,而想要徹底"根治"新冠疫情,找到早期的病毒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十個國家組成專家團已抵達中國,開始調查新冠病毒的起源。
  • 新德裡華人往事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德裡華人社區還在上世紀40年代成立了華聯會館(Chinese Club),會館在康諾特廣場租了兩間房,作為活動場地,有個叫李解華的人作為志願者來照顧這個俱樂部,他不拿工資,但可以免費在俱樂部裡住。其他有華人來訪時,也可以在俱樂部免費住。俱樂部每周日會開放,大家喝茶、聊天或打麻將。維持俱樂部的費用,包括房租、水電等,是靠會員的會費和周末有些收費活動的費用來維持。
  • 首位院士加盟南大蘇州校區—新聞—科學網
    南京大學黨委書記胡金波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徐祖信頒發聘書  佘治駿攝影 11月9日,城市河流汙染綜合治理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徐祖信加盟南京大學蘇州校區環境與健康學科平臺,擔任南京大學蘇州校區環境與健康平臺的特聘教授
  • 期待科技成果更快轉化生產力—新聞—科學網
    鄒穎(左一)、陳新河(左二)、陳顯揚(左三)、安竹林共同為中關村生物醫學大數據中心揭牌。作為此次活動的主持人、北京中關村醫學工程健康產業化基地主任鄒穎表示,活動旨在支持博士後專業人才培養、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產學研結合、充分發揮北京科研人才集聚的優勢,助力科創中心建設。 北京市順義區人力社保局四級調研員林進良表示,立足全民抗疫時代大背景下,醫療健康行業更應該思考如何迎接5G時代,抓住新技術革命帶來的發展機遇,從而為全民健康做出貢獻。
  • 疫情之下,你我同在!「孔子新漢學計劃」學者傾力支持中國
    孔子學院用我們的語言講述中國故事關注孔子學院孔子學院編者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發展牽動著每個人的心。疫情發生以來,多國政要、大學校長、知名專家學者及各國孔院師生等國際中文教育界友人不斷以各種方式伸出援手,送上支持和鼓勵。
  • 歐空局推遲火星探測計劃—新聞—科學網
    3月12日,歐洲空間局和俄羅斯航天局局長進行會晤,並在之後的新聞發布會上公布這一決定。 儘管準備工作幾近就緒,「但我們不能走捷徑」,歐洲空間局局長讓·沃納表示,「今年發射意味著犧牲必要的測試。做出這一決定非常艱難,但我們相信這是正確的做法。」
  • 唯一獲得泰國國家女性楷模大獎的華人女性!快來認識她
    唯一獲得泰國國家女性楷模大獎的華人女性!然而天朝人民對他泰的熱愛和八卦一直從未間斷,尤其最近幾個月,在泰國有一位「神奇」的女士多次登上新聞版面,宛如泰國華人版「乘風破浪的姐姐」,她就是泰國華人界著名美女KOL郭蕊。之前小編講過很多次這個被譽為「泰華一姐」的優秀女性,今天咱們就再來看看她的故事。疫情以來,她為了在泰華人的安危、華人企業的發展和華文媒體的生存一直是盡心盡力,微博上很多人都把她封為女神了!
  • 中國天文學會發布首批火星地形地貌中文推薦譯名—新聞—科學網
    1919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成立後,承擔起了行星地名的命名和仲裁工作。目前太陽系內星球表面特徵的命名工作都是由IAU 的行星系統命名工作組統一負責。 中國天文學會自1922年成立以來一直非常重視天文學名詞的規範、審定、統一和普及。
  • 熊思東代表:鼓勵中西部高校引進海外華人 給予政策資金傾斜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熊思東代表:鼓勵中西部高校引進海外華人,給予政策資金傾斜5月21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蘇州大學獲悉,全國人大代表、蘇州大學校長熊思東將在今年兩會提交《關於把握後疫情時期全球人才流動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