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大電商:京東交家電、天貓商業地產、拼多多集市

2020-12-17 電商報

來源:東哥解讀電商 作者:李成東

2003年10月底,還未開始供暖的北京寒意料峭。凌晨1點,長安街上已鮮有汽車經過,西單的路口卻剛迎來最熱鬧的時刻。中友百貨燈火通明,門口數十輛計程車佔了半條馬路,商場門口排滿了顧客。

中友百貨的「購物節」來了。「購物節」中不同品牌和櫃檯分時段促銷。市民帶著鬧鐘和地鋪,守候在櫃檯前等待開售。年輕的姑娘做好購物攻略,拿著小本子掃貨,少買一件都像虧了一個億。

後來媒體粗略統計,當天有近萬名消費者到場排隊、參與搶購,30小時買了5000萬。

商場新增的20多個收銀臺沒有起到太大作用,消費者平均要排4個多小時的隊。睏倦中,有年輕人向來採訪的媒體記者抱怨,「如果買東西也能在電腦上操作,就不會這麼麻煩了吧?」

如今,中友百貨已經改名漢光百貨,原先人流如織的百貨商場,集體貼起了二維碼,有的櫃姐乾脆做起了直播帶貨。

但年輕人的理想還是沒有實現,排隊搶購還是購物的必備環節。每年「雙十一」、「618」,還是有不少女孩要計算折扣,然後抱著鬧鐘睡去。很多事情都沒有變。

如今的風口「電商直播」,以前叫「電視購物」。對著購物車猶豫不決的「剁手黨」,或許也能明白父母在電視購物時的心境。

從消費行為和特徵來看,變化的是渠道,不變的是消費行為本身。買買買這件事,不管在線上還是線下,都仍然還是人性與欲望的博弈。

中國零售發展40年,經歷了國營商店到百貨商場、超市大賣場,大賣場到電商平臺等渠道革命,商品數量增加了上萬倍,購物場景從線下全面轉移線上,但消費購物的本質卻從未改變。我們與父輩、父輩的父輩,用不同的方式、消費不同的商品、感受不同的時代,背後總指向相同的悲歡與欲望。

米未的創始人馬東也總結,「但凡特別成功的網際網路產品,都是有線下場景的」。

如果讓今天的電商平臺回到三十年前,他們應該是什麼樣的?

京東國營交家電

京東故事的方方面面,早已為人熟知。中關村賣場起家的劉強東,以自營3C數碼起家,價格戰鬥噹噹、國美、蘇寧,又在一片質疑聲中自建物流體系,成為中國員工數最多的網際網路公司。

京東的忠實用戶大多來自一二線城市,選擇京東的理由大多看重了自營服務的品質,統一採購、統一銷售、統一配送,物流和商品有保障,並願意為這份方便支付更高的溢價。

在線下時代,要尋找這種購物中的「安全感」,消費者會選擇到國營商店。記憶中的國營商店,水泥地一塵不染,貨架上的電視機、收音機井然有序,售貨員在櫃檯前忙前忙後。

「資金雄厚、渠道暢通、商品集中、信譽高」,1990年,天津百貨大樓副總經理回金恆曾這麼總結國營商店的優勢。這四個字,如果用來形容今天的京東,也恰如其分。

對京東來說,更準確的描述是國營交家電商場。

交家電商店是80年代後期出現的一種業態,專營自行車等交通及家電類商品。改革開放後,中國製造業進入發展快車道,出現了一批專業化門店與綜合百貨商店分庭抗禮,互補競爭的流通渠道格局。京東崛起過程中屢被提及的對手蘇寧,最早就是南京寧海路上一家名為「蘇寧交家電」的小店。

回顧蘇寧和京東的崛起,都是得益於重資產運營的模式。例如收購門店、自建倉庫、自建物流等。結果是服務品質、銷售終端能夠得到有效的把控,持續提升信譽,同時形成對上遊廠商的強話語權。

早在2000年,蘇寧就已經建起了3萬平米的空調倉庫和1萬平米的售後服務中心。京東這些年也持續建倉,到2019年年底京東物流基礎設施面積達到1690萬平方米。在這些年的競爭中,兩家從來沒有停止過在倉庫面積上的比拼。

但統採統銷、重資產運營的模式也存在弊端。例如高庫存壓力、覆蓋人群有限、對供應鏈要求高、履約成本高等。蘇寧的加大重資產運營力度後,導致公司淨資產收益率下降、資產周轉率下降。而京東巨虧10年,直到2016年才首次盈利。

同時,這也意味著擴張速度將會受到限制。當外部對手漲勢飛快,自身也面臨增長壓力時集中顯現。過程中,服務品質沒有跟上主要消費群體的要求,也會招來非議。

在京東變革前的「至暗時刻」,有消費者在知乎吐槽,「這兩年618和雙11都無動於衷,相比前些年優惠急劇縮水,一副愛買不買的樣子,不缺你一個」。蘇寧售後服務差見報的頻率,也與蘇寧開新店的速度形成有趣的關聯。

由於高履約成本,京東商品的售價比其他電商平臺高出一截。據商家反饋,京東平臺的服務費及抽成位列三大電商平臺之首,同一商品京東售價最高,天貓其次,拼多多最低,尤其是生鮮,農產品這種低客單商品。

管理上也是個巨大的挑戰。90年代,學界興起了一波分析國營業態問題的討論,最終達成的共識是,價格與運營是短板,改善運營效率低下和「大鍋飯」式的管理是國營商店變革的核心。

無獨有偶,效率與管理也是近年來京東變革的核心。

2019年開始,京東開始不講兄弟講績效,發內部郵件解決三類人,不能拼搏的人、不能幹的人、性價比低的人。劉強東還親自發內部信取消「大鍋飯」——取消底薪,大幅提高攬件提成,以刺激配送員提高攬件數量、增加公司收入。

新聞報導中的新任CEO徐雷總在聊組織結構,同框最多的關鍵詞是「組織變革」、「架構調整」、「重新聚焦零售」。

2020年,再次煥發生機的京東重新講供應鏈故事,投身商業基礎設施,牽手國美、快手,回到港股上市,宣布自己的回歸。徐雷敲鐘的樣子,又讓人想起了世紀之交的張近東,對著媒體,他堅定的說,

「流通企業要靠什麼生存?我認為應該是網絡」。

儘管如今京東和蘇寧都搬到了網際網路上,但從業務、管理和商業模式上看,這兩家店與傳統的零售店的確沒有太大不同。

阿里巴巴:從小商品市場到商業房地產

1982年11月,義烏縣「稠城鎮小商品市場」正式開放,市場允許農民經商、允許從事長途販運、允許開放城鄉市場、允許多渠道競爭。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政府第一次正式明確認同農民商販和專業市場合法化。

小商場的第一張營業執照被發給了一個叫馮愛倩的農村婦女,50歲的馮愛倩曾在飯店工作,但工資微薄,完全無法養育老母親和5個孩子,只能通過擺攤賣紐扣賺錢。小商品市場開放第一年就迎來了1000多個馮愛倩這樣的商家,此後這個浙江的山區小鎮成為中國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

1999年喊出「天下沒有難做生意」的阿里巴巴,便是把義烏的生意搬到了線上。「免費三年」的淘寶,最早吸引的也是浙江、廣東、福建等地的個人商家,在線下時代,他們背著大包小包的商品,穿越中國的大小城鎮,在市集上售賣從沿海地區批發、進口的商品。

很快,當中國的中小商家們撐起了淘寶的流量之後,阿里巴巴決定要從小商品市場轉型為「線上購物中心」,以順應中國城市化的轟轟烈烈。

天貓的首任總經理黃若應該還記得天貓成立的那個下午。他照常走進時任淘寶總裁孫彤宇的辦公室,商量淘寶商城的模式和框架。在構想中,淘寶商城是一個以品牌商為主要賣家的B2C平臺,對應到線下就是購物商場。

黃若是有深厚零售背景的經理人,歷任易初蓮花、萬客隆、天津家世界等企業總經理,執行副總裁等職。黃若等線下零售巨頭高管的加入,是阿里巴巴變革的信號之一:阿里正在從過去的小商品市場,逐漸演變為美國式的百貨商城。

在構建淘寶商城(天貓前身)時,黃若一併把線下商場「佣金收入」的盈利模式引入了淘寶商城,即按照品類交易百分比的提成向商家收取佣金。

天貓的佣金收費模式和「消費升級」戰略也將成為日後螞蟻金融、阿里雲等業務孵化的現金牛。例如,服裝類目的佣金率為5%,商家每完成100元的銷售額,就會給阿里繳納5元的服務費。

在黃若等人搭建完「淘寶商城」離開阿里後,時任淘寶CFO的張勇接管了淘寶商城。從美國百貨商場「感恩節大促」、「聖誕打折季」汲取靈感,張勇組織了淘寶商城的第一屆「雙十一」,憑藉五折的力度,淘寶商城當天交易額一舉突破5200萬元。憑藉「雙十一」的戰績,張勇在2011年被任命為淘寶商城總裁,也奠定了淘寶百貨商場的底色。

如今,消費者打開天貓,時刻能夠找到百貨商場的痕跡。富麗堂皇的商場中,遍布分門別類的服裝、美妝,寶潔、Olay、NIKE、優衣庫、阿迪達斯等知名品牌錯落分布。

「做電商平臺,匯聚大量的買家賣家,協助雙方把交易做成做順做大,這其實就是商業房地產的生意」,在回憶這段過往的時候,黃若認為,阿里巴巴最後成為了一個「線上商業房地產」。阿里巴巴前幾年轟轟烈烈的「新零售」戰略,重點之一便是線上百貨商場「天貓」與線下實體百貨商場的融合互動。

佣金模式和「線上房地產」帶來了阿里巴巴的現金流繁榮。但與此同時,佣金模式也存在巨大的隱患:居於市場主導地位的流量提供方擁有極大的話語權,名目繁多的進場費,會將成本轉嫁到商家頭上,最終轉嫁到消費者頭上,最終出現「國內百貨專櫃買一條中國生產的美國品牌牛仔褲,價格通常高過在美國百貨公司的售價」。

這種現象進而帶來的影響是腰部、尾部品牌的存活空間被擠壓。由於商業地產模式本質上是提供單位面積的轉化率(在線上這一指標為流量轉化率),這也就意味著資源會向成交金額高的品牌、類目傾斜。

所以在線下任何一個商場,最黃金的地段賣的都是溢價最高的品類和品牌,因此,普通類目、品牌要麼在地下、要麼在7、8樓等冷門區位。在線上這樣的現象也很明顯,早年的韓都衣舍、阿芙精油這些「淘品牌」早就轉而向線下尋求流量,參加第一屆「雙十一」的傑克瓊斯、百麗、歐時力等品牌也逐漸式微。

隨著商品越來越貴,真正的「打折」力度也會越來越小。因此,正如同商場的解決辦法是用「越來越複雜的路線規劃來強制消費者多逛多看」,手機淘寶APP的設計也越來越複雜。

這種複雜還影響到了雙11,當整體商品流通渠道的效率沒有提升,低價和優惠活動就變成了偽概念。

因此,一到打折季,線上線下的購物商場就充滿了付定金立減、充值返消費券、特價區折扣、折上折、限定時間折扣、滿減優惠券、換購的「數學題」,而這些數學題的玩法,也被搬到了雙11上。

知名Papi醬曾發布視頻炮轟雙十一。「4000 字閱讀理解,外加10道數學題,不做完沒資格花錢」,「蓋樓、刪簡訊、做數學題」。

逛商場或許是一種升級式的消費體驗,但商家的價格和套路卻並非適合所有人。因此,近年來,每到「雙十一」,總有消費者懷念那年真誠、憨憨打折的淘寶。

拼多多:市井、胡同、集市

在10年前的那個命運分叉口,淘寶的創始人孫彤宇一手參與組建起日後「殺死」淘寶的淘寶商城。以淘寶為代表的C2C業務逐漸邊緣化,淘寶成為天貓的主要流量來源。

許多年後,孫彤宇又再度成為拼多多的天使投資人之一。命運轉來轉去,曾經孫彤宇擁抱的中小商家,又在拼多多上找到了新的家園。

拼多多以做農產品起家,在發展為平臺模式後,最早入駐的正是被阿里遺忘掉的產業帶工廠和中小商家。

說回拼多多。粗略劃分,拼多多的發展一共有三個大的階段,第一是通過農產品和拼團模式積累用戶;第二是以「0佣金」、「低成本」的平臺模式吸引產業帶商家,將性價比商品擴充到全品類;第三是以「百億補貼」為跳板,引入品牌商品吸引「五環內」人群。

三個階段的發展在拼多多身上形成了混合、複雜的特質。

首先是一以貫之的市井平價氣質,從水果生鮮到大牌美妝、鞋服,還有9.9元的t恤、衛生紙、洗衣液,恨不得全世界知道自己便宜。連SKII、Switch等大牌也難以倖免,來了先補幾百元。

其次是拼團社交的鮮活氣,城市辦公室白領、廣場舞天團、大學宿舍的姐妹基友,一起薅羊毛。最後是從陽春白雪到下裡巴人兼容並蓄,拼小圈裡藝術家既買小零食、大櫻桃,也買攝影集。

主婦和廚師在菜市場找應季食材,空調房裡的都市富士康工人在拼多多感受四季。春季的橙子菠蘿、5月的杏子、大櫻桃,6月的芒果、荔枝,7月的西瓜……

之前有媒體用「煙火氣」概括拼多多,「和「煙火氣」相關的內容,高頻詞是:路邊攤、夜市、檔口。其共同點是,得帶錢,出去溜達一圈兒總得買點有的沒的。」

城市消費業態中,這種萬家融合的地方叫集市。

中國人對集市的記憶裡,入夜後品牌的霓虹燈亮起,街道兩邊的社區菜場、熟食店,服裝店,數碼店訪客絡繹不絕。成群結隊的年輕學生嬉笑追逐,攤販在路旁叫賣杯子、雜誌,路邊魚丸、冷麵、炸雞攤上升起的霧氣給街道打上了一層濾鏡,也讓空氣中瀰漫起了油炸物的特有的香味。

有人用能不能一起逛集市、吃大排檔作為檢驗伴侶的標準,「既能帶我米其林,也能陪我路邊攤」成為一些年輕女孩的擇偶標準。

在所有零售業態中,集市屬於存在感最弱但卻必不可少的一類。在現在所有零售消費的業態中,集市的特徵主要是:(1)組織門檻和營商成本最低,有貨、有人即成集。

(2)商品順應人的需求走,追求結構性豐富。

集市因消費者聚集而生,有集市的街道,必定也是城市人流量最大的地方。因此,集市上的商品自然會順應人的需求而存在。一方面,集市的商品服務品類豐富,幾乎可以滿足你的一切需求,從衣食住行到娛樂遊戲,另一方面,單一品類商品多數追求「爆款」,而不是長尾小眾商品。(3)集市的核心生命力提供了「社交」、「娛樂」的第三空間,而不是純粹的買買買。

孤身一人逛集市此前曾被評價為最孤獨的體驗,這也反映出集市的真實生命力在於「和好友一同邊逛邊玩」,比起購物中心,集市滿足的是社交、娛樂的需求,購物只是社交和娛樂的實現形式。(4)集市生意的核心邏輯是薄利多銷,因此,集市商品普遍更追求性價比而不是品牌溢價。

集市做的是薄利多銷的生意。在香港、上海等大城市的集市上儘管也會有大牌商品的店鋪,但即便顯赫如SKII、蘭蔻,在廟街的莎莎裡,也拋去櫃檯的華彩,乖乖列隊化妝品貨架。

從平均數來看,集市大部分商品追求的仍然是性價比。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能找到最多的就是售賣水果、蔬菜、香料等日常生活所需的集市。這也意味著集市業態中,追求的復購率高,黏性強。

在京東、淘寶將純線下零售的場景搬遷到網際網路上後,拼多多是將傳統線下集市的場景複製到了線上,藉助算法推薦、社交拼團、遊戲產品等模式,成功在移動網際網路上復刻了一個「線上集市」。

在集市拼多多裡,消費者可能會遇到一個剛剛學會網上賣貨,就把農產品搬上來賣的農民,也可能會遇到擺在貨架上的大牌化妝品。這種廣譜的商家分布,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商品的選擇。可以買雲南山區9.9元的洋蔥,也能買到帶健身環的日版Switch。

社交+娛樂+性價比的三重屬性,保證了拼多多作為線上集市的流量和拓展性。拼團實現了消費者和朋友們逛起來的線上社交,絕對的性價比降低了購物的門檻,最後,多多果園等小遊戲,則提供了在購物之外的娛樂。

透過集市的邏輯,也就理解了為什麼拼多多的日均在途包裹數能夠在五年就達到6500萬以上。

以此前中國的集市數據為例。1978年,中國首度開放個人貿易之後,中國的集市數量在一年之間達到了3.3萬個,並且以每年增加1萬個的速度向前發展,僅僅兩年後,中國各地成規模的集市數量就將近6萬個,佔中國社會零售總額的10%左右。

在多種零售形式裡,集市是離普通人、離生活更近的業態。低門檻+社交+性價比的組合拳,使得集市在幾乎每個人群聚集區都會自然產生。

當然,集市的模式也帶來了拼多多發展過程中的不少問題。首先是低價商品帶來的商品質量參差不齊,其次,是缺乏購物商場一樣的信用背書,消費者的挑選成本較高。

如果網際網路是一座城市

直到今天,家電商場、批發市場、購物中心和集市仍然在城市、鄉鎮中廣泛存在。多種業態並進發展,滿足著消費者不同場景的需求。人們既需要國營交家電質量、服務保障,又需要百貨商店的繁華,還需要街頭巷尾的人間煙火和平價水果日用的小確幸。

如果網際網路是一座城市,居民們需要京東的物流服務保障,需要淘寶、天貓推出的時尚新品,也會需要拼多多提供的性價比好貨。

看不到不同業態之間的差異化服務,這些差異場景對消費者的價值,就會陷入「敵我對立」的心態之中。

商業發展的主旋律始終是效率和規模。飛機、火車、馬車都是從出發地到目的地的工具,區別在於速度、引擎、舒適度和載客量。在與消費相關的領域,商業的正義是為消費者提供更低的價格、更多的選擇、更好的服務。

因此,當日常消費的全部場景完成線上化,接下來,才是一個全新的、電子商務的新時代到來。

相關焦點

  • 電商平臺:阿里、京東與拼多多的絞肉機大戰
    從中國的一級市場到二級市場,消費零售領域的研究都是當今顯學,而電商平臺公司更是紅利吃盡。數據顯示,過去一年裡,如果把十幾家中國最頂級的上市網際網路公司分為銷售實物商品的消費類公司和銷售虛擬商品的內容類公司,那麼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美團、唯品會等消費類公司的市值均得到大幅增長,而騰訊、百度、網易、微博、愛奇藝等內容類公司的市值則只收穫微增甚至下跌。
  • 電商逆戰:京東下鄉,拼多多進城
    紮根五環之內的京東開始「上山下鄉」,深挖下沉市場;而三四線城市裡土生土長的拼多多卻整裝進城,拼命上探中高端市場。一場電商逆戰,正在展開。京東下鄉中國電商格局裡,很長一段時間維持著一種穩定的競爭生態——京東 vs 阿里。不過,拼多多的橫空出世及兇猛增長,打破了這一平靜。
  • 天貓、淘寶、京東、拼多多、小紅書電商平臺保證金分別需要多少錢
    天貓、淘寶、京東、拼多多、小紅書分別保證金需要多少錢Hello!大家好!我是東華,一個電商行業深耕10年的賣家,如果大家有關於淘寶電商問題都可以私信或者下方留言和我交流!這期我們聊聊天貓、淘寶、京東、拼多多、小紅書等這些電商平臺保證金分別需要多少錢淘寶、天貓、拼多多、京東、小紅書等這些電商平臺,其實達到平臺門檻要求都是免費入駐,大家不要相信開店鋪要錢,如果要錢就是店鋪等保證金技術服務費用而已,這個後期不開店都是可以退回來的,切記開店不要交費用的,什麼100%通過,入駐都是需要考察資質的:
  • 核心電商企業的分析框架與拼多多「三分天下」的商業邏輯
    唯狗的本篇文章就從這個問題出發,從領先電商企業的競爭優勢開始,一步步分析拼多多崛起的本質不同;以及市場格局演化到今天,拼多多已經站穩腳跟,但在天貓、京東對品牌商品消費心智的獨佔下,拼多多又如何破局。PS:如果各位在某正式渠道看到了正式報告,不要驚訝,那就是唯狗本人。 電商平臺市場格局演變
  • 618亂鬥:阿里京東拼多多綜藝晚會帶貨 抖音快手直播電商入局
    京東作為主場,面臨著前所未有的IP分流壓力;阿里今年拿出雙十一的架勢,主題晚會再度走起;後起之秀拼多多強勢攪局,打造電商矩陣全新格局。疫情大背景下的電商,該如何尋找下一條出路?被尤為重視的年中618狂歡,還能玩出什麼新花樣?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入局後,阿里、京東、拼多多等傳統電商又該如何應對呢?
  • 聯商電商周報:餓了麼百億補貼上線 拼多多推「多多買菜」
    1、天貓家裝推4大戰略 力爭3年達到1萬億8月27日,阿里家裝生態戰略峰會上,天貓家裝發布了「本地化」、「內容化」、「服務升級」、「供給升級」4大戰略。天貓數據顯示,今年4月-6月,天貓家裝訂單數增速居天貓行業第一,天貓618,在線上線下整體負增長的情況下,家裝逆勢大漲61%,成交額破1億的家裝品牌比去年多了一倍。
  • 淘寶、京東、拼多多、蘇寧血戰6.18:這波羊毛怎麼薅最划算?
    3、認準自營業務、京東售後此前,中國有三家自營全品類電商,京東、中亞和蘇寧。中亞退出中國,蘇寧收縮防禦,京東虧損多年,才熬成了自營電商的老大。自營電商不是一門好生意,口碑的建立在居高不下的履約費用上。京東的履約費用包括倉儲、配送和客服等花費。
  • 財報相繼出爐:阿里、京東、拼多多走向了三岔口
    而在電商領域,隨著京東、阿里和拼多多相繼公布了各自的財報之後,電商領域中的最大高潮也隨之到來。公布財報之後,股價的變動自然最能反映市場對這份財報的滿意程度。根據三方公布財報當日的股價信息可知,京東當日收盤漲幅達到7.93%,阿里財報公布當日股價微跌1.01%,而拼多多卻在財報公布日股價出現了13.52%的下滑。
  • 品牌加速擁抱拼多多,是一場新「家電下鄉」
    2012年,王健林與馬雲在CCTV年度經濟人物頒獎盛典上就「電商能否取代傳統的店鋪經營」打賭,電商與傳統店鋪之爭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8年的期限馬上就要到了,根據麥肯錫《2019年中國數字消費者趨勢》的報告,中國的網上零售交易額已經位居世界首位並且大於其後全球十大市場的總和,佔中國市場零售總額的25%,賭局勝負似乎已定。
  • 三大電商巨頭競爭地下沉市場,那麼入駐拼多多要什麼資質
    眾所周知,阿里和蘇寧早就已經達成戰略合作關係,阿里擁有線上大數據和平臺優勢,蘇寧有線下物流和售後的優勢,強強聯合奠定了阿里國內電商一哥的超強地位,而國美和拼多多會在線上和線下全面推進合作,以此對抗阿里和蘇寧的同盟。貓店俠認為低線市場成為新增用戶加速增長的重要引擎,依然會是拼多多、京東、阿里三大電商巨頭競爭的主要陣地。
  • 淘寶、京東、拼多多下沉「肉搏」
    為阻擊拼多多攻勢,京東一年多前升級推新社交電商京喜,今年3月淘寶特價版也高調上線。京喜在618期間,低線城市的訂單反超一線城市,截至9月底,京東財報披露一年內新增的1億用戶,有80%來自下沉市場。淘寶特價版雙11時公布交易用戶突破億,在打通與1688、淘寶直播的數據端後,內部戰略地位進一步提高。
  • 5歲拼多多崛起 「貓狗拼」三國鼎立時代來臨?
    誰能料想,曾經深陷「假貨門」的拼多多竟被「砍」出了國內第二大電商平臺,拼多多創始人黃崢也被「砍」成了國內第三大富豪。截至美股6月4日收盤,拼多多市值為793.67億美元,直逼京東的826.98億美元。京東和拼多多一直在爭奪老二位置,二者你追我趕,勢均力敵。這意味著,以「貓狗戰」的電商時代已徹底翻篇,「貓狗拼「三大巨頭正在拉開新一輪市場競爭。
  • 盈利不足十分之一,拼多多憑什麼市值高過京東?
    根本原因是拼多多自身是一個現象級產品,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第一個真正貫徹「農村包圍城市」,之後迅速突圍,在一二線城市滲透率也飛速增長的電商品牌——5年吸引7.313億活躍用戶,並且在活躍用戶數量上6億之後依然保持兩位數增長率,是前無古人的成就。之前人們質疑拼多多,是認為用補貼換用戶的模式走不通。
  • 「貓狗拼」成績單:拼多多有點野,京東還很穩,阿里該急了
    財報發布後,阿里和京東的股價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拼多多大漲20%。隨著股價變動,三巨頭的市值也發生變化。目前阿里依然是中國市值最高的電商平臺,但拼多多和京東正加速趕來,在市值上縮小差距。三大電商平臺目前已經全部進入中國市值最高前十大上市公司名單。
  • 騰訊系圍剿阿里,美團、拼多多、京東借勢社區團購
    京東與美團、拼多多,三家雖然同是騰訊系電商,雖然目標都是對阿里的戰略合圍,但三家公司依舊存在著不可避免的競爭和傾軋。京東需要堤防拼多多和美團,尤其是美團。與劉強東的親自指揮不逞多讓的還有美團、拼多多對社區團購的重視。
  • 京東&天貓不正當價格被罰;拼多多市值超美團;深圳誠品歇業
    #電商# 京東、天貓、唯品會被罰 市場監管總局網站12月30日消息,針對「雙11」前後,消費者反映強烈的網購先提價後打折
  • 拼多多意圖絕地反擊?憑藉多多親子節戰略能否殺出重重圍剿?
    01導語近年來,拼多多憑藉拼團模式,成功突破淘寶、天貓、京東等頭部電商平臺圍剿,在三四線市場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成功樹立了高性價比品牌,之後,阿里巴巴和京東頻繁動作,其他電商平臺也時不時的發力,欲遏制拼多多成長,阻止拼多多瓜分市場,但,經濟市場不是鐵桶,不會嚴絲密縫,滴水不漏,有些地方還是有市場可做的,就比如這個多多親子節。
  • ...拼多多|張雪|天貓國際|每日|京東|理髮器|電商平臺|keep|tony
    各大電商平臺理髮器銷售火爆。統計期內,拼多多上,「理髮器」搜索次數同比增長410%,包括飛科、奧克斯、志高等品牌在內的數十款理髮器銷量同比上漲290%,特別是最近7天,部分商品銷量短時間內突破10萬,同時在線拼單人數能超過千人。理髮器商品GMV超過3000萬元,按照30元的單價計算,這相當於全國消費者一周買了100萬臺理髮器,超過100萬人在家自行理髮。
  • 拼多多絕境求生,如何威脅電商一哥的?
    好了廢話這麼多,我其實只想說①:拼多多一個才成立了4年多的公司,為啥讓電商老大如此忌憚?②:淘寶和天貓的銷售額合計達到1萬億,用了9年時間,而拼多多只用了4年半,到底是什麼讓拼多多如此的特別?拼多多如何誕生的?
  • 「多美」 CP官宣,拼多多聯手國美零售意義何在?
    首先,以3C家電起家的國美電器早已不是當年遍布全國的那個家電巨頭了。2006年與永樂合併,2007年全面託管大中電器,不僅使得國美家電成為行業霸主,創始人黃光裕也多次問鼎中國首富寶座。然而,在步入電商快車的關鍵時刻,國美家電卻錯失了車票,從此輝煌不再。星圖數據監測到,2019年國美電器在線上市場的份額已不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