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三聲編輯部 三聲 收錄於話題#綜藝那些事兒78個
街舞像一個不斷向前的圈,在每一個周期裡,總會有一批愛跳舞的年輕人出現,然後吸引一批新的年輕人來跳舞。他們是明星,是舞者,是那幾個在大家看來好像不會跳舞的「大叔」,還有很多我們看不到的人。
作者 | 楊奕琪
編輯 | 周亞波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街舞滲入婧妍生活的方方面面。
「陽臺晾的T恤都比原來大了兩個碼」,「有的時候走著走著我就做一個Foundation」……說到這些細節,婧妍哈哈一笑。
婧妍不是舞者,只是上海一名普通白領。除了寫字樓之外,婧妍平時跑得最多的地方大概就是舞蹈教室。
去年年底,婧妍開始學Hiphop。剛進街舞班的時候,婧妍很緊張,每堂課都站在最後一排。現在,她會主動站到前面去展示,「現在心態好很多,就知道玩」。
「街舞給我一個很大的改變」,婧妍小時候學過民族舞,但每次到了自我展示的時候都會慫,後來甚至因此放棄了民族舞。相比街舞而言,婧妍覺得民族舞有點正式和拘謹,「但街舞是一個很隨意、很街頭的文化,可能是一種文化氣氛改變了自己」。
儘管平時要上班、準備職業考試,很忙碌,壓力也不小,但婧妍每周會去3次舞蹈教室。每次去上課,她都不自覺地把壓力清空,完全沉浸在舞蹈裡, 「跳完舞,全世界又美麗了」。
01 | 街舞從「無」到「潮」
上幼兒園的時候,婧妍在媽媽的要求下,去少年宮學民族舞,那時候她還無從了解街舞。在家長眼中,街舞是街頭混混才會學的東西。
「那時候哪有街舞,都是民族舞和芭蕾舞」,這樣的經歷,幾乎成了90年代學舞蹈的小孩的共同記憶。
黃瀟是《這!就是街舞》第三季選手,來自四川康定。6歲那年,本來想學架子鼓的黃瀟,因為找不到老師,退而求其次選擇了舞蹈。黃瀟學的是藏族舞,他沒有別的選項,「整個康定只有那一個班,要學舞蹈就去那個班」。他也不知道還能有什麼選項,「在我腦海裡,舞蹈就是那個,沒有其他的」。在考上了省舞校後,黃瀟才見到街舞。在黃瀟的印象中,只有專業課不好的同學才會去學。
街舞是上世紀80年代傳入中國的,1987年,美國電影《霹靂舞》在內地大火,隨後出現了一群愛跳霹靂舞的年輕人。第二年,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孫紅雷,拿下黑龍江省霹靂舞大賽的亞軍。
霹靂舞還上過春晚。1989年,當時人稱「霹靂王子」的舞蹈家陶金,編排了一支霹靂舞作品《跳起來》,登上春晚,霹靂舞火遍大江南北。
霹靂舞的浪潮短暫而輝煌,在90年代迅速迎來低谷期。當時霹靂舞沒有商業化的環境,舞者無法獲得經濟收益,很多人慢慢放棄了。
另一方面,街舞當時還沒有納入大學專業,也沒有像民族舞、芭蕾舞這些舞種一樣有專業的院團,很多人認為學街舞是不務正業。
《這街》總導演陸偉曾在接受《三聲》採訪時提到,95年之後,街舞才重新開始流行起來,這與Michael Jackson的火爆以及「韓流」興起有關。一些家長的觀念變了,他們認為小孩學街舞是一件很潮的事情。張藝興的媽媽,在他六七歲的時候,就給他播放Michael Jackson的錄像帶,引導他學跳舞。
2002年,北京有個經紀人找了一群年輕人,組建了一個團體「北舞堂」。2003年春節期間,央視播出了一檔以街舞為主要內容的節目——《舞蹈世界》,北舞堂承擔了節目中大多數舞蹈表演。
2004年,由於不適應過度商業化的運營,北舞堂慢慢解散了。北舞堂的高博、馮正以及其他幾個愛跳舞的年輕人成立了舞團「舞佳舞」,並舉辦了第一屆KOD街舞比賽。這一年,央視舉辦了《全國街舞電視大賽》,比賽的舞種都是Old School那些,Popping、Hiphop、Locking和Breaking。
2006年考入四川音樂學院的黃瀟,誤打誤撞進入了現代流行舞系,其中有一門課程就是街舞。黃瀟在大學時期改變了對街舞的看法,「跟老師、同學有了更多交流,看了一些視頻,也參加了一些比賽,這才慢慢地對街舞有了新的認識」。
那幾年裡,大學校園甚至是高中校園開始出現跳街舞的年輕人,大多跳的是Old School舞種,不少年輕人是通過電視大賽接觸到街舞文化的。「2006、2007年通過CCTV的電視街舞大賽,大家基本都知道我們了」,高博曾在接受懶熊體育採訪時說道。
2008年,婧妍進入大學校園,在迎新晚會上被一個Breaking表演吸引,「特別帥!那個時候才了解街舞,就想去學」。婧妍覺得自己跳不了Breaking,選了Popping。
當時有一個很火的Popping作品《千年等一回》,婧妍很喜歡,「它既有力量又有流動性,很美」。這個作品出自08年的《全國街舞電視大賽》,表演者正是《這街》的御用DJ李玉龍。
差不多也是那個時期,以BigBang、少女時代、2ne1為代表的二代韓團進入中國。除了Old School的舞種外,也有年輕人開始跳韓舞,「我們宿舍有兩個女生特別喜歡少女時代,經常在宿舍裡學著跳」,婧妍說。
少女時代MV
和弦也是在韓流明星的影響下開始學街舞的,「那時候很喜歡韓國的Bigbang,想去韓國幫明星伴舞」。最開始只是感興趣,沒想到後來越來越喜歡,和弦上大學後,開始更頻繁地練習,「寒暑假也不回家,一個人去北京學」。和弦沒想過把街舞當做職業,但還是「一不小心」成為Caster的舞蹈老師。
02 | 綜藝「復興」街舞熱潮
國內的舞蹈綜藝一直沒有斷過,只不過,在2008年《全國街舞電視大賽》停辦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的舞蹈綜藝都是以芭蕾舞、民族舞等經典舞種為主,例如《舞林大會》、《舞林爭霸》、《舞出我人生》等節目。
當然,在街舞圈內的各種大型賽事還在持續,誤打誤撞進入街舞圈的黃瀟帶領著他的舞團Hello Dance拿下多項齊舞大賽的冠軍。
沒有大眾媒體的宣傳,街舞慢慢形成一種圈層文化。
2018年被戲稱為中國街舞的「文藝復興」,《這!就是街舞》和《熱血街舞團》兩檔節目,讓街舞重新「破圈」。
從第一季開始,總導演陸偉就反覆強調,《這街》想要做的是推動整個街舞行業的發展。對陸偉來說,這樣的信念在今年尤其強烈,與所有依賴線下的行業一樣,街舞行業在今年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陸偉比往常更希望節目能夠火爆,讓更多人選擇去舞蹈機構練舞,讓整個街舞行業恢復元氣。
在錄製《這街3》選手大齊舞當天,陸偉跟所有選手講了一番掏心窩的話。陸偉將選手們的關係比作戰友關係,雖然有競爭,但更多的是共同打贏一場戰,「你們共同把這個節目做燃、做爆之後,每個人都會從中收益」。就像《這街2》決賽上馮正表達的一樣,贏的是街舞。
節目帶來的直接影響是,選手的人氣提升了,獲得更多的生源和教學機會。在過去兩季節目中,很多積累起聲量的選手籤約了更大的舞蹈機構,或者自己開了舞蹈班,例如《這街1》的電門、孫維君。
這是街舞綜藝與其他選秀節目不同的地方,選手們都更願意回歸到街舞圈,繼續上課、比賽。節目組能做的,是幫助他們成為街舞圈的「明星」。《這街3》在今晚收官,但選手們的主場不止於此。今年10月到12月,節目組將組織《這街3》的選手在上海、北京、廣州、成都開設全明星訓練營。
節目也讓大眾認識到了更的舞蹈風格。選手小寶在紀錄片《這就是舞者》中提到,節目讓大眾更了解Waacking以及背後的文化,能夠吸引更多人來學習Waacking。
婧妍發現,在她上課的地方,學Waacking的人變多了,其中還有不少學員是男生。但在小寶剛開始跳Waacking時,還曾經因此遭受到霸凌。
對於黃瀟來說,《這街》則給了他一個合適的展示場合。黃瀟在接受《三聲》採訪時提到,以往很多街舞比賽都是battle形式的,不太適合跳jazz、urban的舞者參加。除了業內的齊舞比賽,黃瀟更傾向於參加《舞林風暴》、《舞蹈大會》這類綜藝,「這種比賽比較適合我,他可以呈現一個更藝術的舞臺」。
在《這街》中,陸偉特地放大了編舞師的作用,每一季的賽程末尾,戰隊PK都是齊舞對決,而齊舞的靈魂人物就是編舞師,「編舞師能起到多大作用,圈內認知感是非常強的」。陸偉提到,受《這街》的影響,Urban以及編舞師的影響力有明顯提升。
從街舞圈內來看,很多Old School的舞者開始了解和學習Urban,例如參加過《這街1》的B-boy小白。兩年前的小白只是一個純B-boy,完全不會編舞,這兩年的時間裡,小白學習了Hiphop、Uban等,讓自己的舞蹈更加豐富。
從大眾的視角來看,《這街》讓更多人了解到編舞的魅力,這種認知是一年比一年強的。在之前的節目裡,還會有人質疑Urban不是街舞,這樣的現象在今年也少了很多。《這街3》播出以來,黃瀟多次因為編舞作品登上微博熱搜,另一位編舞師楊文韜則因為作品《囍》出圈。
在街舞培訓中,編舞越來越受歡迎。和弦提到,爵士編舞的課程在整個市場所佔的比重越來越高,Locking、Poping等傳統舞種也都開始融入編舞元素。
這樣的變化不是街舞綜藝的「獨家功勞」。和弦認為,偶像團體以及偶像節目帶來很多編舞作品,也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大家對編舞的認知,有些學生甚至會直接指定某一支成品舞,讓老師教。
兩檔街舞綜藝播出的這一年,對於街舞圈來說也有特殊意義。停辦了4年的KOD街舞世界盃總決賽宣布回歸中國,舞蹈機構獲得了資本青睞,成都舞邦、上海Caster都獲得千萬級融資。不管對於舞者還是舞蹈機構來說,街舞確實復興了,「街舞正從小眾娛樂升級成為青年流行文化」。
03 | 短視頻「選中」街舞
許多人把街舞熱潮的「復興」歸功給街舞綜藝。事實上,這樣的變化不是一蹴而就的,甚至很難說清楚,到底是節目「復興」了街舞熱潮。還是潮流文化催生了節目。
《熱血街舞團》的總導演車澈曾在被問到「是否擔心(街舞)市場情況」時,回答道,「中國年輕人不是有沒有準備好的問題,他們已經在這種生活方式中生活了」。
年輕人在網上刷舞蹈視頻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我的抖音裡面全都是街舞」,婧妍說。從2017年開始,美拍、抖音等短視頻App上還出現了各種火爆的「尬舞視頻」。當時很多平臺都積極嘗試把舞蹈「搬到」線上,尤其是街舞。
平臺通過各種產品功能降低參與門檻,刺激用戶在平臺上拍舞蹈視頻,例如抖音的「尬舞機」、QQ的「高能舞室」以及美拍的「有戲」。為了宣傳「有戲」這一功能,《這街3》的導師張藝興在當時被美拍邀請錄製了「sheep舞」。
抖音很早就開創了各種類型的話題挑戰,用示範案例鼓勵用戶模仿。這些示範視頻音樂節拍和舞蹈動作都相對簡單,時長基本都在15秒,對用戶來說參與門檻不算高,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在短視頻平臺上跳舞,儘管他們可能沒學過舞蹈,手勢舞、ci哩ci哩舞、海草舞相繼在抖音爆紅。
抖音這種模仿創作的機制甚至還催生了大量的手勢舞教程視頻,這些視頻沒有專業的舞蹈名詞,而是配以更通俗的動作講解。
不難理解,街舞代表一種年輕、潮流的標籤,想要吸引年輕人的視頻平臺自然不會放過。而舞蹈和短視頻都追求美感和視覺衝擊力,兩種元素「一拍即合」。
當年《中國有嘻哈》播出之後,內容領域形成一個默認的共識,街舞會成為下一個熱門。在得知《熱血街舞團》和《這!就是街舞》要上線後,短視頻平臺也在爭取露臉的機會。2018年,抖音與《這街》達成合作,參加比賽的選手都入駐抖音。
美拍則是在2017年開始與國內頂尖舞團的老師籤約,邀請他們入駐,黃瀟也是其中之一。在2017年「美拍大學」成都站活動現場,黃瀟提到,美拍讓舞蹈變成了一個人人都可以接觸的東西,「一些簡單有趣的舞蹈幾乎所有人都可以學得會、跳得來」。
和弦也是從2017年開始運營微博,不止和弦,Caster的很多老師都會在抖音或者微博上發舞蹈視頻,獲得生源或者品牌合作。和弦透露,抖音、微博官方都與Caster有合作,公司會鼓勵老師們做新媒體,予以資源支持。
黃瀟也會鼓勵老師們在社交媒體上發視頻,配置了專業的攝製組幫老師們拍攝視頻。黃瀟表示,老師們也很願意輸出視頻。在他看來,舞蹈視頻是一種記錄當下生活和內心感受的方式,「我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情,老師們應該也能感受到視頻帶給他們的意義」。
就B站來看,HelloDance的視頻播放量快超過600萬了。這些播放量也產生了實際轉化,有些網友在看了HelloDance的視頻後,也會去到線下上課。
最近,乘著《這街3》的風,B站開啟了#秋季舞蹈狂歡季#的扶持計劃,《這街3》的選手楊雨婷在一周前入駐了B站。
04 | 愛跳街舞的年輕人
愛跳街舞的年輕人越來越多,街舞文化也開始「見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在朋友圈「曬舞蹈」。
婧妍每次上完舞蹈課都會發視頻,視頻號推出後,她開始用視頻號發布更長的視頻,再轉發到朋友圈。
和弦每堂課結束後,都會組織學員拍視頻,舞蹈時長基本都是15秒-20秒,學起來容易,也方便拍視頻。由於大家越來越喜歡拍視頻,Caster這幾年的新店裝修也越來越有設計感,這樣拍出來的視頻更好看。
街舞也成為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在和弦的課堂上,有不少學生是為了鍛鍊身體走進舞蹈教室,「舞蹈比較有趣,健身相對來說枯燥一點」。
這也是婧妍走進舞蹈教室的原因之一。她也去健身房看過,但最後還是選擇了街舞,「健身房我真的不愛,跑步機跑一跑也膩了」。有趣的是,很多健身機構這幾年開始增加格萊美舞蹈、尊巴等舞蹈性更強的課程。
對於婧妍來說,街舞還是一種解壓方式,「跟著音樂去擺動的時候就會很開心」。她的舞蹈老師也在課堂上強調,動作標不標準不重要,開心才最重要。
如今再提起街舞,人們不再覺得它是一種「地痞流氓」的文化,也不算是一種小眾的潮流文化,它已經融入到當代年輕人的生活了。除了上述表現之外,還有一個明顯變化是,舞蹈機構開始走入商圈了。
在過去,我們很難在商場看見舞蹈機構。對大多數舞蹈機構來說,租金就足以讓他們望而卻步。不過,這幾年來,各大商圈看中街舞文化帶來的流量,紛紛邀請舞蹈機構入駐。商圈的年輕人喜歡這種街舞文化,而舞蹈機構能夠吸引更多年輕人走進商圈,帶動商場的餐飲、服裝等多業態的消費。
2018年,黃瀟把Hello Dance的旗艦店遷到成都中心城區的恆大廣場。黃瀟透露,當時恆大主動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位置,並給到租金優惠。考察過場地之後,黃瀟覺得位置合適,就把店遷了過去。Hello Dance在成都共有四家店,都是由商場邀請入駐的。
進入商場的舞蹈機構,也的確引起了更多路人的注意。每當舞蹈室在上課時,總會有一些路人駐足趴在玻璃上觀看,在這其中,也許有人會像當年觀看迎新晚會的婧妍一樣,被舞蹈室裡的舞者所吸引,走進舞蹈機構。
街舞像一個不斷向前的圈,在每一個周期裡,總會有一批愛跳舞的年輕人出現,然後吸引一批新的年輕人來跳舞。他們是明星,是舞者,是那幾個在大家看來好像不會跳舞的「大叔」,還有很多我們看不到的人。
這個圈也在滾動中不斷擴大,集結的力量越來越大。
前幾天,張藝興在微博發布消息,他邀請了眾多街舞大神一起舉辦了全明星街舞挑戰賽。海報上的舞者,大家並不陌生,大多都參加過這幾季的《這街》。而張藝興邊上的黃景行,是15年前第一屆《全國街舞電視大賽》的總冠軍。
《這街3》的另一位隊長王一博,當年也是因為電視上的街舞比賽愛上了街舞。一次偶然的機會,王一博在電視上看到了《以舞會友·動感地帶全國街舞電視挑戰賽》,並被深深吸引,成為一名B-boy,而後又學習了Hiphop、Loking等舞種,並在2011年的IBD街舞大賽拿到16強的成績。
儘管在這之後,王一博離開街舞圈走上練習生的路,成為一名偶像,但王一博還在傳播街舞。婧妍是王一博的粉絲,因為王一博對Hiphop產生了興趣,「看他的採訪知道了Hiphop,粉絲也會製作他跳舞的合輯」。這讓我想起,當年因為Michael Jackson、Big Bang、少女時代而愛上街舞的那些年輕人。
一代人終將老去,但總有人正年輕,愛跳街舞的年輕人一直都在。
原標題:《愛跳街舞的年輕人》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