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投資者網
導語
《投資者網》劉昊華
在「顏值經濟 」風口下,大量醫美機構開始尋求登陸資本市場。但是,經過醫美行業的黃金期後,許多醫美機構開始步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特別是進入疫情期後,醫美市場以來再次洗牌。
此間,瑞麗醫美剛剛通過港股交聆訊,在登陸資本市場之後是否還能夠一帆風順,確實值得投資業界關注。
12月9日,瑞麗醫美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簡稱「瑞麗醫美」)通過了港交所聆訊,擬在主板上市。
據招股書顯示,瑞麗醫美是一家浙江醫美服務供應商,主營業務為美容外科服務、微創美容服務、皮膚美容服務。公司所有的醫療美容機構均以「瑞麗」、「瑞麗整形」以及「Raily」等品牌營運。
根據招股書,2017年、2018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瑞麗醫美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人民幣1.13億元、1.59億元、1.91億元及5873萬元,經調整後的淨利潤則分別為1740.5萬元、2076.7萬元、2559.3萬元及-205萬元。
從財務數據來看,「顏值」經濟風口下,瑞麗醫美營收和淨利潤一度保持高速增長。但實際上,近年來大量醫美機構呈現出的是增收不增利的狀況,特別是經歷疫情後,醫美市場再次洗牌。
1
雙向擠壓,醫美機構毛利率下滑
瘦臉、隆胸,這些醫美項目動輒就要幾萬元、十幾萬甚至幾十萬的手術費,因此,在許多人眼中,醫美(包括整容醫院、民營醫療機構等)是一個非常暴利的行業。
但事實上,像瑞麗醫美這類處於行業中遊的醫美機構,日子卻不好過。
據瑞麗醫美招股書顯示,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13億元、1.59億元、1.91億元、0.59億元,對應毛利為0.75億元、0.92億元、1.10億元、0.24億元,對應毛利率為66.3%、57.9%、57.6%、40.7%。
就此,瑞麗醫美方面表示,毛利率的下降主要是因為銷售成本的大幅增加。
據招股書顯示,瑞麗醫美2017年、2018年和2019年以及2020年1-6月其銷售成本分別為3839萬元、6644.2萬元、9011.8萬元以及3444.4萬元。其中,最主要的支出為植入物、注射材料、藥品和其他醫療消耗品等物資成本的採購,分別在2017-2019年佔同期總銷售成本的50.5%、51.6%及52.5%。
「造成醫美機構利潤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上遊的醫美藥廠佔據了絕大部分的毛利。同時,行業下遊的美容院和醫美平臺也在擠壓醫美機構的淨利潤空間。」美創會創始人劉景濤告訴《投資者網》,「在醫美圈有個說法,大機構在賠錢,中小機構不賺錢,直客醫美不賺錢,渠道醫美能盈利。」
據劉景濤介紹,在醫美行業產業鏈上,上遊主要是指以美客(300896.SZ)、昊海生科(688366.SH)和華熙生物(688363.SH)為代表的原材料研發企業;中遊則是醫美國際(AIH)、瑞麗醫美、韓美整形為代表的醫美機構(整容醫院、民營醫療機構);下遊是美容院、醫美平臺和消費者。
在醫美行業,上遊廠商憑藉技術溢價維持高毛利,盈利能力強。據有關數據顯示,華熙生物、昊海生科、愛美客等玻尿酸生產廠家,其毛利率平均高達90%以上,淨利潤率也在50%以上。
而以新氧(SY)、更美、悅美代表的網際網路醫美平臺也通過新媒體、網際網路等不同方式將最大體量的醫美用戶吸引到平臺上來,形成新的行業競爭壓力。
據新氧最新公布的2020年三季度報顯示,今年第三季度,新氧實現營收3.6億元,毛利潤3.0億元,毛利率高達84.8%。
在另一位醫美行業分析師看來,行業下遊的美容院因規模較小,運作起來較靈活,也能憑藉著較低的客單價搶佔一部分市場。不過,隨著行業整體仍處於野蠻生長洗牌中後期,在價格戰及競爭背後,導致不少企業盈利能力出現大幅回落。
由此,處於行業中遊的醫美機構遭遇雙向擠壓,致使其出現增收不增利、毛利率偏低的尷尬情況。
2
獲客成本較高,持續盈利能力下滑
作為醫療產業中最為商業化的細分領域,各大醫美機構通常利用一貫的市場營銷方式獲取客源,這導致的後果是營銷成本過高,利潤被營銷成本攤薄,盈利出現考驗。
「現在醫美機構的獲客成本基本在6000元左右。」劉景濤說,獲客成本在整個醫美機構運營成本中要佔到50%以上。
據劉景濤介紹,目前醫美機構的獲客方式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通過網際網路、地鐵等廣告宣傳的直客模式,另一種是通過和美容院合作的渠道模式。
「從ROI(投資回報率)來看,醫美平臺已經成為醫美機構品宣投入的主要投放地。」劉景濤說,
以新氧為例,其2020年三季度報顯示移動端平均月活躍用戶870萬,同比增長153.7%,預約服務的付費用戶總數251928,付費醫療機構數4096家,同比增長26.8%,平臺促成醫美服務交易總額超11億元人民幣。
值得留意的是, 即便是如此高的獲客成本,醫美機構依然不斷的進行廣告投入,獲客營銷成本仍在不斷上漲。
「醫美機構之間的競爭,就是品牌營銷的競爭。」劉景濤說,「別人都在砸錢做廣告,我家不做廣告,客戶怎麼來?」
據悉,目前醫美行業內大概有8000家左右的醫美機構以及幾十萬美容院。
因此,具有品牌影響力的醫美機構,會具有很強的市場壁壘。在市場佔有率上,也具有頭部效應。
據瑞麗醫美招股書顯示,截至2019年12月,杭州約有300家醫療美容服務提供商。其中第一大市場參與者佔據的市場份額約為13.4%,而第二大至第五大市場參與者佔據的市場總份額為16.6%。瑞麗醫美的市場份額約為4.1%,2019年在杭州市醫療美容服務市場中排名第四。
若放大到浙江省,這種頭部效應則更明顯了。截至2019年12月,浙江省的醫療美容服務提供商約為850家。按醫療美容服務收益計,2019年最大市場參與者約佔5.7%的市場份額,第二至第五名參與者合計約佔11.8%的市場份額,瑞麗醫美約佔1.9%的市場份額,在浙江省醫療美容服務市場排名第五。
此外,由於黑醫美(即不具備醫美手術能力的醫美機構、美容院)的一些不正規操作,導致醫美醫療事故頻發,也令醫美機構更重視品牌營銷。
3
疫情之下,醫美行業進入下半場
作為典型的線下服務行業,今年醫美機構受疫情的影響較為明顯。
例如,醫美國際日前披露的2020年前三季度報顯示,報表期間實現總收入5.39億元,較上年同期的6.31億元減少14.6%;實現利潤-1.65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99億元下滑182.96%。
雖然疫情導致醫美機構營收驟減,但同樣加速了行業的洗牌。
「疫情導致消費者,推遲了醫美的消費計劃,但需求仍然存在。疫情好轉後,將會有一波報復性的消費。」劉景濤表示,具有品牌、資金優勢的醫美機構會脫穎而出,尤其在尾部機構倒下後,原本屬於這部分機構承接的需求也轉向了頭部。
在此之下背景下,對於醫美機構來說融資將會是最大的需求了。
以瑞麗醫美為例,公司此次上市擬募集的資金,80%左右都會用於品牌的運營和打造。
事實上,不僅瑞麗醫美是如此,之前在新三板掛牌的華韓整形、利美康等醫美機構都因業績問題選擇退市,欲另闢蹊徑登陸A港、港股市場,尋求資金注入。
「從2008年至2018年,這10年間是醫美行業的黃金期。在這期間,誕生了很多醫美上市公司和許多線下醫美機構、美容院。」劉景濤說,經過這些年的市場競爭,醫美機構已經過了最初的野蠻發展階段,後續就是硬實力的比拼。
劉景濤同時表示,疫情過後醫美行業將進一步往正規化、學術化、標準化方向發展,而類似於醫生作坊式工作的機構將加速被淘汰。(思維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