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宙中神出鬼沒的巴克球,首次被發現於8000萬年前的動物化石中

2020-12-16 寰宇科學新觀察

巴克球,即Buckyballs,是「Buckminsterfullerenes」的簡稱,通常用來指由60個碳原子以五邊形和六邊形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類似足球的表面的大球形分子結構。這種具有奇怪結構的分子,在2010年首次被太空人們在太空中發現。它的名字來自於著名的建築師巴克敏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這位建築師曾在20世紀40年代推廣了一種類似的結構,稱為測地線穹頂。

在後來的科學探索中,科學家們不僅在太空中發現過巴克球結構分子,在氣體和各種粒子中,也發現過巴克球結構。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研究人員稱,在地球上燃燒蠟燭的氣體和某些礦物中也發現過這種結構的分子。

然而,這種結構此前從未在動物身上被發現過。來自西澳大利亞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的研究員亞倫·亨特(Aaron Hunter)說,這種獨特的巴克球形狀以前在動物身上是未知的,無論動物是活的還是滅絕的。

然而,在最近發表於《古生物學》(Paleontology)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們出人意料地在8000萬年前的海洋動物身上發現了這種奇怪的幾何形狀。巴克球在宇宙塵埃、氣體和某些巖石中總是隨機出現,神出鬼沒,但研究人員驚奇地發現,這種結構在白堊紀的兩種海百合化石中大規模出現——海百合的化石板塊形成了多方面的中空結構,科學家們將其鑑定為巴克球。

科學家們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報告說,他們的發現是第一個證據,證明這種奇異的巴克球形狀是在如此大的範圍內自然形成的。亨特在一份聲明中說:「這是我們第一次在動物化石中發現這樣的結構。」

海百合是一種棘皮動物,因為長得像植物,所以人們用百合這種植物的名字為它命名,最早出現在寒武紀(約5.43億至4.9億年前)。大多數海百合物種,在大約2.5億年前的二疊紀大滅絕中消失了,但有些仍然存活至今。這種動物有一個高腳杯形的身體,類似於花萼,頂端有分支的手臂。根據英國地質調查局(British Geological Survey)的數據,許多化石形態表明它們都具有將它們自身固定在海底的莖狀結構。

晚白堊世的兩種海百合的幾十個化石——Marsupites testudinarius和Uintacrinus socialis——為科學家們提供了一個由碳酸鈣構成的萼狀六邊形和五邊形板塊的詳細觀察。研究人員繪製了一張模擬圖,描繪出了這些動物的身體在三維空間中的樣子。總的來說,這兩個物種的身體結構相似。但Uintacrinus socialis有一個更大的花萼,由許多小而輕的盤子形狀組成,每個盤子都有四到八個邊。相比之下,Marsupites testudinarius的花萼上只有五六個邊的盤子形狀,而且這些盤子比Uintacrinus socialis的大得多。

兩種海百合的花萼形狀都像巴克球。亨特在聲明中說:「這些巴克球狀結構能夠讓海百合承受非常重的載荷,保護它們免受海洋的傷害。」然而,科學家在研究報告中寫道,這兩種動物之間存在著嚴重的差異。Marsupites testudinarius的花萼有著更大的形狀相似的盤狀結構,更接近於球狀碳分子。這會使花萼更加堅固和穩定。但Uintacrinus socialis的花萼更寬,板邊的數量變化更大,使花萼更容易彎曲和彎曲,這樣的花萼可能對浮力比抵禦捕食者更有用。

這種極不尋常的身體結構本可以幫助海百合適應並在世界各地的海洋深處傳播。然而,許多問題仍然存在,關於它們奇怪的巴克球體是如何進化出來的?為什麼這種形狀只在8400萬至7200萬年前消失的兩個滅絕物種中被發現,在其他千萬種動物身上卻從來沒出現過?為了解答這些問題,科學家們仍需要進行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相關焦點

  • 1500萬年前的棗被發現 「木乃伊」棗化石現世
    【1500萬年前的棗被發現】1500萬年前的南酸棗長啥樣?中、美古生物學者最近在福建漳浦發現一種1500萬年前的南酸棗化石,不同於傳統的化石形成方式,這些南酸棗化石就像人們熟知的木乃伊,通過乾枯、脫水的方式將遠古南酸棗的形態結構立體保存了下來。
  • 中美學者發現1500萬年前「木乃伊」南酸棗化石
    新華社南京11月19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19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中、美古生物學者最近在福建漳浦發現一種1500萬年前的南酸棗化石。就像人們熟知的木乃伊,這些乾枯、脫水的化石將遠古南酸棗的形態結構立體保存了下來。
  • 重大發現:恐龍化石中首次診斷出惡性腫瘤
    加拿大科學家近日發表論文稱,他們在尖角龍(Centrosaurus)的一根嚴重畸形的腿骨化石中發現和診斷出骨肉瘤,成為首宗從化石中發現恐龍罹患癌症的病例。該恐龍化石是1989年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的恐龍省立公園發現的,屬於一種生活在7,600萬年—7,700萬年前的尖角龍屬恐龍。一開始科學家們認為這個嚴重畸形的腿骨化石是骨折癒合後留下的痕跡。
  • 加拿大男子發現暴龍屬新物種化石 可追溯至8000萬年前
    中新網2月11日電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加拿大一名男子日前發現了一種暴龍屬新物種化石,這是加拿大50年來首次發現新的暴龍物種,也是北美已知發現的最古老暴龍屬物種之一。圖片來源: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截圖。
  • 在2000萬年前的琥珀中發現的很小很小的蜥蜴腳
    現在,一個合作的研究團隊正在分析多米尼加共和國的「時間膠囊」,以了解在整個石化過程中生物發生了什麼。雖然足部看起來狀況良好,但科學家說舊石器時代的樣子可能具有欺騙性。它的物理結構與1500萬至2000萬年前基本相同,但自從中新世包裹後,大部分骨骼已經腐爛,化學特徵也發生了變化。
  • 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的恐龍化石
    來自緬甸的一個壯觀的新琥珀化石擁有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小的史前恐龍的頭骨:一種生活在9900萬年前的類鳥生物,並不比今天活著的最小的鳥大。今天在《自然》雜誌上描述的這具化石,從後腦勺到鼻尖只有1.5釐米長,大約是指甲的寬度。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化石,無恐龍省區還剩7個
    1月12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告訴澎湃新聞,截止2020年底,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中,除天津、上海、福建、海南、青海和港澳臺等8個省級行政區外,其餘26個省級行政區均已發現恐龍化石。12日,澎湃新聞獲悉,福建省首次發現恐龍化石,結束了「沒有恐龍」的歷史。考察隊合影
  • 科學雜誌評出2019年十大古生物化石發現
    萬年前晚白堊世的生物群,地層中包括有植物、無椎動物及脊椎動物化石,構成了一扇通向白堊紀的神奇窗戶。喬裡略組的發現為我們了解白堊紀末期大滅絕之前南美洲的生態和動物組成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噬顎龍是目前我們發現的最古老也是保存最完好的食肉恐龍化石之一,其在分類上屬於埃雷拉龍科。由於長著強壯的下顎,能夠吞噬食物,所以這種動物被命名為「噬顎龍」。
  • 來恐龍之鄉 找尋埋藏在化石中的秘密
    來源:中宏網恐龍是生活在大約2億3500萬年至6500萬年前、能以後肢支撐身體直立行走的一類動物,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恐龍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突然全部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而這個謎底被埋藏在化石之中。
  • 福建首次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 專家:相信還將發現恐龍骨骼、恐龍蛋...
    東南網1月12日訊(本網記者 盧金福)今日上午,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福建龍巖上杭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新聞發布會。記者在會上獲悉,近日,經自然資源部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相關專家實地考察認定,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發現恐龍足跡群化石,是福建省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
  • 億年前白蟻城堡發現「神秘入侵者」 螱客化石記錄往前推了約8000萬年
    億年前白蟻城堡發現「神秘入侵者」 螱客化石記錄往前推了約8000萬年時間:2017-04-14 15:02   來源:中新網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白堊紀琥珀中發現社會性寄生甲蟲 重現億年前白蟻城堡遭神秘入侵來源:中新網 中新網南京4月14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4日公布最新發現
  • 美科學家新發現一種原始人類化石
    新華網倫敦7月12日電 美國科學家宣布,他們在衣索比亞新發現了一種原始人類的化石。這種原始人類屬於一種比較古老的地猿,大約生活在520萬至580萬年前。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學家在12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報告說,這些化石是在衣索比亞的中阿瓦什地區發現的。
  • 人類祖先在400萬年前就已經造成動物滅絕!
    人類祖先在400萬年前就已經造成動物滅絕!現代人類的活動對地球和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許多動物因此而滅絕,比如我們熟知的袋狼、旅鴿、渡渡鳥、長江白鱘等等。我們造成動物滅絕的時間甚至可以追溯到數萬年前的冰川期,但是最近在《生態學快報》上刊登的一篇文章推測我們遠古的祖先早在400萬年前就已經造成了動物的滅絕。
  • 中國發現史上最早現代人化石 改寫教科書
    近日,中國科學院在古人類研究領域取得重大新發現。來自《北京青年報》的報導的顯示,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工作人員自2010年以來在道縣境內的福巖洞進行連續發掘,先後發現47枚人類牙齒化石以及大量動物化石。
  • 英國博物館的化石中發現了一種新的翼龍物種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0月10日報導,英國古生物學家在《地質學家學會會刊》發表論文稱,他們從收藏在劍橋塞格威克博物館和布萊頓布思博物館的化石中,發現了一種新的翼龍神秘物種。該項目的主要作者、英國樸茨茅斯大學博士生羅伊·史密斯研究這些化石主要是為了尋找鯊魚刺,結果發現與魚翅刺類似的無齒翼龍的顎片,但許多細微差異仍可以將它們區分開來。
  • 福建上杭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
    光明日報福州1月12日電(記者高建進)12日,從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經自然資源部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相關專家實地考察認定,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近日發現的化石為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化石,是福建在恐龍及其遺蹟方面的首次發現。
  • 15張罕見的化石照:雙頭恐龍真的存在?800萬年前烏龜像汽車大
    據稱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保存最完好的恐龍化石這隻看上去很像鱷魚的恐龍生活在距今1.45億年前的白堊紀,雖然和鱷魚很像但是它吃草。這個恐龍化石發現於加拿大的艾伯塔省麥克默裡堡附近的油砂礦千年礦山中發現的。這個特殊的標本被認為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保存最完好的恐龍化石之一,它的胃裡還保留著最後一餐。
  • 內蒙古博物院,珍藏的恐龍、猛獁象化石!件件珍貴,難得一見!
    恐龍化石骨架。內蒙古博物院藏。松花江猛獁象全體骨架。內蒙古博物院藏。體長9米,高4.7米。晚更新世(14C 測齡距今33760±1700年)。出土自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扎賚諾爾煤礦。這具猛獁象骨骼化石保存完好,發現於距地表39米深的古河床內,是迄今所知最大的猛獁象之一鸚鵡嘴龍全體骨架。內蒙古博物院藏。體長0.8米,高0.4米。出土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達爾布蓋。生存早白堊紀的亞洲,約1億2320萬年前到1億1000萬年前。鸚鵡嘴龍是一種小型的植食性恐龍,因生有一張酷似鸚鵡的嘴而得名。成年的鸚鵡嘴龍最長可達2米,一般體長在1米左右。原角龍全體骨架。
  • 科學家用一枚恐龍蛋,復原8000萬年前未破殼小恐龍,鼻尖長角
    1.5英寸是3.8釐米,與一顆核桃的直徑差不多,人們無論如何也很難把它與恐龍扯上關係,但就有這麼一枚8000萬年前保存至今的恐龍蛋,裡面保存著尚未發育完全的恐龍胚胎,它的頭骨就僅有3.8釐米左右。據資料推測,恐龍蛋的出土地點位於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地區,那裡不僅出土過許多恐龍化石,還曾經發掘過一個巨大的蜥腳類恐龍巢穴。此次科學家用一種名為「同步輻射X射線顯微成像」的技術,掃描整枚恐龍蛋,以便在不破壞蛋的前提下得到三維立體圖像,並儘可能地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包括骨骼、牙齒、軟組織等等。
  • 在阿根廷發現了25米長的恐龍化石,距今七千萬年
    阿根廷發現82英尺長的恐龍化石。 首席古生物學家費爾南多·諾瓦斯表示,它是地球上最後的巨型恐龍之一,它長25米(82英尺),是食草動物,長頸,有四條腿。這是一種常見的動物,因為我們在挖掘過程中發現了大量的骨頭,除了「Nullotitan Glaciaris」,科學家們還發現了一種更小但仍然很大的恐龍,長13英尺(4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