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老伴兒嚇壞了,多虧了醫護人員及時救治。」8日下午,東陽市橫店醫院內科病房內,74歲的葛大爺躺在病床上看起來氣色不錯,可兩天前他還因為腦中風(又稱腦卒中)一度病情危急。
腦血管疾病是目前人類三大死因之一,全球每年有460萬人死於腦中風,中國每年死於腦中風者有160多萬。「腦血管疾病發作時間短,致死率高,給醫護人員搶救病人的速度和質量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橫店醫院副院長樓瑞桃說。
開通腦卒中綠色通道
>>>>>>>>>>
葛大爺家住橫店鎮塘溪小區,6日上午7時30分左右,因為一件小事,他與村民發生爭執,「當時因為情緒激動,氣得嘴巴一直哆嗦。」不一會兒,葛大爺發現不對勁,自己左側的肢體完全不能移動,口角歪斜、口齒也不清。
見狀後,葛大爺家人立即將其送到了離家不遠的東陽市橫店醫院。來到醫院後,葛大爺直接進入該院腦卒中綠色通道:無需掛號,直接進行採血,然後被送進CT檢查,整個過程不到10分鐘。
CT檢查結果顯示,葛大爺腦內並沒有出血,醫護人員診斷其為腦梗塞,並立即為葛大爺實施藥物溶栓治療。
「突發麵部、手臂或腿的麻木或者活動不利等,這些都是典型的腦梗塞症狀。」陳麗平說,早期溶栓治療是腦梗塞治療的關鍵。
據介紹,溶栓治療就是應用纖溶酶原激活劑一類的溶栓藥物,直接或間接地使血栓中的纖維蛋白溶解,從而使被阻塞的血管再通的溶栓療法。
「如果在發病後6小時內進行溶栓治療,那麼癱瘓的肢體就可能完全恢復正常;相反,如果錯過了這個時機,那麼癱瘓肢體的恢復將十分困難,甚至留下終身癱瘓。」陳麗平說,為了搶奪溶栓治療的「黃金期」,橫店醫院成立了由神經內科溶栓醫生護士、檢驗室、放射科組成的溶栓團隊;把急救關口前移,與院前急救體系120體系對接,病人未到,信息先到;建立急診腦血管病急救標準化操作路徑和規程,開闢了腦血管病急救專用綠色通道,保障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可在到院後第一時間得到救治,為爭分奪秒「搶救大腦」贏得時間。
在醫學界,DNT時間,即從入院至開始溶栓的時間,是衡量腦卒中急救的一個重要標準。目前,腦卒中急救DNT時間位列金華同級別醫院時間最短的醫院之一。
治癒罕見反覆腦梗塞
>>>>>>>>>>
用上溶栓藥物後,葛大爺腦卒中病症逐漸消退,左側肢體也恢復機能。正當所有人長出一口氣時,葛大爺左側肢體突然再次僵硬,一動也動不。
「反覆出現腦梗死的情況比較罕見,醫院開展藥物溶栓治療以來應該是首例。」陳麗平說,根據患者的眼球活動等測試,基本排除腦內大血管破裂的可能。於是,醫護人員把注意點放到細小血管的堵塞上。
仔細觀察葛大爺的CT片後,陳麗平發現,葛大爺的側腦室與內囊位置有多個小梗塞病灶,「血管末梢狹窄,加上栓子脫落可能是造成反覆梗塞的元兇。」
於是,醫護人員採取急救措施:一方面穩定梗塞斑塊,補充液體血容量;另一方面,改善微循環,促側支循環建立,並積極做好心理疏導。治療期間,葛大爺病情多次反覆,但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症狀最終消退。目前,葛大爺的病情已經穩定。
從2001年開始,陳麗平在專家指導下,開始嘗試應用巴曲酶治療急性腦梗塞患者。2003年,陳麗平在醫學雜誌上發表《巴曲酶治療大面積腦梗死25例報告》,並連續兩年榮獲金華市溶栓工作先進個人。
2011年,通過科研項目《高齡老人急性腦梗塞應用巴曲酶的療效與安全性研究》的實施,橫店醫院內科臨床醫師對急性腦梗死的診療更加規範化。2019年,橫店醫院治療腦梗塞患者45例,這一數據在全省同級別醫院名列前茅。
紅手環志願小組普及腦卒中知識
>>>>>>>>>>
葛大爺多年前曾因頭暈頭痛住院,當時檢查結果為後循環缺血,頸動脈、下肢動脈硬化,腔隙性腦梗死,此後長期服藥。這次突發腦梗塞,與其情緒激動有很大關係。因此,腦卒中知識的普及對於疾病的預防至關重要。
「以前,我都不知道,以為蔬菜什麼都可以隨便吃,現在知道要膳食平衡,控制熱量,定時定量。」橫店鎮路西村村民何大爺在聽取橫店醫院腦卒中防治健康講座後,開始重視日常的飲食。
據了解,橫店醫院於2014年4月9日成立腦卒中紅手環志願小組和糖尿病專科小組,由10名護士2名醫生組成。兩個小組聯合活動,已成為醫院志願服務的特色品牌。組長馬旭萍介紹,小組成員不僅要為病區病人及家屬進行科普宣傳專題講座,還自行編輯工作手冊供病人及家屬閱讀,每月一次深入社區為居民作健康科普知識普及、宣傳和義診服務。截至目前,兩個小組志願者共下鄉120多次。
原標題:《綠色通道縮短「DTN時間」,成立科研項目規範治療——橫店醫院高質量治癒腦卒中》
閱讀原文